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2

  • 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一期高效晶硅电池项目第一片电池片顺利下线

    7月5日,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一期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首片电池片下线。眉山市委副书记、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书记赵文峤,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廖仁军,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徐等政府相关领导,通威股份(600438)董事长、CEO刘舒琪出席本次仪式,通威太阳能总经理周华、副总经理宋枭、总经理助理陈君、电池彭山基地总经理助理顾峰及基地中干团队、员工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并开展专项座谈。 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位于眉山天府新区,在一期项目建设过程中,全体员工充分发挥“通力合作、威力无穷”的通威精神,高效协同,攻坚克难,共同推动项目建设有序进行。从设备进场到设备调试安装,再到第一片电池片成功下线,充分展现了通威太阳能干部员工出色的执行能力、协作能力,再现“通威速度”。 座谈现场,刘舒琪董事长代表通威对眉山市委、市政府,天府新区眉山党工委管委会及各主管部门对通威在眉发展的大力扶持与持续关注表示感谢,对双方多年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回顾。赵文峤书记对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表示祝贺,对通威的建设速度、绿色发展路径、未来发展规划给予高度评价,希望通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与价值,不断创新,勇担责任,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随后,双方围绕电池彭山基地用地、用水、电力及道路等方面涉及的保障问题、需协调事项进行深入探讨。 筑梦双碳,智创未来。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一期高效晶硅电池项目第一片电池片的顺利下线充分体现了通威太阳能在技术革新、品质追求、规模突破等方面的超强自驱力,是通威深耕绿色发展实力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全省新能源产业的支撑性项目和眉山天府新区首个“双百亿”项目,通威太阳能(电池)彭山基地将站在新起点,勇担新使命,踔厉奋发,不断夯实全球最大晶硅电池企业龙头地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为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再度“跨界”豪掷60亿!华东重机拟新建10GW电池片项目

    距离华东重机首次“跨界”试水光伏领域未满半年,7月6日晚间,公司公告称再次斥资60亿元加码新能源项目——拟新建10GW N型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上一笔投资20亿元项目进展如何?华东重机日前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徐州沛县首期北区3.5GW TOPCon太阳能电池片项目预计8月底前将完成北区2GW投产,预计9月底前完成北区3.5GW电池片全部投产。 60亿不是一个小数目,华东重机在公告中坦言,本次项目投资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能否按期到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后续融资渠道的通畅程度将使公司承担一定的资金财务风险。 再度上马光伏电池项目 7月6日晚,华东重机公告披露,公司于7月5日与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投资合同书》。公司拟在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0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并设立项目公司。 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新建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公司下属的控股子公司无锡华东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亳州市注册成立控股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6亿元。 公司表示,此次项目规划的主要产品N型电池片相较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具有效率提升潜力大、成本降低空间大的产品优势。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华东重机今年以来第二次“重金”砸向新能源领域。3月29日,华东重机曾对外披露称,公司拟于江苏省沛县经济开发区进行投资建设“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 该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20亿元,新上3.5+6.5GW182/210 mm大尺寸TOPCon、HJT电池片。 日前,华东重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徐州沛县首期北区3.5GWTOPCon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按照进度有序推进,目前正在现有厂房的基础上完成配套建设,按照规划,北区3.5GW生产设备预计将于2023年7月开始陆续交付进场,预计8月底前将完成北区2GW投产,预计9月底前完成北区3.5GW电池片全部投产。 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截至目前,华东重机跨界举动累计计划投资额达80亿元,虽然项目从投产到实现收入还有一段时间,但今年以来,从连续的投资能够看出公司在加快转型升级上面的决心。 “跨界”光伏风险不容忽视 为何连续进行“跨界”投资?华东重机此前曾表示,希望借助光伏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事实上,有同样想法的不止华东重机一家。近年来,光伏行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受到了资本的追逐,不断有企业进行大手笔融资,期间各类“跨界”上市公司更是“借钱也要上”。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跨界光伏的企业已有近百家。而仅在2023年上半年,发布进军光伏领域计划的公司也超过了15家。 然而,随着今年6月份奥维通信(002231.SZ)重组计划失败,“跨界”本身存在的风险浮出水面。 6月22日,奥维通信发布公告称,公司原拟与熵熠(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熵熠”)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组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鉴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业绩承诺、投后管理等交易方案的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为保证各方的利益,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奥维通信是2023年首家宣布跨界光伏的上市公司,不到半年就变成了今年第一家跨界失败的案例。 业内人士表示,光伏行业当前存在诸多的风险,如产业链上下游产能扩张配置失当、供需失衡、价格竞争挤压利润空间、政策波动与国际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光伏企业业绩不稳定,新入局跨界者面临的行业风险不容小觑。 一位光伏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对“跨界”公司而言,现阶段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市场供应过剩导致的价格快速下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多晶硅料短短一个月时间就从20万元/吨跌到了6万元/吨,这种价格崩塌将给相关企业带来潜在的运营风险和库存跌价损失。

