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51

  • 138亿→49亿!TCL中环变更可转债发行总额

    5月24日,TCL中环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七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公司2023年度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的议案。公告显示,修改本次可转债发行总额,由不超过人民币 1,380,000 万元(含1,380,000 万元)改为不超过人 民币490,000万元(含490,000万元),修改本次发行拟投入的募集资金及募投项目情况,其 中“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 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改为300,000.00万元,“TCL 中环25GW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 厂项目”改为“12.5GW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 业4.0智慧工厂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改为 190,000.00 万元.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和“12.5GW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进一步提升G12大尺寸超薄单晶硅片和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产量,发挥公司竞争优势,提升整体工业4.0水平,加快公司实现全球领先发展战略进程。本项目贴合“平价上网”时代要求,打造具备更高品质、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先进光伏产品,充分利用G12先进太阳能硅片产品技术优势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提升N型TOPCon电池技术实力,对降低度电成本,增厚下游产业利润空间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实施将有效提升公司核心战略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纵深发展,巩固行业地位。

  • 硅片龙头收缩电池片项目投资 TCL中环138亿可转债发行额砍掉89亿

    光伏落后产能出清正在加速,作为专业化硅片厂商,TCL中环(002129.SZ)的一体化战略也同步收缩。今日晚间,公司宣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案进行调整,发行总额由不超过138亿元调整至不超过49亿元。 与之对应,是募投项目同步“缩水”: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产能规模由25GW减少为12.5GW,拟投入募集资金改为19亿元,总投资额46.24亿元;同时,“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改为30亿元,投资总额36.5亿元。 TCL中环于去年4月宣布拟发行不超138亿元可转债方案,其中N型TOPCon电池项目是其重头戏,拟投入资金103亿元,投资总额达到106.65亿元。作为最大的硅片厂之一,TCL中环较少布局上下游产能。公司彼时称,募投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差异化纵深发展,充分发挥G12战略产品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及市场优势。 时隔近一年,产业环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作为N型时代最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路线,TOPCon电池市场爆发增长。据Infolink统计,2024年TOPCon电池市占率有望突破70%,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但与此同时,TOPCon技术先发红利逐渐减弱。目前,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跌破成本价风险。Infolink上周更新数据,P型182电池片均价0.32元/W,一周跌幅3%;N型182电池片均价0.34元/W,一周跌幅10.5%,且存在持续下跌可能。 事实上,在光伏产业下行周期,几乎已无环节“独善其身”。在此前披露的财报显示,TCL中环去年实现营收591.46亿元,同比下降11.74%;净利润34.16亿元,同比下降49.9%。分季度看,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单季亏损高达27.72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损8.8亿元。 在年报致辞中,公司董事长李东升提到,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光伏行业中短期仍将处于市场周期底部,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产品技术转型加速,产能优胜劣汰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或是出于此原因,TCL中环产能扩张节奏趋于收缩。业内分析认为,缩减电池投资规模,亦有利于及时“止损”。 值得一提的是,TCL中环下修可转债规模之前,曾抛出一份百亿理财计划。今年5月7日晚,公司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额度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100亿元自有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在上述额度内资金可以滚动使用。 该举却引发投资者“吐槽”。2020年12月、2022年1月、2023年4月,TCL中环曾相继发布的年度闲置资金理财额度,分别不超过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 但公司去年以来研发投入资金大幅减少。公司去年研发投入28.48亿元,同比减少24.41%;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2.47亿元,同比减少75.74%。

