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

  • “新兔”行情即将展开!复盘上一轮生肖年 节后能否开门红?这类风格或迎高胜率

    1月20日,虎年行情以三大指数红盘收官,从整个虎年行情来看,指数、板块、个股均波动剧烈,期间共历经两次较大跌幅,同时也收获两次迅猛反弹。尤其是步入2023年后,随着市场行情持续向好走高,各个指数、板块、个股也普遍迎来修复,大幅收窄了去年的部分跌幅。 注:上证指数虎年全年走势图(截至1月20日收盘) 科创50跌幅居前,煤炭行业表现最佳 从数据上看,虎年行情(2022年2月7日至2023年1月20日)中,沪深两市核心指数基本收跌。其中,科创50指数表现最为不佳,跌幅高达16.28%,创业板指、深证成指也双双跌超10%,分别代表权重和小盘股的上证50、中证1000分别跌近7.11%、3.39%,同时,上证指数也跌幅近2.88%,不过,B股指数则逆市表现优异,其累计上涨近6.93%,成为为数不多的收涨指数。 注:A股各大主要指数虎年表现一览 板块方面,以申万行业一级统计,在虎年行情中,仅四分之一(近25.8%)的板块实现年度收涨。其中,煤炭板块在虎年行情中表现最为出色,其板块指数累计上涨近20.9%,综合、美容护理板块以17.6%、11.6%的涨幅分别位居涨幅榜的亚、季军。而跌幅居前的板块中,电子板块承压明显,其累计大跌近20.1%,钢铁、建筑材料、环保板块累计跌幅也均超10%。 注:A股市场虎年涨幅居前/跌幅居前板块一览(申万一级) 个股方面,同样以虎年行情统计,除去虎年期间上市的新股,近四成(41.5%)个股实现收涨,中位数个股跌近4.89%。其中,股价涨幅成功翻倍的个股达68只,具体来看,绿康生化、通润装备、宝明科技、传艺科技、盈方微位居涨幅榜前五名。此外,股价“腰斩”(超50%)的个股达48只,其中有ST股15只,占比近三成,具体来看,*ST紫晶、*ST泽达、*ST吉艾、*ST凯乐、*ST科林跌幅居前。 复盘上一轮生肖年,节后行情如何看待 从历史行情来看,以上一轮(近12年:农历2011年至2022年)生肖年统计,马年(2014年)市场表现最佳,当年上证指数全年(农历)累计上涨近60%,其次,鼠年(2020年)及猪年(2019年)行情也同样出色,其沪指涨幅分别达22.8%、13.7%。而狗年、兔年、蛇年、羊年则表现不佳,当年沪指跌幅均超10%,其中,狗年期间沪指全年跌幅近18.2%,位居跌幅榜第一。 注:近12年生肖年沪指行情(农历2011年至2022年) 若单从兔年表现来看,上一次兔年(农历2011年)各大主要指数均有所下跌,其中,创业板指跌幅近37%,深证成指、上证指数也均有21%、17%的跌幅。同时,代表小盘股的中证1000全年跌幅近29%,而代表权重的上证50指数仅下跌近9.8%,由此可见,上一次兔年行情中,中小盘股的跌幅较之大盘股更深。此外,上上一次兔年要追溯至1999年,由于恰逢史上最著名5·19行情,其沪指全年上涨近37%。 整体来看,历史上的两年兔年行情可谓是“喜忧参半”。目前,虎年行情成功收官,且在“虎尾”期间(今年1月),市场明显大幅发力,北向资金加速增持,随着2023年的“新兔”行情即将到来,市场对节后A股走势的热议度也是居高不下。复盘近些年的春节假期后的行情“胜率”来看,除去个别年份的极端行情,市场于春节后的上涨概率往往较大,存在一定的“春节效应”。而在市场风格方面,从历史数据上看,以中证1000指数为代表的小盘股上涨概率往往高于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市值权重股,小票显著占优。 对于今年节后行情,招商证券指出,春节后,政策预期落地进入复苏观察期,而复苏进入兑现期, 上证50阶段性占优局面可能告一段落 。中小成长业绩披露落地,进入业绩真空期和下一年新预期形成阶段,市场又开始重新憧憬新一年的高增长,调整的中小成长利空落地而反弹。尽管北上资金仍可能持续买入,但是随着融资盘回归,个人投资者在节后开始活跃,节后市场仍可能持续上涨,但是 中证1000可能会逐渐占优 ,演绎春节效应下半场, 中小成长相对占优,尤其是前期表现最差的科创50。

  • 宏观主导供需博弈 2022年铁矿石玩心跳 2023年强监管下价格如何走?【SMM铁矿石年度回顾】

    》查看SMM钢铁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年一月已过大半,钢铁行业经历了2022年的灰暗时刻,2023年充满了未知与希望,而作为与钢铁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材料,铁矿石的走势同样也牵动人心。 2023年伊始,铁矿石走势便跌宕起伏,未来走势如何?或许我们能从2022年已走过的历程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兔年。 接下来,就跟着SMM一起回顾一下2022年铁矿石的那些“起”与“落”吧! 2022年的大事与行情 回顾全年铁矿石的行情走势,2022年铁矿石行途坎坷。