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6个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核心赛道,正面临政策调整、资源争夺、技术迭代及ESG合规等多重挑战。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电池需求量急剧增加。电池回收不仅关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锂电回收行业急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全球协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闭环。作为国际电池回收领域的顶级盛会,它将为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电池回收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在这个背景下,2025SMM锂电回收产业年会应运而生,旨在汇聚全球顶尖的电池回收技术与专家智慧,共同探索电池回收的未来之路。 在本届大会上, 深圳市众迈科技有限公司 以赞助单位将盛装出席,与锂电回收行业上下游同仁一起,对行业发展痛点、难点进行深度的思维碰撞,共同挖掘商机合作共赢,共同探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点击 报名表单 立即登记参会,我们厦门见。 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集冶金智能装备、激光技术、表面技术、粉末材料、工业服务、投资为一体的企业,下属8家子公司,是世界冶金行业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深圳市众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为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旗下控股子公司。集研发、生产与服务理念为一体,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电芯注液设备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工艺开发-装备设计-产线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和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 2021年公司申报的“专2021N034带电废锂离子电池安全破碎成套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已通过验收(深科技创新〔2021〕132号)。 2020年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计划“退役产品智能拆解生产线关键技术及管控系统” (项目编号:2020YFB1713000 )。其中负责“智能识别及驱动单元及智能拆解单元开发”与“开发视觉特征抓取系统控制软件”。 2020年起参与中汽数据(天津)“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及共性技术研究”工作组,共同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先后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CABRCA)、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等单位,共同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发展。 立即报名LBRI2025SMM锂电回收大会
据“阿勒泰零距离”发布消息,近日,阿勒泰高登赛固态锂电池有限公司(简称:高登赛)储能电池产品正式下线,标志着该项目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据介绍,福海县高登赛6GWh锂电池PACK产业基地项目由山东高登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6亿元,规划年产能达6GWh,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按照工业4.0的高标准建设,全线配备高智能柔性无人自动化生产线,并采用5G+大数据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业内一流的全自动化工厂。其核心部件电芯采用新一代锂电池技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均有显著提升,可广泛应用于风光配储能、调频调峰、共享储能、削峰填谷及重卡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年利税约3亿元。目前公司所生产的储能电池已成功下线,填补了新疆在模组、PACK及系统集成量产动力储能锂电池领域的生产空白,实现了新疆锂电池生产“零的突破”,将为福海县乃至阿勒泰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由 上海有色网(SMM) 主办的“ SMM 锂电池原材料大会2025(Li-ION BATTERY China 2025)” 将于 2025年10月20-21日 在 福建厦门万豪酒店及会议中心 重磅召开。大会以 “ 全球镍钴锂供应链变革与价格新周期 ” 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产业链参与者,解析资源供应链挑战、解读权威价格信号、推动产业合作与技术交流,共探电池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20日至21日 会议地点:福建·厦门万豪酒店及会议中心 (二)会议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会议规模 会议规模:800+人 (四)会议核心目标 邀请全球锂电产业的上游企业(海内外的镍钴锂资源生产企业,中下游的采购方)参与,获取市场最新趋势; 讨论SMM镍钴锂的定价体系及未来价格趋势; 搭建合作与长单谈判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 SMM现货交易平台,价格发现与供应链稳定。 (五)目标客户群 上游原材料矿企 冶炼精炼厂 正极材料企业 贸易商 电芯制造商 终端应用企业 三方(设备、技术等) (六)会议亮点 全球视角:聚焦镍钴锂资源的全球供应链问题,涵盖地缘政治、政策变动、市场供需等多维度分析。 SMM定价体系:深入解读SMM定价机制,为参会企业提供权威的价格趋势预测。 产业链对接:通过长单谈判与1v1交流,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 技术前沿:探讨电池材料的技术革新与市场趋势,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参考。 (七)会议议程 10 月20日 10 月21日 (嘉宾议程持续更新中,最新日程查看: https://li-ion_battery_china.smm.cn/agenda?fromId=4e1c87bba9 ) (八)参会企业 宁德时代、比亚迪、天齐锂业、紫金矿业、盐湖股份、宁波容百、欣旺达、蜂巢能源、爱尔集新能源、孚能科技、珠海冠宇、 俄镍、西藏矿业、宁德新能源、藏格锂业、华友循环、邦普循环、格林美、贝特瑞、小鹏、吉利、零跑、深蓝、雷诺.......