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个
盖世汽车讯 据汽车新闻报道,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简称为“AFS”)的最新数据,截至8月20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累计减产约198.16万辆汽车。其中,中国汽车市场减产量保持不变,仍为38.91万辆,约占全球总减产量的19.6%。 根据AFS的最新预估,由于芯片短缺,上周全球因缺芯减产了49,330辆汽车,全部来自北美地区。全球其他地区的减产量与截至8月13日公布的数据持平。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仍是全球受缺芯削减汽车产量影响最大的地区。 AFS负责全球汽车预测的副总裁Sam Fiorani表示,芯片短缺仍未“退出历史舞台”。 AFS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汽车减产量将攀升至240万辆左右。 Stellantis也预计,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情况下,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汽车软件功能的不断丰富,未来几年芯片供应严重紧张的风险“将大幅增加”。目前芯片形势“已大为改善”,下半年供应也比较充足,但是下一个供应瓶颈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Stellantis预计到2030年将投资100亿欧元(112亿美元)确保各种半导体的供应。 大众汽车集团也认为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芯片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短缺,因此已开始向包括恩智浦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和瑞萨电子在内的10家制造商直接采购这些芯片。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海 新的起点,新的篇章 导语:2023年的4月,伴随着疫情三年的封控结束,上海迎来了重新开放后的第一次线下大型国际车展,众多的整车集团在车展中集中展出了自己的品牌和车型,每一款产品都诠释了自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理解。这次车展与以往不同的是,媒体的聚光,舆论的声量,用户的点赞,都集中给到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新能源企业,似乎一夜之间所有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回想入行初期“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恍如昨日,2013年依然有无数仁人志士在为攻坚发动机技术、振兴国产汽车而努力,转眼便到了2023年的新能源“弯道超车”、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强势崛起。十年的时间很短,短到无法培养一名资深的发动机专业首席工程师;十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汽车产业格局。 当此行业变革之机,中国的汽车产业如何基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创造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也变成了中国汽车行业从业者面临的新课题。兴起于2014年的新能源造车大潮,在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之后,依然屹立在潮头的车企们将带着“出海”的新使命开启真正的全球化竞争。 作为同时在德国和中国工作过的汽车行业从业者,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幸见证了多个行业大事件,自身也参与了多款横跨数个品牌和布局全球多个市场的国际车型项目,回首职业发展开始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实施某国际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方案。 本文将从当前的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国际OEM的出海历史、中国车企当前的出海现状以及中国车企出海展望等四个方面分上下两篇分享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认知和观点。 1. 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下,高耸的山峰一座座 1.1 中国市场现状 如今的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强劲的市场表现导致市场格局正在加速洗牌中,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燃油车的市场,2022年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占比已经上升至28%,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龙头车企比亚迪已累计完成124.8万辆的销量,在刚刚过去的7月,更是凭借超26万辆(占7月总计销售206万辆的12.6%)的销量牢牢占据中国市场月度销量榜榜首,比第二名奇瑞汽车(以燃油车为主)多卖出了近12万辆。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本土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也时刻以月度销量审视着自己的产品在新能源市场中的表现,理想汽车月销超过3.4万(占7月总销量的1.6%),连续两月销量超过3万。