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储能领域频现海外大单 一级市场融资火热 国内企业如何走好出海这步棋?

    当前,国内储能领域企业正加速出海布局。 一方面,近期亿纬锂能等企业频频签下海外储能大单;另一方面,储能领域一级市场融资火热。今年5月,储能赛道以约28.4亿元的融资总额位居碳中和领域前列,其中不乏聚焦于海外储能市场的企业。 另据中金公司预测,今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达189GWh,同比增长超60%。随着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愈发旺盛,国内储能领域企业在加码出海业务的同时,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国内企业加码储能出海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产业巨头频频签下海外储能大单。 其中,今年6月,亿纬锂能连续两天签下超23GWh储能大单,包括与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储能电池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Powin签订协议,双方同意亿纬动力根据约定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同时,该公司还与ABS签订主采购协议,约定生产和交付13.389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 今年5月,瑞浦兰钧与美国储能技术开发商Energy Vault签署了供货协议,将为Energy Vault供应10GWh的液冷储能电池系统。 储能也被业内视为宁德时代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今年3月,宁德时代方面宣布,与电池储能项目开发公司HGP达成450MWh电池储能项目供货协议,并将持续合作推动5GWh公用事业级和分布式储能项目展开。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正加快布局储能出海业务。 近期,智光电气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该公司海外户用储能已完成样机研发设计,正抓紧完成认证工作,“预计今年三季度前能完成认证,并在年内取得一定海外订单”。 从业绩表现来看,不少企业在国外储能市场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 其中,2022年,派能科技主营业务海外毛利率为34.99%,其国内毛利率为13.91%;同期,南都电源国外业务毛利率为13.35%,国内毛利率为3.36%。 对此,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基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商业环境,海外市场整体的交付情况较好。同时,海外电价比较高,可承受更贵的设备成本,中国制造业在同等条件下,市场竞争力较强。” 另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270GW左右。 ▍储能领域一级市场融资火热 当前,国内企业加码储能出海的同时,储能领域的热度在一级市场也有所体现。 具体来看, 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国内共超60家储能领域企业获得融资。其中,今年5月,储能赛道以约28.4亿元的融资总额位居碳中和领域前列。 (图:一级市场部分储能领域企业融资情况;来源:财联社创投通) 从已梳理的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来看,《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储能领域企业已完成多轮融资,且单轮融资金额超亿元,背后投资方众多。 其中,布局于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中储国能于今年5月27日宣布完成10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信达鲲鹏领投,中科创星、招银国际、华控基金、联想之星、普华资本、新鼎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并有浙能基金、广西广投等产业投资人及新股东参与投资。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公开融资额达16.6亿元。 海辰储能主要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今年以来,该公司已获得来自多家银行总计近500亿元的授信额度。据悉,目前估值超250亿元的海辰储能,已启动上市计划,或将于2024年登陆资本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从所获融资的储能领域企业的业务来看,多家企业聚焦于海外储能市场。 其中,为加速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业务布局,今年5月,麦田能源完成超10亿元Pre-IPO轮融资,由朝希资本领投。据介绍,该公司主要布局户用储能系统及光伏并网逆变器等领域,产品以销往欧美市场为主。 今年6月,揽海能源宣布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鼎晖VGC(创新与成长基金)跟投。据悉,该公司将借助此次融资,全面展开全球中大型储能资产创设、储能产品和系统的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以及运营推广。 有投资人士分析认为,“于企业而言,储能出海对其渠道资源、经营管理能力将是巨大考验。其中,海外电站与工商业市场进入难度尤其高,存在一定壁垒,需要企业充分理解当地文化生态、电力环境、渠道资源等。” ▍储能出海竞争或将加剧 随着储能领域持续火热,全球新能源巨头也正加快布局海外储能市场,储能出海竞争或将加剧。 以美国为例,其作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一极,以大型储能为主,受到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驱动。在该市场中,涌现出特斯拉、LG新能源、Fluence、SolarEdge、Enphase等参与者。 其中,今年3月,LG新能源被曝出拟投资3万亿韩元,在美为ESS(储能系统)建设一座电池生产厂,用于生产LG新能源自主研发的软包磷酸铁锂电池,预计总产能为16.3千兆瓦时,计划于2026年起大规模量产。 与此同时,随着部分海外政策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截至目前,不少国内储能领域企业正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布局。 其中,今年5月,派能科技宣布旗下子公司与意大利公司Energy S.p.A将共同投资建设储能工厂,用于制造派能科技储能产品。据悉,该工厂将成为派能科技海外首座储能工厂,标志着其欧洲本地化生产的开端。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储能领域企业在加快出海步伐的同时,或面临一定挑战。 对此,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认为,“中国企业需要配合国外政策布局出海业务,全产业链出海将更有助于国内企业拿到国外补贴,但同时也要考虑海外成本和生产能力问题。” 在派能科技总裁谈文看来,自2018年锂电池储能装机突破GWh至今,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待解难题,如: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实际投资回报率、利用率、用户侧应用的审核流程等存在可优化空间。同时,储能产品出口、供应链稳定等或存在一定风险。 奇点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则表示,未来伴随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储能商业模式愈发成熟,整个产业将加速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对于行业发展预期,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刘强认为,随着降本显著提升经济性、国内政策支撑等因素驱动下,储能装机有望迎来全球共振向上。“我国作为主要市场之一,贡献需求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具备产业链技术及成本双重优势,有望通过推进出海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预计2021年至2025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CAGR有望达60%以上。”