等企业已确认出席。 另外,在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电池回收已成为保障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议同期还将举办 2025SMM锂电回收产业年会 ,联动打造"资源-制造-回收"全周期对话,探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低碳技术革新,助力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参会代表可凭票参加同期两场大会。 (八)赞助定价 参会标准价:3800元/人 独立演讲(限额):¥30000 精装展位:¥31800 简装展位:¥18800 更多赞助形式:侧屏赞助(独家)、椅背赞助(独家)、茶歇赞助(独家)、饮用水赞助(独家)、胸牌挂绳赞助(独家)、资料入袋(3家)、会刊彩页、展架、喷绘 (九)会议报名与合作 ● 日程查看:(链接: https://li-ion_battery_china.smm.cn/agenda?fromId=4e1c87bba9) 扫码查看日程 ●参会注册:(链接: https://li-ion_battery_china.smm.cn/tickets?fromId=4e1c87bba9)
近段时间,固态电池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持续攀升,仿佛一夜之间固态电池就要进入千家万户,这也引发业内外广泛猜想。 而实际上,据电池中国了解,头部电池企业对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普遍仍保持审慎的态度。近日,在相关行业会议上,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透露了蜂巢能源从液态到固态电池的“三步走”战略,以“高可行性”破局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痛点,受到业界关注。 “三步走”战略:推进锂电技术升维 锂电产业从液态到固态的升级,绝非一蹴而就。据了解,蜂巢能源“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紧扣“产业化可行性”,旨在不脱离现有产能与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突破。 1 深化当下:液态电池升级是锂电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知液态锂电池在当下锂电产业中的根基地位,杨红新认为“深化当下”是“三步走”战略中关键的第一步。 当前,液态电池虽然在市场仍占主导地位,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不足的瓶颈,以及三元电池的高温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据介绍,基于短刀电池平台,蜂巢能源通过叠片技术和结构创新(如龙鳞甲、堡垒结构),坚持三元和磷酸铁锂、增混和纯电同步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其磷酸铁锂和三元液态电池的核心性能,并降低成本。 据杨红新透露,“今年蜂巢能源即将量产能量密度达195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并计划于明年量产200Wh/kg,乃至205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 他还指出,三年前业界曾认为磷酸铁锂电池难以实现快充,而今年5C快充产品已走向市场,明年6C快充也有望实现,这也将弥补磷酸铁锂电池的另一短板。 因此,蜂巢能源认为,深化当下,锻造中国液态锂电池的全球竞争力,仍是重中之重。 2 攻坚中期:半固态电池是“桥头堡”,但需“兼容现有产线” 半固态电池当前百家争鸣,但鲜有快速商业化的解决方案,蜂巢能源已将其确定为中期发展攻坚的重点。 据介绍,蜂巢能源自研的“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已攻克半固态电池量产中多项技术瓶颈。该工艺通过极性变换胶液配方和仿形梯度热压技术,可实现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20%大幅提升至9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技术不仅兼容现有产线,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还在加工精度、良率和安全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HIPOT良率提升10%,压差不良率降低6%,安全性能提升50%。 根据规划,蜂巢能源将在2026年完成第一代270Wh/kg半固态电池量产爬坡,并开发第二代400Wh/kg半固态电池,2028年推出第三代450Wh/kg半固态电池。 3 突破未来:全固态电池将开启“能源存储新纪元”,但量产仍需攻克多重难关 蜂巢能源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但其深知所需克服的困难依然巨大。 工艺方面,相较卷绕工艺难以处理卷角位置的受力问题,叠片工艺可使极片受力均匀,凭借在叠片工艺方面的深厚积累,蜂巢能源提出全固态电池叠片工艺制造方案。其还创新推出“热复合叠片”制备工艺,将转印、模切、叠片、静压四道工序集成一道,可以使生产效率提升100%,从而增强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可行性。 蜂巢能源当前用于量产的是第三代热复合叠片工艺,正在开发第四代叠片工艺,新一代工艺将兼顾固态电池的量产需求。 技术方面,凭借从材料到电芯的全栈自研能力,蜂巢能源已开发出高空气稳定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在4小时高湿环境下离子电导率保持率仍超93%;推出全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克容量超220mAh/g,可稳定循环超1200次;制备出20Ah全固态电芯样品,能量密度达380Wh/kg,循环寿命超450次。 蜂巢能源计划在2025年年底完成10Ah级、400Wh/kg全固态电芯体系开发;于2028年推出70Ah以上、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一旦实现技术落地,将开启能源存储‘新纪元’。”不过杨红新也坦言,“全固态电池领域相关工艺和设备目前远未成熟,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 以半固态技术破局 对车用全固态电池“保持谨慎” 在电池中国看来,产业化可行性,是固态电池规模放量必须要直面、且需要迈过去的一道坎,包括技术、工艺、应用场景等方面,而液态电池在这些方面的积累,也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提供了借鉴。 “深化当下液态电池的价值与经验,与未来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并非缺乏衔接,实则前后存在非常强的关联性。”杨红新指出,蜂巢短刀叠片及热复合叠片工艺,都为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打下了基础。 “作为面向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企业,蜂巢能源不仅要解决技术、工艺难题,更要统筹固态电池产业化路径。”