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个
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2023年中央煤炭企业在安全合规前提下,加大煤炭开采力度,最大限度保障电煤供应,全年累计产煤11.3亿吨,日均产量308.3万吨,同比增长4.5%,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中央企业主动作为,切实发挥能源电力保供主力军作用。 2023年12月,工人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国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煤炭堆场操作堆料设备作业(无人机照片)。 中央发电企业加强电煤库存管理,电煤库存始终处于高位水平,2023年累计发电5.35万亿千瓦时,以占全国52%的装机规模贡献了占全国63%的发电量。中央电网企业加大余缺互济力度,全年累计组织跨区跨省电力支援4761次。中央石油石化企业深挖潜力,全年累计销售天然气3543.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 据了解,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督促指导中央煤炭、发电、电网、石油石化天然气企业按照统一部署抓实、抓细、抓好各项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优先保障民生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过节。
国新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出席发布会,介绍目前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现阶段我国保暖保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 能源增产增供取得明显成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煤炭稳产保供,供暖季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充分挖掘油气增产潜力,全年天然气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持续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各类发电装机增加2亿千瓦以上。 能源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显著增强。持续加强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全国储气能力超过320亿立方米,入冬前实现应储尽储,目前剩余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大幅提升,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50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5亿吨的高位。 民生用能保供稳价有力有效。提前落实保供资源,发电供热用煤、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实现全覆盖,合同履约和运力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居民用电严格执行政府定价,管道天然气覆盖范围内居民用气执行门站价格政策,民生用能量足价稳。 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得到较好保障。供暖季以来,全国日均调度发电量236.2亿千瓦时,最大日发电量255亿千瓦时,全社会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国日均用气量11.5亿立方米,最大日用气量13亿立方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下为记者问答环节: 问:当前国际能源形势复杂严峻,供应也是持续紧张。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否有所保障?另外,新一轮冷空气即将来袭,春节临近,对我国居民温暖过冬是否也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连维良: 去年以来,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我国能源保供的压力明显增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序的应对措施,能源保供稳价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前面介绍时已经讲到,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有保障的。之所以说有保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具体说就是“五个有”:一是增产增供有空间,二是外购资源有长协,三是重要品种有储备,四是稳定价格有政策,五是应急保供有机制。 首先是增产增供有空间。煤炭是我们的基础能源,这些年我们通过上大压小、增优汰劣,煤炭先进产能明显增加。电力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现在我们全国的各类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26亿千瓦,油气持续增储上产,现在我们原油产能提升到每年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能提升到每年2200亿立方米以上。 二是资源外购有长协。大家都很关心,我国能源供应,特别是原油、天然气有一定比例的进口,这一部分会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这里我们有必要给大家说明,现货部分会受到影响,但是长协部分相对稳定。我们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主要通过长协锁定进口资源,比如我们的天然气,进口的天然气大部分是通过长协来保障,这样可以有效管控和防范供需短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三是重要品种有储备。这些年大幅度增加对储备能力建设的投入。现在我们的天然气储备能力已经超过320亿立方米,采暖季前做到了应储尽储,现在采暖季已过半,储气库仍有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现在有5000万吨左右的政府可调度储备,大家很关心的电厂存煤,目前稳定在1.75亿吨左右的高位,可用天数达到22天,可以有效保障调峰顶峰的需要。 四是稳定价格有政策。能源价格稳定对保障民生和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逐步完善。居民用电用气严格执行政府定价,价格保持稳定。 五是应急保供有机制。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各种能源品种的互济互保,能源顶峰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需求侧负荷管理预案进一步完善,坚决做到非极端情形不限电、不限气,极端情况下限电不拉闸、限气不关阀,牢牢守好民生用能底线。 关于你讲到的近期冷空气过程和“双节”能源供应,冷空气过程一方面将提升采暖用能需求,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雨雪冰冻天气,会影响到煤炭的生产和运输,影响到电力输送。但是根据往年的经验,春节前后的能源总需求将有所下降,满足因降温增加的采暖需求有可靠的资源保障。即使极端情况下,出现超预期的居民用能需要,我们可以启动压非保民预案,确保民生用能不受影响。可以说,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祥和过年的能源保障是安全可靠的。 面对这一轮冷空气过程,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重点是做到四个“保”:保正常生产、保正常运输、保顶峰出力、保个案快速处置。 一是保正常生产。针对雨雪可能导致的停产减产,指导能源企业提前制定预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取产量不减或少减。二是保正常运输。主要是指导北方地区的发电供热企业、港口做好冻煤卸车工作,确保煤炭运输大通道和关键枢纽畅通。三是保顶峰出力。加强统筹调度,增加高峰期的顶峰资源供应,确保极端降温情况下的增量民生用能需求。四是保个案快速解决。加强对个案问题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个不放过,及时协调解决个案问题。 问:去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特别是欧洲电价、气价大幅飙升。我国能源大量依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能源价格的基本稳定? 连维良: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进口大国,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实现能源保供稳价,特别是稳价,十分不易。过去一年的成效也实属不易。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把能源保供稳价作为系统工程,多措并举地推动落实,具体体现为“四个着力”: 着力增加有效供应。增加供应是稳定价格的前提,大力推动释放先进产能,提高能源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负荷生产,增加有效供应。加强运输协调,做好产运需衔接。 着力完善价格机制。科学定价机制是稳定价格的核心。