  • 东南亚四国光伏关税豁免期将到 业内:当地已补齐硅片产能有望降低影响

    东南亚“反规避”两年豁免即将到期。美国白宫刊登声明,以所谓的不合理贸易为由,对进口光伏电池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预计将最晚于2024年6月10日对此案作出产业损害初裁。 多家头部组件厂商人士在今日晚间回复财联社记者时提到,正密切关注相关事件进展,但具体影响尚不能确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两年豁免将到期,可能会开始执行,但这两年东南亚已经配套了硅片。接下来(美方)可能会直接对东南亚光伏提起“双反”调查。 东南亚已补齐硅片产能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贸易壁垒问题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此后十余年间,美国继续出台201关税、301关税等贸易政策,以此打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作为应对,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开启东南亚产能建设,以此规避“双反”调查。 最近一次反规避关税的调查缘于2022年,美国当地企业希望美国商务部对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四国的太阳能产品发起反规避关税的调查。根据最终裁定,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电池板免征24个月关税,该项政策即将于今年6月到期。 今日消息,控制具体措施包括:不再将太阳能双面组件排除在关税之外,自6月6日之后恢复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产品征收关税并且要求进口6个月内安装完成,以打击产品囤积,并采取补贴等措施支持在美国国内进行光伏电池硅片和电池制造的技术开发等。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涉案产品的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对本案进行调查并预计于2024年7月18日作出反补贴初裁,2024年10月1日作出反倾销初裁。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此前在高税率冲击下,国内组件厂纷纷出海东南亚,经过数年建设,目前中企在东南亚已陆续实现了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布局。 特别是在硅片环节,据头部组件厂公开资料显示,晶科能源(688223.SH)有越南年产6.5GW+3.5GW拉晶和切片项目;隆基绿能(606012.SH)马来西亚6.6GW硅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晶澳科技(002459.SZ)已在越南形成2.5GW拉晶及切片产能;天合光能(688599.SH)在泰国和越南建设有光伏产品生产制造基地,拥有6.5GW的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 此外,信义光能(00968.HK)、明冠新材(688560.SH)、回天新材(300041.SZ)等玻璃、背板等辅材企业在东南亚当地也均有产能。据业内人士介绍,判断“规避”主要条件包括使用中国生产硅片制造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组件包含了至少三种中国制造辅材。因此,在东南亚当地生产的硅片或者辅材产品,或将不被认定存在“反规避”行为。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担心,新一轮重启调查后是否会调整相关认定规则,仍有待观察。 吕锦标提到,美国和韩国公司在东南亚也不少产能,将东南亚产能堵死后,美国国内光伏产品供应还是问题。 赴美建厂计划还在推进中 此前,中国光伏企业一直取道东南亚出口美国,四国倾销率有所不同。其中,越南倾销幅度最高,达到271.28%;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达到125.37%、81.22%和70.36%。据美方统计,2023年美国自各涉案国家进口被调查产品的金额分别约为:柬埔寨23亿美元、马来西亚19亿美元、泰国37亿美元、越南40亿美元。 出于对东南亚重启“双反”调查未雨绸缪考虑,头部组件厂近年来也在推进美国建厂计划。在本月进行的光伏专场业绩会上,天合光能表示,其5GW美国组件产能已经在建设,预计将于2024年四季度开始逐步投产;晶科能源美国1GW扩建N型组件产能已于一季度投产,剩余1GW产能已进入设备装机阶段,该产能将对未来美国市场出货产生帮助。此外,隆基绿能5GW组件产能于一季度投产,晶澳科技5GW产能计划三季度可投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产能均为组件环节。吕锦标认为,组件厂带有试探性质,且美国建厂成本和建设周期均高于国内。而且如果只是组件、电池,不是全产业链都在美国,其他配套还是中国进口,美国的IRA补贴政策是否能到位是不确定的。 就在本周,美国白宫当地时间5月14日宣布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计算机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将光伏电池及组件关税从25%提高到50%。 不过,经过美国多年层层贸易壁垒,对美国直接出口新能源产品占比极低。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日前表示,我国光伏电池因前期美方打压对美出口份额也仅占0.2%。加征关税,对我国电动汽车、光伏电池行业整体出口数据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机电商会日前还提到,此举破坏了全球公认的贸易规则。美国对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将推高产品市场价格,加重消费者负担;损害行业全球化协同创新,拖累全球科技创新进程。