  • 持货商惜售叠加出口预期 铅锭社库转降近千吨【SMM调研】

    》查看SMM铅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点击查看SMM数据库  

  • 聚焦新能源车换电/新型储能等!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官宣首进深圳

    宁德时代消息显示,6月16日,公司与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新能源车换电、电动船舶、新型储能、绿色园区、金融服务和贸易等重点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创新示范”的原则,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加快建设世界新一代一流汽车城,为新时期能源转型贡献深圳方案和宁德力量。此次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宁德时代首进深圳正式官宣。 资料显示,宁德时代全球布局十三大生产基地,拥有五大研发中心。2022年,公司电池系统产能390GWh,在建产能152GWh,产能利用率83.4%,公司一直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产能建设。2022年,在国内现有产能持续优化升级的同时,公司全力推进福鼎、车里湾、宜春、贵州等基地项目建设,并宣布新增厦门、洛阳、济宁等新基地布局。 在业绩方面,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07%,这也是公司营收首次超过300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07.3亿元,同比增长92.89%。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289GWh,同比增长116.6%,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242GWh,同比增长107.09%。同时,随着储能业务出货量不断攀升,其储能营收占比在公司总营收中也不断提升。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890.38亿元,同比增长82.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长557.97%。宁德时代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一季度电池系统销量超过70GWh,其中储能占比约20%。 在行业地位方面,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宁德时代以装车量51.18GWh,占比42.93%的市场份额霸榜国内装车量第一位置;全球来看,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4月,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55.6%至65.6GWh,市占率35.9%,以“老大哥”身份持续领跑。

  • 聚焦新能源车换电/新型储能等!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官宣首进深圳

    宁德时代消息显示,6月16日,公司与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新能源车换电、电动船舶、新型储能、绿色园区、金融服务和贸易等重点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创新示范”的原则,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加快建设世界新一代一流汽车城,为新时期能源转型贡献深圳方案和宁德力量。此次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宁德时代首进深圳正式官宣。 资料显示,宁德时代全球布局十三大生产基地,拥有五大研发中心。2022年,公司电池系统产能390GWh,在建产能152GWh,产能利用率83.4%,公司一直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产能建设。2022年,在国内现有产能持续优化升级的同时,公司全力推进福鼎、车里湾、宜春、贵州等基地项目建设,并宣布新增厦门、洛阳、济宁等新基地布局。 在业绩方面,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07%,这也是公司营收首次超过300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07.3亿元,同比增长92.89%。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289GWh,同比增长116.6%,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242GWh,同比增长107.09%。同时,随着储能业务出货量不断攀升,其储能营收占比在公司总营收中也不断提升。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890.38亿元,同比增长82.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长557.97%。宁德时代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一季度电池系统销量超过70GWh,其中储能占比约20%。 在行业地位方面,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宁德时代以装车量51.18GWh,占比42.93%的市场份额霸榜国内装车量第一位置;全球来看,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4月,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55.6%至65.6GWh,市占率35.9%,以“老大哥”身份持续领跑。

  • 5亿元!年产2GWh储能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落地湖南中方

    中方县微新闻消息显示,近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产业开发区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湖南赢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怀化储能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 据了解,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2GWh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年产值约20亿元,年税收约2.6亿元,对于推动中方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其湖南分公司致力于光伏、风电项目开发,全力打造稳定、低碳、高效的市场竞争型能源结构。 赢科储能是一家立足新能源、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创新公司,致力于“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能源管理的数智化业务,全面引领工商业储能行业发展、奉献绿色智慧能源、打造零碳智慧园区,可为用户提供风、光、储、充等能源基础项目的规划咨询、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与服务。