  • 百亿投向中下游!通威股份进军组件不到一年 规划产能已达100GW

    在确定一体化发展方向后,通威股份的产能扩张更加凶猛,组件规划产能已达100GW。财联社记者此前从公司方面获悉,此举意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于、支撑于能源转型。 据最新公告,通威股份全资子公司通威太阳能拟在成都市双流区投资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项目,预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105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年产25GW电池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内建成投产,二期年产20GW组件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内建成投产。 据机构统计,通威股份在多晶硅和电池片环节市占率第一。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超26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超过70GW。 去年8月,公司开始向下游延伸,布局组件产能,并预计2023年底其组件产能规模将达80GW,通威组件盐城、金堂、南通等项目都在推进建设。加上此次新增投资计划,通威股份组件规划产能将达到100GW,一二线组件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业内分析认为,通威股份加大下游投资,首先与上游产能供应过剩有关。从各项业务对比看,公司高纯晶硅及化工业务去年实现毛利率75.13%,而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为10.19%,光伏中下游“赚钱”能力显然不及上游。 不过,二季度以来,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不断走低,多晶硅价格连续十周下降,较去年最高价“腰斩”不止,且已形成将跌至10万元/吨以下的预期。硅片环节价格战同样激烈,行业对产能过剩的担忧渐成现实。 在行业蜂拥扩产的背景下,单凭规模优势或将难以继续攫取高利润,一体化的布局不仅可以抵御原材料供应风险,更可以有效控制上游成本。近期,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纷纷发布产能扩张计划,垂直一体化成为企业标配。 在组件环节,随着通威入局和产能的释放,行业前五的格局更加清晰。有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通威真正挤压的,是三四线小规模组件厂的市场,组件环节在过剩大洗牌中,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

  • 为实施高效光伏电池片项目 中科云网子公司签署合计4.44亿元购销合同

    中科云网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中科云网(高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高邮”)与捷佳伟创、科隆威、苏州晶洲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洲装备”)、上海普达特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普达特”)、无锡松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无锡松煜”)、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江苏)有限公司(简称“江苏海目星”)签订了《购销合同书》,拟向上述供应商采购高效光伏电池片相关生产设备,合同金额合计4.44亿元,全部用于中科高邮一期高效光伏电池片项目。 目前,公司已向上述6家主设备厂家共计支付了6554.70万元。另因建设110kV变电站需要,中科高邮与高邮市众鑫建设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众鑫建设”)签订《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包干合同书》,公司已向众鑫建设支付了800多万元。

  • 发行百亿可转债 TCL中环重金砸向电池片

    在数日前的业绩交流会上,TCL中环(002129.SZ)尚且对一体化布局避之不谈,但最新披露的可转债方案,却宣告出这家硅片龙头不甘心仅做单一环节供应商的“野心”。一位光伏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透露,公司在硅片环节有较强的话语权,跟进电池片环节产能后,有利于发挥在硅片端积累的技术优势,提升组件的差异化特点。 昨日晚间,公司披露公告称,拟发行不超138亿元可转债,用于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以及25GW 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分别拟投入35亿元和103亿元。 可以看出,拟投逾百亿的N型TOPCon电池项目是此次可转债的重头戏。对于发行目的,公司表示电池项目将有利于发挥“G12+叠瓦”产业链上下协同优势,进一步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 TCL中环是最大的G12硅片供应商,叠瓦组件则是中环主推的差异化组件产品,一种以叠盖方式传导性地接合到彼此以形成超级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可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模块的面积、减少串联电阻并提高模块效率。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光伏产业普遍追逐一体化发展的当下中,TCL中环略显“另类”:公司持续押注硅片产能,此前称2023年末公司单晶产能规划将达到180GW。这一规模遥遥领先行业第二梯队。在最新年报中,公司提出始终坚持差异化的经营理念。 在3月30日进行的业绩交流会上,面对投资者提出关于一体化布局的疑问,公司管理层表示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合理制定战略规划。 而答案确实在不久后揭晓。在此次公告中,公司提出要强化差异化发展,同时提到通过“G12+叠瓦”双平台差异化发展路线,增强产业链上下环节协同。此次电池项目采用技术可达性高、指标领先的N型硅片和遂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可将公司大尺寸技术优势导入N型TOPCon电池制造过程。 此前,叠瓦技术因隐裂风险而被市场质疑存在品控难题。不过从中环的此次表述看,相关技术难点已经不是问题,将N型TOPCon电池与叠瓦3.0组件技术平台相结合,有利于诸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节省光伏建设的BOS成本。

