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个
近日,伴随着“AI泡沫”担忧加剧,美国科技股持续遭到猛烈抛售。在此背景下,一位华尔街分析师最新喊话, 中国的人工智能股票值得一看 。 管理着6.6万亿美元资产的瑞银全球财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的美洲区资产配置主管Jason Draho日前表示, 中国科技板块提供了一种颇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平衡美国科技股持仓 ——眼下美国科技股估值过高,投资者对此疑虑正逐渐升温。 Draho指出, 虽然看起来中美科技板块可能会走势同步,但实际上二者相关性较低 。 其中一个潜在原因是双方存在竞争关系。例如,今年早些时候深度求索(DeepSeek)聊天机器人的发布,就导致美国科技股暴跌。 “如果中国科技或人工智能模型最终领先于美国,这只是一个假设,如果它们的表现突出,就能起到多元化配置的作用。”Drah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两者背后的驱动因素不同,既有国内政策因素,也有技术本身的差异,”他进一步解释道,“因此,它们不仅可能跑赢各自所在的市场,走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 也有观点认为, 中国科技股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估值相对美国科技股更低 。 “许多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仅为美国科技股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却推出了足以与美国 AI 产品抗衡的竞品,”锐联财智(Rayliant Global Advisors)创始人Jason Hsu表示。 但Draho表示,尽管中国科技股的绝对估值低于美国科技股,但相对于其自身历史水平有所提升。他指出,中国股市当前的预期市盈率为14倍,而一年前约为11倍。 尽管如此, 基于基本面因素,Draho仍看好中国科技股,并将其作为对冲美国科技股风险的良好手段 。 投资中国科技股的基金包括景顺中国科技ETF(CQQQ)和安硕MSCI中国科技UCITS ETF USD (Acc)(CTEC)。今年迄今为止,景顺中国科技ETF的回报率高达38%,超过了纳斯达克100指数19%的涨幅。 多家外资投行看好中国股市 值得注意的是, 这是瑞银策略师本周第二次唱多中国股市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日前在2026年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中国股市将迎来又一个丰年,因包括创新领域发展等许多有利的驱动因素将继续支撑市场。MSCI中国指数明年末目标位为100,较当前有14%的上涨空间。 尽管全球科技股眼下正遭遇回调,但中国股市却迎来多家外资投行唱多。 除瑞银外,过去几天,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也发表了对中国股市的看涨观点。 摩根士丹利上周末预测,中国股市2026年有望进一步上涨,延续今年的强劲涨势。而摩根大通分析师日前表示,中国科技股从低谷中复苏的势头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是亚洲资本市场最大的驱动力,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主要来自科技公司和港股。
金价盘中再创新高 中国资产大涨 隔夜美股高开高走,三大指数均涨超1%。纳指涨1.37%,道指涨1.12%,标普500指数涨1.07%。 大型科技股普涨,苹果涨约4%,创历史新高,总市值升至3.89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市值公司,超越微软,仅次于英伟达。奈飞涨超3%,英特尔、Meta涨超2%,特斯拉、谷歌、亚马逊涨逾1%,微软小幅上涨;英伟达小幅下跌。钢铁制造商克利夫兰-克里夫斯(Cleveland-Cliffs)涨超21%,因公司报告需求上升,并宣布将探索稀土矿物生产。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2.39%,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爱奇艺涨超8%,蔚来涨近5%,金山云涨超4%,阿里巴巴涨近4%,哔哩哔哩、百度涨近2%。 COMEX黄金期货涨3.82%,报4374.3美元/盎司;现货黄金涨2.48%,报4357.36美元/盎司;盘中均一度创历史新高。COMEX白银期货涨2.59%,报51.4美元/盎司。 WTI原油期货收跌0.03%,报57.5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跌0.46%,报61.01美元/桶。美国天然气期货收涨近13%,报3.39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俄美外长通电话 围绕双方共识进行“建设性讨论”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20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当天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围绕两国元首此前电话会谈达成的共识进行了“建设性讨论”。声明说,双方探讨了为落实相关共识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但声明未进一步披露细节。 