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

  • 因需求放缓 Ram取消纯电动皮卡在美国上市的计划

    据外媒报道,Stellantis已取消其首款纯电动皮卡的上市计划,将这一决定归因于纯电动汽车需求放缓。鉴于此前竞品车型表现未达预期,且美国国会正推进取消电动汽车购车税收抵免,此次计划终止也成为该公司最新的产品战略调整举措。 Stellantis于9月12日发布声明称:“随着北美市场对全尺寸纯电动皮卡的需求放缓,Stellantis正重新评估产品战略,并将停止全尺寸纯电动皮卡的研发工作。” 今年担任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EO)的Antonio Filosa,正下调Stellantis前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制定的激进电动汽车销量目标,转而将混合动力车型与燃油车型列为优先发展方向,力求扭转该公司在北美市场的多年销量下滑趋势,而北美市场是该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推动放宽排放标准(此前数年,该标准因罚款与排放积分问题使企业承受高额成本),Antonio Filosa也在借此机会调整战略。 由于唐唯实在推进多款电动汽车上市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这款原计划命名为“Ram REV”的纯电动皮卡,此前已有两次被推迟上市。 Stellantis表示,该公司仍将优先推进其增程式电动皮卡的上市工作,据悉,该款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推出,且将启用新名称“Ram 1500 REV”,取代此前的“Ramcharger”这一旧名称。 增程式电动汽车可像传统纯电动汽车一样充电,但搭载车载燃油发电机,以提升续航里程与牵引能力。Stellantis此前曾透露,“Ram 1500 REV”皮卡的最大续航里程可达690英里,最大功率约为660马力。 此外,Ram还计划重启其最大功率超700马力的1500 TRX高性能车型的生产,而该款车型此前已于2023年停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前,Stellantis欧洲区负责人Jean-Philippe Imparato称,该公司将不再追求“2030年在欧洲市场仅销售纯电动汽车”这一目标。

  • 马自达将于2027年在日本生产首款纯电动车型

    据外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马自达宣布将于2027年在其日本防府(HOFU)H2装配厂投产首款纯电动车型,这标志着马自达将正式进军纯电动车领域。马自达认为,其最先进、最具成本效益且灵活多变的生产技术,将使该款电动车型在关税和电池需求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据悉,该款电动车型由松下能源供应电池组。 在马自达首次确认电动车生产基地时,该公司高管表示,防府工厂将赋予他们最大程度的产能调节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和开发周期。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其全新超灵活生产工艺,使马自达能够将电动车与汽油车、柴油车、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无缝整合至同一生产线。 相较于建立专门电动车生产线,马自达表示,其新方法可将投资削减85%,并将开发周期缩短80%。负责生产工程的管理执行官Taketo Hironaka在6月4日的工厂参观活动中表示:“专门的电动车生产线并非必需,因为我们的生产线已具备混合生产能力。该工厂代表了马自达制造业的最前沿水平。” 马自达防府工厂的高效生产,将帮助该公司缓解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冲击,而美国是马自达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场。Taketo Hironaka指出:“25%的关税税率令人震惊。我们将在可控范围内采取措施。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固定成本和资本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防府第二工厂是我们这一理念的先行者。” 马自达的“精益资产”战略旨在降低成本并提升灵活性。马自达计划到2030年为所有车型配备某种形式的电气化系统,并期望届时其电动车能够占其全球销量的“25%至40%”。Taketo Hironaka透露,马自达最新预测显示,届时其全球销量中电动车的占比将更接近25%。 Taketo Hironaka强调,不过度投资于独立电动车生产线将为马自达提供双向调整的灵活性。这将使马自达在电动车低迷期能够通过上调混合动力车型和传统内燃机车型的产量,使防府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接近100%的水平。Taketo Hironaka说道:“混合生产意味着我们的纯电动车比例将根据特定时间的客户需求而变化,纯电动车比例可能达100%,也可能为0%。” 尽管马自达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对于依赖出口的马自达而言,上述策略是在前所未有的汽车行业变革和不确定性中保持盈利和竞争力的关键。据悉,尽管马自达全球年销量仅约为130万辆,但其产品线丰富,涵盖从MX-5 Miata轿跑车到CX-90大型跨界车的各类车型,以及柴油和汽油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和轻度混合动力等各类动力系统。 今年3月份,马自达首席执行官Masahiro Moro提出“精益资产”战略,称该战略将在2030年前为该公司节省数十亿美元,并有助于削减马自达首条自主研发电动车生产线的投资、人力和开发周期。

  • 3月欧洲车市:纯电大涨23.6% 上汽集团大增48.6%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的数据显示,欧洲(包括欧盟、英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3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8%至约142万辆,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下滑态势,其中电动汽车注册量的攀升有效弥补了汽油车和柴油车销量的下滑。 欧洲3月车市:西班牙、英国和意大利涨;法国和德国跌 从市场来看,今年3月份,在欧洲五大主流车市中,西班牙以23.2%的同比涨幅成为增长最为强劲的市场,新车销量达116,725辆;英国新车销量同比增长12.4%至357,103辆,这是自2019年3月以来的最佳月度业绩;意大利的新车销量同比增长6.3%至172,303辆;不过,法国的新车销量同比下滑14.5%至153,842辆;德国的新车销量则同比下滑3.9%至253,497辆,已连续第四个月下跌。 从动力类型来看,今年3月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23.6%至242,913辆,成为推动欧洲新车市场回暖的主要动力,主要得益于汽车制造商对纯电动汽车销售提供的折扣优惠。 