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国工博会暨(第五届)中国汽车新材料应用高峰论坛-中国锂电回收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闯表示,在未来锂电回收行业大发展的环境下,所有希望进入锂电回收行业的参与者均将面临以下行业壁垒:回收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资质壁垒、区域壁垒。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参与方主要有整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电池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等。这些环节要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目前,我国电池产业链间的合作已在许多龙头企业中有所展现。从开始的动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相关再生利用企业合作,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将随着梯次利用市场的打开而参与“合作联盟”的模式。
行业现状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双碳背景下,汽车电动化是交通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经之路,电动汽车普及趋势已形成。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
截至8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保有量达1847.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5%。 8月份销量市场占有率达到32.8%,今年全年渗透率有望达36%。
连续8年全球销量第一,2022年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
北京、成都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重庆、上海、苏州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
新能源电池退役量将迎来高峰
预计未来5-8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迎来爆发增长,绿色回收处置问题迫在眉睫;
预测,截止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
2023年1-8月,全国产生的退役动力电池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山东、河南、浙江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较大的省市,分别占全国退役总量的31%、6%、6%、6%、5%。
上半年,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的9.4万吨,同比增长76.6%。其中,退役汽车产生动力电池8.2万吨,车辆维修产生动力电池1.2万吨。从材料类型看,磷酸铁锂电池占52.6%,三元电池占44.5%。
动力蓄电池产量和装机量分析
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装机分别为545.9GWh、294.6GWh,同比分别增长148.5%、91%。
从材料类型来看,2022年三元电池装车量为110.4GWh,占总装车量的37.5%,同比增长48.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183.8GWh,占总装车量的62.4%,同比增长130.2%。
我国新型储能的装机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870万千瓦。今年前6个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
回收企业现状
2020年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4601家,其中小微企业3556家,占比77.29%;注销458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79.47%。
2021年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22802家,其中小微企业18333家,占比80.4%;注销3221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82.49%。
2022年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企业39531家,其中小微企业31033家,占比78.5%;注销2695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77.29%。
回收体系布局
前四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尚未有企业入围工信部“白名单”。
资本加速布局,规划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凸显
前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累计再生利用产能约120万吨,梯次利用产能约50万吨;
区域分布看,江西、浙江、湖南再生利用产能较高,广东、江苏、上海梯次利用产能较高。
商业体系构建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
循环利用前景广阔,电池回收行业未来可期
电池循环利用的应用场景广泛,可以用于数码、低速车、两轮车、物流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其中,动力电池市场出货480GWh,同比增长超100%;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1.7倍。未来行业为万亿级赛道。
缺失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且退役电池的流向很不规范,存在不正规的渠道,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稳定持久的盈利模式。 跨企业的信息互联和产业合作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循环回收企业作为链接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和材料企业必要的一环,需要打通上下游的完美串联,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具有弹性、韧性和包容性的价值链,建立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长期战略的重要价值。
互利共赢:电池产业链间回收业务合作逐渐加强
融合发展助推供应链生态圈
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回收企业面临的壁垒
在未来锂电回收行业大发展的环境下,所有希望进入锂电回收行业的参与者均将面临以下行业壁垒:
回收渠道壁垒:对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原材料是重中之重,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是保证从业企业正常运营并且实现盈利的根本。我国废旧电池资源回收体系复杂,从业企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积累,自身形成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回收体系是进入本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
技术壁垒: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回收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技术,具有技术复合型的特点,如分离过程中效率较低则会造成二次废渣,且无法多方面提取有价元素,经济性将大大降低。
资金壁垒:动力电池回收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设备规格较高、建设周期较长,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深受资本投入和环保技术的影响。企业需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以满足较大的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
资质壁垒:对于资源回收综合利用领域,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行政法规,形成行业准入资质壁垒,如《固废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环保和生产条件要求。动力电池回收领域虽暂无危废资质或其它特殊资质要求,但要求日益趋严是大趋势。
区域壁垒:由于废旧电池的特殊物理特性,一般具有有毒有害,无论从监管角度、环保角度以及公众关注,一般原则是希望就近处理。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融合
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参与方主要有整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电池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等。这些环节要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
目前,我国电池产业链间的合作已在许多龙头企业中有所展现。从开始的动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相关再生利用企业合作,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将随着梯次利用市场的打开而参与“合作联盟”的模式。
构建全国新能源动力蓄电池 高效联动、融合创新产业化集群
产业集群将凝聚各方能量形成合力,构建以新融合发展为内涵,以数据为载体,以技术为动力,产业融合、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信息融合的大产业链模式,规范和维护良性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
目标与愿景:构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以及高度集约、高效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集群。
构建全国新能源动力蓄电池 高效联动、融合创新产业化集群
针对回收服务网点建设成本投入大、利用率低、规范性难保障等问题,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完成低成本、高成效的回收服务网点建设。
思考与提示
电池的回收利用大致可以分为回收、预处理、活性材料再生及电池活性材料再利用四个阶段。其中通用化、智能化拆解技术是预处理阶段的关键技术之一。废旧动力电池型号及规格多样、形状不一,安全自动化的拆解技术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项目规模,加强成熟经验的推广。与有资质的运输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汽车厂商组建行业(产业)联盟,构建健康有序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生态,推动实现动力电池产业国内大循环。
对从业企业几点建议
1、确立、定位产业链角色;明确自身的重点业务及方向;
2、形成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回收体系是进入本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
3、开发建设一条解决多类型、多规格自动化拆解线(实现电池的智能、柔性、精细、高效拆解,实现多规格电池兼容性拆解);
4、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回收产业链拆解冶炼一体化;
5、建立安全、环境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全流程三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