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1个
Robotaxi加速驶入现实生活。从繁忙的城市街道到偏远的工业矿区,无人驾驶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和工业物流。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技术浪潮中,无锡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宝通科技”),一个在传统工业物料输送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企业,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战略,在无人驾驶领域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锚定工业物料转运“输送”场景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之下,无人驾驶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obotaxi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以其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乘车体验等显著优势,成为了众多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商竞相追逐的热点。从谷歌Waymo、百度Apollo到特斯拉等巨头,纷纷加大投入,推动Robotax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期在未来出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众多聚焦于乘用车领域的无人驾驶公司不同,宝通科技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有着鲜明的特色。宝通科技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解决乘用车自动驾驶这一单一场景上,而是着眼于工业物料转运过程中“输送”这一场景的全无人化服务。 这一战略选择,既源于宝通科技对下游工业企业在运输环节痛点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对未来工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 在宝通科技总裁助理、战略投资中心总经理仰凯锋看来,下游工业企业在运输环节面临着种种挑战,例如露天矿区的安全事故风险、恶劣的工作环境、效率瓶颈以及高昂的成本等。在港口码头,则面临着车辆线路单一狭窄,司机视距短盲区多,人机交互码垛效率低,现场经常伴有扬尘、风沙,同样伴有招工难、管理难问题。 这些问题促使宝通科技认识到,智能化、无人化不仅是解决痛点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社会生产要素流转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宝通科技决定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工业物料转运过程中的“输送”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无人化服务,这些痛点问题解决的技术路径则是通过“AI+无人化运输服务”来实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I既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宝通科技作为一家创业板民营上市公司,单靠自身单一力量来发展AI技术以解决行业难题并不现实。 因此,宝通科技更多是发挥资本和产业优势,通过精准投资孵化行业内具有潜力的相关企业,并结合自身业务的不断拓展,共同构建了一个涵盖多种运输场景的陆上无人运输系统,从而稳步推进无人驾驶及智能输送服务的发展战略。 这一策略不仅有效降低了直接研发AI技术所面临的高风险与高成本,还使得宝通能够迅速整合行业资源,加速技术落地与市场应用,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无人驾驶领域中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以投资促协同 纵观宝通科技的无人驾驶战略投资,核心都是围绕工业物料转运过程中“输送”这一场景来布局,与被投资公司也体现出了深度的战略协同。 据仰凯锋的介绍,宝通科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一家上市企业,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客户,公司可以提供业务资源和运营能力,包括现场维保能力、购买资产的能力等,参股公司则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以宝通科技与踏歌智行在新疆别斯库都克的项目合作为例,宝通科技与矿山业主签订运输服务合同后,采购或租赁无人驾驶矿卡,并与踏歌智行合作搭建“车、地、云”一体化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宝通科技负责现场维护保养和资产管理,而踏歌智行则提供无人驾驶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矿区场景,宝通科技已经直接投资了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踏歌智行”),并且是后者最大的外部投资人。踏歌智行是无人驾驶矿山领域的领先公司,通过将宝通科技的无人值守输送系统与踏歌智行的无人驾驶矿卡相结合,能够实现从采掘点到卸料点的全程无人化运输。无人驾驶矿卡可以根据预设的路线和任务,自动装载矿石并运输到指定地点,而无人值守输送系统则负责将矿石从卸料点进一步输送到后续的加工或储存环节。这种结合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推动了矿山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在港口码头运输场景,宝通科技通过与上海辰韬资产合作的产业基金投资了斯年智驾科技有限公司。斯年智驾是目前港口物流无人驾驶市占率最高的公司,其早在2020年就已在宁波舟山港大榭码头开始无人运输,并于2021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落地。无人驾驶集卡车能够自主完成货物的装卸和运输,宝通科技将实现斯年无人运输解决方案与宝通无人值守输送系统相结合,与港口的其他自动化设备协同工作,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和吞吐能力。 