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个
昨晚美国公布3月CPI数据,CPI同比增速从2月的3.2%升至3.5%,高于3.4%的市场预期。 市场判断美联储6月降息可能性大幅下降,美元指数应声突破105,美国10年期美债利率冲破4.5%。同时,11日上午,中国发布3月CPI环比下降1.0%,同比上涨0.1%,低于市场预期,未能延续2月回暖势头。 受内外消息综合影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在北京时间11日04:59报7.2624元,较周二纽约尾盘跳开241点。 截至16:00,美元指数稳定在105上方,上一次美元指数突破105是在2023年9月8日;离岸人民币则回归到7.2550水平。 4月11日,光大银行研究员周茂华对财联社表示,短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是美元波动影响,但走势平稳,同时,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汇率(CFETS)指数整体呈现走高态势。 对于国内的政策走向,4月11日下午,民生银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发布观点认为,CPI中枢重回1%上方或需要等到四季度,PPI同比回正或也需等到四季度。在整体通胀呈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提升。 但考虑美国降息延后,预计我国降息时点有较大可能在三季度,降准配合国债地方债发行或略早于降息时点。 美元指数看涨,黄金未必下跌 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CPI同比增速反弹至3.5%,核心CPI同比增长持平3.8%,两者季调后环比增速均为0.4%,连续第三个月超出市场预期。 此前数据显示,3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0.3万人,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1.4万人,就业数据已经连续4个月大超市场预期。 对此,中金公司4月11日报告认为,3月通胀数据大幅削弱了美联储6月降息的可能,今年美联储或只降息一次,降息时点或推后至第四季度。 不过,华泰证券宏观团队则认为,虽然3月CPI再次超预期意味着联储6月首次降息的概率显著下降考虑到联储降息意愿较强,2次降息可能是今年降息预期的合理中枢。 在对大类资产的影响上,华泰证券认为黄金会随着美元上升而回调。不过,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的分析则认为,黄金价格或继续向上。 中国银河4月11日的报告认为,尽管降息预期显著弱化,美元抬升,但黄金在全球利率中长期回落、央行和居民防风险以及成本抬升等诸多因素支持下并未大幅下跌,尽管短期可能出现调整,全年仍有上行空间。 此外,由于通胀数据和制造业强势,市场担心美国第二次通胀。 中金公司分析师李昭认为,目前的数据季节性扰动意味着未来增长仍会进入下行通道,也不会推高通胀;加上科技革命提高生产效率,中长期也起到降低通胀的效果。因此,并不认为经济反弹会在中期形成美国二次通胀压力。 人民币承压但基本平稳,货币政策仍有发力空间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CPI环比下降1.0%,同比上涨0.1%;3月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7%,两项数据双双低于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对于PPI同比跌幅连续第二个月扩大,且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趋势有所背离的情况,民生银行温彬认为,当前工业品价格在整体产能充足和下游需求偏弱的情况下未能明显改善,对海外价格的输入传导也有所钝化所致。 市场人士认为,国内处于弱复苏的过程,对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月11日,香港某外资银行企业发展部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美元的坚挺超出预期,必然对非美货币造成压力。如果下半年美元持续强势,可能对离岸人民币和资金流向会产生一定压力。 周茂华表示,从趋势看,人民币汇率前景偏乐观,主要因为国内经济延续稳健复苏态势,外贸韧性足,国际收支基本面平衡,同时,海外经济复苏趋缓及降息前景尚未扭转等。 温彬判断,CPI中枢重回1%上方或需要等到四季度,PPI同比回正或也需等到四季度。在整体通胀呈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提升,在整体通胀呈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提升。
就在日本政府官宣CPI达到1981年后新高的同一天,即将卸任的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亮相达沃斯论坛,继续坚定捍卫超宽松经济政策。 根据日本内务省周五发布的数据,去年12月不含生鲜食品的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4%,也是自1981年后的新高。 (日本CPI,来源:tradingeconomics) 对于这个数据,黑田东彦评论称:“ 我们的希望是薪酬开始增长,使得通胀能够以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式达到2%的目标。但是我们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 黑田东彦也同时强调, 目前的通胀主要由进口价格增长驱动,但这一因素很有可能在2月份开始转冷,所以2023年整体的通胀率可能会低于2%。这也是日本央行继续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 在本周三公布的最新利率决议中,日本央行继续维持-0.1%的政策利率。同时在去年年底意外调整国债利率上限后,本周日本央行也决定按兵不动,引发日元汇率短时间跳水。目前市场普遍预期,4月黑田东彦卸任之时,就是日本调整货币政策的时间节点。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年播出的电台节目中提到过,日本政府肯定会与下一任日本央行行长讨论是否需要调整与通胀目标有关的法令。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五的会议现场,黑田东彦也被要求谈一谈任职期间的遗憾。 即将卸任的日本央行行长表示,在接近10年的任期里一直在致力于根除通货紧缩,在这方面成效卓著,同时日本央行也在试图重振经济增长。整体来说,日本政府的政策和日本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配合得很好,成功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和增长前景, 但很遗憾一直无法稳定达到2%的通胀目标,所以这也是我唯一的遗憾 。
