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所属专题

2024SMM(第十九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

大会拟邀政、产、学、研、融、介、媒等方面重要嘉宾出席大会,大会设立高质量开幕式、有色企业家鸡尾酒会、颁奖招待晚宴、商务考察活动、投资促进交流会、主论坛、6分论坛、展览会等活动。

 | 进入专题>

2024SMM(第十九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

康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SMM铜峰会】

来源:SMM

在由上海有色网(SMM)和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4(第十九届)SMM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康义讲解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重大意义、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他表示:构建现代化铜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后要进一步增储上产,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总量约6.72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7%。要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去年再生铜产量达395万吨,已接近“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400万吨目标。优化铜产业全球布局。

前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去年在中央经济会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中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所有任务之首位,成为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主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2023年9月7-8日,在黑龙江考察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加快前言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3月5日,总书记考察江苏代表团审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两个大局”背景下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正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基于对世界和历史的深邃洞察及对我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理论。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创新已成为战略博弈主战场。目前,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突出科技创新核心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造国际竞争主动权,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突显了科技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低碳化、智能化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强大的动力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

(一)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

注:2013-2023年,十种有色、铜、铝产量分别增长1.6倍、1.9倍、2.5倍。铜铝产量占十种有色产量比重分别提高到17.4%和55.6%。

(二)全行业利润大幅增长

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3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4.8% 。

(三)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总额增加

202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铝材及其制品出口总量达809万吨,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第三高位。铜材净出口32万吨,创历史新高,铜板带、铜箔等中高端产品首次实现了净出口。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近十年历史新高

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比全国工业增幅高8.3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光伏、风电、锂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材料投资大幅度增加。

(五)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3年,铝土矿进口超过1.4亿吨,其中,70%是以中铝、魏桥、国电投等为代表的中资企业自有权益量。紫金矿业实现矿产铜101万吨,进入全球前5,跨入全球矿业公司第一方阵。一批中资企业在津巴布韦等锂资源项目稳步推进。有色金属关键矿产资源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六)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电解铝产能有序向云南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转移。截至目前,绿电铝占比达25%左右。绿电铝生产电解铝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电解铝行业节约标准煤18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3万吨。

2023年,有多家铜冶炼企业完成PS转炉环保改造工作。去年,赤泥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利用率达9.8%,居世界领先水平。

(七)企业智能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3年,中铝集团、江铜、金川、紫金矿业等企业联合华为公司编制发布《金属矿山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白银有色、云铝文山等14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一批数字化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企业智能化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三、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3年铜工业运行情况

1.世界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

2023年世界矿产铜产量前10位国家

2023年世界精炼铜产量前10位国家

中国精炼铜产量在全球地位

中国精炼铜产量在全球的占比已经由1978年的3.3%、2000年的9.2%、2019年的42%、2020的40.9%、2021年的42.2%、2022年的42%,并在2023年升至45.7%

2.中国铜工业运行情况

(1)产量与经济效益

2023年,铜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由降转增。铜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占有色行业的32.9%,实现利润749亿元,占全行业的20.1%。

他还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对2023年中国各地区铜精矿产量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2023年中国各地区精炼铜产量和2023年中国各地区铜加工材产量情况进行了介绍。

(3)进出口贸易

2023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1311.8亿美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为39.5%。其中进口额1221.3亿美元,出口额90.5亿美元,贸易逆差1130.8亿美元。

(4)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铜矿采选投资增长7.5%,铜冶炼投资下降3.6%,铜压延加工投资下降10.9%。

(二)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化铜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现代化铜产业体系,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全面融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的铜产业新生态。

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铜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转型,充分体现铜产业的先进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和发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端铜材料的新产业。

要充分发挥铜链主企业作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强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铜产业体系。

2、矿产资源保障自主可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有色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整体收购、股权并购、项目投标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有效矿产资源。

据初步统计,中国企业在境外获得的权益铜资源量超过1.5亿吨,初步形成了赞比亚、刚果(金)、秘鲁三大铜钴资源基地。

今后要进一步增储上产,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国内找矿力度,增加储量。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形成一批重点矿产资源接续区。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时机,在境外获得更多的矿产资源,形成完整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自主可控。

3.科技创新自助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

铜冶炼的闪速和“双闪”熔炼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占总产能比重约38%。自主研发最经济的炼铜工艺底吹或倒吹熔炼、多枪顶吹吹炼、回转炉精炼、平行流电解、熔炼渣选矿综合回收处理。这种强化熔池炉熔炼工艺占比约62%。

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进口替代。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4.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总量约6.72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7%。其中,电解铝碳排放量为4.27亿吨,约占全行业的63.5%,是有色行业实现2030碳达峰的关键。铜工业共排放0.28亿吨,占全行业比重为4.16%

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通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铜冶炼渣中稀有贵金属等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效率。

要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去年再生铜产量达395万吨,已接近“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400万吨目标。再生铜的利用对铜产业节能降碳将发挥重要作用。

5.加快产业智能化建设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力格局的关键力量。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之一。

近年来,铜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可喜成效。露天矿山以5G、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基本实现了全流程卡车无人化驾驶作业、运输作业智能化调度系统,为智能化矿山奠定了基础。闪速铜冶炼企业和加工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上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智能化铜工厂(矿山)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明确目标、路径和分步实施细则。要按照“云、边、端”技术架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采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互联网公司密切合作,逐步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固定设备无人化、全面管理信息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到2025年,多家铜企业智能化示范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铜行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6.优化铜产业全球布局

继续加大企业在境外开发铜矿产资源,尤其是新能源矿产和国内紧缺资源,通过对外投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资源储量巨大、品种优良、设施配套的若干大型矿产资源基地。

要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政治风险小、营商环境好、具有自主矿产资源地区适当布局铜冶炼企业,在市场较为发达地区,投资建设铜加工及下游企业,在境外逐渐形成铜产业链、供应链、生产性服务链等较为完善的铜产业体系,带动中国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走向全球,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铜业和综合类跨国公司,增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最积极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关键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重点是着力培养造就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英才。要真心爱才、精心用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高端人才。


》2024SMM第十九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