其中,今年3月份,在欧洲五大主流车市里,除法国市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3.9%外,德国(+35.5%)、意大利(+74.8%)、西班牙(+93.0%)和英国(+43.2%)纯电动车市场均出现大幅上涨。 今年第一季度,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也同比增长28.0%至573,500辆,市场份额达17%,高于去年同期的13.2%。然而,随着欧盟在3月初决定给予汽车制造商更多时间以达成更严格的碳排放目标,纯电动汽车的增长势头是否能够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 今年3月份,尽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在法国(-49.1%)市场出现大幅下滑,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仍同比增长19.5%至119,398辆,主要得益于德国(+65.8%)、西班牙(+50.6%)、英国(+37.9%)和意大利(+36.1%)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上升。今年第一季度,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也有所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5.6%至267,544辆。 混合动力汽车3月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24.5%至527,091辆;汽油车3月在欧洲的销量则同比下降20.1%至393,455辆;柴油车3月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降24.2%至105,699辆。而今年第一季度,混合动力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20.5%至1,214,728辆;汽油车在欧洲的销量则同比下降21.2%至955,551辆;柴油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降26.3%至278,418辆。 车企销量表现:上汽集团大增 48.6 %,特斯拉持续低迷 从车企表现来看,ACEA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在欧洲前十大汽车制造商中,仅有大众集团(+10.3%)、雷诺集团(+13.0%)和福特汽车(+8.3%)在欧洲市场实现了销量增长,销量分别达到了358,210辆、139,645辆和52,217辆,市场份额也因此增加。相比之下,Stellantis今年3月份在欧洲的销量则同比下滑5.9%至215,190辆,但仍位居第二。 ACEA指出,大众集团为3月欧洲车市的最大赢家,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3.5%升至25.2%;销量位列第三的雷诺集团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8.9%涨至9.8%;福特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3.5%略增至3.7%。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3月在欧洲的销量极为亮眼,同比大涨48.6%至38,930辆,为榜单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车企,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9%上升至2.7%。 相比之下,尽管欧洲3月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但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却持续低迷,未能享受欧洲整体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数据显示,特斯拉3月在欧洲的新车销量同比下滑28.2%至28,502辆,已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且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也已从去年同期的2.9%降至2.0%。 今年以来,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一直不敌上汽集团(旗下品牌包括MG等)。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马斯克旗下电动车品牌的兴趣减退,主要源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以及部分消费者因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而对特斯拉产品持回避态度。 为了与比亚迪和小鹏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竞争,欧洲汽车制造商正通过推出更实惠的纯电动车型来吸引客户,例如雷诺R5 E-tech(售价25,000欧元)和Stellantis旗下品牌雪铁龙的ë-C3城市车。 就具体车型销量表现而言,JATO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在欧洲十大最畅销车型中,标致205超越达契亚Sandero,成为当月最受欢迎的车型,而达契亚Sandero仍是今年第一季度欧洲最畅销的车型;在前十车型中,大众Tiguan的注册量同比增长42%,标致2008和欧宝/沃克斯豪尔Corsa也表现不俗;而去年同期,这三款车均未能进入十大最畅销车型榜单,当时特斯拉Model Y、雪铁龙C3和丰田Yaris占据了榜单前列。 欧洲汽车行业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汽车销量或不及2024年 当前欧洲汽车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消费者信心低迷、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欧洲本土市场成本高企,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进口汽车加征的25%关税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 不过,欧洲3月强劲的新车销量数据为欧洲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 尽管如此,GlobalData调整了对2025年欧洲新车销量的预期,预计将不及2024年欧洲汽车市场的总体规模。加上当前经济形势变化莫测,欧洲汽车市场的表现可能进一步走弱,但具体走向仍存在不确定性。 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也指出,在2024年欧洲汽车销量同比微增0.9%至12,963,614辆后,汽车制造商今年可能难以在欧洲实现销量增长,而关税可能会进一步动摇消费者的信心。 不过,特朗普已于4月29日签署了两项行政命令,对其此前实施的汽车及零部件关税政策进行了调整,旨在为汽车制造商减轻负担。第一项命令是暂免对进口汽车单独征收铝和钢关税,以避免零部件与金属材料的关税叠加。 