  • 投资超200亿!隆基绿能再度大规模扩产硅片及电池片项目

    1月17日晚间,隆基绿能发布公告,已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拟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 隆基绿能表示,签订投资协议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后,在1月18日,隆基绿能发布补充公告,表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为切片项目,不包含单晶拉棒环节。项目预计均为2024年3季度首线投产,2025年底达产。预计设备及流动资金投资金额255亿元。 隆基绿能扩产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各异,但对于光伏市场竞争加剧的认知却是一致的。随着光伏市场需求回暖,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表示2023年国内风光装机均有望迎来提速,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装机量有望继续高增至140GW。 而此轮投资并不是隆基绿能2023年的首次动作,早在1月10日,隆基绿能宣布,拟将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变更为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该项目将导入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高效电池技术。 隆基绿能表示,目前公司HPBC电池扩产项目进展顺利,先进产能稳步释放,同时关键技术指标随着规模化的发展不断提升,HPBC组件主流功率已经提升至585W。公司从2022年11月开始陆续向全球推出HPBC组件产品,该产品具有更高的组件功率、更佳的可靠性、更好的耐候性和美学特征,吸引了全球分布式客户的高度关注,目前已经签署了部分HPBC组件订单,新订单还在持续增加中。 此外,在2022年12月份,隆基绿能公告表示拟投资30亿元在安徽省芜湖市建设二期年产15GW单晶组件项目。 随着隆基绿能的密集扩展投资,分析人士认为,隆基绿能此举进一步扩大了行业领先优势。近年来光伏行业需求旺盛,并吸引了一些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在龙头企业大举扩张产能的背景下,光伏产业链将面临洗牌。 当下,光伏行业利润正从上游硅料、硅片环节转移至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提升电池等下游产能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平衡利润收益,隆基绿能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同样不例外。 此前,隆基绿能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进入2022年12月,随着上游硅料供给的快速释放,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调整。公司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生产环节的库存水平,同时最大化确保硅片和组件产品的订单交付能力,实现了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硅片和组件出货量的环比增长。 并表示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延续高速增长的景气趋势。在全球需求继续大幅放量的背景下,隆基绿能依托在硅片和组件环节形成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以及良好的履约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深度发掘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推动硅片和组件出货量的持续增长。目前公司2023年年度产品出货规划尚在最终讨论阶段。

  • 爱旭股份(600732) 事件:业绩超市场预期:1月12日,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1-25.1亿,中值23.1亿,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利润19.5-23.5亿,中值21.5亿。其中四季度单季度实现归母、扣非利润分别为9.2亿、8.8亿,环比分别增长15.8%、22.2%。 单W盈利稳步提升。我们预计2022年四季度公司PERC电池片满产出货约9GW,环比基本持平;按预告中值计算单瓦净利约9.8分,环比提升约1.8分,环比增速约22.5%。 ABC新技术放量在即。公司ABC新技术珠海6.5GW产能,预计今年上半年达产,下半年有望再扩产约10GW;预计平均转化效率能达到26.2%以上,ABC组件单W售价和盈利能力将超市场预期。 投资建议 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至23.3亿元、36.3亿元、55.2亿元,相当于2023年13.5倍的动态市盈率,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ABC技术产能投产不及预期;光伏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 电池盈利持续提升 爱旭股份2022年年度业绩预盈21.1-25.1亿元超预期