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煜冬补充到:通过宝通和辰韬的产业基金,宝通科技也间接投资了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白犀牛是一家L4自动驾驶公司,专注于城市公开道路上的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以无人配送为起点,致力于让物流运输成本更低,实现货物的精准配送。此外,宝通产业基金投资的上海木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智能搬运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型公司,致力于无人驾驶叉车、无人车及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相关的设计、研发及应用落地,主要解决物流或工厂(室内外)等场景中的物料搬运,能够高效、灵活地完成搬运任务。同时,宝通产业基金还参与投资了江苏零一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零一是一家追求极致产品、技术和效率的新能源重卡科技公司,基于车辆正向设计、自动驾驶技术等核心系统上实现全栈自研,围绕物流行业全生命周期打造极具性价比产品,为开放式短途货运场景提供了绿色、智能的运输解决方案。 商业化即将规模落地 通过一系列精准投资与合作,宝通科技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工业物料运输网络。这一网络覆盖了从矿山开采的矿石运输,到港口码头的原材料转运,再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工厂的原辅材料转运,以及制造工厂的产成品发运等各个环节。通过无人值守皮带输送系统与无人驾驶四轮机器人(车辆)的协同作业,宝通科技打造了一个陆上无人运输系统,能够适应从封闭式工业场景到半封闭式短倒低速物流场景,再到开放式高速物流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整合这些投资项目中的先进技术和资源,宝通科技不仅能够提供全面、高效的工业物料运输服务,还能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性。这种全方位的运输解决方案,使得宝通科技能够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宝通科技短期计划在露天矿场景下,打通矿区无人驾驶运营和带式输送系统运营两大物料输送主要商业场景,增强公司在智慧矿山建设领域的竞争力。”对于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未来的业务规划,仰凯锋如是说到,“中长期来看,宝通将联合联合生态小伙伴即将打造一个高效、安全、绿色的工业物料运输运营平台。” 仰凯锋还透露,宝通科技将与踏歌智行共同开创包含露天矿无人运输系统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露天矿智慧矿山解决方案,分阶段建立全矿露天开采无人化连续作业示范项目、研制运维管理规范并实现规模复制,其中包括数量不低于 300 台的无人驾驶矿卡,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等这个机会等了蛮久。”在谈及业务赛道布局时,仰凯锋感慨,如果以2017年投资踏歌智行作为宝通科技在无人驾驶领域布局的起点,至今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期间宝通科技还多次投资了其他项目。 但无人驾驶在过去几年间,行业整体处于反复商业化验证的阶段,行业内的玩家几乎均是投入,实现盈利者少之又少。宝通科技的大额投入也不例外,但好在,这些投入即将迎来盈利拐点。 据仰凯锋透露,目前公司与合作的被投公司已经开始有半年的无人运输服务,目前共有20台左右的无人驾驶矿卡,已经实现上千万元的营收,目前运输能力还在不断爬坡中。 “短期来看在公司的营收占比是比较低的,但是这个工业物料运输服务的市场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我们有信心实现公司业绩的快速发展。”仰凯锋表示。
受益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一热点,大众公用(01635.HK)股价再度走强,盘中一度涨超40%。截至发稿,涨38.28%,报1.77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若算上当前的表现,大众公用在上周四以来累计上涨46.75%。 根据公开资料,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大众公用),成立于1991年12月24日,原名上海浦东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出租汽车行业中首家股份制公司,也是浦东新区成立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股票于1993年3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并于2016年12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近期,上海发布了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其中包括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裹动科技有限公司(AutoX)和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这引发了市场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关注,并刺激了大众公用事业的股价上涨。 相关报道指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有望在8月对公众开放。大众交通有关人士透露,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和大众交通旗下的大众出行已合作申请示范运营三批共65辆Robotaxi。 对于上文提及的大众交通,为大众公用的参股公司。根据2024年一季报,他们持有大众交通的20%股份。 为何Robotaxi备受市场关注? 正如国泰君安在7月21日研报指出,Robotaxi加速快跑,智能驾驶持续推进。无人驾驶出租车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程度,里程积累也有助于技术方案完善和迭代;其面临的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初期受制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中期维度随着成本下降、技术迭代,智能驾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开源证券也在7月14日研报表示,随着Robotaxi技术成熟、成本下降、用户接受度提高,有望替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根据如祺出行数据,中国2024年至2030年Robotaxi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7.7%,在2030年国内市场份额有望达到4880亿元。