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们为新能源汽车买单的意愿和热情正不断体现在每个月的销量数字中,虽然2023年还远未结束,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的中国市场年度销量榜单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2 全球市场格局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汽车已实现2022年总计310.7万辆出口,其中,共计64.8万辆为新能源乘用车。2023年出口销量依然在迅猛增长,有希望今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刚刚过去的7月,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月销已经破单月销量纪录超过26万,继续向今年全球300万辆的销量目标前进。这样的数字如果放在全球的汽车市场来看,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比亚迪为首的本土品牌,处于全球市场的什么位置呢? 以2020-2022年三年的历史数据来看,全球的乘用车市场基本分成了4个大的市场,中国以超过2000万年销量占据全球乘用车第一大市场,美国市场以将近1400万年销量的体量为全球第二大乘用车市场,欧洲则以1200万年销量居于第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东南亚、印度等亚洲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亚洲市场的销量逐年升高,有超过欧洲市场的趋势。 虽然比亚迪2022年186万辆(市场占比8%)的销量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显得十分突出亮眼,在去年就已经超过丰田在华的销量,更是在今年有望取代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一品牌,但如果放在全球市场来看,因为缺少海外市场作为中国市场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离国际OEM的体量和差距依然不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亚迪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离国际双巨头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依然还有不小的差距,即使是比亚迪在2023年能够历史性地实现全球300万辆的年销量,依然离已经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的韩系品牌现代起亚(2022年全球总销量684.8万辆)有一定的差距。在欧洲的马路上,我们能非常频繁的看到现代与起亚的车型,这也许会给中国本地的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认知。 小结: 疫情三年,中国的汽车企业在本土市场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产品竞争力,经过三年的充分竞争,骄傲地打开国门向外望去,发现前面依然是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出海的道路非一年可以成就,正视自己、尊重市场、包容文化,才能形成客观的全球市场认知,打造属于自己的出海路径。
刚刚经历超级央行周的跌宕起伏,下周国际市场将会稍稍平静些许,但依然有许多重要节点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首先依然是央行政策的余韵。 澳洲联储将在下周二公布利率决议 ,鉴于该国去年四季度的通胀率仍继续冲高至7.8%,超过8成的经济学家预期澳洲联储将继续加息25个基点至3.35%。但考虑到就业市场和PMI数据近期转冷,所以下周Philip Lowe行长不仅有可能按部就班地加息,超预期加息和暗示3月停止加息的可能性也都存在。 此外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有在华盛顿经济俱乐部公开讲话的日程 ,虽然他大概率将沿用本周发布会的论调,但考虑到本周美联储发布会后市场的积极表现,鲍威尔“鹰中带鸽”的讲话可能继续给市场带来支撑。鉴于下周并没有太多美国经济数据,所以鲍威尔的讲话也将成为影响美元走势的重要因素。 (美元指数,来源:TradingView) 就在鲍威尔登场前数小时, 美国总统拜登将在参众两院面前发表今年的国情咨文 。按照惯例,美国总统肯定会聊一聊目前的经济表现和政策情况。 (拜登2021年国情资文讲话,来源:社交媒体) 经济数据方面,最具话题性的莫过于下周五的 英国(去年)四季度GDP ,继三季度萎缩0.3%后,四季度数据将决定英国是否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不过鉴于该国去年10月和11月的GDP都出现环比增长,叠加世界杯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目前主流的预期是英国四季度GDP至少不应该是个负值。 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下周五国家统计局将发布最新CPI数据。同时按照惯例,中国央行的社融数据最快也将会在下半周与投资者见面。 美国财报季也在延续,随着银行和科技巨头完成财报披露,接下来市场的焦点将转向各行各业的龙头公司如何面对经济趋缓。包括迪士尼、优步、动视暴雪等公司都将在下周披露财报。 下周重要事件概览(北京时间): 周一(2月6日):欧元区12月零售销售数据、德国1月CPI、印度能源周战略会议举行(至9日) 周二(2月7日):澳洲联储公布利率决议、美国总统拜登发表国情咨文 周三(2月8日):EIA公布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讲话、印度央行公布利率决议、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接受专访 周四(2月9日):中国央行或将发布社融及货币供应数据、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在议会提供证词、欧盟领导人举行会议(至10日) 周五(2月10日):中国1月CPI、俄罗斯央行公布利率决议、美国2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英国2022年四季度GDP