据杨红新介绍,蜂巢能源以高端乘用车为突破口,推进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以eVTOL等新兴领域为切入点,开展更高能量密度半固态电池的示范验证,并逐步延伸至全固态电池的应用。 据介绍,蜂巢能源已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专用产线,并已完成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的开发,计划于2025年11月C样批量试制。该产品已获得欧洲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订单,并斩获央企eVTOL项目定点。其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软包半固态电池,也已向一家低空飞行器央企正式送样,并计划于今年实现首飞。 目前,头部电池企业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红新也表示,对于全固态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尽管研发工作在持续推进,但从产业化进程来看,蜂巢能源始终审慎布局。 整体来看,蜂巢能源的“三步走”战略,以产业化可行性为核心逻辑,既避免技术空谈,又与当前主流工艺、产线更融合,从而降低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产业化门槛。这也为行业带来启示:技术创新需要与产业化节奏同步,尤其对于重资产类的电池行业而言,“不颠覆现有产线的创新”,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电池技术革命。
近日,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蜂巢能源固态技术演进与产业化进程”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蜂巢能源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多项突破性进展,并首次公开其全球首创的“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标志着蜂巢能源在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自研工艺突破半固态量产瓶颈 蜂巢能源成本最优兼容现产线 杨红新指出,当前锂电行业正处于“深化当下、攻坚中期、突破未来”的三步走战略阶段。蜂巢能源在巩固液态电池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量产布局。杨红新强调,半固态电池作为相对独立、广泛应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 在半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自研的“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成功攻克了量产中的多项技术瓶颈。该工艺通过极性变换胶液配方和仿形梯度热压技术,实现了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20%大幅提升至95%以上。这一技术不仅完全兼容现有产线、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还在加工精度、良率和安全性方面带来显著提升:HIPOT良率提升10%,压差不良率降低6%,安全性能提升50%。 半固态获欧洲豪华品牌订单 低空经济领域实现年内首飞 杨红新表示,结合高镍正极材料,该工艺已成为行业成本最低、最具规模化量产可行性的半固态电池解决方案。蜂巢能源已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专用产线,并已完成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的开发,计划于2025年11月C样批量试制。该产品已获得欧洲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订单,并成功定点央企eVTOL项目。同时,蜂巢能源正在开发面向量产的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软包半固态电池,已向一家低空飞行器的央企正式送样,并计划于今年实现首飞。 全固态制备工艺化繁为简 热复合叠片突破制造难题 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蜂巢能源凭借其在叠片工艺方面的深厚积累,提出了行业先进的制造方案。叠片结构极片受力均匀,无卷绕工艺中的R角界面失效问题,显著提升了全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此外,蜂巢能源创新推出“热复合叠片”制备工艺,将转印、模切、叠片、静压四道工序集成一道,使生产效率提升100%,大幅增强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可行性。 技术方面,蜂巢能源已实现从材料到电芯的全栈自研能力:开发出高空气稳定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4小时高湿环境下离子电导率保持率超93%;推出全固态适配正极材料,克容量超过220mAh/g,可稳定循环1200次以上;成功制备出20Ah全固态电芯样品,能量密度达380Wh/kg,循环寿命超过450次。蜂巢能源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是中国首家实现该容量级全固态样品的企业。 先半固态,后全固态 应用领域多元化布局 根据规划,蜂巢能源将在2025年底完成10Ah级、400Wh/kg全固态电芯体系开发,2026年第一代半固态量产爬坡,第二代400Wh/kg半固态电池进行开发;2028年推出第三代450Wh/kg半固态电池,并计划于同年开发出70Ah以上、500Wh/kg纯固态电池。 杨红新强调,蜂巢能源坚持“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产业化路径,兼顾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逐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除了新能源汽车,公司也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并与多家车企及飞行器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杨红新指出,全固态电池虽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 最后,杨红新呼吁行业携手共建中国固态电池“新生态”,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蜂巢能源表示,公司以半固态与全固态双轨并行的技术路径,兼具落地效率与前瞻视野,展现出引领下一代电池技术变革的战略决心。蜂巢能源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从“跟跑”迈向“并肩跑”甚至“领跑”,为构建可持续的未来能源体系注入强劲的中国创新动力。
