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主办的SME 2025上海金属周——主论坛上,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曹海花 分享了“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新增长的现状与未来”这一主题。

现状:全球竞争力突出,供需矛盾导致盈利承压
需求高速增长,供给快速扩张

Ø2020年以来全球开启“碳中和”行动,新能源迎来大发展时代,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预计接近600GW,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
Ø在光伏需求爆发背景下,供给端迎来快速扩张,目前各环节产能均超过1000GW,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其中硅料环节甚至低于50%。
Ø新能源车的电动化启动,带动锂电产业链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全球锂电渗透率实现从2018年的2%提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过20%,伴随储能装机快速提升,全球锂电需求实现稳增。
Ø量价齐升下产业链进入扩张周期,进而导致供给过剩,产能逐步释放,进而导致产能利用率逐步下滑,在需求再次抬升预期下供应链稼动率逐步抬升。
全球竞争力突出,而行业盈利承压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突出,具体表现在:
Ø1)技术领先:光伏、锂电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产品性能领先全球。
Ø2)产能领先:光伏、锂电大多数环节产能占全球的比例在70%-90%以上。
Ø3)成本领先:国内产品凭借生产要素优势铸造低成本护城河。
♦受产能过剩影响,新能源行业盈利承压:
Ø光伏:2025Q3光伏制造企业净利润同环比大幅减亏,主要是受益于产业链价格修复、减值规模缩小等因素,但从2023Q4算起已有8个季度盈利承压,由于组件价格传导仍在博弈中,全行业盈利扭亏尚待时日。
Ø锂电:行业盈利自2022年高点下滑,磨底已经接近3年,2025Q3产业链量利两端同比均有所改善,资源品盈利持续改善,材料和电池环节同比大幅改善,供需总量改善下价格和盈利持续回暖。
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业务延伸打造新增长点
2.1 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内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储能解决消纳问题

Ø当前新能源发电渗透率达到约20%,消纳瓶颈出现,核心原因在于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出现“源荷”不匹配,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难以为灵活性资源提供商业模式等因素,展望十五五,随着电改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逐步建成及新能源全面入市,长江证券认为储能、新业态、特高压将在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发挥关键作用。
Ø存量风光消纳产生刚性需求+政策周期,刺激国内储能需求高增持续:1)前期光伏风电高增,产生刚性调峰储能需求;2)政策来看,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新能源,十五五核心目标转向消纳、至2030年完成双碳目标,因此大力发展储能成为新的政策目标;从商业模式匹配上来看,独立储能商业模式包括现货市场充放套利、辅助服务(调频/调峰/备用/惯量支撑)、容量补偿/容量租赁等,目前25年底现货连续结算拐点、全国性容量电价出台较为确定,26年全国储能整体收益率抬升至6-8%或更高,各省细则跟进释放更多需求。
现货市场:机制逐步推广,套利空间扩大。
Ø现货市场变化一是25年底全面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26年底全面转入正式运行;变化二是随新能源发电占比、入市比例提升,现货价差/充放频次有所扩大,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套利空间扩大。
容量电价:各省适时出台,边际催化明显。
Ø国内各省储能容量电价的出台也值得期待,保障部分储能收益。目前山东、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份已出台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含征求意见稿),更多省份有望推进机制研究与政策落地。测算来看,现货市场套利+容量电价已能支撑独立储能实现基础收益率。
Ø终端需求来看,2025年1-9月国内累计备案1125GWh,同比+137%;1-10月国内累计中标343GWh,同比+212%;1-9月国内累计装机82.19GWh,同比增长67%。
Ø考虑到备案及中标为前置指标,2026年增长加速具备支撑,从兑现度来看,终端装机对前12月备案量的兑现度为20%左右,预计2025年总备案规模达到1600GWh,对应26年装机有望超过300GWh,同比翻倍增速。
储能需求爆发助力锂电产业链回暖
Ø测算储能电池的产能利用率来看,2025年国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9%的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13pct,改善明显;尤其是2025Q4行业整体也达到86%左右。2025Q4末有部分新产能投放,其中较多为587Ah、628Ah的大电芯,若考虑这部分产能,2026H1产能利用率回落至70%-75%,但大电芯的下游应用是稳步推进的,若考虑相关产能稳步爬坡,2026H1仍有望保持80%-85%的开工率。2026H2供应或缓解,一是大电芯产能的逐步应用,二是新一轮扩产将更多在2026Q4落地。
►国内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破除内卷式竞争
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汇总介绍。
Ø具体举措上,光伏反内卷主要从价格、产能两方面展开治理。
Ø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方面,行业多次就标杆价进行讨论,要求不得低于成本销售。目前来看,主产业链成交均价普遍上移,整体而言,上游涨幅更加明显,典型如硅料N型复投料最新价格已经达5.32万元/吨,受此影响,2025Q3硅料硅片大部分公司实现扭亏。
Ø产能治理是解决光伏供需失衡问题的根本手段,目前聚焦于多晶硅环节,具体举措包括产能整合、能耗标准等:
Ø1)产能整合方面,7月底多家硅料企业就方案进行探讨,初步达成共识,8月至今一直在进行方案细节讨论,光伏协会牵头,数次召开讨论会议。其对相关进展进行了阐述。
Ø2)能耗标准方面,9月国家标准委已组织完成了《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硅料能耗标准或进一步趋严,为法制化治理产能产量提供政策抓手。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后,不满足3级能耗标准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2级标准的企业将被关停。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随着能耗新标的严格执行,多晶硅供需格局将得到实质性改善。
Ø今年风能展期间,12家风电公司签署《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并成立公约执行管理委员会和纪律监督委员会。
Ø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自上而下推动“防内卷”,考虑风电主要系五大六小投资,因此央企招标规则的变化长江证券认为是风机价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Ø国资委、发改委7月发布《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及“以性能价格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推进央企招标规则变化。
2.2 企业谋求出海带动量利齐升
企业谋求出海带动量利齐升——风电出海
海外风电市场空间可观:
Ø海外陆风:亚非拉地区风电装机有望较快增长。据GWEC预测,2023年亚非拉地区陆新增装机约14GW,预计2028年陆风装机有望达26GW,年复合增速约13%。
Ø海外海风:欧洲、亚太(不含中国)到2030年海风装机目标分别约146.4GW、60.6GW(截至2024年底,欧洲、亚太海风累计装机约36.7GW、1.4GW),预计26年海外海风有望爆发。
海外单桩基础供需偏紧有望支持涨价:
Ø海外单桩预计目前处于供需偏紧状态。考虑近期美国海风项目受特朗普政令的影响,项目建设出现停滞。因此,剔除美国海风装机需求后,同时考虑欧洲本土企业扩产、国内海风企业大金重工对欧洲的出口,长江证券估算欧洲海风单桩2025-2027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约为97%、112%、86%,海风单桩产能供给整体偏紧。
Ø欧洲管桩巨头Sif加工费上行。Sif在2025年二季度的单桩单吨售价为3080欧元/吨(折合人民币超2.1万元/吨),同比提升9%,单吨加工费为986欧元/吨(折合人民币超6900万元/吨),处于历史高位(备注:按欧元兑人民币汇率7:1估算)。
Ø海外业务盈利能力相较国内更优,有望释放出海业绩成长弹性。
Ø目前国内各家企业加速出海,海外营收占比预计后续有望呈提升趋势。当前多数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提升空间广阔。短期预计海外能够在业绩端占比较高的主要是大金重工。
企业谋求出海带动量利齐升——电力设备出海
Ø美国缺电刺激电力设备需求,经测算美国2025-2030年储能容量总需求达1199GWh,年化复合增速56.0%;2025-2030年变压器容量总需求达2264GW,年化复合增速34.0%。

