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缺芯”问题愈演愈烈,而汽车行业则是感受最深的那一个。
6月9日,在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居龙谈及其在今年4月走访一家国内汽车生产线遇到的现实问题,“去参观生产线,结果那个生产线空无一人,厂长跟我说因为缺芯片所以无法开工”。
根据第三方机构最新评估,由于全球汽车缺芯,2021年汽车行业收入损失估计从610亿美元上调至1100亿美元,今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减少390万辆,约占2021年汽车总产量的4.6%。
对于汽车“缺芯”,居龙认为,除了需求旺盛和产能不足以外,还有供应链管理(不足)的原因。
“去年疫情,汽车销量下降,客户将订单取消,于是车厂的供应商就把产能转到别的产品、别的客户。”居龙说,“全球疫情期间,甚至在2020年半导体的需求还在成长,于是今年汽车销量开始回暖,但前述半导体产能已经转移至别处,再转回来需要至少好几个月,同时又遇到全球产能需求的旺盛,产能不足,就造成(汽车缺芯)这个现象”。
在半导体产能紧缺背景下,市场也出现了只问交期而不问价格,不计成本一定要拿到货的现象。
从居龙上述观点中不难看出,当前缺芯现象并不完全由下游需求所带动。
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在世界半导体大会演讲时,罗列了一组数据: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仍有6.8%的增速,该年出现了缺芯;2017年,全球半导体增长22%、2010年,全球市场增长33%,但前述的年份中市场并未出现缺芯的现象。
对此,李珂认为,当前缺芯问题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市场需求;第二是供给;第三是供需衔接出现问题,“如果把第一个问题排除,问题就是出现在后面两个方面”。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唐英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在美国的持续蔓延造成生产链衔接不畅。芯片行业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全球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上有超过50个节点,各区域发挥相对优势在生产链中占据部分环节。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先进制造设备上处于领先地位,东亚在晶圆制造方面处于前沿,中国在组装、封装和测试领域独具优势。而美国疫情的持续升温导致国际物流受阻,使得中国需要的半导体器件和产品供应不足。
唐英杰认为,中美贸易争端使得华为遭受美国制裁而无法获取芯片,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恐慌促使中国手机厂商加速囤积芯片,库存水平大幅上涨。以往企业追求零库存,如华为芯片库存通常保持在一个月消耗量以内,但在2020年制裁后,华为囤积了相当于两年库存量,其他手机厂商如Vivo、小米也纷纷效仿,准备屯粮过冬。
而从全球半导体市场结构看,(市场规模)增长比较快的包括存储器、逻辑电路、传感器等,但分离器件、光电器件也同时呈现负增长态势。李珂对此认为,无论是做产品也好、投资也好,我们需要厘清在这市场中,什么是成长部分,什么还处于增速比较慢的部分。
不过,全球半导体市场总体呈现景气度持续提升的趋势,其中在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8848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近20%,为全球同期增速的4倍。
居龙认为,明年(半导体市场)会看到一个不错的增长,这是超级周期的开始,因为数字经济、智能应用的带动,至少会持续两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