2025年9月15日,SMM铝&新能源&汽车事业部高级总监俞进,SMM铝事业部副总监娄可心,铝板带箔负责人管昌魁,铝挤压负责人李焕宇等一行人走访了 沈阳东大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受到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宇驰,副总经理兼技术开发部部长岳云辉,副总经理兼营销总监金磊,营销中心区域营销总监杨易,再生铝事业部部长陈光宇等多位领导的热烈欢迎! 随后双方就汽车行业,铝压铸,锂电池,再生金属回收,垃圾资源化,出海等领域及东大三建再生金属行业定位和市场策略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此次交流,双方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与认知,也为未来不断地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简介 沈阳东大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7年,由中国东北大学(45%股份)与日本三建产业株式会社(55%股份)合资创办,主要业务范围是工业炉的开发、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咨询服务,公司共有员工200余人,年合同额2亿元人民币。制造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占地面积7000㎡,并在大连、淮安、重庆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年生产200套、生产能力6000吨。 公司拥有各种专利50余项,研发、设计、工程技术团队60余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3人、高级工程师15人、中级工程师20人。 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研发中心、辽宁省创新性中小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沈阳市小巨人企业及双培育企业。 涉及领域:有色金属行业、钢铁重机行业、资源再生行业、表面处理及锂电池材料行业、环保工程行业等。 公司主要产品有: 一、有色金属行业 铝合金熔化炉及保温炉回转式热处理炉: 大型一体化压铸用熔化、保温炉组、S-MIC纯电熔化炉、倾动式熔化炉、铝屑压块熔化炉、塔式熔化炉、铝屑前处理及铝屑熔化炉、IDEX®铝屑烘干系统、浸渍及辐射式保温炉、混合动力(电+燃气)熔化炉; 铝合金部件热处理炉及加热炉: 回转式热处理炉、辊底式热处理炉、步进式热处理炉、T7热处理炉(空气淬火系统)、 热冲压用加热炉、锻压、旋压用加热炉、铸锻件用加热炉、 模具加热炉 二、资源再生行业 UBC、铝屑、门窗料等脱漆烘干用IDEX®系统、DDCS顶置多点蓄热式多功能反射炉、TMRF多室炉(大尺寸铝合金废料预处理+熔化一体化设备)、 DMCF多功能烘干+熔化一体化组合炉、双室炉、回转式熔化炉 三、环保工程行业 布袋除尘设备、旋风除尘设备、脱硫、脱硝设备、陈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生产线 四、钢铁重机行业 辊底式连续加热炉、回转炉床式连续加热炉、台车式加热炉、固定炉床式加热炉、立型开合式热处理炉、辊底式热处理炉、 台车式热处理炉 、炉体移动式热处理炉 、回转炉床式热处理炉 五、表面处理及锂电池行业 线材镀锌炉、结构件镀锌炉、锂辉石高温焙烧窑、焙烧冷却窑、硫酸锂用酸化窑、酸化冷却窑、碳酸锂干燥窑 东大三建-做最好的工业炉,做最百年辉煌企业 联系方式: 杨易 13664160567
9月10日,京山轻机(000821)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惠州市三协精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协精密)于近日与锂电某龙头企业客户(以下简称:某客户)的全资子公司签署了日常采购订单协议,总金额约为人民币10.05亿元(含税),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1.52%,占三协精密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01.45%。 公告显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2022年-2024年)京山轻机均与某客户及其控股孙、子公司发生类似交易,销售合同总额(人民币,含税)分别约为31,692.68万元、15,987.25万元、25,239.86万元。占各年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约为6.51%、2.22%、2.89%。 2025年1-6月,京山轻机与某客户及其控股孙、子公司发生类似交易的销售合同总额(人民币,含税)约为102,000万元,占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27.97%(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未经审计)。 资料显示,京山轻机是一家以高端装备为核心业务的集团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光伏、瓦楞包装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两大核心业务之外,公司也从事锂电池设备(包括消费锂电设备和动力锂电设备)以及汽车零部件铸造等其他业务。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亿元。
据淄博高新消息,日前,卫蓝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卫蓝海博”)已实现SHS180-314Ah规格半固态储能锂电池的量产,可满足电网侧、工商业等大型储能需求。 据介绍,卫蓝海博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5月建成投产,今年预估年产能达3.6GWh,二期项目正在规划中。 企查查显示,卫蓝海博成立于2021年12月15日,注册资本2亿元,致力于开展固态锂电池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公司由卫蓝新能源、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博思创共同持有,分别持股51%、34%、15%。 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产学研孵化企业,在全球固态电池领域实现多个“首次”突破,公司产品已进入三峡集团、国电投、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广汽集团等多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 海博思创为上市企业,系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供应商,已完成/正在参与多个大型储能项目。 据悉,卫蓝新能源的淄博项目规划产能100GWh,被纳入山东省春季重大项目清单,享受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项目于2023年2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00亿元。一期投资102亿元,年产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20GWh,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从目前的项目进度来看,卫蓝海博年产3.4GWh的自动化产线实现满负荷生产,订单排到年底,并同步在筹建新产线,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10GWh。 