  • 去年净利大降第四季度遭遇首亏的硅片龙头再掷55亿投建电池项目

    受到去年光伏产业链价格的大幅下降影响,硅片乃至近年扩展一体化的弘元绿能(603185.SH)也遭遇2020年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净利双降。而在当下光伏多个环节跌破成本价的背景下,公司仍推出了一项55亿元的扩产计划。 2023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59亿元,同比下降45.87%;实现归属净利润7.41亿元,同比下降75.58%;实现扣非归属净利润5.68亿元,同比下降77.68%。财联社记者关注到,这样的下滑幅度,近乎抹去了过去三年间的高速增幅,导致公司扣非归属净利润已回落到接近2020年5.12亿元的水准。 分季度来看,去年前三季度,弘元绿能均实现盈利,不过,到了第四季度,公司营收规模降至22.81亿元,且更是出现了公司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单季度亏损,净亏损5.78亿元。 而观察公司披露的各产品经营情况,去年设备领域仍能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光伏专用设备、半导体设备的毛利率分别为29.29%、44.02%,均同比上年变动不大。但收入占比最高的硅片及硅棒业务,毛利率则降至17.85%,同比上年减少3.56个百分点;太阳能组件及电池、高纯晶硅及化工两项业务则出现亏损,毛利率分别为-13.57%、-59.96%。 弘元绿能表示,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单晶硅片业务持续降本增效,但因产品价格下降明显,毛利受到一定影响,使得公司盈利水平低于同期。同时,公司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新增的硅料、电池、组件业务产能于2023内陆续投产,新业务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公司认为,当新业务陆续达产后,公司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升级,一体化布局带来进一步成本优势,未来因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将得到降低。 据悉,2023年,弘元绿能多个项目落地,包括:6月,公司N型TOPCon高效电池片项目首片成功下线;8月,公司N型TOPCon光伏组件项目首片顺利下线;8月,公司一期高纯晶硅项目成功投产。 不过,弘元绿能并没有停止加码扩产的步伐,在公布年报的同时,还披露了一份关于投资建设包头年产16GW光伏电池项目的公告。 根据公告,该项目总投资预计为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45亿元。项目分为二期实施,一期建设10GW光伏电池项目,预计于2025年投产,投资约36亿元;二期建设6GW光伏电池项目,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推动项目进度,投资约19亿元。 对于本次投资的影响,弘元绿能表示,公司自2019年开始在包头投资建设光伏单晶硅产能,目前在当地已拥有完整的硅棒生产线与配套切片产能,为本次投资建设电池项目提供了原材料,缩短采购周期,降低运输成本,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扩大了公司在当地的产能配套优势,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符合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不过,公司也提示风险称,近年来光伏行业飞速发展,大规模的扩产投资加剧了光伏行业竞争,光伏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光伏市场供需关系变化较大。本次投资的电池项目,业务开展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新项目公司的未来发展可能受到行业上下游环境、行业竞争、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本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卷规模不如卷技术?隆基绿能新硅片预计三季度批量出货 硅片阶段性供应过剩压力仍在

    在此轮光伏产能周期中,硅片是过剩更明显的环节,也在倒逼行业从规模取胜走向“卷技术”。今日,隆基绿能(601012.SH)发布泰睿光伏硅片,可应用于当前市场主流的高效电池TOPCon、HJT、TBC、HBC等。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电阻集中度高是该款硅片最显著优势,有利于下游电池产品实现提效。 业内分析认为,硅片环节的阶段性供应过剩压力仍然存在,隆基绿能此时推出差异化产品,也是众多硅片厂寻求破局的缩影。在与财联社记者交流中,公司人士也坦言,硅片环节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通过新产品的推广,推动产业链进一步降本增效,公司实现更高溢价与市占率。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会的现场,包括中润光能、捷泰科技、亿晶光电(600537.SH)、润阳新能源、赛福天(603028.SH)等多家电池/组件的下游企业负责人出现。根据计划,该产品将在今年4月开启匹配验证,6月进行中大试验证,9月开始批量出货,应用在下游电池环节。 硅片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其下游是光伏电池厂,产品具有显著的B端属性,其公开的推广远不及下游组件产品。隆基绿能作为硅片和组件的两个环节的头部企业,高调推出硅片新产品,近几年并不多见。 事实上,相比于电池片环节在近两年显著的技术进步,硅片自2020年先后出现M10和G12两大主流大尺寸硅片后,在技术方面的进展则略显“逊色”。但硅片作为电池基底,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下游电池片的良率,也直接决定了电池片的转化效率。 据隆基绿能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款硅片制成电池后高效电池分档更集中;吸杂工艺进步,提升了电池效率;新工艺改善单晶生长晶格结构,提升了硅片机械性能,提升电池生产过程中良品率,降低潜在隐裂风险,提升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硅片目前阶段性供应压力仍然明显,产品持续降价。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本周硅片价格再度走跌,目前成交基本以出清前期库存为主。M10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76元/片,周环比跌幅为2.22%;N型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70元/片,周环比跌幅为7.10%;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2.55元/片,周环比跌幅为3.41%。 财联社记者此前从业内人士获悉,库存是导致硅片价格连续走弱的重要原因,仍有继续下探风险。从产量看,根据机构数据,3月国内硅片产量69.75GW,环比增长9.04%,单月产出再创历史新高。 分析认为,由于排产明显高于下游,硅片过剩局面进一步加深,硅片库存约为35GW,硅片价格已经跌破现金价。此外,累库风险下,硅片企业停止原料采购影响,本周N型棒状硅和P型棒状硅出现无成交记录。 隆基绿能和TCL中环是硅片环节双龙头。截至2023年底,隆基单晶硅片产能为190GW,出货方面,公司去年上半年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52.05GW,其中对外销售22.98GW,自用29.07GW,全球市场占比22.54%。