2月1日,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球64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407亿吨,同比下降10.8%。2022年12月,中国粗钢产量为7789万吨,同比下降9.8%。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2年12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10万吨,同比下降8.9%;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049亿吨,同比下降9.2%;欧盟(27)粗钢产量为920万吨,同比下降16.7%。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40万吨,同比下降19.2%。中东粗钢产量为370万吨,同比提高0.4%;北美粗钢产量为880万吨,同比下降9.9%;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620万吨,同比下降28.4%;南美粗钢产量为330万吨,同比下降3.8%。 表1:各地区粗钢产量 上述地区含64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1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8%。 非洲:埃及、利比亚、南非 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泰国、越南 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欧盟 (27) 其他欧洲国家:波黑、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 中东: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2年12月, 中国粗钢产量为7789万吨,同比下降9.8%; 印度粗钢产量为1060万吨,同比提高0.8%; 日本粗钢产量为690万吨,同比下降13.1%; 美国粗钢产量为650万吨,同比下降8.3%; 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550万吨,同比下降11.3%; 韩国粗钢产量为520万吨,同比下降11.6%; 德国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14.6%; 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20.0%; 巴西粗钢产量为250万吨,同比下降5.2%; 伊朗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提高3.3%。 表2: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2年全年全球粗钢产量
因为经营战略的变化,A.P.穆勒-马士基(AMKBY)与地中海航运MSC将终止2M联盟运营。届时,全球航运市场的“三大联盟”将仅剩中远集运、东方海外等参与的Ocean联盟,以及现代等入伙的THE联盟。 “当前市场运力供给面临很严重的过剩状态,联盟的终止运营,或存在大船运力难以消化的风险。”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航运研究所所长助理郑静文表示。 北京时间1月25日晚,马士基与MSC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宣布双方一致同意于2025年1月起终止2M 联盟运营。在联合声明中,A.P.穆勒-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Vincent Clerc)和地中海航运首席执行官索伦·托夫特(Soren Toft)表示:“MSC和马士基认识到,自两家公司于2015年签署为期10年的联盟协议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终止2M联盟运营将为两家公司继续追求各自的战略发展铺平道路。我们非常感谢此前建立的伙伴关系,并期待在协议的剩余时间内继续进行强有力的合作。在此期间,我们仍然致力于为地中海航运及马士基的客户提供2M联盟服务。” 针对双方终止联盟的原因,郑静文告诉记者,经历了这几年的疫情影响,马士基和MSC的运营方向已发生明显变化。马士基主要做全程物流,更多布局端到端。这两年,马士基除了订购甲醇燃料船这类零碳排放的船队外,就没有再订购任何一类其他的集装箱船了,资金基本用在收购陆运配送公司等方面的投资上。但MSC基于这两年的高收益,开始加码订造新船,目前其新船订单的占比非常高,在这些新船交付后,MSC船队运力将大增。 Alphaliner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MSC新船订单量为124艘,运力共计1,727,210TEU,占其总运力(4,600,851TEU)的37.5%;马士基新船订单量为31艘,运力共计376,413TEU,仅占其总运力的(4,228,174TEU)的8.9%。 郑静文进一步表示,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欧盟监管要求联盟运力的航线市场份额不得超过30%。随着MSC新船订单交付,联盟的航线运力份额可能会超过30%,可能将碰触到一些限监管制。从双方经营战略来看,联盟化运营不利于马士基的个性化服务目标,其船队在联盟状态下,可能会由其他班轮公司运营,不利于全程物流服务的进行。对MSC而言,则似乎更倾向于规模竞争的手段,所以两家公司的经营战略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若继续联盟,未来双方的磨合会更加困难。 “未来,马士基的经营路线,将相对独立,但不排除会和一些小公司合作,但此类合作将偏向于具体合作,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服务品质,通过提升服务的附加值来绑定客户,争做航运业的‘爱马仕’,而不是通过低价高频率班次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郑静文称。 航运联盟大事记(来源:宁波航运交易所) 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数据显示,当地时间25日马士基股价相比上日下跌约5.4%,报收于10.5美元。27日报收于10.5701美元,较上日跌0.19%。港股方面,中远海控、东方海外国际、太平洋航运等虎年开市两个交易日均表现疲弱,未随恒指同步上涨。