7月28日讯:智能交通概念股持续活跃,智能网联汽车模式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大众交通周五盘中触及13天8板,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方面均有相关业务布局的启明信息收盘4天3板,子公司目前专注于道路运输车辆的智能安全管理与服务的富临运业两连板,在研以视觉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路畅科技和主营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皖通科技均收盘涨停。 消息面上,赛可智能宣布,其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并计划于8月向公众开放。同时,赛可智能还将在8月投放20辆L3级别自动驾驶出租车,用于临港到浦东机场的运营专线。 截至发稿,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包括睿创微纳、岩山科技、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今创集团、天准科技、美格智能、四维图新、中国汽研在内的9家上市公司近两周在互动易回复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相关情况,具体详见下图: 国泰君安吴晓飞7月21日研报指出,Robotaxi加速快跑,智能驾驶持续推进。无人驾驶出租车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程度,里程积累也有助于技术方案完善和迭代;其面临的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初期受制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中期维度随着成本下降、技术迭代,智能驾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开源证券任浪等人7月14日研报表示,随着Robotaxi技术成熟、成本下降、用户接受度提高,有望替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根据如祺出行数据,中国2024年至2030年Robotaxi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7.7%,在2030年国内市场份额有望达到4880亿元。 国信证券唐旭霞等人7月15日研报指出,从产业链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产业链包含:其一提供高精地图与定位、传感器、芯片、AI训练、智慧道路支持的供应商,涉及上市公司包括德赛西威、万集科技等;其二供给侧的自动驾驶公司、主机厂、出行服务商,涉及公司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等;其三需求侧的乘客;其四监管侧的地方政府。 唐旭霞等人进一步指出,国内自动驾驶公司中,小马智行、百度Apollo也在加速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
据媒体报道,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小马智行或最快于今年9月赴美IPO,目前已寻得有明确IPO投资意向的机构投资者。据悉,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包括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和乘用车智能驾驶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有研发中心,包括硅谷、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并已获得中美多地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资质与牌照。 民生证券认为,Robotaxi商业化拐点已至,中美为行业第一梯队。Robotaxi提供L4-L5的自动驾驶服务,实现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结合,能够实现高安全性,降本路径清晰,有望打开远期市场空间。海外特斯拉引领产业化进程,特斯拉高阶智驾技术端不断突破,FSD V12已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Robotaxi将于10月发布,成为板块潜在催化因素。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中通客车 开发的智能驾驶公交车,目前已在特定区域开放道路实现了示范运行,公司曾于2020年完成了中通新一代L4级智能驾驶客车开发。 永安行 已经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公司曾于2020年表示已经成立无人驾驶车项目的子公司,产品技术正在进行深化设计,样品即将进行测试,一旦条件成熟,将开展区域化的商业化运行。
据新闻透视消息,上海面向普通市民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实地测试,将最快在未来一周内启动。 据悉,此次实地测试 全程免费 ,在上海临港约有68平方公里测试区域,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上的"R"字标识,可以定位至上车地点。其余操作方面,除 副驾上配置一名安全员 外,基本与现行网约车类似。用户可通过架置在椅背处的车载电脑输入手机尾号以确认订单,此外也可以借此查看行驶路况,以及调节空调、播放音乐等。 据测试企业方面介绍, 首批预计将有5辆车投入公开测试 ,后续还有会新车陆续跟进,车型也会有所增加,具体以实际测试后的表现机动调节运能。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质量与运营总监陈国发表示:“我们首批是拿到五辆,现在我们第三代的产品也正在研发生产“考试”的过程中, 估计年底我们会投放四十台车以上 。” 目前,各家智能驾驶企业均聚焦于测试前期的准备工作与微调。