周四,欧央行开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会议,北京时间今晚21:15,欧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按照欧元区通胀数值的顽固劲头来看,市场预期本次将加息50或75个基点。 摩根士丹利、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德意志银行旗下子公司DWS近期认为,在经济数据转好的情况下,欧央行将放缓加息步调,在12月会加息50个基点。但北欧联合银行、奥地利银行等机构的分析师则押注欧央行仍将在12月加息75个基点,以确保通胀继续下行。 而据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欧央行预计在未来三年中的通胀水平将一直保持在2%的目标之上,暗示央行与通胀的战争远未结束。 即将公布的利率决策和新的季度经济预测将为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方向,用以判断欧央行接下来的加息次数和加息幅度。 内部预测 消息人士表示,欧央行内部的新预测中,欧洲通胀率将在2024年继续高于2%,并在2025年略高于2%。 一些人认为欧央行的预测虽然准确率不高,但会作为欧央行货币决策的重要参考。且由于欧央行旨在控制中期的通胀水平,其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发力,因此欧央行对未来的看法本身远比其看法是否准确要重要得多。 但欧央行内部也有人认为这一预测并不“靠谱”,尤其是支持更高利率的鹰派人士,他们呼吁关注当下的通胀率数据,而不是用“难测”的未来来确定当下的政策。 丹麦最大银行Danske的经济学家Piet Christiansen表示,12月的会议将讨论欧洲11月的经济数据,包括通胀水平。如果核心通胀率很高,那么鸽派很难仍坚持经济放缓的论点。 11月,欧元区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HICP同比仍上涨10%,但环比下降了0.1%,且同比数据也低于市场预期的10.6%。但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欧元区核心HICP同比上涨了6.6%,环比上涨了0.2%。 这一数据对判断欧洲通胀走向仍过于模糊,也让市场很难确认拐点是否到来。 鹰鸽相争 欧央行经济学家Isabel Schnabel是典型的鹰派人士,她反驳了12月小幅加息的想法,认为允许通胀保持高位的时间越长,它扎根的可能性就越大。 她呼吁欧央行在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情况发生之前就掐断这种可能性,因为工资正在相对快速地上升。 然而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hilip Lane却表示,经济数据使加息75个基点的论点不再存在,且新冠疫情和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通胀狂飙,实际上可能已经出现拐点,相关预测也在显示通胀将迅速下降。 Natixis的经济学家Dirk Schumacher则认为,如果欧央行想要将通胀率迅速降至2%,那么就需要利率峰值达到5%,这远高于欧央行此前表态的3%峰值利率。 Schumacher进一步指出,5%的利率意味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3%的利率水平很可能只是欧央行在虚张声势。欧央行也清楚他们想要既保经济又降通胀,需要更多的运气。
自2021年中期以来,全球通胀局势由“温和”转向“高烧”,如今多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通胀率正显示出见顶的迹象,但数据也显示全球通胀仍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这也说明尽管通胀数据正在从几十年来的高点缓慢回落,但迈向正常的水平仍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仍然意味着通胀在2023年仍将是各大央行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美国和欧元区本周公布的关键通胀指标均明显回落,同时全球出厂价格和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也在下降。因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升级而复杂化的供应链难题正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全球食品和燃料成本也有所回落。 在今年,通胀飙升的速度和持续时间都超过经济学家预期之后,全球各大央行大幅提高利率的举措也可能开始产生影响,不过部分影响可能会滞后。下图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开启激进的“收水”模式抑制通胀率上行。在美联储6月份开启75个基点加息幅度之后,全球央行随即紧跟美联储步伐大幅收紧新冠疫情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基准利率以一代人以来最大幅度飙升 这样的背景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金融机构 预计全球通胀率在今年第三季度达到的9.8%为通胀峰值(同比增幅),机构预计今年最后三个月经过汇总统计后的全球通胀率将降低至9.5%,并在2023年底前后进一步降低至5.3%。 但风险仍然存在:全球供应链仍未完全愈合;新冠疫情可能卷土重来(在日本等国已经爆发新一轮疫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再次上涨;受高生活成本刺激的工人可能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引发工资—物价螺旋式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Tom Orlik表示,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最近出现的通胀峰值并不意味着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即使消费者价格指数小幅下降,但仍将远高于全球多数央行锚定的目前区间,这就需要在衰退风险逼近之际进一步收紧政策。”Tom Orlik强调。 以下是一些显示全球通胀率已达到峰值的关键图表: 关于全球通货膨胀率方面,下图显示全球通胀率在11月达到3年来的峰值,这也是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的本轮全球通胀背景下的最高数值。 全球物价涨幅于11月达到峰值——按照国家GDP加权,国家年度总消费价格变动进行测算 金融机构汇编的经济学家对于全球经济体通胀率预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在今年9月底已经见顶。 经济学家预计全球通胀率已见顶 从反映债券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的重要指标——全球盈亏平衡率近期数据来看,交易员以及投资者们普遍预计未来通胀率难以触及此前的峰值。不过,从10月之后数据重新上行可以看出,债券市场仍然担心成本压力可能在未来上升。 全球债券市场仍在关注成本压力 从能够反应美债市场对于长期通胀预期的数据——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近期数据来看,同样显示市场认为峰值已过,但市场仍在关注成本是否有继续上行的可能性。 全球出厂价格方面,制造商的价格仍处于阶段性的高位,但逐渐疲软。 制造商价格仍处于高位 在全球新冠疫情之后,全球需求快速复苏,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在2020下半年——2021年全年大幅上涨,但是自202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见顶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202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停滞不前 因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升级而复杂化的供应链难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海运集装箱即期运费今年以来不断下行,且开始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平,这可能是供应链问题趋于缓解的最明显信号。