迪拜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首席财务官Yuvraj Narayan周一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全球集装箱运费将进一步下降15%-20%,随着需求放缓,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后面。 迪拜环球港务集团是全球前十大港口运营商之一。Narayan表示,需求大幅下降的初步迹象是很明显的,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下调经济增长预测,某些航线上的运费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下降。 他警告称,“很明显,需求大幅下降,库存没有消化完,订单也没有出现。我们还没有看到最糟糕的情况。” Narayan指出,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身上,这些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群体。 Narayan称,航运运费已经比去年的峰值大幅下降了20%至50%。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在影响航运价格,分别是新冠大流行期间的运输中断、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通货膨胀、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严重中断。 他补充称,由于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些干扰持续存在。 Narayan表示,作为全球主要的港口运营商,DP World一直在与联合国和基辅商谈为乌克兰的粮食运输提供安全通道,但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批准。他表示,“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说可以这样做,我们有信心可以做到这一点。” 乌克兰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种植国和出口国,但由于俄乌冲突,其出口量在过去一年大幅下降。Narayan还表示,俄乌冲突迫使DP World暂停了对俄罗斯的投资计划。 “有一些新的贸易路线将被建立,我们作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在那里,”他补充称,“基本上,我们搁置了一切,直到我们得到一个更清晰的地缘政治图景。”
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全球正在进入“清洁技术制造的新时代”。 IEA在周四(11月12日)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中研究了包括风力涡轮机、热泵、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氢气电解器在内的技术制造行业,该机构称现在是“一个新工业时代的黎明”。 分析指出,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推出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产业战略,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制造这一市场每年的价值将高达6500亿美元,较今天的水平增加三倍以上。 IEA补充称,到2030年,相关工作岗位还将从目前的600万增加到近1400万。该机构指出,这还只是过渡期的进展,在未来的几个十年,市场和就业的增速有望再上一层楼。 不过IEA强调,这个预测结果是基于全球各国在能源和气候方面的承诺得出的。但近期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已让部分政府放慢或搁置一些原定的减排计划。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在评论报告时表示,全球将会在更多样化的清洁技术供应链中受益。 比罗尔指出,能源安全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最大驱动力,“如果你过于依赖一家公司、一个国家或一条贸易路线时,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原油价格在2023年的第一周大幅下跌,原因是需求的不确定性继续拖累交易,但全球最大石油对冲基金Andurand Capital的“掌门人”皮埃尔·安杜兰(Pierre Andurand)却认为,如果亚洲经济体在新冠疫情相关的封锁后全面重新开放,今年油价可能会突破140美元/桶。 据了解,安杜兰曾表示,市场“低估了(亚洲全面重新开放)将带来的需求增长规模”,并补充称,即使2023年宏观经济背景疲软,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仍可能在年内的某个时候飙升约4%,即每日增长400多万桶,这一数字是主流观点的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上周跌超8%,分别跌至73.77美元/桶和78.60美元/桶,这是自2016年以来年初最大的周跌幅,原因是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存在。