在震荡中站至高点,又在震荡中跌至谷底,在年底之前才有了点“顺风顺水”的样子。但总体而言,每一次铁矿石的行情波动总离不开宏观面、基本面上的消息带动。 》点击查看SMM铁矿石期货行情 具体来看: 从年初到2月上旬,随着全国钢厂完成2021年粗钢压减产量任务后集中复产,钢厂生产动力十足,叠加春节补库需求支撑,铁矿石需求量大幅增加。基本面需求强劲的拉动,使得铁矿石行情一路上涨,并达到了阶段性高点。 但好景不长,国家发改委对铁矿石价格过快上涨给予高度重视,自1月28日首次表示高度关注铁矿石市场价格后,在2月9日、2月11日、2月28日屡次发生,政策风险施压市场情绪。叠加冬奥会环保限产,高炉停产使得需求减弱,铁矿石价格持续回落,进入整理阶段。 2月底开始,俄乌冲突爆发后,铁矿石供应出现阶段性紧张,使得铁矿石出现了阶段性连涨。随后3月中旬国内疫情突然爆发,交通运输受限、高炉停产等因素干扰,铁矿石出现短暂下行。但随着海外发运未达高位,房地产及货币等利好政策频出,3月下旬后逐步回升,并在4月横盘震荡。 4月底开始,在宏观面消息多空博弈与节前补库等基本面的支撑下,铁矿石再次进入震荡行情。所幸,随着疫情缓解,在复工复产以及房地产利好政策带动下,铁矿石接连走高,并在6月6日站至年度高点948元/吨,成为铁矿石的“年度高光”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钢厂因深度亏损导致全国钢厂集中停产检修,加之终端需求疲软,铁矿石十二连跌几近“一撸到底”使得市场元气大伤。随后,在宏观面与基本面的博弈之下,铁矿石再度进入震荡阶段。7月底开始,钢厂陆续复产,需求逐渐回升,才使得铁矿石生机再现,行情得以有所修复。 8月以后,铁矿石便进入宏观面主导的行情走势之中,宏观面持续施压,叠加终端需求疲弱不堪,铁矿石持续震荡下行,期间虽有钢厂补库等阶段性基本面支撑,但市场期盼的“金九银十”未能如期出现,市场悲观情绪浓厚,行情一路走低。 直到11月份,从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到房地产三支箭落地等诸多利好政策出炉,宏观面利好持续带动,市场情绪高昂拉动盘面一路走高,叠加年底因钢厂补库,需求支撑。铁矿石回归800元/吨大关,并刷新半年高点。 而现货方面,根据SMM 港口现货报价走势来看,较之期货,现货价格走势相对较为温和,上半年也出现了波动性下跌,但并未大起大落,下半年整体出现回升。 》点击查看SMM铁矿石港口现货报价 》点击查看SMM黑色系产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供需面的博弈 回顾2022年铁矿石行情走势,人们普遍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宏观主导,基本面多多少少有一些被“忽略”。 供应端:根据SMM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球铁矿石总体发运量及发中国量整体呈现出波动下行,并相较于2021年同期表现均有所偏弱。虽然如此,但供应端整体仍处高位,供应压力全年并没有明显缓解。 与此同时,到港量数据同期对比也可以看出,中国铁矿石到港量变化明显,上半年相较于2021年表现偏弱,到港量同期均有所降低,但下半年有所回升,虽然波动加剧,但到港量却同比高于2021年。 需求端:首先看高炉开工率,2022年高炉开工整体呈现震荡下行,上半年受到春节假期、环保限产、疫情等因素影响,高炉开工率波动明显。随着逐渐复工复产后,高炉开工率回升。但年中钢厂利润严重亏损,全国性钢厂集中检修使得高炉开工率一拉到底。随后复产推进,但却因钢铁市场整体弱势,钢厂生产积极性受限,高炉开工年底再度回落,并趋于平稳。 受此影响,港口疏港量走势也随之波动明显,尤其是年初因环保限产导致的限产,使得疏港量大幅下跌,随后的恢复生产的带动,再次拉升疏港量站到了历史高点。此后,虽然疏港量波动明显,但同时受到铁矿石价格影响,钢厂补库并未出现明显的大起大落。 在供需两端的共同作用下,港口库存全年整体呈现波动下行趋势,根据SMM统计数据显示,港口库存年初短暂累库后,受到复工复产的推动,持续去库。直到6月底7月初,因钢产检修停产再次出现累库。随着钢厂逐渐复产,港口库存再度下行。年底回归常规波动。 》点击查看SMM钢铁产业链数据库 总体而言,2022年供需面整体同比2021年表现均较弱,但供需两端的博弈状态明显,上半年是明显的供弱强需,而下半年则可称之为供强弱需。 2023的年行情展望 进入2023年1月份,虽有宏观利好大拉动,但因国家层面对价格管控,铁矿石整体走势较为震荡。展望一季度,SMM认为铁矿石或将维持高位震荡。首先,此前国家出台各项利好政策,使得市场对于钢铁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预期。此外,节前补库已经结束,但节后钢厂按需补库对铁矿石需求仍存,叠加一季度为海外发运低谷期,供应阶段性紧张。但是国家层面对铁矿石价格的监管不容忽视,因此铁矿石价格整体或将维持高位震荡。