据央行网站消息,易纲在泰国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局下的中央银行”研讨会上的致辞表示,中国当前通胀率约2%,这尤其得益于粮食的丰收和能源价格的稳定。中国天然气和石油价格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煤炭价格保持平稳,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这对中国电价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明年中国的通胀仍将保持在温和区间。 易纲行长在泰国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局下的中央银行”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素提瓦纳吕布行长、卡斯滕斯总经理、拉加德行长、洛维行长、瓦吉约行长、拉詹教授: 大家上午好! 在泰国央行成立8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诚挚的祝贺!很高兴在本次会议上发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就增长和通胀问题进行交流。 一两年前,我们还在讨论通货膨胀压力是否是暂时性的。但今年以来,为应对高通胀,多数发达经济体已收紧货币政策,且许多央行的加息速度较此前历次紧缩周期明显更快。 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同时面临本币贬值、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和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数据显示,明年经济放缓或衰退的可能性在上升。各国央行需要在抑制通胀和保持增长之间把握好平衡。 中国当前通胀率约2%,这尤其得益于粮食的丰收和能源价格的稳定。中国天然气和石油价格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煤炭价格保持平稳,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这对中国电价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明年中国的通胀仍将保持在温和区间。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略低于预期,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为稳增长和稳就业,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在总量上,近期人民银行降准25个基点,引导市场利率有所下降。同时,我们还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未来,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挑战,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强合作。本环节讨论的“增长和通胀”主题至关重要,相信今天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共同应对挑战。 谢谢大家。
当地时间周三,欧洲统计局披露欧元区11月通胀数据初值。令市场稍感振奋的是,虽然 通胀同比增速仍维持在10%的高位 ,但今天的通胀数据不仅低于市场预期(10.6%),也是时隔近一年半后头一回环比下降。 根据欧洲统计局的历史数据,11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1%,也是自2021年中旬以来首次跌入负值,意味着持续不断上涨的通胀终于放慢了步伐。 (来源:欧洲统计局) 从具体的细分项目来看,现在判断欧元区的通胀问题缓解仍为时过早。从各个分项来看, 造成通胀数据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同比涨幅从上个月的41.5%降至34.9% 。去除能源、食品、酒精和烟草的通胀数据继续持平或略微上升。 (来源:欧洲统计局) 考虑到能源价格的涨跌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影响,所以欧洲通胀的走向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周一在欧洲议会讲话时也表示, 不论是各个通胀分项的数据,还是数据的趋势,都无法让欧洲央行相信(欧元区)通胀已经见顶,并且会在短期内下降。拉加德同时强调,暴涨的能源价格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向居民家庭的传导,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结合今天的通胀数据,欧洲央行行长的讲话很明确地指向12月15日将继续加息,只不过加息的步子可能不会像7月和9月那样大。 (欧洲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来源:ECB、tradingeconomics) Oxford Economics经济学家Katharina Koenz解读称, 今天的数据利好欧洲央行理事会中的鸽派,他们倾向于在12月将加息步伐放慢至50个基点。 目前市场主流预期为欧央行将在2023年继续加息,其中存款便利利率将会在2023年再翻一倍至3%。 当然正如拉加德所述,欧元区的通胀前景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除了能源价格飘忽不定外,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也加剧了宏观预测的难度。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团队就曾预期,考虑到冬季能源消耗难免会上升,结合高额的能源价格和利率水平,将减少商品和服务消费。同时能源密集型产业也会通过减产避免损失。 因此欧元区的GDP年率可能会在今年四季度萎缩1.3%,并在明年一季度继续下滑1%,直到二季度能源使用量减少后回正。 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而言,除了这些常规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工人们是否会要求更大的薪酬涨幅。根据欧央行的数据,今年三季度工会组织协商工资的同比涨幅只有2.9%,远远低于通胀数据。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