特朗普还调整了已于5月3日生效的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政策,允许在美国本土生产并销售整车的汽车制造商申请关税减免。据悉,特朗普同意给予汽车制造商两年宽限期,以提高美国本土产车辆的国产零部件比例。 根据上述政策,车企可抵扣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额度如下:2025年4月3日至2026年4月30日期间,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商可获得汽车建议零售价3.75%的补偿额度;2026年5月1日至2027年4月30日,该补偿额度将降至汽车建议零售价的2.5%。 尽管如此,汽车制造商仍需面对25%的进口车辆关税,但特朗普也表示他正在考虑对进口车辆关税实施临时豁免的可能性。目前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们正在寻求应对之策。 Stellantis已暂停其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工厂的生产,这导致该公司在美国裁减了数百名员工;而梅赛德斯-奔驰则考虑将其最实惠的车型撤出美国市场,并将另一款车型的生产转移至美国;宝马集团则计划在其南卡罗来纳州工厂增加生产班次。 另外,由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压力,福特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和Stellantis等汽车制造商纷纷撤回了2025年的财务预期。

  • 十部门:目标到2035年 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以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为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以下是具体原文: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能源、铁路、民航、邮政主管部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各省、自治区电力公司: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现就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协同联动、统筹谋划、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强化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保障,为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稳步增加。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以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为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二、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 (一)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在国家相关规划中,强化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资源普查。统筹清洁能源自然禀赋、用能需求、建设条件等要素,推动制定省级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与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做好衔接。 (二)统筹规划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完善车船绿色燃料加注体系规划,系统推动车船绿色燃料加注设施和装备发展。开展铁路电气化改造规划,推广清洁能源供电新模式。 三、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 (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要素保障。强化用地、用海等资源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周边未利用地和存量用地开发清洁能源。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享共用通道、管廊、杆塔等资源。推动各地优化完善清洁能源年度开发方案,在规划目标、项目入库、并网接入等方面给予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项目支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配电网建设,持续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综合承载能力。 (四)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模式。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根据项目实际增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专章。鼓励交通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同步开发、同步招商。对同一投资主体依托同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清洁能源开发项目,相关项目核准(备案)主管机关可以依法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新改扩建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可在主体工程建设中同步办理涉路施工许可。 四、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五)安全有序发展铁路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充分利用候车楼、货场、站房、铁路沿线等资源,综合考虑光环境影响和安全影响,对符合条件的既有站点进行光伏改造,建设光伏屋顶、光伏车棚。新建大型铁路场站屋顶预留安装光伏发电所需的基础条件,鼓励站场应用清洁能源。 (六)全面推进公路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按照依法依规、宜建尽建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等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以及原省界收费站用地、边坡、隧道出入口、隔离带、互通立交、匝道圈中的土地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积极推广柔性输配电、智慧调控、构网型储能、浅层地热利用等新技术,支持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区域、分拨中心等建设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推动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开展新能源汽车绿电就地直充,提升新能源汽车绿电消费比例。 (七)因地制宜推进港口航道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结合港口码头、航道运河既有条件,在确保港口作业、船舶通航等安全前提下,依托港池、仓库、防波堤等,因地制宜推广海洋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鼓励集装箱枢纽海港报废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港内集装箱卡车。依托港口设施布局建设船舶充(换)电站、加注站。 (八)加快推动枢纽场站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统筹考虑货运枢纽、货运堆场、客运站、公交停车场等智慧化转型升级,以及冷链运输、车辆充(换)电等用能需求,科学利用厂房屋顶、枢纽场站内土地等资源开发分布式新能源,鼓励交通枢纽场站供冷供热使用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资源。 五、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 (九)增强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弹性。鼓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路域范围内新能源就近消纳,优化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等灵活调节资源,加快新能源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多源转化与多能互补、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技术装备和新模式示范应用,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 (十)提升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应急能力。加强交通运输能源系统故障检测、预警和恢复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风险灾害抵御能力。探索建立基于构网型技术的绿色交通应急电力系统,逐步提高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建设一批集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卫星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平急两用能源服务设施,满足临时安置、能源供应、物资保障、应急通讯等需求。推广移动储能充电车、应急移动储能设施,做好节假日等集中充电高峰时段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保障。 (十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协同互动。推动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信息交互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能源供需大数据分析预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能源系统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调节。大力推广智能化充电设施和车网互动技术,将车网互动纳入电力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建设统筹推进。 六、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 (十二)推动铁路机车车辆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高耗能、高排放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建立老旧机车车辆更新换代机制,鼓励引导高耗能、高排放机车车辆有序退出。完善机车车辆能耗和排放监测评估体系,开展铁路装备碳积分管理制度研究,推进装用新一代低排放、低油耗中高速柴油机铁路内燃机车应用,推进电网结构薄弱地区长续航电动、氢能、混合动力等铁路新能源机车车辆和配套供能设施规模化应用。 (十三)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货运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推动国四及以下标准营运车辆淘汰更新,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发展零排放货运。 (十四)推进绿色低碳船舶发展。报废更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营运船舶,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探索标准化燃料罐、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船舶设备共享共用,支持内河船舶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积极推动电力、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绿氢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应用。 (十五)发展新能源航空器。推动新能源航空器应用推广,加大对新能源航空器的发展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布局绿色航空关键技术、产品方案和安全验证等试验基地。加快推动建立新能源航空器适航审定体系和持续适航体系。 (十六)推动绿色低碳邮政快递发展。推广使用新能源邮政快递配送车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无人机、无人车等推广应用。积极推广邮件快件航空运输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淘汰老旧分拣设备,推进智能分拣成套设备迭代,提升分拣效率,推进设备智能化低碳化升级。 七、构建安全可靠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体系 (十七)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能力。加快突破绿色燃料生产技术瓶颈,逐步提高绿色燃料制备效率。推动建设一批绿色燃料生产基地,加快提升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氢能、生物航油等供给能力。鼓励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清洁能源制氢。 (十八)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统筹交通运输装备绿色燃料需求,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绿色燃料储运加注设施建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在具备条件的服务区、货运场站、港口、机场、枢纽等建设综合能源补给站。积极稳妥推广多元化氢能储运方式。 八、培育现代化产业融合体系 (十九)鼓励新模式推广及新兴产业孵化。聚合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资源,打造交通运输领域虚拟电厂。引导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运输装备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打造车—站—桩—网智慧融合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泛汽车新型生态创新发展。 (二十)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绿色燃料等产业培育,保障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高质量稳定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电设施、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等产业升级,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体系。积极拓展市场需求,孵化培育电池拆解回收、退役光伏组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等产业。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跨界合作,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一)完善支撑保障政策。鼓励交通路域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就近消纳新能源。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参与市场化交易,鼓励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开展直连或签订多年购售电协议,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就近消纳。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以分时电价提升用户参与车网互动的积极性。研究制定绿色燃料的制备支持政策。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二十二)加大资金要素支持。发挥中央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各类资金渠道,落实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以及充(换)电站税收优惠。鼓励新能源车等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绿电证书交易。 (二十三)加强标准规范支撑。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车网互动、动力电池、充(换)电站、加氢站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出台能源补给设施与新能源船舶接口标准和通讯协议,统筹推进新能源船舶能源补给公共服务化。推进新能源船舶加注安全操作和检查标准制定。研究出台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制储用”标准。推动国际标准互认,促进国际标准领域合作,加快健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认证体系。 (二十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开展车网互动、智能微电网、先进智能储能系统、清洁能源载运装备、交通可持续燃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突破和应用。 (二十五)强化试点引领。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结合交通强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燃料电池汽车、车网互动、智能微电网等工作,组织开展一批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项目建设。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疆煤外运通道、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扩容改造等重大工程,打造(近)零排放运输通道样板。在丹江口库区、长三角等地区打造区域性船舶电动化先行区。建设一批(近)零碳服务区、港口等重点工程。 十、加强组织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谋划部署,压实工作责任,健全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完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合作,强化督促指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宣传培训,搭建跨领域宣传展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经验分享互鉴,营造良好氛围。 交通运输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能源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025年3月26日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 美国10月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加5% 特斯拉微跌