此前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发布了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包括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裹动科技有限公司(AutoX)、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证显示, 有效期为2024年7月4日至2025年1月4日 。 事实上,在此节点前,上海方面已开展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一系列尝试推进。 从法律层面来看,早在去年3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就发布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该细则划定了开展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运营等活动的路段范围,明确了管理机构职责,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有法可依。 从技术层面来看,日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实施汽车芯片创“芯”计划,加大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政策支持力度。遴选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试点区域连点成片并与长三角毗邻地区互联互通。 此外,去年至今,各方陆续框定了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区域: 去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支持新片区高标准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支持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探索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拓展和制度创新。 在近日发布的《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中提到,创新车联网技术赋能,推动相关平台、功能及政策优先在嘉定、南汇、奉贤新城落地,有序开放新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范围,开展智能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落地,在完成 至少单个车辆5000公里的示范应用 ,并验证车辆运营系统及载人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后,相关部门会对相关企业和车辆进行最终评估。如果通过评估,则相关企业就能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运营。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计为7295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产业发展将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中信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在“成本下降+效率提升+规模效应”的背景下,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特定区域的商业模式有望得到初步验证。同时,无人配送车也已开启规模化交付,头部公司年内订单量达数千台,多家大型快速物流公司合作采购态度积极。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14,沪深两市 本周共210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按行业划分, 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 行业接受机构调研频度最高。此外,汽车、农林牧渔等行业关注度有所提升。 细分领域看, 半导体、通用设备和光学光电子 板块位列机构关注度前三名。此外,电力、元件等行业机构关注度大幅提升。 具体上市公司方面,据Choice数据统计, 华测检测接受调研次数最多,达到4次 。从机构来访接待量统计,本周有7家公司接待百家以上机构调研, 澜起科技、水晶光电和恒生电子位列前三,分别为402家、366家和161家 。 在本周接受调研的上市公司中,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三只股票分别为 澜起科技、长安汽车和京东方A,净买入额分别为7.57亿元、3.78亿元和3.69亿元 。 市场表现看, 无人驾驶概念股和PCB概念股本周表现活跃 。德赛西威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德赛西威的 智能驾驶业务继续保持高速成长 ,高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平台 已量产配套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路特斯、广汽埃安、极氪汽车 等多家车企,并 新获得理想汽车、广汽埃安、吉利汽车、长城汽车、路特斯、极氪汽车等 超过十家车企的新项目订单;轻量级差异化平台 已获得主流自主、外资品牌的项目定点 ,将向更多客户进行推广。公司 传感器和T-Box产品供货规模继续提升 ,并突破主流日系合资品牌,获得新项目定点。 毫米波雷达业务获得广汽埃安、一汽红旗等客户的新项目订单 。 二级市场上, 德赛西威周三收盘斩获两连板 。 恒帅股份周五发布机构调研公告表示,2024年是 L3+智能驾驶产业化加速 的年份,随着Robotaxi以及无人物流配送小车等终端应用的商业化提速,L3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加速渗透, 公司ADAS主动感知清洗系统在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以上应用场景逐步实现无安全员配置,且每日无人驾驶运营时间较长,摄像头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受到脏污遮挡及雨天雨滴干扰而失效的概率大大提升,因而 对能实现自动清洗去污的清洗系统的需求在提升 。二级市场上, 恒帅股份周四收盘涨超12% 。 长安汽车周四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网约车方面已经具备了实现技术,目前正在推进中 。