技术方面,据介绍,与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相比,卫蓝海博通过结合自主开发的固态电解质、原位固态化、多层涂覆、热复合等技术,使半固态锂电池极限耐高温性能提升50%以上,极限耐过充电压提高8至9倍,使用寿命增长50%以上,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产品涵盖工商业储能、独立储能、风光配储、电厂调频与黑启动、铁塔基站、数据中心等多样化场景应用。 卫蓝海博产品设计经理周豪表示,目前,卫蓝海博已占据国内固态储能电池市场超90%,出口量连年攀升,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A股半年报披露正式收官!中上协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我国境内股票市场(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全市场”)共543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1万亿元,同比增长0.16%。全市场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2475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43家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同时,上半年,上市公司加快培育创新动能,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 407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半年报:46家营收超百亿 逾百家亏损 电池网梳理发现,统计在内的407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2.85万亿元,均值约69.93亿元;净利润合计约1532.29亿元,均值约3.76亿元;营收、净利双增长的上市公司有173家。 从营业收入来看, 上半年,259家锂电领域A股上市公司实现同比正增长,占比约63.64%。其中,贤丰控股、同洲电子、西藏城投、安达科技、欧克科技、希荻微、鹏欣资源实现翻倍增长,增幅最高的为贤丰控股,达2048.03%。 上半年,营收超100亿元的锂电领域A股公司有46家,其中比亚迪、江西铜业、宁德时代、恒力石化营收超千亿,最高的比亚迪达3712.81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 ,上半年,227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实现同比正增长,占比约55.77%。其中,65家实现同比翻倍增长,索通发展、晶瑞电材、高澜股份、国城矿业、杉杉股份增幅逾10倍。 上半年,301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实现盈利,净利润超10亿元的有27家,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格力电器营收超百亿,最高的宁德时代达304.85亿元。剩余106家公司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注:鉴于多家上市公司业务涉及多个锂电细分领域,为避免重复计算,本文均以其主导业务领域为准进行统计。 分行业来看 ,统计在内的80家锂电池(含电芯、BMS、PACK、储能等)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1.05万亿元,净利润合计约719.35亿元,56家营收正增长,68家实现盈利,46家净利润正增长,38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37家正极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2977.06亿元,净利润合计约141.28亿元,17家营收正增长, 21家实现盈利,18家净利润正增长,10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25家负极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838.47亿元,净利润合计约43.76亿元,16家营收正增长,19家实现盈利,15家净利润正增长,12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34家电解液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1977.58亿元,净利润合计约94.94亿元,22家营收正增长,24家实现盈利,24家净利润正增长,17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13家隔膜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1424.23亿元,净利润合计约52.60亿元,8家营收正增长,8家实现盈利,5家净利润正增长,4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64家锂电上游原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2429.34亿元,净利润合计约188.29亿元,40家营收正增长,48家实现盈利,36家净利润正增长,27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72家锂电装备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1888.86亿元,净利润合计约110.72亿元,39家营收正增长,55家实现盈利,34家净利润正增长,23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25家铜箔及铝箔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4850.73亿元,净利润合计约115.24亿元,18家营收正增长,18家实现盈利,14家净利润正增长,11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统计在内的57家锂电其他细分领域A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合计约1547.17亿元,净利润合计约66.11亿元,43家营收正增长,44家实现盈利,35家净利润正增长,31家营收、净利双增长。 另据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营收TOP10公司中,比亚迪上榜,排名第十位;上半年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营收TOP10公司中,比亚迪排名第5位。 上半年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净利润TOP10公司中,宁德时代上榜,排名第三位;上半年创业板净利润TOP10公司中,宁德时代净利润位居第一。 北交所净利润TOP10公司中,贝特瑞净利润位居第一,长虹能源排在第五。 从销售毛利率来看 ,上半年,172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销售毛利率超20%,其中,海辰药业、日播时尚、众智科技、武汉蓝电、盐湖股份、藏格矿业、国泰环保、西藏珠峰、蓝晓科技、思泰克毛利率超50%。