  • 2022年铜价过山车 升水成为主旋律 2023年如何演绎? 【SMM年度专题】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SMM1月9日讯:涨一程,跌一程,涨涨跌跌又一程。随着沪铜主力在12月30日以66260元/吨报收,其2022年的征程也到达了终点。纵观2022年,铜价冲高后大幅下挫,呈现“过山车”行情。 其在3月最高曾涨到过77270元/吨,最低也曾在7月份下探至53400元/吨。从其年线走势来总结其一年整体的涨跌幅,沪铜主力2022年下跌3860元/吨,跌幅为5.5%。 》点击查看SMM金属行情数据看板 》点击查看SMM金属现货价格 与期货市场走势类似,从现货市场来看,以SMM1#电解铜2022年平均价的历史价格为例,其从2022年1月4日69840元/吨的日均价开启了2022年的序幕,又以66185元/吨的日均价迎来了尾声。现货价格2022年一年下跌了3655元/吨,跌幅为5.23%。 热词:升水成“主旋律”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2022年,“升水”成为铜市的主旋律。以SMM1#电解铜升贴水的日均价为例,4月18日出现了SMM1#电解铜升贴水日均价上半年升水的高点,即升水520元/吨。据SMM当时的调研显示,上海地区进口方面,由于近三周的进口和出口的货物都堆积在码头,造成港口堆存费用和滞箱费用相对高企。另一方面,受疫情管控影响,清关和运输效率十分低下。10月18日出现了SMM1#电解铜升贴水日均价全年的高点,即升水880元/吨。据SMM当时的分析认为,库存连续走高不支持高升水,下游压价采购,整体交投不佳。 产量:全年累计产量同比增3.07% 据SMM最新的产量数据显示,12月SMM中国电解铜产量为87万吨,环比下降3.3%,同比持平;且较预期的88.79万吨低1.79万吨。1-12月累计产量为1028.21万吨,同比增加3.07%,增量为30.62万吨。 12月国内电解铜产量环比下降且不及预期,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2月有4家冶炼厂在检修,且检修对于产量的冲击也较预期要多;2,受疫情影响部分冶炼厂的产量也较预期下降;3,新投产的两家冶炼厂增量不如预期;4,部分冶炼厂已经提前完成2022年的量,12月刻意控制产量。 SMM预计,2022年年内增量基本来自于矿产增量为主,其次得益于非洲物流改善和非洲阳极铜产量的提升,年内进口阳极铜增量较2021年增加近20万吨,亦为国内电解铜产量提供了 原料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作为电解铜原料供应突出的再生铜原科,年内由于疫情和铜价重心的明显回撤,减量较为明显。 库存: 国内电解铜社会库存先增后降 》点击查看SMM金属产业链数据库 据SMM统计 ,今年SMM电解铜境内社会库存年内呈现先增后降态势,库存拐点在3月中旬。截至12月30日周五,SMM电解铜境内社会库存总数为9.8万吨。 SMM分析,境内社会库存总数自3月开始回落,并一直处于历史同期低位,对于盘面back结构以及现货升水均起到了明显的支撑。 8月限电对电解铜供需两端均造成损伤,但消费受损程度更大。 SMM认为,库存的大幅去化主要归因于供应端。国内治炼厂产量频频因意外干扰而低于预期。而进口端补充也较为有限,上半年比价长时间关闭使得进口量持续维持低立,海外货源多发向海外其他消费地而非来到中国。消费端在废铜紧张终端改善的拉动下,在下半年才开始和供应端干扰形成共振,推动国内库存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2022年铜市消费纵观 近几年电源投资成为电力系统拉动铜消费的核心,电网将难有亮丽表现。2022国网计划投资额增长1.2%,但考虑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耗铜量并没有多乐观,且年内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有一定难度。受疫情影响国网及地方基建端口部分工程项目后移至明年,国网交货量下滑严重。整体来看,新能源发电渗透率不断提高,依托于新能源相关线缆行业年内订单稳定增长。但从近期趋势来看,通常每年10月-次年1月为光伏装机旺季,但年末疫情反弹影响了实际并网进度,终端需求走弱下,硅片、组件等产品跌价预期强烈,对于线缆需求亦将有所下滑。 地产对铜消费拉动呈下行趋势,长期拖累家电等相关行业。地产链相关水暖卫浴、家电等板块未见到明显改善,铜管开工率弱于同期。铜管企业表示,地产利好提振市场信心,但相关政策落地需要时间,短期悲观态度难以转变。 传统汽车及电子行业表现萎靡,新能源相关行业则保持良好韧性。据SMM了解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平均是传统汽车的4倍左右。2022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完成76.8万辆同比增长106%,增速放缓。