  • 5亿元!年产2GWh储能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落地湖南中方

    中方县微新闻消息显示,近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产业开发区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清洁能源分公司、湖南赢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怀化储能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 据了解,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2GWh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年产值约20亿元,年税收约2.6亿元,对于推动中方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其湖南分公司致力于光伏、风电项目开发,全力打造稳定、低碳、高效的市场竞争型能源结构。 赢科储能是一家立足新能源、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创新公司,致力于“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能源管理的数智化业务,全面引领工商业储能行业发展、奉献绿色智慧能源、打造零碳智慧园区,可为用户提供风、光、储、充等能源基础项目的规划咨询、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与服务。

  • 【6.19锂电快讯】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 业界期待风险对冲工具 | 天齐锂业称碳酸锂价格永远回不到3万

    》2023新能源材料发展大会  6月26-28日 钦州天骄国际酒店 【阿根廷不断增长的锂产业创出口纪录】 根据阿根廷矿业局的数据,阿根廷不断增长的锂产业创下历史新高,5月份出口额增至60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7%。阿根廷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锂生产国。它有三个活跃的锂矿,38个正在开发中。根据矿业局的数据,1月至5月,阿根廷锂出口额增至3.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也是历史上前5个月的最高纪录。 【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 业界期待风险对冲工具】 广期所6月14日晚就碳酸锂期货和碳酸锂期权合约及相关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6月20日。大涨大跌的碳酸锂价格,令锂电产业链公司迫切期待风险对冲工具。“碳酸锂期货上市后,锂盐行业将具有更为合理的价格发现手段,期货价格能高效、及时、动态地反映锂盐市场供需情况。”五矿期货相关人士表示。 【赣锋锂业:终止与PMI 代加工合作协议】 赣锋锂业公告,经公司与PMI协商,基于当前市场形势判断,双方同意提前终止《合作协议》,PMI将以市场价格向公司销售原代加工部分锂辉石。 【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50万、60万的锂价有点离谱 但也永远回不到以前的3万】 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表示,每吨50万、60万的锂价有点离谱,希望这个市场回到一个上中下游都能良好发展的情况。锂价永远回不到以前的3万元/吨。希望新能源产业链有更多的人参与,共同来发展,“来形成一个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避免出现去年那种远远超出正常价格的情况”。 【Canalys: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达440万辆】 据分析机构Canalys,自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2022年超德国成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同比增长55.3%。2023年第一季度,超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NEV(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增长,是汽车整体出口增长的核心原因。Canalys预计,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达440万辆,其中NEV占比有望超30%。 【乘联会崔东树: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集中化趋势明显 需要优化空间布局】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通过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世界汽车将进一步向电动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汽车产业的布局是各个区域相对均衡的产业布局,尤其是传统豪华车在沈阳、长春、北京生产,带动了北方产业的制造业人才的稳定发展。随着新能源的加速发展和传统车的萎缩,中国汽车仍需要合理考虑产业布局的空间合理性,通过制造业的合理布局稳定区域经济结构。 相关阅读: 大厂招标磷酸铁  中标价格对市场的影响【SMM分析】 需求向好原料成本上升  磷酸铁价格是否面临拐点?【SMM分析】 【SMM分析】供给端去库明显 锂盐市场小幅波动   【SMM分析】亿纬锂能连续两天获外企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订单 【SMM分析】碳酸锂价格企稳 锂电回收市场价格开始回落 【SMM分析】广汽集团旗下72亿元快充电池项目落子重庆! 【SMM分析】锂电负极市场一周快讯总览 【SMM分析】新宙邦公告美国电池化学品项目 电解液海外项目盘点 需求回暖 5月碳酸锂价反弹站稳30万 6月热度能否持续?【新能源月度展望】 【SMM分析】供需博弈维持 刚需补库拉动氢氧化锂现货价格 【SMM分析】豪掷30亿美元!三星携手通用合资建设电池工厂 2021-2030年中国电解液市场供需平衡回顾与预测【SMM分析】 2023年5月国内废旧锂电回收4.36万吨 市场情绪助推回收价格上行【SMM分析】 5月车市明显回暖 出口持续大增 碳酸锂价格回暖 6月预期如何?【SMM专题】 汽车零部件板块爆发 迪力生等逾13股涨停 机构压注行业低谷已过【热股】 商务部传促汽车消费信号 汽车整车、零部件等板块大涨 6月车市如何表现?【热股】 【SMM分析】急流勇进  2023年磷酸铁市场半年回顾展望 【SMM分析】苛化减量对冲代工增量 氢氧化锂产量环比仍增 【SMM分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5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采开标 【SMM分析】又一锂电回收企业得到融资!鑫茂获中化高新基金战略投资 【SMM分析】20万吨锂电正极材料项目落地湖南临武