  • 大手笔!双良节能拟对两家孙公司增资20亿 提升在单晶硅大尺寸硅片业务竞争力

    3月26日,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向全资孙公司增资的公告,公告显示,为优化双良节能(简称“公司”)全资孙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简称“硅材料公司”)和全资孙公司双良晶硅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简称“晶硅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出于实际生产经营及业务开拓的需要,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江苏双良节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节能投资”)对全资孙公司硅材料公司和晶硅公司进行增资。 其中,公司通过节能投资对硅材料公司增资50000万元,由公司自有资金出资。本次增资完成后,硅材料公司注册资本将由150000万元增加至200000万元。 公司通过节能投资对晶硅公司增资150000万元,由公司自有资金出资。本次增资完成后,晶硅公司注册资本将由90000万元增加至240000万元。 双良节能表示,本次增资完成后,硅材料公司与晶硅公司仍为公司的全资孙公司。本次增资有利于增强硅材料公司与晶硅公司的资本实力,满足其实际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的需要,持续提升公司在单晶硅大尺寸硅片业务的竞争力。

  • 《ESG Weekly》:半导体硅片企业如何节能减排?

    半导体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 芯片技术正越来越多应用在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生活福祉的科技“大脑” 。 不过,在全球都在推进环境保护事业、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一个事实目前还不为公众所周知:不断迭代更新的半导体技术产品是在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如最新一代的半导体氧化硅器件,已能降低50%的能耗;但 围绕芯片半导体的制造生产本身,则是一个高能耗行业。 这是因为,芯片制造行业的产业链极其复杂,整个产业链仅工序就超过3000道,对水、电、气均有很高要求。不仅如此,配套的半导体相关设备的生产制造,也都需要电力支撑。因此,芯片制造业也是对能源、水、化学品和原材料要求非常高的资源密集行业。 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能否既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舒适便利,同时也不影响甚至破坏环境? 值得深入思索。 节能减排事业,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具体到半导体产业链的各参与方,我们可以看看,比如在最上游的半导体硅片领域,企业能够做些什么? 电、水、气:半导体硅片行业的减排压力 半导体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件等产品。其中集成电路在整个产业中占比最高,超过80%。 而材料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一代技术,依赖于一代工艺;一代工艺,则依赖一代材料和设备去实现。材料就这样处在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最上游。 硅片,则是生产集成电路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这是因为,在众多半导体原材料中,硅具有如下优点 : 其一、硅熔点高、禁带宽度大,可广泛运用于高温、高压器件;其二、硅具有天然优质绝缘氧化层,在晶圆制造时,可减少沉积绝缘体工序,从而减少生产步骤并降低制造成本;其三,这一点可能更为重要,硅在自然界中储量极其丰富,在地壳中约占27%,其开发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半导体材料。 正由于硅的这些天然特性,硅片成为半导体行业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产量最大,应用范围也最广 ,占全部半导体材料供应的90%以上。 由此,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硅片行业占据了基础一环。不过,这也因此对提供整个行业基础产品的硅片生产制造企业,在节能减碳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总结半导体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三类: 一是排放直接来自晶圆厂,主要是具有高气候变暖潜能值的工艺气体和传热流体,它们可能会泄漏到大气中;二是排放来自购买的电力、蒸汽、加热和冷却设备;三是包括公司产业链中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比如,制造过程中所必需的扩散炉,其运转温度必须达到648至1094摄氏度之间,这要耗费巨大的电量。而目前电能支持主要还靠化石燃料。 以台积电为例,据公开数据,2020年台积电用电量为169亿度,超过当年整个台北市的用电量。 彭博社报道称,2017年到2020年,台积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超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年的耗电量,约等于斯里兰卡的民用电量,而该国人口为2100万。 半导体产业的制造生产过程,对用水量也有很高要求。比如需用纯水对芯片杂质进行冲洗,而纯水来自淡水净化,必须占用大量水资源。 资料显示,用水量大、废气排放量大,也是集成电路制造行业污染排放的共同特点 。此外,集成电路制造业还大量使用对环境破坏较大的有机物。 由此可见,在全球保护环境呼声高涨的共同背景下,对半导体行业的节能减碳要求也在水涨船高,这使得硅片企业们必须想出更多应对之道。 中国硅片企业如何应对? 伴随庞大的对芯片产品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蓬勃兴起。围绕硅片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已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领域, 目前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已出现沪硅产业、立昂微、弈斯伟、神工股份等一批硅片企业。 为了解国内硅片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状况,《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挑出沪硅产业和天岳先进这两家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公司官网、公开发布的ESG报告等信息,看看实际操作情况。 总的来看,这两家上市公司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进行清洁技术更新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 : 比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节,针对酸碱废气的处理,沪硅产业“采用湿式洗涤塔处理酸碱废气,将洗涤液与废气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以中和废气中所含的酸性、碱性污物,达标后再通过出口烟筒排至大气”; 天岳先进则是通过新技术带动废气减排,“采用先进的酸碱排风工艺,增强气液混流反应效率,提高处理效率; 针对车间生产过程排放的有机废气,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与喷淋塔水洗,实现有机废气高效清洁,多方式节能技改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降低”。 在节约能源环节,沪硅产业“建立了热力回收系统。新傲科技动力站装有3台热回收冷水机组,通过对原有冷却塔散出的热量,进行回收制成热水,并接到动力站热水供应系统中,可节约大量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间接排放。报告期内,回收的热量总计约2400万千瓦时,相当于风冷热泵节省用电约800万千瓦时”。 沪硅产业还“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太阳能发电量累计达 850 万千瓦时”。 天岳先进则积极公司节能减排文化建设,“推进推行无纸化办公,更新ERP,OA系统,形成绿色办公氛围,提供早晚班车、设置新能源车辆充电桩、发放绿色出行补助等多项措施,鼓励员工绿色出行”。 相较来看,沪硅产业在ESG报告的制定发布、官网细节条款等方面,做得更细致全面。 不过,和台积电、意法半导体等行业相对领先公司相比,这几家公司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探索,还处在比较早期阶段。 作为资本、人力、技术密集的高精密制造业,包括硅片企业在内的芯片行业公司,在技术创新引领时代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有能力者强,有心力者远。对芯片行业公司提出更高要求,相信不仅仅是一种心愿,也是环保时代对领先者的祝福和期待。