然而,每桶140美元的原油价格将超过布伦特原油价格去年盘中的峰值。据悉,2022年3月7日,布伦特原油价格曾高达139.13美元/桶。 与此同时,由于天气预报温和,美国天然气期货上周暴跌17%,收于3.7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这是过去六周内第五周下跌,至202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的天然气跌幅更大,缓解了人们对欧洲冬季能源危机的担忧。 市场表现方面,SPDR能源指数ETF (XLE.US)上周基本持平,其中上周能源和自然资源板块涨幅前五名的个股分别是:Matrix Service(MTRX.US)上涨25.1%,McEwen Mining(MUX.US)涨22.3%, Equinox Gold(EQX.US)涨21.9%, Skeena Resources(SKE.US)涨21.4%,Piedmont Lithium(PLL.US)涨17.4%。 此外,上周能源和自然资源跌幅前十位的个股分别是:Mesa Royalty Trust(MTR.US)跌22.5%,帕米亚盆地皇室信托(PBT.US)跌17.3%, San Juan Basin Royalty Trust(SJT.US)跌15.9%,Mammoth Energy Services(TUSK.US)跌15.4%,Klx Energy Services(KLXE.US)跌15.2%,SM Energy(SM.US)跌14.6%,Dorian LPG(LPG.US)跌13.6%。
据媒体周二报道,韩国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三星电子芯片部门前负责人Yang Hyang-ja对行业未来前景做出警告,称韩国将在全球芯片竞争中处于下风,这主要归咎于韩国上月公布的芯片法案。 Yang Hyang-ja是韩国国内芯片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曾担任韩国芯片制造巨头三星电子的存储芯片开发部门的负责人,为三星电子工作长达30年。 如今,她领导着一个由13名成员组成的半导体产业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是韩国总统尹锡悦所在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于去年成立的,旨在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案。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美国和日本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自己的芯片供应链,韩国半导体领域的未来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Yang在采访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芯片红海中。” 韩版芯片法案惹争议 韩国于2022年12月通过了韩国版《芯片法案》——《税收特例限制法》,其内容包括将大企业对半导体设备投资的税额抵扣率从现在的6%扩大到8%;中型和中小型企业减免保持不变。 不过,虽然税制抵免略有增加,但远不及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早前提出的修订法案中的幅度,其中大企业的税收优惠从6%扩大到20%、中型企业从8%提高至25%。 韩国的反对党——民主党对高减税提案提出了反对,而韩国财政部也担忧政府收入会减少,所以税收优惠被下调。 此举引发了韩国半导体行业的集体批评,他们认为新法案与政府的承诺相差甚远。Yang Hyang-ja称,“短期政治利益蒙蔽了国会议员的双眼”。 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把主要生产设施搬到了美国,并带上最好的工程师。例如,三星计划在德克萨斯州建造一座170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并提出了投资近2000亿美元在奥斯汀市和泰勒市建造一系列工厂的可能性。 Yang指出,现在是时候向韩国企业提供更多激励措施,从而让这些企业在国内而不是海外扩建产能。她补充道,国家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留住年轻人才。 她还指出,韩国有必要建立国内的技术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变得更加受制于外国力量。
近日,Tech Wire Asia对全球半导体行业进行了一些预测,预计到2023年,该行业将出现四年来的首次萎缩。据行业专家称,尽管该行业仍有望实现十年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成为价值万亿美元的行业,但短期前景迄今已恶化。 拖累本质上是不可避免的供过于求,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而变得更糟。不断恶化的经济前景对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产生了特别大的负面影响,这使得 DRAM 市场不仅在 2022 年余下时间,而且在 2023 年前三个季度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就背景而言,Gartner Inc 分析师预计今年 DRAM 收入将下降 2.6% 至 905 亿美元,并将在 2023 年进一步下降 18% 至 742 亿美元。甚至内存市场也见证了需求疲软、库存膨胀和客户要求大幅降低价格的情况。因此,预计 2023 年内存部分的收入将下降 16.2%。 从本质上讲,在当前关头,半导体市场在消费者驱动市场和企业驱动市场之间两极分化。正如 Gartner 所说,尽管宏观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担忧迫在眉睫,但企业驱动的市场,如企业网络、企业计算、工业、医疗和商业运输,迄今为止相对具有弹性。 但对于上述细分市场中的半导体厂商来说,情况会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下。 