  • 为促进动力电池生产 日本将为丰田提供约1200亿日元补贴

    6月16日消息,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将对丰田汽车公司提供约1200亿日元(约60.96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以促进日本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据当地消息人士称,这项支持将使日本锂离子电池的总体生产能力每年增加25千兆(25吉)瓦时,达到目前生产能力的两倍以上。 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已将蓄电池指定为对“经济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材料,此前就已划拨约3000亿日元(当前约152.4亿元人民币)的预算以促进日本的蓄电池产业。 此外,6月13日,丰田汽车宣布,将从2026年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出采用下一代电池的纯电动汽车(EV),并由丰田专注于电动汽车的新部门BEV工厂研发和制造。下一代电池依旧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充电20分钟,续航可达1000公里。 根据丰田汽车的规划,2030年丰田全球BEV销售规模预计达到350万台,其中次世代BEV产品将占到170万台的水平。丰田汽车还表示,正在开发一种为其电动汽车大规模生产全固态电池的方法,目标是在2027年至2028年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这种新电池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超过1200公里。  据悉,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固体,离子运动速度更快,对高压、高温具备更强的耐受力。能够带来稳定的高功率、增加续航里程以及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 此前,全固态电池寿命较短是核心课题。固体电解质随着电池的充放电反复膨胀和收缩,可能会引发龟裂,导致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流动会变得困难。 本次,丰田正式公布,已经发现了克服这一课题的新技术。今后,在核算成本后,将全面进入面向量产研发的阶段。 电池网注意到,丰田曾在2021年时表示“全固态电池的导入将从HEV车型开始”,通过重新评估后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将搭载到BEV车型上,并挑战于2027年-2028年投入实际应用。 在氢能方面,丰田提到,公司预估在2030年收到约10万台氢燃料电池的订单,氢燃料电池市场将以商用车为中心实现增长。

  • 欧洲议会通过新电池法 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注意什么?

    6月14日,欧洲全体议会以587票赞成,9票反对,20票弃权投票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按照正常立法流程,该法规将在欧洲公告上发布,并在20日后生效。 据悉,2022年12月9日,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欧盟新电池法规提案达成临时政治协议,该项法规将替代原有的电池指令。该项立法将是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 欧盟新电池法规的要点: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提供电池二维码和数字护照。 具体来看: 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 新电池法要求,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LMT电池和EV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企业需根据相关标准收集并计算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 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 便携式电池的回收目标到2023年达到45%,到2027年达到63%,到2030年达到73%;对于轻型交通工具电池,目标在2028年达到51%,在2031年达到61%;锂电池材料分别为到2027年50%,2031年80%;自法案生效后的8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16%,铅的含量85% ,锂的含量6%, 镍的含量6%;法案自生效后13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26%、铅的含量85%、锂的含量为12%、镍的含量为15%。 提供电池二维码和数字护照: 新电池法引入了电池标签和信息披露要求,以及电池数字护照和二维码的要求,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产品的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内容物等信息。新电池法要求法规生效48个月,委员会应建立通用的信息交互系统,而每个投放市场的电动汽车电池应具有电子记录,即“电池护照”。 在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赛道,中国因具备成熟的产业链,已经取得突出成就,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4万辆,在全球的比重增长至63.6%;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可以预见,一旦新电池法生效,中国电池制造商若要在欧洲市场销售电池,将受到更严格的环境和尽职调查要求。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总出口额的62.6%。其中,中国出口至德国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的总金额为272.97亿元,超过了出口至美国的224.7亿元,欧洲俨然成为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战场。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45.9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2.8GWh,占总出口7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3.0GWh,占总出口28.4%。 根据研究机构SNE统计,过去四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份额正进一步上升。 SN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182.5GWh,同比增长49%。从公布的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 10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已然占据六席,总市占率高达62.3%。 SNE分析,2023年,中国企业有望进军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做准备。其中,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政治问题比美国少,作为寻求电池供应链多元化的战略点而备受关注。未来,随着中国企业正式进入欧洲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在欧洲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池网注意到,今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这意味着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 欧盟主要成员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均是汽车生产大国。业内人士指出,该协议将为欧洲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将生产转向零排放电动汽车,并刺激投资以应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的竞争。 海外建厂方面,据电池网6月初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数量已达28家(包含电芯、模组PACK工厂),其中,20个工厂公布了规划产能,总计超过506.5GWh。随着电池企业海外工厂的落地,也将吸引材料及设备厂商跟随建厂。从出海目的地来看,多为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看来,国内电池厂海外建厂速度目前相对于日韩,特别是韩系企业速度要慢,但未来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容,国内企业出海速度肯定会加快。 于清教指出,不管是出口还是海外建厂,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关税壁垒高,运力紧张等困难有待克服。此外,还可能面对用工与用能成本、本地化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专利纠纷、企业文化与人才管理、社会治安等挑战。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研报称,为充分分享海外市场红利,中国电池厂商纷纷选择出海建厂,并且欧洲新电池法案通过,国内企业优势突出。新能源车产业链回暖迹象明显,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触底反弹已佐证。