年末为新能源汽车生产旺季,而今年因补贴退坡政策发酵,引发终端车企于9、10月份提前抢装,也使得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水涨船高。终端需求预期走弱及原材料压力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增速放缓,与往年底大相径庭。 展望:2023年铜价或先抑后扬 进入新的一年,铜市将如何演绎?让我们跟着SMM的观测数据一起来展望一下。 从基本面来看,SMM预计,2023年铜精矿供应量集中释放,海外粗炼产能于2024年后集中释放,SMM预计未来铜原料以成品形式流入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冷料的供应情况将成为2023年电解铜供应弹性的关键因素。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解铜内外需求的走弱将对价格带来向下的压力。 综合来看,SMM认为在宏观预期以及远期交易需求增加、基本面变化等因素影响下,2023年铜价或将先抑后扬。 更多SMM产业链一线调研数据及全面解读敬请 》订阅SMM金属产业链年报

  • 行业大底行将结束?国内重卡2023有望重拾景气|年终盘点

    疫情扰动和国六切换等多重因素交织,2022年的国内重卡行业尽显低迷,销量大幅回调。 国内某重卡企业高管表示:“2022年的重卡行业可谓经历着至暗时刻,今年前11个月销量也创下了近9年来的新低。” 尽管仍在低谷中徘徊,但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不少业内人士则更多的看到了行业向好的一面。 “重卡行业下行压力主要来源于此前的高位运行带来的市场透支,加之今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减缓。随着市场走向复苏,相信明年运输市场和基建市场都将迎来重大利好,重卡行业也有望重拾景气。”不少业内人士在向记者研判明年行业趋势时表示。 销量或创9年新低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重卡行业便陷入了持续性低迷。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重卡累计销售61.6万辆,同比下降55%,销量为近9年同期销量最低水平。 “在经过了连续多年的高位运行之后,重卡行的部分需求被提前透支,需求整体处于低迷状态,今年全年重卡的产销估计很难超过70万辆,都不到去年的一半。”山东一位卡车经销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今年国内的疫情也是造成重卡行业低迷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疫情使得全国复工复产情况受到扰动,从而影响了终端货运量,加之各地物流的隔断和疫情管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公路货运的释放,使得终端用户对于重卡的更新购置欲望进一步降低。”国内某重卡企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国内疫情多也让大量基建投资项目延期,这给公路货运市场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该人士进一步表示。 库存情况也反映出当前重卡行业所面临的窘境。前述经销商介绍,“从目前掌握情况来看,国内重卡的库存仍旧处于高位状态,虽然比去年同期已经降低了不少,但需要考虑到目前的这个销量情况,库存应该说还是很高的,行业整体压力比较大。” 二季度起有望迎来复苏 行业的筑底往往预示着下一轮景气的开始,重卡自然也不例外。 “经过了近2年的消化,前期重卡被透支的需求已基本出清,加之疫情防控的放开,无论是从定量还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看,重卡行业的底部位置已愈发明显。预计明年二季度开始,重卡市场有望迎来拐点。”山东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 梳理后发现,2017-2019年,国内重卡年均销量为115万辆,如以此数据作为正常情况下重卡行业的需求中枢测算,2020-2021年国内重卡销量共计300万辆,两年共透支销量约70万辆。 今年1-11月重卡累计销量61.8万辆,假设全年重卡销量66万辆,与销量中枢相差约50万辆,因此2023年剩余20万辆左右的透支量,预计会在二季度将透支出清。 实际上,重卡行业复苏的苗头在四季度开始便隐隐浮现。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0月,国内重型货车销量1.60万辆,同比增长27%,结束了此前连续17个月销量同比下降的尴尬。 “其实10月份开始,重卡行业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弹,但后续疫情的扰动和防控政策的变化导致了一些反复。”前述投资人士表示,“随着防控的放开,人们生活逐步步入常态化,货运需求将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地产基建政策也已改善,未来2-3年重卡行业有望开启新的上升周期。” 国内重卡龙头中国重汽(000951.SZ)近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市场最差的时刻已经过去,随着经济稳步发展,重卡市场将逐步恢复。潍柴动力(000338.SZ)也在近期表示 2023年重卡市场销量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 龙头企业更被看好 事实上,在龙头企业看好重卡市场的同时,龙头企业自身也被投资者所看重。 12月以来,以中国重汽为代表的国内重卡龙头正被外资持续抢筹。Choice数据显示,12月29日,中国重汽获深股通最新持股量为1524.71万股,占公司A股总股本的1.30%,12月初以来深股通累计增持中国重汽671.85万股,增持比例达78.78%。 “外资对重卡龙头的增持,一方面是对行业复苏的看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龙头企业在行业底部时所表现出的韧性与价值。”前述投资人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就在重卡销量连续17个月同比下滑的期间,龙头企业仍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中国重汽为例,上半年实现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双第一”中国重汽在四季度继续发力,10月公司销售重卡12500辆,市场占有率达25.96%。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的行业大底让重卡头部企业攫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眼下行业的复苏之态已基本明确,龙头企业有望借助此前的积累,在这一轮的行业复苏之中率先获利。

  • 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下降明显 或将加强地方推地意愿

    受销售持续下行及融资受限等因素影响,2022年土地市场供需均表现低迷,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滑明显。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117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4%。 中指院分析师预计,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降幅在三成以上。在土地成交规模方面,克而瑞方面认为,2022年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同比降幅也在扩大,预计全年降幅约四成,总成交规模将创近十年新低。 “展望未来,在当前楼市、地市双双低迷的大背景之下,维稳市场仍是第一要务。“克而瑞分析师称,地市热度的回暖将取决于楼市端的表现,只有楼市成交企稳回升,房企拿地意愿才会上升,整体土地市场热度才会回温。 “近期房地产政策暖风频吹,但市场下行趋势尚未逆转,后续房地产市场何时迎来拐点并带动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改善,仍需密切观察。”东方金诚分析师王青表示。 成交规模下滑近四成 在楼市端表现低迷的影响下,2022年土地市场也持续低位运行,整体市场热度进一步走低。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7日,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11.8亿平方米,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37%。 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收入在连续上涨两年后,2022年也出现下滑。 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前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1万亿元。而2020、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8.41、8.71万亿元。 