    得益于传统汽车品牌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美国10月份新电动汽车注册量实现上涨。不过,电动汽车领导者特斯拉的注册量在今年前10个月中有7个月出现下滑。 根据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的最新数据,10月份,美国纯电动汽车(不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注册量同比增长5%,达到101,403辆,占美国新车注册总量的7.6%,与2023年10月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当时电动汽车占新车注册总量的7.7%)。 从企业来看,虽然特斯拉的注册量仍然遥遥领先,但比去年同期下降1.8%,降至45,200辆。如果不包含特斯拉,其他品牌10月份在美国市场的总注册量同比上涨11%至56,203辆。 相比之下,美国10月份电动汽车注册量的涨幅落后于美国整体轻型车市场。数据显示,10月美国所有轻型汽车(不论燃油类型)的注册量同比增长6.7%,至130万辆。尽管如此,今年美国前10个月的电动汽车注册量突破了100万辆,比去年快了一个月。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0月有14个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注册量有所增加。其中,通用汽车旗下品牌脱颖而出。总体来看,通用汽车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劲增72%,达到12,071辆。旗下品牌中,雪佛兰的电动汽车注册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8%,主要是得益于Blazer和Equinox两款电动汽车(总注册量为6,741辆);凯迪拉克Lyriq的注册量增加了两倍多,达到2,489辆;GMC Hummer的注册量几乎翻了两番,达到1,015辆。 标普全球汽车分析师Tom Libby表示,通用汽车“几年前曾承诺,希望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导者。很明显,这些产品的开发滞后了一段时间。现在,通用汽车推出了Equinox和Blazer等电动汽车,并且采用了汽油车时代就已经确立的名字,因此“目前的增长都是有缘由的”。 不过,特斯拉、福特、Rivian和奥迪等13个品牌10月份的电动汽车注册量下降。其中,特斯拉最畅销车型Model Y的注册量下降14%,至21,787辆;Model S和Model X的注册量分别下降了50%以上;Cybertruck和Model 3表现出色,注册量分别是4,041辆和17,419辆(同比上涨7.3%)。 Libby表示:“在今年2月份之前,特斯拉一直在拉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而自2月份以来,特斯拉一直在阻碍电动汽车市场。”Libby指出,特斯拉的多家竞争对手都提高了电动汽车的销量,“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产品”,比如雪佛兰Blazer和Equinox、本田Prologue和起亚EV9。 Libby称,特斯拉有限且已有年头的电动汽车生产线使其在与竞争对手的新电动汽车竞争时处于劣势。目前,美国市场上有60多款电动汽车。“现在非常非常有竞争力的品牌推出了非常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且建立了经销商网络。当服务能让客户更放心时,也是一种优势。” Libby指出,豪华电动汽车和特斯拉的销量通常在12月上升,今年可能会遵循同样的模式。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年,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总份额将小幅上升至8.5%;到2025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可能会持续小幅增长,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也将继续增长。根据标普全球汽车的数据,10月份,传统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零售量同比增长28%,达到154,172辆。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和租赁电动汽车时会使用高达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根据J.D. Power最近的一项调查,相较于整体汽车价格而言,税收抵免是今年推动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J.D. Power的分析显示,今年有97%的电动汽车租赁客户和81%的电动汽车新车主获得了全部或部分税收抵免,平均节省了5,000多美元。 然而,这项税收抵免可能会在明年唐纳德·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被取消。特朗普的过渡团队此前已经暗示,针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激励措施可能会被搁置。不过,这有可能会推动美国今年12月和明年1月的电动汽车销量增加。

  • 挪威11月纯电动汽车渗透率达93.6%

    据外媒报道,全球电动化转型最快的国家挪威又传来了新的好消息,11月份该国纯电动汽车注册量超过了1万辆,在新车总注册量中的占比达到了93.6%,表明该国的电动汽车转型已经基本完成。 挪威道路联合会(Norwegian Road Federation)发布的新闻稿显示,11月份该国纯电动汽车注册量为10,940辆,较10月份的10,862辆基本持平,但明显高于去年11月份的8,442辆。 挪威上个月新车注册量为11,689辆新车,其中749辆为非电动汽车,包括15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市场份额为1.3%。由此可见,大约95%的新车都配备了充电接口。 今年前11个月,特斯拉的Model Y以14,926辆的新注册量位居挪威新车销量榜榜首,占总销量的13%。沃尔沃EX30以6,623辆排名第二,ID.4(6,544辆)和特斯拉Model 3(6,197辆)紧随其后。 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政府计划从2025年起禁止所有内燃机新车的销售,成为全球最早实施这一禁令的国家。挪威拥有70万人口的首都奥斯陆的电动汽车普及率已达到40%。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挪威政府慷慨的激励措施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挪威政府为了鼓励减少私家车使用,转而推广步行、骑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已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缩减。从去年开始,挪威对购买价格达到50万挪威克朗及以上的汽车征收25%的增值税,现在也包括电动汽车。新的增值税政策是动态的,车辆价格越高,增值税也随之增加。 此外,所有电动汽车都需要充电桩,而挪威也有着充足的基础设施。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显示,挪威目前拥有29,473根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其中快速充电桩的密度为每100辆汽车配备1个充电桩。 虽然特斯拉在推动挪威电动汽车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红旗、小鹏和蔚来在奥斯陆开设专卖店,挪威消费者的电动汽车选择不断丰富,电动汽车的普及步伐也在加快。曾经销售内燃机汽车的大众、现代、标致、欧宝和菲亚特等品牌,如今仅销售电动汽车。唯一的例外是丰田,它仍然同时销售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 “Honda 0”系列纯电动车最新技术成果发布