2024年5月6日,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与重庆长安车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网联赋能合作协议。 双方将围绕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展开合作,共同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设计和多种场景应用 。双方将基于长安汽车产品技术规划,重点围绕示范区与长安汽车各类产品网联赋能展开探索, 包括L2、L3、L4各级别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道路测试及商业化运营探索 。 北汽蓝谷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显示,2021年4月,北汽蓝谷 与百度Apollo智能驾驶事业部签订联合技术开发协议 ,基于北汽极狐阿尔法T车型,搭载百度最新的共享无人车软硬件技术,双方 共同完成了百度第五代Robotaxi产品Apollo Moon的研发 。公司围绕百度第五代共享无人车 已经完成交付近千台 ,主要分布在武汉、北京、广州,双方会合力保障这些车辆的自动驾驶测试及运营。 茂莱光学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茂莱光学为无人驾驶应用领域开发了激光雷达的核心镜头,并研发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精度镜片 。光学系统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激光雷达系统的整机性能,公司在镜头、光学器件的研发、汽车标准的试行和自动化的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镜头可满足L4无人驾驶汽车的要求 。受客户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2023年公司无人驾驶领域收入占比为3.34%,增速较快。 航天科技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航天科技境外汽车电子业务的核心产品为 车载座舱内传感器 ,主要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即 安全、舒适和自动驾驶 。主营产品包括座椅安全带提醒装置、乘员分级系统、生命感知传感器和 自动驾驶传感器手离开方向盘探测系统 。 比亚迪周四发布机构调研纪要显示,比亚迪腾势Z9GT提供多激光雷达选装方案, 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驾能力全面超越传统豪华轿车 。 PCB概念股方面,生益电子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在技术层面, AI服务器所采用的PCB技术更为先进和复杂 ,通常包含20至28层的多层结构,超越了传统服务器的12至16层PCB配置。这种高密度、高速的PCB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前期的筹备及不断的技术提升与优化, 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外,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与全球汽车电子和电动汽车行业领导者的合作, 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汽车电子PCB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的认可度 。二级市场上, 生益电子周三收盘涨近19% 。 深南电路周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深南电路PCB业务长期深耕通信领域,覆盖各类无线侧及有线侧通信PCB产品 。2024年一季度以来,无线侧通信基站相关产品需求较去年第四季度未出现明显改善,有线侧交换机、光模块等产品需求有所增长。 汽车电子是公司PCB业务重点拓展领域之一,主要面向海外及国内Tier1客户 。公司以新能源和ADAS为主要聚焦方向,主要生产高频、HDI、刚挠、厚铜等产品,其中ADAS领域产品比重相对较高,应用于摄像头、雷达等设备,新能源领域产品主要集中于电池、电控层面。二级市场上, 深南电路周三收盘涨停 。 东山精密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目前FPC产能足够 ,除苏州工厂和盐城工厂的产能外,公司泰国工厂已经完成厂房建设。FPC有季节性变化,下半年是大客户出货旺季, 全年产能利用率平均在60%左右 。二级市场上, 东山精密周二收盘涨停 。 芯碁微装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今年二季度PCB行业稼动率较第一季度有所提升,公司生产端从三月份开始已达满产状态 。下游客户今年对高阶板的需求增速较快,高阶头部客户的订单需求趋势较为确定,叠加下游客户在东南亚产能的转移,海外订单增长趋势明显。 目前PCB订单交付计划已排至2-3个月之后 。 广合科技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未来广合科技仍将 聚焦服务器PCB主航道 ,围绕企业所制定的“云、管、端”发展战略,重点对PCIe6.0服务器、AI服务器、新一代路由交换机、6G基站、5.5G低轨通讯、AI电脑、自动驾驶、高清显示、新能源等领域组织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泰国工厂作为广合科技全球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是集团产品和经营战略向海外的延伸, 将承接集团高端PCB产品上的技术基因,直接对接服务国际一流海外客户 。 广信材料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 PCB光刻胶板块是广信材料发展的基石 ,2023年度业务开展平稳,毛利率水平提升明显,并将在龙南基地投产支撑更进一步的稳健增长。同时,公司 在PCB光刻胶的优势基础上开拓显示及半导体光刻胶及其配套材料 。 迅捷兴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迅捷兴产品和服务以“多品种、小批量、高层次、短交期”为特色,致力于满足客户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求, 提供从样板生产到批量板生产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从新产品开发至最终定型量产的PCB需求 。目前,国内PCB企业以大批量业务为主, 而公司起步于快件样板,自2016年底向批量业务进行延伸,目前是 行业内为数不多可提供一站式服务的PCB生产企业 ,这一模式获得众多大型终端电子商客户认可。 