创新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明确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深化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合理调整煤电上网电价区间范围。坚持保障民生,居民用电严格执行政府定价,管道气覆盖范围内的居民用气执行门站价格政策。 着力用好中长期合同。签订中长期合同是对冲价格波动影响的重要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早签多签进口长协,提前锁定进口资源。全面提升国内长协的签约履约率,可以说能源中长期合同已经成为保供稳价的“压舱石”。 着力发挥能源企业保供关键作用。各类能源企业克服困难,努力增产增供。政府尽力帮助能源企业疏解困难,通过中长期合同控制成本,通过落实价格政策合理疏导成本,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一些企业的阶段性经营困难,为能源保供稳价创造了良好条件。 问:本周新一轮的雨雪天气将带来大幅降温,想请问当前能源生产保障供应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章建华: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能源保供稳价的决策部署,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提前部署、早作准备,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冬煤炭、电力、油气供应等各项工作。 2022年,我们坚持优化调整煤炭结构,积极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煤炭供给弹性显著增强,全年日均产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全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全年煤电投产超3000万千瓦、开工超5000万千瓦,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历史高位。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油气产量超额完成“七年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200亿立方米、连续6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入冬以来,能源供应经受住多轮寒潮天气的考验,12月以来,煤炭产量保持稳定,电煤库存保持在1.75亿吨左右;全国用电负荷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最高达到11.59亿千瓦,发电量同比增长5.8%;入冬以来天然气日供应量超过12亿方的天数达到38天,地下储气库1.7亿方/日以上顶峰采气连续20天。目前,全国煤炭、电力和天然气消费,均在尖峰水平上有所回落,供需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当前采暖季能源保供在资源总量、区域平衡上是有保障的。各级政府、各类能源保供企业均成立了应急保供机制。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统筹调度,强化底线思维,坚持日调度日报告,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动扩能增产增供,今年以来煤炭产能加快释放,产量大幅增长,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有力保障了迎峰度冬电煤供应稳定和价格平稳。据统计数据,今年1-11月份,全国原煤产量40.9亿吨,较2021年增产3.6亿吨、增长9.7%。12月份以来煤炭调度日产量较长一段时间稳定在较高水平,煤炭生产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12月26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发布12月中旬炼焦煤市场运行监测旬报。据调度数据,12月中旬,30家煤炭企业焦精煤产销量分别完成536万吨和535万吨,旬度日均产量环比降幅0.8%,同比降幅4.3%。截止12月中旬,30家煤炭企业累计生产焦精煤1.92亿吨,同比下降4.9%。12月中旬,重点监测的50家钢焦企业炼焦煤消耗量464万吨,旬度日均耗煤环比下降1.1%,同比增加0.9%。截止12月中旬,重点监测的50家钢焦企业累计消耗炼焦煤1.60亿吨,同比下降9.1%。 全文如下:
今年以来,各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能源稳定供应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增供,推动煤炭产量实现较快增长。据统计,1-11月,全国煤炭产量40.9亿吨,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增加3.6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晋陕蒙新四省区1-11月煤炭产量达33.2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1%,充分发挥了增产增供“主力军”作用。 当前,正处于迎峰度冬关键时期,国家能源局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煤炭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据调度,12月1-15日,全国煤炭产量1.9亿吨,日均产量1251万吨,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1.76亿吨、可用24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温暖过冬提供了坚实可靠保障。
12月15日,盘江股份在业绩会上表示,截止21年年底公司实际控制产能2100万吨、生产原煤约1600万吨,尚未释放产能约500万吨。公司表示,到2025年,公司煤炭产能(含松河煤矿)力争达到2520万吨/年以上,原煤产量2000万吨/年以上。公司新光电厂预计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安顺市“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规划电源规模612万千瓦;盘江新能源发电(盘州)有限公司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正处于有序建设中。 据盘江股份介绍,三季度公司利润偏少主要是精煤价格较上季度下降,从而导致利润偏少。公司电煤销售严格按现行电煤指导价(5000大卡,含税价每吨500元)为基准,实际供应电煤热值据此折算实际销售价格。截止21年年底公司实际控制产能2100万吨、生产原煤约1600万吨,尚未释放产能约500万吨。公司表示,到2025年,公司煤炭产能(含松河煤矿)力争达到2520万吨/年以上,原煤产量2000万吨/年以上。 公司新光电厂预计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普定电厂已于2022年12月中旬正式开工,力争在2024年底建成首台机组,2025年一季度建成第二台机组。 公司安顺市“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规划电源规模612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30万千瓦、光伏项目300万千瓦、火电项目“盘江普定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抽水蓄能项目150万千瓦,现已取得风光年度建设规模指标258万千瓦,正在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前期工作。 盘江新能源发电(盘州)有限公司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正处于有序建设中。到2025年,盘江股份(含松河煤矿)煤炭产能将达到2520万吨/年,原煤产量2000万吨/年以上。募投项目盘江新光2×66万千万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预计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此外,2025年,盘江煤电集团煤炭产能将不少于7000万吨/年,发电装机不少于400万千瓦。 目前公司在建矿井马依公司一采区120万吨/年已于2022年6月进入联合试运转,二采区120万吨/年预计2024年底进入联合试运转;恒普公司90万吨/年预计2022年12月底进入联合试运转。首黔公司从30万吨/年技改至120万吨/年预计2025年进入联合试运转。 关于公司的白酒概念,公司表示其持有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19.16%股权,公司未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未参与其实际生产经营管理,公司本身亦不从事白酒生产及销售相关业务。 针对二股东山东能源集团的减持情况及原因,公司表示,本次减持计划系公司股东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进行的减持,山东能源于2022年5月25日至2022年11月22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1,371,217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3%。该次减持后,山东能源持有公司股份101,509,48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73%,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