    “Honda 0”系列作为全新的纯电动车,主要基于“Thin, Light, and Wise(纤薄、轻便、智慧)”的三大全新纯电动车研发思路,从零打造而成。依托于这一思路,Honda将以专属架构为主,提供五大核心价值,即“①唤起共鸣的艺术设计”“②安全・安心的AD/ADAS”“③IoT・智能网联打造全新空间价值”“④人车一体的操控乐趣”和“⑤出众的能耗经济性”。 今年1月,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 2024上,Honda发布了“SALOON”和“SPACE-HUB”这两款概念车型,并宣布SALOON将作为旗舰车型,以接近于概念车的形式于2026年正式推出。到2030年,Honda 0系列将在全球投放7款车型,覆盖大中小不同级别。 “Honda 0”系列的新车型将在2025年1月举办的CES 2025上公开亮相,此次在Honda 0 Tech Meeting上发布的技术以及电动化转型方案将在该款车型上实现搭载应用。 <“Honda 0”系列计划搭载的新一代技术方案> ■“Thin”(纤薄)与 “Light”(轻便) 我们希望基于“Thin”(纤薄)的研发思路,让Honda一直以来坚守的“MM(乘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理念”在纯电动车时代得到充分体现,并在实现独创的低车身和短悬设计的同时,提供高度舒适的空间价值。 同时在“Light”(轻便)的思路下,打造轻盈畅快的驾乘体验,提供Honda造车一贯追求的“操控乐趣”,并实现行业优异的能耗经济性。 新开发的纯电动车专属平台 该平台采用了2.0GPa级热冲压材料(超高张力钢板),旨在实现轻薄低矮的车身造型,同时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此外,还采用了薄型电池包和新开发的小型e-Axle,并利用Honda特有的低地板技术,将重型部件置于车辆中心的低位,实现了低重心和低惯性。这种设计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实现轻快的驾乘体验。 新开发的小型e-Axle 利用在混合动力汽车(HEV)开发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电机变频器技术,打造出小型、高效的e-Axle。变频器则通过缩小约40% ※1 的体积,实现了以往难以布局的横向配置封装。这种设计能够在实现低车身造型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车内空间。 薄型电池包 电池壳采用一体式压铸和三维搅拌摩擦焊(FSW ※2 )技术,成功减少了约6% ※1 的厚度。此外,由于所采用的车身结构可以有效分散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因此减少了为保护电池免受碰撞而预留的空间,扩大了电池的安装面积。这种设计能够最大效率地搭载更加轻量、纤薄的电池包,从而可以提高续航里程。 此外,我们以混合动力汽车为核心,根据500多万辆汽车的实际行驶情况,开发了电池衰减诊断和预测技术,并将利用该项技术,将十年电池衰减率控制在10%以下。 主动式空气动力学系统 即使对于SUV等具有较高车身或者设计上容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车辆,该系统也可以根据车速等因素自动启动车辆地板下的前杠导流板,以减少空气阻力。这种设计可以在不影响日常使用便利性的前提下降低行驶耗能,并可通过提供强大的下压力,提高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通过全新的车身刚性管理提高操控稳定性,实现轻量化。 通过采用新的操控稳定性指标,让车身在转弯时能够弯曲,并控制轮胎的负载,让行驶过程变得轻快舒适。此外,与传统车型相比,通过简化车身结构减轻了约100公斤的重量。 通过生产技术实现“Thin”与“Light” 电池壳生产技术的升级 电池壳生产线采用了6,000吨级的一体式压铸设备(高压高精度铸造)。不仅将零部件数量从过去的60多个大幅减少至5个,还利用FSW(三维搅拌摩擦焊)技术将不同车型规格的专用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接合起来,从而可以高效地分类生产各种零部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资成本。 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该项技术的升级,将其应用范围扩展至大型铸铝车身骨架部件。 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升级 利用全球首创 ※3 的CDC焊接技术 ※4 ,扩大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的使用范围。通过车身框架的轻量化提高电耗性能,同时确保碰撞安全性能。 电池包组装线生产方式的升级 电池包的组装线采用新开发的单元式生产方式,可以同时确保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利用“Flex Cell生产系统”,可以通过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自动导引车)将多个单元连接起来,实现工序的灵活组合,从而灵活应对生产车型的变化和产量的波动。 “Wise”(智慧) 通过Honda积累形成的相关经验和不断升级的智能化技术,实现Honda特有的软件定义汽车(SDV),让汽车变得更加智慧。具体而言,即采用自研的车辆操作系统,并持续推进互联技术的升级,通过最佳的智能化技术,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全新的移动出行体验。 此外,车辆在售出后,依然可通过OTA(Over The Air)进行车辆功能的升级更新,为用户打造具有Honda特色的魅力产品。 通过“Wise”实现四项重点目标 AD(自动驾驶)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Honda的AD和ADAS系统在驾驶过程中以及从家中到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助力用户实现安全放心的无缝移动出行,通过提供优质的体验,让用户乐于出行。 2021年,Honda推出了搭载“Honda SENSING Elite”系统的车型“LEGEND”。“Honda SENSING Elite”系统采用了符合L3级自动驾驶(脱眼,即在限定区域内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要求的先进技术,实现了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应用。Honda 0系列则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AD 和 ADAS 技术,为更多用户打造便利实用的自动驾驶汽车;此外,包括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时的脱眼技术在内,所配备的系统能够通过OTA进行功能的升级更新,从而进一步扩大驾驶辅助和L3级自动驾驶的适用(脱眼)范围。同时,还配备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LiDAR传感器、全方位的高精细摄像传感器、自研AI以及支持传感器融合的高性能ECU等,实现了进一步的升级。 此外,还结合美国Helm.ai公司的“无监督学习 ※5 ”和熟练驾驶者的行为模式,打造出了Honda独有的AI技术。利用该项技术,AI仅需通过少量数据的学习,便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驾驶辅助。即使行驶在陌生的道路上,系统也能够准确预判风险并轻松规避,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地扩大自动驾驶和驾驶辅助的应用范围。 