此外,销售毛利率同比翻倍增长和销售毛利率为负值的公司各有16家。 仅从销售毛利率这一维度来看,锂电池设备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57家公司销售毛利率超20%。不过,锂电设备行业也存在回款周期加长、下游电池企业的设备需求下滑及验收节奏延迟等挑战。 从研发投入来看 ,407家锂电领域A股公司中,402家公布了上半年研发费用,合计约1074亿元,平均研发费用2.67亿元,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研发费用达百亿级别,分别高达295.96亿元、100.95亿元。 电池网注意到,2024年,比亚迪首度成为A股年度“研发之王”。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09亿元,同比增长53%,比同期净利润高一倍,蝉联A股上半年“研发之王”。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2100亿元。 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反内卷、拓增量”呼声高涨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来自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04.4GWh,同比增长37.3%。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中,中企依旧占据6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347GWh,市场份额达68.9%。 国内市场方面,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两家头部公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占据了超过65%的市场份额。 另据企查查9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锂电池相关企业1.74万家,其中,2024年全年注册368家锂电池相关企业,截至目前,今年前8月已注册292家,同比增长15.87%。 从经营时间来看,锂电池相关企业多为老牌企业,超八成相关企业成立5年以上,其中成立年限在5-10年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61.13%,成立年限在10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21.91%。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表示,电池技术作为连接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关键环节,无疑是推动能源转型与升级的核心力量。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电池技术百花齐放与市场扩张多维突破的历史交汇点,电池产业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本赋能等多重共振下,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自2022年以来,我国锂电池行业年总产值已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这一产业链长、覆盖面广、长坡厚雪的万亿级赛道,深度覆盖了从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电芯生产及PACK,到终端应用及梯次利用与回收的完整价值链,已孕育出数十个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细分赛道。尤为瞩目的是,我国在多个核心细分赛道上已建立起显著优势,无论是产品体系、技术攻坚、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还是市场份额与产能规模,均确立了难以撼动的全球领跑地位。 与此同时,于清教还提到,电池新能源行业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 ,电池新能源行业在新一轮周期调整下,已告别此前高歌猛进的势头,出现放缓的迹象。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池四大主材等关键赛道都正经历严重的内卷式竞争,价格战、亏损潮、停产潮、破产潮等阴云密布,产业链“反内卷、拓增量”呼声高涨。 其次 ,不可否认的是,内卷竞争短期内难有效缓解,“向海外要增量”成为很多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共同选择。但出海绝非易事,部分海外国家正以“双轨战略”围堵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一方面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体系,并将锂、钴等矿产升格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筹码。在稀土、石墨等方面,我国正从“资源输出国”转向“规则制定者”,但在锂、钴等领域,资源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中短期内难以扭转。另一方面,借助日益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关税等贸易政策,部分海外国家正对华实施多重挤压。 最后, 在固态电池、钠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潜在增量赛道,虽然政策热、资本热、布局热、技术热,但市场扩容与需求裂变不及预期,蛋糕的膨胀速度远赶不上“抢食者”入局的速度。 对此,于清教呼吁,面对当前国内市场需求趋缓与海外环境多重不确定性叠加的复杂形势,产业链企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团结一致、携手穿越周期迷雾。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合肥融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第一次公示。 据悉,项目建设地点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花山工业园花山路与广源路交叉口,项目总投资174,000万元,项目占地约156.51亩,新增建筑面积约为85,000平方米,主要的单体建筑物包含电池包拆解车间、浸出车间、萃取车间、电积镍车间、NCM合成车间及碳酸锂车间、全厂的配套公辅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原料库、成品库、空压站、化学品罐区、水处理等)。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万吨三元前驱体、0.8万吨电池级碳酸锂、0.6万吨电积镍、0.5万吨电池级硫酸锰等。 资料显示,合肥融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融捷集团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与梯次利用领域。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