大族数控周五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谈及未来规划时表示, 大族数控聚焦市场增速快、技术门槛更高的HDI板、IC封装基板、挠性板及刚挠结合板等领域 ,发挥多产品、多场景的协同优势,研发适应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覆盖PCB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不仅要从产品性能层面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更要从PCB全流程智造的维度实现对国外技术的赶超。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发稿,7月以来包括 澜起科技、水晶光电、心脉医疗、恒生电子、炬光科技、荣昌生物、中控技术、生益电子、一心堂、耐普矿机、兆驰股份、伟创电气、海目星、华锐精密 在内的14家上市公司机构来访接待量超100家,具体情况见下图: 其中, 澜起科技7月以来机构来访接待量达402家,位列第一 。澜起科技7月5日公告,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83亿元-6.23亿元, 同比增长612.73%-661.59%,预计Q2净利环比增长61%-79% 。澜起科技7月12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 预计互连类芯片产品线销售收入为8.33亿元,环比增长19.92%,创该产品线单季度销售收入历史新高,毛利率预计为63%~64%,环比进一步提升。 此外随着DDR5下游渗透率提升且DDR5子代迭代持续推进,2024年上半年公司DDR5第二子代RCD芯片出货量已超过第一子代RCD芯片;公司的DDR5第三子代RCD芯片预计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规模出货。二级市场方面,澜起科技 自4月10日低点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52.62%。 同属于半导体行业的 炬光科技同期机构来访接待量153家 。炬光科技7月3日接受机构调研表示,此次收购的资产主要包括用于微纳光学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的设备,相关存货,以及无形资产。近期的资产并购更能让公司有机会进入新市场领域,如 消费电子领域和消费级(一次性)内窥镜领域,提升在汽车投影照明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炬光科技5月23日互动易回复,公司利用自身在上游“产生光”和“调控光”的技术优势, 在泛半导体制程领域提供中游解决方案,专注大规模、大幅面加工应用场景 ,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晶圆退火制程(逻辑芯片、 存储芯片 、功率器件)、显示面板领域的激光剥离、激光退火制程、MicroLED巨量焊接制程、锂电池干燥等应用场景。 主营家庭视听消费类电子产品的 兆驰股份同样拥有半导体概念 ,同期机构来访接待量114家。兆驰股份7月9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 芯片业务目前总产能约110万片,其中,氮化镓芯片105万片(4寸片),砷化镓芯片达到5万片(4寸片) 。从产品端来看,自2021年以来,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提升公司芯片的整体价值量。自2021年起,兆驰半导体决定将其产品全体系由原先的普通照明芯片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截至目前, 兆驰半导体MiniRGB芯片出货量已达到行业最大,并已成功转型为以高毛利照明、背光、显示等高附加值芯片为主要投放的芯片厂商。 无人驾驶概念股 水晶光电7月以来机构来访接待量366家,位列第二。 水晶光电7月11日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4亿元-4.5亿元, 同比增长125.45%-153.64%,预计Q2净利环比增长23%-51% 。水晶光电7月12日接受机构调研表示,2024年上半年业绩取得历史新高的重要拉动因素,主要是来自公司盖板业务和微棱镜业务这两个大单品在二季度的同比出货量大幅增长。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作为 国内领先的玻璃基激光雷达视窗片量产厂商,已和海内外各大激光雷达厂商建立业务合作,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提供助力。 方正证券郑震湘等人7月12日研报指出, 水晶光电2023年全年HUD出货量超20万台,其中AR-HUD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2024Q1公司新增5个定点,主要来自于长城、理想、东风岚图、上汽大众等车厂;从定点转量产节奏上来看,2024年到2027年每个季度都将有转量产的定点,其中2024年全年量产供应的车型主要是长安深蓝等车型,东风岚图、吉利、长城、长安马自达自2024Q3开始陆续量产,理想、上汽大众、捷豹路虎等定点将在未来1-2年内陆续转量产。二级市场方面,水晶光电 自2月5日低点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144.95%。 值得一提的是, 炬光科技同时拥有无人驾驶概念。 炬光科技2023年6月13日互动易回复称,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2023年公司将聚焦线光斑激光雷达发射模组技术路线,争取落地第二个线光斑量产项目, 利用技术与成本优势使线光斑激光雷达客户2024-2025完成车规量产。 另一只无人驾驶概念股 生益电子同期机构来访接待量128家 。生益电子7月9日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9350万元到1.1亿元, 同比增长876.88%-1049.27%,预计Q2净利环比增长154%-216% 。生益电子7月12日接受机构调研表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与全球汽车电子和电动汽车行业领导者的合作, 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动力能源等关键技术板块开发相关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汽车电子PCB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和客户的认可度。二级市场方面,生益电子 自2月6日低点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421.51%。