    SMM1月12日讯:爱旭股份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盈公告,数据显示,爱旭股份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1亿元至25.1亿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9.5亿元至23.5亿元。 根据此前资料显示,爱旭股份2021年营业收入为154.71亿元,净利润亏损1.26亿元。 关于业绩预增的原因,爱旭股份表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带动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上升,使得电池销量以及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 此外,爱旭股份166mm技改升级为182mm大尺寸生产线项目已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实现了产能结构优化,随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生产成本下降,营收和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2022年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爱旭股份积极加强供应链布局,灵活调整经营采购策略,有效实现了产品成本降低,提升了盈利能力。 爱旭股份主要从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作为全球第二大电池片厂商,爱旭股份受上游原材料影响较大。2022年,爱旭股份电池片量价齐增。但进入年底,电池片价格陡然下降。东亚前海证券认为,随着上游硅片价格快速下跌,以及年关将近下游需求转弱,电池片成交价格下跌幅度加剧。 山西证券发布研报认为爱旭集团ABC新技术放量在即。爱旭股份ABC新技术珠海6.5GW产能,预计今年上半年达产,下半年有望再扩产约10GW;预计平均转化效率能达到26.2%以上,ABC组件单W售价和盈利能力将超市场预期。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东吴证券同样认为ABC推向市场、2023年进一步布局。爱旭股份ABC电池共规划52GW产能,其中珠海6.5GW产能已于2022Q4投产,并有示范项目出货,预计将于2023上半年满产;义乌ABC电池产能亦将于2023年启动,预计总体出货5-6GW。目前司ABC电池效率超26.2%,预计2023年量产效率可达26.5%,针对分布式高端市场,功率优势明显!ABC电池叠加无银技术降本,未来成本有望持平PERC,进一步贡献业绩增量!维持“买入”评级。 另外,爱旭股份12日晚间同步公告,拟以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置换后的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广东爱旭和深圳赛能分别增加注册资金3亿元和1.5亿元。公司表示,增资目的是为了加快项目建设,把握市场机遇,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 微导纳米开启申购 产品已覆盖包括通威太阳能、隆基股份等多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

    12月14日,微导纳米(688147.SH)开启申购,发行价格为24.21元/股,申购上限为0.75万股,属于上交所科创板,浙商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 微导纳米以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先进微、纳米级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向下游客户提供先进薄膜沉积设备、配套产品及服务。 自成立以来,公司已在微、纳米级薄膜沉积核心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 公司将基础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以下游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产品率先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过程中的薄膜沉积环节。在成功将ALD技术应用于光伏领域后,公司开发了对技术水平和工艺要求更高的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并 实现了 国产ALD设备在28nm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高介电常数栅氧层材料沉积环节)中的突破。 此外,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半导体厂商及验证平台签署了保密协议并开展产品技术验证等合作,针对国内半导体薄膜沉积各细分应用领域研发试制新型ALD设备。 报告期内, 公司产品率先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过程中的薄膜沉积环节 ,已覆盖包括 通威太阳能、隆基股份、晶澳太阳能、阿特斯、天合光能 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2018年,公司的光伏领域夸父(KF)原子层沉积设备被评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目前,公司应用于TOPCon新型高效电池生产线的产品已在客户现场验证。 在此基础上,公司继续深化开发薄膜沉积技术在下一代光伏电池、半导体各细分应用(集成电路、先进存储等)、柔性电子等应用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并已在下游行业多家知名公司进行产品验证。 同时,公司是 国内少数能在短期内快速反馈并协助客户解决产线上ALD技术问题的设备厂商之一 ,具备承担下一代光伏电池设备和高端先进制程半导体设备项目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基础。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在原子层沉积反应器设计技术、高产能真空镀膜技术、真空镀膜设备工艺反应气体控制技术、纳米叠层薄膜沉积技术、高质量薄膜制造技术、工艺设备能量控制技术、基于原子层沉积的高效电池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构筑和强化技术壁垒。 在光伏领域, 公司目前ALD量产设备镀膜速率已经突破10,000片/小时。 镀膜效果以沉积Al2O3薄膜进行测量,其薄膜厚度均匀度达到片内不均匀性≤3%、片与片之间不均匀性≤3%、批与批之间不均匀性≤3%。公司产品具备优良的产能提升能力与产品性能,在保障光电转换效率的同时,有效帮助下游电池片厂商大幅降低了设备投资额与生产消耗成本。 在半导体领域, 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将量产型High-k原子层沉积设备应用于28nm节点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的国产设备公司 。设备总体表现和工艺关键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并已获得客户重复订单认可,成功解决了一项半导体设备“卡脖子”难题 。 除此之外,公司已经开展在半导体其他细分领域以及柔性电子领域中的应用。 财务方面,于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上半年,微导纳米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16亿元、3.13亿元、4.28亿元及1.5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分别约为5455.11万元、5701.44万元、4611.37万元及-3925.03万元人民币。 据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资金总额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及主营业务发展所需资金,具体如下: 另外,公司后续将加大ALD技术在新型高效电池、半导体等领域应用推广的投入力度,若公司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更适合的研发条件,将无法持续吸引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加盟,公司将面临技术人才不足的风险。在行业高速发展、国产替代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甚至有可能发生现有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情形,对公司的产品研发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 锁定电池片!天合光能向通威股份签订百亿采购长单 下游吹起“反攻”号角?