土地出让收入的下滑,引发市场对地方土地财政的担忧。中银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依赖度分别为44.3%和42.5%。 专家认为,2022年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并未减弱,预计依赖度仍保持在40%左右。 “土地财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其中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 “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其对土地市场下滑容忍度或更高,但对于经济财政实力不足以支撑市场信心的区域,容忍阈值或要相对小一些。”民生证券分析师谭逸鸣说。 为促进土地市场回暖,补足地方财力的缺口,2022年部分城市在供地端主动调整供地政策,调整了供地节奏,增加“两集中”供应批次。 其中,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均增加了土地出让批次。截至12月22日,重点城市共有14城完成了四轮土拍,另有无锡、苏州、南京3城完成了五批次供地,武汉甚至发布了六批次土拍公告。 “为了增加土地出让的吸引力,各地近期出让地块质素大多优质,例如北京供地有半数位于朝阳区。”中信证券分析师陈聪称。 “集中供地轮次增加,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散土地供应时间上的集中度,为房企降低短期内的资金压力,在行业下行期间通过常态化土地供给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一方面,通过增加一轮供地,可以在现阶段有效补充土地财政收入。”光大证券分析师表示。 土地市场或迎机遇 为了应对土地市场的低迷,2022年以来,重点城市集中供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除了增加供地次数,在供应方面,各城市还采取预公告、推介会等方式提前摸底房企拿地意愿,也对土地出让保证金缴纳比例、土地价款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利好,土地出让门槛持续宽松。 从地块竞拍热度来看,大部分城市政策刺激效果有限,地块竞拍热度持续走低,绝大部分地块均以底价成交,仅少部分极为优质的利润空间充裕且去化有保障的地块才能高溢价成交。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溢价率仅有3.7%,与去年同期的11.6%相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四季度以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央行、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等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三箭齐发”全面支持房企融资,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提供支撑。 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表示,尽管近期多部门频繁发声支持房地产业,市场亦预计未来或出台更多扶持性政策,但受居民收入预期减弱及楼市持续低迷等综合因素影响,预期未来土地市场并不乐观。 “上述融资政策的放松对土地市场尚未带来明显的直接利好。土地公开市场拿地资金审查要求并未放松,融资等方式筹集的资金也不能用于拿地,土地市场热度的回温仍将取决于楼市销售表现。”上述克而瑞分析师称。 其进一步表示,若销售端仍未改善,企业拿地态度越发保守,会倒逼政府在供地端延续少而优的推地方式,并通过增加集中供地批次的方式来尽可能完成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增加土地出让收入。 在供给方面,陈聪也认为,由于长期的缩表,地方供给土地的意愿强烈,土地市场机遇明显。 “明年各地土拍规则将保持宽松,为完成土地出让收入目标,部分城市实际地价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张凯称。 “受楼市热度表现差异影响,2023年各城市土地市场的热度分化也将持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仍是房企拿地的重点关注对象。”上述克而瑞分析师称。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