通过不断升级该项技术,力争在全球率先实现全域脱眼,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AD和ADAS系统。 操控乐趣 Honda将着眼于进一步的安全保障,不断推出更加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还将通过Honda自研的动态综合控制技术,让各类控制系统无缝联动,从而为驾驶者提供新一代的操控乐趣,让驾驶变得更加轻畅,让其感受到身心与汽车融为一体的兴奋。 此外,还采用了线控转向系统,可以对转向、悬架、制动等线控装置进行综合控制,实现随心所欲的自由操控。 在机器人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Honda利用三轴陀螺仪传感器实现了高精度的三轴陀螺仪姿态预测和稳定控制,可以在行驶出现异常之前稳定车身,实现平稳转弯。加速时,电动机将会与制动器联动,能够高速、高精度地控制轮胎的抓地力。可以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实现稳定舒适的加速。 能源管理 将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积累形成的电池管理技术与新开发的热管理技术(包括电池热管理)相结合,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舒适的内部空间和充足的续航里程。具体而言,通过提高动力单元的效率,车辆在EPA模式下可以达到300英里级的续航里程。在冬季,暖气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续航里程下降。对此,Honda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暖感”作为指标,在确保舒适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节电性能。通过辐射加热器(通过辐射热能来提高车内温度)和热泵的高效运行,可以减少约13% ※1 的供暖电耗,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数字化用户体验 运用智能化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用户的压力,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驾驶和车内空间的趣味性,努力为用户提供驾车出行的全新感动体验。 为了提供零压力的车内体验,我们将全面简化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相关操作,通过个性化语音助手为每位用户提供支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此外,还将通过图像识别来了解情况,并通过自研的行为预测算法,让座驾能够自动识别用户的状况和意图,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有预见性的最佳建议和支持。 为了增强驾驶和车内空间的趣味性,我们还使用了最新的IT技术。除了进一步丰富的娱乐服务,营造更加活跃的移动出行空间氛围之外,同时也在不断扩展内容,为驾驶爱好者带来更多乐趣,并且利用XR(扩展现实)技术 ※6 提供各种娱乐体验,例如与非车上人员进行互动的虚拟同乘体验。由此实现“驾驶的乐趣、使用的乐趣、互联的乐趣”。

  • 纯电车型7月再现同环比双降、插混占比首超六成 DM技术或成比亚迪实现全年目标关键

    8月1日,比亚迪公布7月产销快报显示,7月销量342,383辆。其中,乘用车销量340,799辆,同比增长30.5%;1-7月,累计销量1,947,944,同比增长29.1%。 在连续两个月单月销售突破34万辆,并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比亚迪纯电车型继今年2月后,7月再现同环比双双下滑;与此同时,比亚迪插电混动产品以同比增长76.42%、环比增长8.08%的表现,首次将在公司单月总销量的比重提升至六成以上,达61.85%。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比亚迪近期不断强化在插混市场的竞争力。5月28日,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DM-i、海豹06DM-i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9.98万元-13.98万元;7月25日,比亚迪再次向市场投下两枚“重磅炸弹”——宋L DM-i及新款宋PLUS DM-i正式上市,售价区间13.58万-17.58万元。 据微博“孙少军09”7月30日透露,比亚迪在7月最后一周的累积订单为9万-9.5万辆,“整体订单相对稳定,新增订单来自于‘两宋’上市”。 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目标为362万辆,1-7月完成目标销量的54%。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5个月中,比亚迪月均销量需完成33万辆以上,方可实现全年目标。显然,占比已超六成的插混产品的表现将成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比亚迪第五代DM 发布,秦L/海豹06 DM-i,宋L/PLUS DM-i 等新车持续发布热销,后续DM5.0 车型矩阵不断迭代升级。”太平洋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 在秦家族和宋家族混动车型销量增长的带动下,比亚迪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依然是比亚迪销量的绝对主力,7月共销售328,178辆,占乘用车销量比例高达96%。 不过在高端品牌方面,腾势和方程豹的销量均出现了环比下降。其中腾势品牌7月销量为10,340辆,环比下降15.76%;方程豹7月销量为1,842辆,环比下降31.27%。仰望品牌7月销量439辆,环比微增5.02%。 在目前方程豹销量颓势初现的情况下,比亚迪再次启动了价格调整策略。7月末,方程豹品牌宣布了品牌一周年焕新战略,其中豹5全系产品价格均下调5万元,至23.98万-30.28万元。 “方程豹的这次官方调价,显然是希望能‘以价换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终端渠道。”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此前采用直营模式的方程豹,在今年6月进行了渠道模式调整,在直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销商模式,“调价有利于增强经销商信心。” 此外,比亚迪在海外B端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增长点。7月31日,优步科技(Uber Technologies)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引入全球主要市场。公告表示,双方的合作关系将从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开始,预期将会为优步平台上的网约车司机提供“获得比亚迪电动车的最优价格和融资机会”。后续,双方的合作将扩展至中东、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