    在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向下的调整中,电池片环节却更加紧俏。从通威股份(600438.SH)方面获悉,目前市场上电池片的产能和需求都是以PERC电池为主。下游客户签订长单是为了锁量,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取决于明年的市场行情。 昨日晚间,天合光能(688599.SH)披露公告,与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下称“通合新能源”)及通威太阳能签订139.7亿元单晶PERC电池片长单采购合同。业内分析认为,电池片长单的出现,或意味该环节未来结构性紧缺更加确定,电池厂未来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电池片长单锁定期一年 在通威股份进军组件环节后,其电池片供应愈加受到追捧。 据天合光能方面公告显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公司向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采购单晶PERC电池片产品,预计2023年采购182尺寸电池片合计2368MW,210尺寸电池片合计8215MW。 价格方面,采取月度议价方式。 天合光能是组件出货龙头,电池-组件一体化率接近8成,今年底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50GW和65GW。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本次长单采购合同的签订将为公司单晶PERC电池片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提供有力保障,有助于公司及时有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天合光能相关人士表示,公司N型电池片主要以自产为主。尺寸方面,公司对210产品需求量较大,采购182尺寸电池主要是为合资公司提供销售渠道。 此次交易系关联交易。天眼查APP显示,通合新能源是通威太阳能与天合光能于2020年联合设立,通威太阳能和天合光能分别持有65%和35%的股份。 尽管双方已是“联姻”关系,但并不能打消天合光能“抢购”电池片的决心,其原因或与通威股份正式进军组件有关。今年,通威股份正式确定了扩大组件业务规模的目标,包括拟在盐城市投资建设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等。 事实上,相较多晶硅和硅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片环节,此前长单锁量并不多见。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通威组件产能释放后,公司电池片自用比例将提高,或将加剧大尺寸电池片市场紧缺程度。 通威股份方面表示,在合资公司(通合新能源)中,天合也持有股份,可以优先采购产品。对方通过长单方式主要是为了锁定供应量,目前市场上产能和需求都是以PERC为主,N型作为发展的方向,上下游的配套还在持续建设中。 中下游价格降幅不及上游 截至2021年,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达到45GW,2023年将达到80-100GW。有分析认为,头部企业出现长单锁量,说明已经存在供应紧缺预期,电池厂未来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随着上游多晶硅新增产能陆续释放,近期光伏产业链整体进入价格下行区间。 硅片价格跌幅更甚。根据SMM数据:周内金属硅市场延续弱势行情,华东不通氧553#硅在18600-18700元/吨,周环比下跌100元/吨,通氧553#硅在18900-19300元/吨,周环比下跌400元/吨,3303#硅在20100-20300元/吨,周环比下跌300元/吨。 相比较于上游确定的降价预期,电池片行情在明年或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据产业链厂商反馈,电池片成交价格亦在持续加速下行,在年度抢装目标完成之后,需求减弱可能导致电池片价格进一步下调。 不过,考虑到大尺寸电池片供应量能维持没有明显增长,在明年可能出现结构性短缺,或将导致与上游存在一定价差反转。中银证券预测,考虑到未来2-3个季度内电池片环节产能相对硅片、组件环节更为紧缺,电池片环节盈利有望维持相对高位。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电池环节在过去两年的盈利处于底部,企业扩产积极性低,新产能相对上下游而言新增有限,大尺寸较吃紧的情况会有一定的持续性。电池片长单的出现,或意味该环节未来结构性紧缺更加确定,电池厂未来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