  • 高测股份:年内第10亿张硅片在盐城切片基地下线

    据高测股份官微,3月11日,高测股份年内第10亿张硅片在盐城切片基地下线,相当于进入2024年以来,每秒就有165张硅片在高测股份切片基地下线。硅片生产效率再创新纪录,对比去年年内,2023年5月20日第10亿张硅片下线。 目前,公司已经与通威股份、京运通、英发睿能、双良节能等多家光伏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切片合作关系。 高测股份成立于2006年10月,2020年8月7日,登陆科创板A股。高测股份总部坐落于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设全资子公司长治高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壶关高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洛阳高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乐山高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盐城高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宜宾高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23年9月30日,高测股份营业收入42.11亿元。

  • 仕净科技牵手晶科能源!投建20GW硅片+20GW电池片

    3月8日,仕净科技发布关于签订日常经营重大销售合同的公告,公告表示,联合晶科能源与资阳市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研发生产项目投资协议》,投资年产20GW硅片+20GW太阳能电池片的研发制造基地。 根据公告,仕净科技及晶科能源共同设立的合资公司,将作为上述项目的实施主体。其中,仕净科技持股90%,晶科能源持股10%。目前项目公司已设立,厂房建设计划于2024年4月动工,厂房预计于2024年四季度末竣工并完成首片电池下线。 此外,仕净科技下属全资子公司安徽仕净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晶科能源及其下属多子公司签订《电池片采购合同》。 根据合约,仕净光能将在合同有效期内(2024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向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销售包含但不限于182尺寸的太阳能单晶电池片/A级片约25亿片。本次协议的签订金额按照市场价格,预计占仕净科技2022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100%,绝对金额超过1亿元。 仕净科技称,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进TOPCon电池片项目产能的爬坡,本次合同的签订,是公司电池片销售业务持续开拓的成果,亦体现出客户对公司产品、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的肯定,预计公司不会对该客户形成重大依赖,合同的履行对公司的业务独立性亦无重大不利影响。合同的顺利履行预计对公司本年度经营成果有积极影响。

  • 高测股份:硅片切割加工服务业务目前规划产能102GW

    3月5日,高测股份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活动中,高测股份表示,公司硅片切割加工服务业务目前规划产能102GW,已完全落地产能38GW,宜宾(一期)25GW项目正在爬产过程中,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全部达产。依托公司“切割设备+切割耗材+切割工艺”技术闭环优势,公司硅片切割加工服务业务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公司盐城、乐山基地基本满产,宜宾(一期)爬产节奏正常。 高测股份称,公司金刚线目前产能规模约6000万KM/年,壶关(一期)4000万KM金刚线项目产能全部释放后,公司金刚线产能规模将达到1亿KM以上。2023年Q4以来,金刚线行业竞争激烈,但凭借公司金刚线产品领先的竞争力,目前金刚线基本保持满产满销。 并表示,光伏设备订单从签单到执行有一定周期,2023年公司光伏设备签单规模较大叠加24年年初新签订单,目前在手订单充足,设备交付正常。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