台积电(TSM.US),世界领先的晶圆代工厂 正如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在公司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所描述的那样,这家台湾巨头仍将 2023 年视为增长年,主要受到周期性而非结构性挑战的影响。这家芯片巨头还指出,供应链库存已在今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并将影响 2023 年上半年的晶圆厂利用率。 特别是,智能手机和 PC 市场的疲软也将影响 N7 和 N6 的利用率。就上下文而言,台积电将其领先的制造节点分为三个产品“系列”:7nm、5nm 和即将推出的3nm 制造节点。N7 基本上是没有 EUV 的全面量产的 7nm 工艺。N7+ 是使用一些 EUV 层的第二代 7nm 工艺,也已全面量产。N6 是 N7+ 的缩小版,提供更高的性能和 18% 的逻辑密度增益。 话虽如此,该代工厂预计供应链库存将在 2023 年下半年恢复到更健康的水平,再次推高 N7、N6 需求。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台积电的7nm家族贡献了台积电26%的营收,而智能手机和HPC分别贡献了台积电41%和39%的营收。 总体而言,台积电还预计其最新、最先进的 3nm 技术将在 2023 年实现平稳增长,该技术已于第三季度进入量产阶段。N3 预计在 2023 年得到充分利用,并在 2023 年贡献台积电晶圆收入的中个位数百分比。同时,N3E 计划于 2023 年下半年量产。 英特尔(INTC.US)夺回半导体王冠的企图 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20 多年来一直落后于大盘,受到敏捷竞争对手的崛起、制造延误以及该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错过了一些大机会这一事实,伤害了其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变化。 然而,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 (Pat Gelsinger) 确信,该公司正朝着重拾半导体制造领域领导地位的目标迈进。毫无疑问,多年努力回到生产技术的前沿将使该公司能够扭转被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 和 Nvidia等竞争对手们抢走的市场份额。 更大胆的是,英特尔表示甚至有意在为其他半导体公司制造芯片的市场上与台积电竞争。事实上,在最近于旧金山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英特尔副总裁兼技术开发主管 Ann Kelleher 声称,该集团正在实现其设定的所有目标,以重新夺回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 “我们完全走上了正轨,” Kelleher说,并补充说,“我们每个季度都设定里程碑,根据这些里程碑,我们处于领先地位或步入正轨。” 正如Tech Wire Asia最近报道的那样,简报会上援引 Kelleher 的话说,英特尔正在采取比过去更加务实的方法,制定应急计划以确保不再有重大延误。它还更多地依赖设备供应商的帮助,而不是试图自己完成所有工作,Kelleher说。 目前,英特尔正在量产7纳米芯片,并已开始制造4纳米半导体。据 Kelleher 称,该公司实际上准备在 2023 年下半年转向 3 纳米。到目前为止,这家 x86 巨头能否坚持其计划还有待观察,因为它要应对财务紧缩、极低的利润和持续的产品延迟。 AMD(AMD.US) 赋予芯片可负担性 Advanced Micro Devices 或更广为人知的 AMD 在过去几年中卷土重来。曾经的行业落后者已经提供了尖端芯片和巨大的收入增长,尤其是最近。AMD 也成长为 CPU 和 GPU 领域的领导者。据 Mercury Research 称, 虽然近几个月游戏行业一直在苦苦挣扎,但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曾经的行业领导者英特尔,稳步占据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市场份额。 甚至收购 Xilinx 和 Pensando 也分别增强了其超级计算和边缘计算能力。然而,分析师的预测表明经济放缓即将到来。尽管普遍预测今年收入增长 60%,但他们预计 2023 年收入增长将放缓至 13%。 不过,有利的一面是,数据中心和其他领域出现的长期牛市将使 AMD 处于反弹状态,这就是为什么 AMD 在低端市场仍然处于劣势。 NVIDIA(NVDA.US),2023年下一个半导体王者? NVIDIA 最近公布了其 2023 财年第三季度的糟糕业绩,显示收入和收益大幅下降。然而,分析师认为,NVIDA 的增长可能会在 2023 年 2 月开始的 2024 财年加速。NVIDIA 的 2022 年第一季度也很艰难,尤其是在其终止先前宣布的交易之后,NVIDIA此前计划从软银集团公司手中收购 Arm。 NVIDIA 能够在 2023 年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服务器处理器,这可以大大推动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这是因为数据中心业务是这家芯片制造商上个季度的亮点。该部门的收入同比增长 31% 至 38 亿美元,占公司收入的 64%。 超级计算机运营商和云服务提供商(如 Microsoft 和 Oracle)越来越多地采用 NVIDIA 的数据中心图形处理单元 (GPU),推动了该部门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最重要的是,2023 年应该会以服务器处理器的形式为 NVIDIA 在数据中心业务带来新的催化剂,因为在 2021 年,NVIDIA 宣布将在 2023 年推出其首款数据中心 CPU 超级芯片,称为 Grace . 与当今基于 DIMM 的服务器相比,NVIDIA Grace 提供了 2 倍的每瓦性能、2 倍的封装密度和最高的内存带宽,以满足数据中心最苛刻的需求。 然后是 NVIDIA 的汽车和嵌入式部门,上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86% 至 2.51 亿美元。