针对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1000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爆单累计600万单等消息。百度内部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600万次为百度萝卜快跑在全国的累计服务单量,今年一季度武汉车辆的总数为500辆,其中全无人驾驶车辆超过300辆 。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百度在武汉发布第六代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车上搭载全球首个支持L4级别无人驾驶应用的自动驾驶大模型。 此次发布的六代无人车计划在武汉首批投放1000辆,加上现有的500多辆无人车,覆盖武汉3000平方公里、近700万人口。这或是市场相关数据传言的由来 。 目前,萝卜快跑已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测试。而武汉是百度的布局重中之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透露,预计萝卜快跑将率先在武汉区域内实现UE盈亏平衡。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是未来交通领域的发展方向,也会涉及车路云的融合协同发展。但同样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产生的影响、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等等。我对此报以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多名武汉乘客评价萝卜快跑:车辆总体行驶平稳,而且遵守交通规则,但缺点是行驶速度比较慢。对于复杂路况,也没有那么会变通,因而也被戏称为“勺萝卜” (勺是武汉方言,意为笨、不聪明的意思)。 ▌武汉人评“勺萝卜”:行车平稳但速度缓慢、不懂变通 公开数据显示,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累计突破3379公里(单向里程),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突破158万单,累计服务198万余人次。 曾乘坐萝卜快跑的武汉用户告诉记者,上车输入手机后四位,系好安全带,点击屏幕开始,就自动启程了。“车内可以自己调节温度,播放歌曲、视频。特别适合社恐人,不用和司机唠嗑,自己在车里嗨。” 从乘坐体验来看,多名乘客认为, 车辆总体行驶平稳,而且遵守交通规则,和普通的武汉汽车相比,会礼让行人。但缺点是行驶速度比较慢 。 “全程保持着40-50码,大桥上都不超过60码。遇到车辆稍微拥挤情况下,只有20码。另外一有车很远就开始减速。交通灯还没变黄灯、快要黄灯都会直接停下来。普通车程40分钟的路程,萝卜快跑差不多需要60分钟的时间。” 遇到某些意外的情况时,萝卜快跑相较人类没有那么会变通。 “上次遇到一边道路围起来修路,勺萝卜左转过来,就在斑马线停住了。不会合法逆行,然后乘客无奈下车。它就停在那,一直停着。”有武汉市民表示。 另有位市民给记者的视频显示,萝卜快跑遇到前方有车辆临时停靠时,并没有进行变道等操作,而是等待侧方无车辆行驶后,才慢慢启动车辆。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武汉投放的萝卜快跑车辆不少已采用全无人模式,副驾没有安全员。如遇特殊情况,可以点击sos按钮,与远程的行车专员通话。根据百度提供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武汉车辆的总数为500辆,其中全无人驾驶车辆超过300辆,比例已超过60%。 ▌优惠价格源于平台补贴 很多用户选择萝卜快跑是由于其价格低廉,10公里路程大约只需4元至16元,远低于普通网约车的18元至30元。 不过,《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一低廉的价格是来自于平台方的大力补贴。 从一名乘客晒出的付款金额来看, 28公里的路程总计支付了26.52元,确实非常便宜。但优惠的金额高达109.51元。如果没有优惠折扣,乘客实际需要支出136.04元的费用 。 据了解,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起步费为15-16元,里程费为2.4-3.5元/公里;普通滴滴快车的起步费为10-12元,里程费为1.75-2.3元/公里。出租车的起步费10-14元,里程费是2.5-3.5元/公里。 由此可见,与网约车和出租车相比,萝卜快跑的客单价实际更高一些。等推广期过后,如此优惠的价格恐怕无法长久持续。 此外,萝卜快跑依然设置了固定的上下车点,并不能严格按照定位来接送乘客。 “我第一次定位了家里地址,界面出现的是‘荷生养身馆’,开始不明白是啥意思,后来发现下车的地方就是这个荷生养生馆,走了两站公交才到家。另一次又试了用公交站的名称搜,也只能出现固定的下车点。”有乘客表示。 ▌明确自动驾驶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认定 7日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对此,百度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此事故发生于汉阳区鹦鹉大道与国博大道交汇路口,是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人员发生轻微接触。“事故发生后我司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处置,并陪同送医检查。经检查无明显外伤,目前正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和休息。” 记者注意到,更严重的自动驾驶碰撞事故在国外已有发生。去年10月,美国一辆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与一名行人发生碰撞,将其拖拽并压住。事故发生后几周,加州监管部门吊销了Cruise的无人驾驶汽车运营许可证。今年6月,美国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正式责令Cruise支付最高罚款11.25万美元。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自动驾驶的发展难免存在技术、法规等多方面挑战。技术方面需要相关企业不断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法规方面则要以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市民出行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已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提供立法保障。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 将通过立法重点解决特定区域自动驾驶汽车创新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 。 针对自动驾驶违法行为和事故处理,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 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现行规定承担责任; 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属于自动驾驶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
