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6个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近日透露了Cybertruck完全自动驾驶 (FSD) 功能的上线时间。Cybertruck上市已半年有余,但特斯拉一直未在该电动皮卡上提供FSD这项重要功能。然而,根据马斯克的最新表态,特斯拉似乎已准备好向Cybertruck推出 FSD功能。他表示,特斯拉将在“6 月下旬”开始向该车推送此功能。他随后确认,Cybertruck将获得v12.5版本的FSD功能。 FSD用户的累计行驶里程从V11扩大推送后加速提升,V12推送后开始指数级提升。兴业证券研报指出,从产业进展看,FSD V12后特斯拉的智能驾驶进展加速,基于端到端架构的模型是较为明确的产业趋势。从投资节奏看,特斯拉是智能驾驶的锚,FSD后续进展或再超预期,年内或有较多事件性催化,智能驾驶板块具有板块性机会。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宜通世纪 向中国联通提供物联网平台服务,该平台服务对象包括国际头部车厂及国内造车新势力,特斯拉是这个平台的用户之一。公司下属子公司涉及车联网的相关业务正常开展中。 路畅科技 已与一些国内汽车厂和国外企业在部分专用导航产品上开始了专用车型的定制化服务。
据台湾经济日报近日报道,AI浪潮来袭,CMOS传感器(CIS)有望迎来新一波规格更新需求, 全球CIS龙头日商索尼加码下单 。业界指出,影像传感器是重要的感光元件, CIS因体积小、成本较低,市占率高于CCD(感光耦合元件) ,并被广泛应用在手机、汽车、安控、医疗等多领域。 西南证券电子研究团队1月研报指出,CIS是通过光电效应将感受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通过读出电路转为数字化信号。凭借处理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 CIS成为市场上最为主流的图像传感器 。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数据, 2022年在CIS下游应用领域中手机占71.4%,汽车、安防监控约占8.6%、5.6% 。根据Yole数据,2022-2028年全球CIS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1%,从2022年的213亿美元有望 增至290亿美元 ;其中,全球汽车CIS市场规模有望从22亿美元增至36亿美元,复合增速约8.8%。市场格局方面,2022年CIS市场索尼约占42%的份额,三星、 豪威科技(韦尔股份子公司) 分别占19%、 11% 。 西南证券指出,汽车领域是CIS增长的重要来源, 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升级,车载摄像头搭载数量在快速提升 ,原先单车1-2颗,目前正在快速渗透的L2级别单车所搭载的摄像头多在5-8颗,有的多达12颗;L3级别的摄像头搭载量大多在8颗以上;据Yole预测, 2027年单车摄像头用量有望达到20颗 。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3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需求或超3亿颗,同比增长约40%。 CIS是车载摄像头模组的核心,汽车智能化升级将带动车载CIS量价齐升 。2024年, 以华为供应链为代表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将迎来快速渗透期,为CIS等供应链带来显著业绩弹性 。 国金证券分析师罗露此前研报指出,根据ICVTank,2021年,国内厂商 豪威科技车载CIS市场份额达29%,全球排名第二 ,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受到整车厂与Tier1厂商认可。而国内其他厂商也正发力车载CIS,例如 格科微 产品已用于行车记录仪、360度环视、后视、座舱监控等; 思特威 产品在倒车摄像头后装市场获得广泛应用。 罗露指出, 人形机器人有望继智能汽车成为CIS最新增长动力 。人形机器人摄像头需要高性能快速且精确地取得图像信息,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亦会使得此领域CIS价值量较高。国内CIS行业起步较晚,以往主要从低端产品切入,而经过多年的追赶,与海外厂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由于国产CIS具备性价比、临近产业链与市场等优势,罗露认为 人形机器人是国产CIS的发展契机,推动国产厂商技术加速升级,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 据财联社不完全梳理,2024以来包括 立昂技术、韦尔股份、甬矽电子、大港股份、思特威、欧菲光、江丰电子和美迪凯 在内8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复CIS相关业务布局,具体情况见下图:
日前,自动驾驶企业黑芝麻智能宣布与星程智能达成合作,共同为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方案。近日智能驾驶消息不断,11月17日,文远知行获得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车内无人、车外远程”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通知书,获准在北京亦庄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收费;10月31日,四川省内首例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示范线启动。 浙商证券认为,随着政策落地与法规健全,搭载智能驾驶技术的汽车产品将有更大的消费市场,搭载智能驾驶技术将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西南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近期,智能驾驶相关政策不断,预计国内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程度将持续加深,特斯拉FSD落地中国或进入倒计时,智能驾驶板块景气度将持续提升。投资机会方面,在华为合作的新车周期推动下,国内智能汽车产业有望加速发展,建议关注以华为、特斯拉产业链为代表的智能驾驶板块。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浙江世宝 主营业务为汽车转向系统总成及关键部件的一级配套。公司为汽车厂客户提供的智能转向系统可应用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及无人驾驶汽车。 深城交 牵头并联合比亚迪、华为多家企业共同建设“5G+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构建及场景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在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小马智行表示,这是其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布局无人驾驶技术以来最具产业意义的里程碑时刻,标志着自动驾驶出行产业正有序进入业务造血阶段。 图片来源:小马智行 据悉,取得商业化试点通知书后,小马智行随即在北京经开区开启试点,价格标准将与此前“主驾有安全员”和“主驾无安全员、副驾有安全员”阶段一致。 为提升车内无人形态下乘客的出行和乘坐体验,小马智行已在叫车软件 PonyPilot+ 上线无人化站点、预约车内无人出行、定制专属迎宾灯、分享自动驾驶成就等多个新功能,并对车内后排的用户界面进行更新,提高实时画面细节,新增关于“车内无人”服务流程和车辆功能的介绍。 小马智行自2021年6月取得首张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远程测试)许可以来,从软硬件系统开发、自动驾驶出行产品等角度不断深耕,目前已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落地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小马智行称,其已具备应对不同道路条件、天气、驾驶习惯等的L4级自动驾驶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的通知。 通知提出,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并贯穿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安全标准,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对标准化的需求。 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及软硬件、数据资源支撑体系,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达到先进水平,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载体和应用载体,牵引“车-路-云”协同发展,实现创新融合驱动、跨领域协同及国内国际协调。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正式发布 近日,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修订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这是《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是对《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版)》的继承、延伸与完善,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是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或与外界信息交互,乃至协同控制功能的汽车,是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产业发展不断深化、行业监管需求迫切,对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充分考虑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深度融合和跨领域协同的发展特点,设计了“三横二纵”的技术逻辑架构,主要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规范、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应用,构建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产品、试验标准等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功能应用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与《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他部分共同形成统一、协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指导全国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SAC/TC114/SC34)及有关单位,加大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制定,推进关键标准的宣贯实施,加快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引导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的通知。通知提出,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随着特斯拉FSD拐点显现、城市NOA加速落地、政策法规逐步健全,智能驾驶行业正逐步迎来技术、法规、用户接受度三重拐点。西南证券指出,中长期看,随着智能汽车供给明显增多,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需求持续增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车身电子、车联网等渗透率持续提升。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秋田微 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及触控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研发项目“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液晶光阀”已完成项目研发,目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 华阳集团 高性能行泊一体域控产品正参与项目竞标,可实现L2+级别智能驾驶功能,包括高速NOA、城市NOA及记忆泊车,支持OTA升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