Ø当前在电网基建和数据中心用电需求拉动下,海外电力设备需求持续旺盛,我国电力设备企业不断打开国际供应链,优质公司订单持续验证。
Ø海外电力设备盈利能力正在持续提升。在供需紧张的情况下,近几年日立能源、西门子能源电网业务、GEV电气化业务盈利能力正在快速提升,电力设备相关业务均成为公司主要利润贡献业务。
2.3 业务延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业务延伸打造新增长点——固态电池
Ø固态电池技术原理仍源于电化学,但形态演变带来材料、设备的演绎
Ø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大、安全不爆炸,归因于材料体系下的变革,电解液+隔膜→固态电解质,可以兼容更高电势和更低还原电位的正负极材料,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热失控的问题。
Ø从材料、制备工艺到成本、产业链,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面临较多难题,不过困难蕴育机遇,增量的设备和材料环节或将带来更大的产业机会。
业务延伸打造新增长点——BC电池
Ø在隆基和爱旭两家龙头公司推动下,BC有望成为主流技术之一。目前BC组件效率保持领先,相对TOPCon保持一定溢价。隆基BC2.0产能在25年底将达到50GW,BC组件出货占比超25%;爱旭ABC组件已体现出超额盈利优势,25Q2实现扭亏,25Q3大幅减亏,定增落地推动BC业务发展。
业务延伸打造新增长点——机器人
Ø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模仿人类外形的机器人,除具备人形和模拟人类动作外还兼具智慧化和可交互性等特点。人形机器人主要包含三大核心技术模块环境感知模块(视觉)、运动控制模块(硬件)和人机交互(大脑模型)其中硬件是核心,包括执行器、丝杠、减速器、灵巧手、传感器等。
Ø目前特斯拉链领先国产,特斯拉链处于“0-1”量产关键节点,2026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出货,2027年有望实现十万台级出货。
业务延伸打造新增长点——AI储能
AI算力引领北美负荷需求迎大级别拐点,看好缺电下储能需求超预期。2025H2数据中心发电侧配储、负荷侧调峰项目开始陆续规划,长江证券根据北美电力、电量缺口放大情况测算,若2025-2030年完全解决缺电问题,对应储能年化需求可能达到200GWh,潜在空间较大,若25年底至26年产业链订单、终端规划加速落地,需求增速有望上修。
风险提示
1、行业需求低预期:未来新能源车产销量大幅下滑,锂电行业增速丧失导致行业的整体需求不及预期;如果光伏装机因为政策等不确定性的原因不及预期,那么会对公司的出货量以及盈利情况有一定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正极材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吸引了众多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补贴不断退坡、下游锂离子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正极材料企业开始逐步分化,在竞争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占据新能源市场的重要份额,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国内企业的需求会产生一定影响。
3、国际贸易政策风险:随着国际环境日益变化,关税及各种贸易壁垒可能影响电新行业公司在海外的市场开拓情况以及盈利表现。
4、行业价格波动风险:终端产品价格波动可能会对相关公司的盈利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原材料成本的价格波动也有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