  • 欧洲议会通过新电池法 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注意什么?

    6月14日,欧洲全体议会以587票赞成,9票反对,20票弃权投票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按照正常立法流程,该法规将在欧洲公告上发布,并在20日后生效。 据悉,2022年12月9日,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欧盟新电池法规提案达成临时政治协议,该项法规将替代原有的电池指令。该项立法将是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 欧盟新电池法规的要点: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提供电池二维码和数字护照。 具体来看: 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 新电池法要求,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LMT电池和EV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企业需根据相关标准收集并计算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 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 便携式电池的回收目标到2023年达到45%,到2027年达到63%,到2030年达到73%;对于轻型交通工具电池,目标在2028年达到51%,在2031年达到61%;锂电池材料分别为到2027年50%,2031年80%;自法案生效后的8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16%,铅的含量85% ,锂的含量6%, 镍的含量6%;法案自生效后13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26%、铅的含量85%、锂的含量为12%、镍的含量为15%。 提供电池二维码和数字护照: 新电池法引入了电池标签和信息披露要求,以及电池数字护照和二维码的要求,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产品的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内容物等信息。新电池法要求法规生效48个月,委员会应建立通用的信息交互系统,而每个投放市场的电动汽车电池应具有电子记录,即“电池护照”。 在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赛道,中国因具备成熟的产业链,已经取得突出成就,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4万辆,在全球的比重增长至63.6%;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可以预见,一旦新电池法生效,中国电池制造商若要在欧洲市场销售电池,将受到更严格的环境和尽职调查要求。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总出口额的62.6%。其中,中国出口至德国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的总金额为272.97亿元,超过了出口至美国的224.7亿元,欧洲俨然成为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战场。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45.9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2.8GWh,占总出口7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3.0GWh,占总出口28.4%。 根据研究机构SNE统计,过去四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份额正进一步上升。 SN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182.5GWh,同比增长49%。从公布的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 10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已然占据六席,总市占率高达62.3%。 SNE分析,2023年,中国企业有望进军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做准备。其中,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政治问题比美国少,作为寻求电池供应链多元化的战略点而备受关注。未来,随着中国企业正式进入欧洲市场,磷酸铁锂电池在欧洲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池网注意到,今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这意味着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 欧盟主要成员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均是汽车生产大国。业内人士指出,该协议将为欧洲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将生产转向零排放电动汽车,并刺激投资以应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的竞争。 海外建厂方面,据电池网6月初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数量已达28家(包含电芯、模组PACK工厂),其中,20个工厂公布了规划产能,总计超过506.5GWh。随着电池企业海外工厂的落地,也将吸引材料及设备厂商跟随建厂。从出海目的地来看,多为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看来,国内电池厂海外建厂速度目前相对于日韩,特别是韩系企业速度要慢,但未来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容,国内企业出海速度肯定会加快。 于清教指出,不管是出口还是海外建厂,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关税壁垒高,运力紧张等困难有待克服。此外,还可能面对用工与用能成本、本地化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专利纠纷、企业文化与人才管理、社会治安等挑战。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研报称,为充分分享海外市场红利,中国电池厂商纷纷选择出海建厂,并且欧洲新电池法案通过,国内企业优势突出。新能源车产业链回暖迹象明显,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触底反弹已佐证。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