让更多“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各地政府在行动。5月7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正式发布《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第六批开放道路目录》,此次开放道路总计43条,里程合计约106.01公里。 “目前我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开放总里程已经达到944公里,其中包括高快速道路67公里。”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方面认为,不断扩展的测试道路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测试环境和应用场景,推动了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将加速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今年1月底,宝安区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商业化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无人商业化试点的中心城区,此次第六批开放道路就全部位于宝安区,涉及宝中片区、新安片区、会展片区和沙井片区4个片区。” 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支持。此前一日,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上海已有1002条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达到2000公里。通过浦东新区立法以后,已有7家企业、30辆车获颁全国首批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下一步,上海还要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浦东、临港、奉贤、嘉定四个区的测试道路进一步连点成片,让场景更加丰富。”同日,记者了解到,重庆将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内投放68辆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进行系统测试和应用评估的同时,也将为科学城金凤片区、大学城片区、科学谷片区市民提供服务。 “对于智能驾驶,用户的需求从来都是有的。”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供应链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无人驾驶已经越来越成熟。“在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的过程中,随着政策支持、供应链成熟及技术进步,自动驾驶技术正处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和应用的前夜。”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不断加速拓展应用场景。5月1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正式施行。由此杭州成为除经济特区外,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明确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具体流程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与此同时,杭州还自当天起,率先将全市八城区和桐庐县城区共计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服务人口数量超1000万。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磊透露,北京市也在积极开展地方性智能网联汽车立法的先行探索,希望今年能够发布。“将前期的做法经验进行固化,为自动驾驶的企业营造合法化发展环境。” “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应用将迎来大爆发,从辅助驾驶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将迅速扩张。”彭军表示,其实从辅助驾驶,到更高阶的辅助驾驶大爆发已经开始,从全无人Robotaxi再到L3以上自动驾驶应用,也马上会有大的爆发。“未来我们将加大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的合作,为自动驾驶迈入实质性的商业化阶段作准备。”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2000多公里。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2024年实现Level 3级别自动驾驶的乘用车销量预估将超过2.5万辆,中国、欧洲和美国是三大主要市场。预计到2026年,中国上路达到Level 3的汽车数量将达到100万辆,到2028年出货量份额将达到10%。 虽然长期看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可观,但对企业来说,商业化、规模化运营仍是待解难题之一。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尽管无人驾驶目前尚不具备短时间激进推广的基础,但政策的推进有利于整个智能化趋势的确定性。彭军则认为,要实现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宏观上要走通技术、政策、大规模商业模式三个点,“这三个点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