考虑到该芯片制造商与部署其系统的多家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的合作伙伴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并不令人惊讶。就连 NVIDIA 管理层也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汽车领域势头强劲,正朝着成为我们下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平台的方向发展。” 这不足为奇,因为 NVIDA 已经建立了价值 110 亿美元的汽车收入渠道,预计将在未来四个财政年度将其转化为收入。 高通(QCOM.US)继续引领移动芯片制造?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移动芯片制造商最近刚刚下调了 2023 年第一季度的预期,根据公司的日历,该季度将于 12 月下旬结束。虽然智能手机行业通常会在今年年底高歌猛进,但这次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由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和低迷,高通对今年剩余时间的展望相当悲观。 对于 2023 财年第一季度,高通预计收入将比去年下降 6.5% 至 14%。这都是因为该公司的主要增长引擎——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触及增长壁垒。尽管 5G 升级周期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综合因素导致新手机销售暂时放缓。. 此外,消费者支出正在放缓,尤其是在中国,高通公司首席财务官 Akash Palkhiwala 表示,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应该需要大约两个季度才能得到纠正。 不过,好消息是,高通规模小得多但增长迅速的物联网 (IoT) 和汽车部门本季度应该会保持增长模式。为了弥合未来几个季度的增长差距,高通正在勒紧裤腰带。招聘冻结已经到位,研发投资正在缩减。 美光科技(MU.US)在 2023 年采取适度的方法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需求一直疲软。鉴于美光科技是DRAM 市场的第三大玩家,全球市场份额为 23.5%,仅次于三星电子公司,这家内存和存储芯片巨头也未能幸免。 截至 11 月 30 日的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约 47% 至 40.9 亿美元。它的净亏损为 1.95 亿美元,而一年前的利润为 23.1 亿美元。美光还预测第二季度亏损远超预期,并表示明年将裁员 10%,理由是半导体市场持续供过于求。 美光首席执行官 Sanjay Mehrotra 表示:“由于进入 2023 年时供需严重不匹配,我们预计整个 2023 年盈利能力仍将面临挑战。” 美光指出,其 2023 财年的投资现在将下调至 70 亿美元至 75 亿美元,并将在 2024 财年“大幅减少资本支出”计划。它在 2022 财年投资了 120 亿美元。 三星电子(SSNLF.US)希望增长更快 今年 10 月下旬,三星强调其存储芯片的供应量将比同行增长更快。最重要的是,这家韩国巨头认为其投资将按计划进行,这与在经济衰退担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更广泛的行业缩减产出和支出的举措不同。 对于分析师来说,三星明显的信心表明它打算利用全球技术需求的急剧下滑来巩固其在存储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在代工芯片制造方面赶超更大的竞争对手台积电。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三星显然表示预计其 2023 年内存芯片投资计划不会有太大变化,而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SK 海力士则在同一周警告内存芯片需求“前所未有的恶化”和将 2023 年的投资削减了 50% 以上。 三星还表示,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抑制半导体需求,直到 2023 年初。对于 NAND 闪存芯片,三星预测市场甚至可能在 2023 年都无法复苏。“即便如此,它表示将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存储芯片的出货量高于整个行业的同行,”路透社的报道指出。 SK海力士面临供过于求的现实 这家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其客户包括苹果公司)表示,为了说明今年存储芯片领域的情况如何恶化,其 2023 年的投资将削减 50% 以上。SK 海力士首席营销官 Kevin Noh 对分析师表示:“我们希望到明年下半年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企稳,但我们不排除长期低迷的可能性。” SK 海力士还警告称,由于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设备以减缓北京的技术进步,其在中国的芯片工厂存在不确定性。尽管该公司获得了对其在中国的芯片工厂的一年限制豁免,但该公司表示,如果不延长豁免,其在中国的无锡工厂将难以运营,可能不得不考虑出售该工厂或引进设备到韩国。 SK 海力士还表示,其 2022 年的投资预计将处于“10-20 万亿韩元(7-140 亿美元)的上限”,这意味着 2023 年的投资可能会低于 10 万亿韩元。“SK 海力士诊断出半导体存储器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状况恶化,”该公司在其收益公告中写道。 “作为存储芯片主要买家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出货量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该公司表示将减少低端或利润较低的内存芯片的生产,同时专注于扩大用于数据服务器的 DRAM 芯片业务。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