美参议院第11次表决拨款法案仍未通过 政府“停摆”持续 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参议院第11次就政府拨款法案进行投票表决,仍未获得通过,因此美国政府自10月1日开始的“停摆”继续。 该法案原计划将政府资金延长至11月21日,最终以50票赞成、43票反对未达通过所需的60票门槛。 由于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在医保相关福利支出等核心议题上分歧巨大,国会参议院未能在9月30日上一财年结束前通过新的临时拨款法案,导致联邦政府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耗尽,于10月1日起“停摆”。 多晶硅期货价格涨势为何“急刹车” 持续上涨的多晶硅期货价格,迎来“急刹车”。 10月20日,多晶硅期货减仓下行,尾盘扩大跌幅,主力合约PS2511报收50340元,下跌3.66%。 国信期货分析师李祥英认为,当前多晶硅期货价格回落,主要是政策预期消退所致。“此前多晶硅期货价格上涨更多受市场传闻等消息影响,目前市场交易逻辑开始转向基本面。”李祥英解释称,光伏市场相关政策消息之所以能够引发多晶硅价格波动,核心在于当前环境下市场对政策及其落地情况非常敏感。 从基本面看,当前多晶硅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态势,且有进一步累库的压力。供应方面,数据显示,当前多晶硅周度产量维持在3.1万吨,10月份产量将超过13万吨。一德期货分析师张海端认为,随着枯水期来临,西南产区企业大概率会减产停产,北方部分厂家仍有提产或复产的可能,预计10月是年内产量高点,后续环比将有所回落。从需求端看,硅片排产仍将增加,11—12月将有所回落。在此市场格局下,多晶硅库存增加至28.934万吨。张海端表示,多晶硅市场的供需格局未有实质改善,基本面支撑力度不足,因此,多晶硅现货价格持稳运行。数据显示,10月20日,多晶硅N型致密料主流市场价格参考为47~53元/kg。 谈及目前多晶硅市场的核心矛盾,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认为,短期供应增加,导致累库压力增大。后市可重点关注在四季度抢装预期及出口订单增加的情况下,市场需求是否会随之增加。 展望后市,当前市场多空分歧较大。李祥英认为,短期来看,多晶硅价格仍以区间震荡为主,但如果11月多晶硅库存继续累积,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纪元菲则认为,随着西南地区进入枯水期,供应端或将进一步减产,从而减缓产量增长的压力,对多晶硅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仍需防范需求端不及预期所导致的累库风险。 张海端也提醒,当前多晶硅价格仍处于政策“强预期”与基本面“弱现实”的博弈中,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交易者需要理性看待消息面等各类市场扰动。
据美国银行最新的亚洲基金经理调查报告,亚洲各地投资者对于亚洲经济的乐观情绪正在不断增强,对于中国的投资信心正在不断上升。 该调查对193名基金经理进行了调查,这些经理负责管理累计4680亿美元的资产。 中国投资情绪明显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基金经理们预计未来一年,亚洲经济将实现更强劲的增长,企业利润也将有所提升。 基金经理们对于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预期已经达到了过去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通胀预期则降至历史最低点。 约九成的投资者预计未来12个月亚洲地区股票将会上涨——这是自2023年初以来的最高信心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经理们对于中国资产的投资情绪出现了显著回升,有净8%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经济增长会更加强劲,较今年4月调查时大幅提升。 美银的“中国风险偏好(China Risk-Love)”指标已升至自2021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反映出投资者对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提振需求的信心不断增强。 美国银行补充道,尽管亚洲市场强劲反弹,但估值仅略有上升,为后续的投资盈利提升留下了空间。 日本仍然最受青睐 除了中国外,美国银行的分析师表示,日本依然是投资者最青睐的市场,八分之七的投资者预计日本股市将能够取得正收益。 参与者指出,日本企业改革、日本央行政策正常化以及日本企业盈利增长是日本股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师补充说,约有一半的投资者预计日本央行将在年底提高利率。 据美国银行称,投资者对韩国的“企业价值提升”计划以及印度的消费和基础设施主题仍持积极看法。 分行业来看, 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金融服务 仍是亚洲基金经理们最青睐的领域,而 能源和必需消费品 行业则不那么受到追捧。
摩根士丹利周四表示,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正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他们重返中国市场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 这是外资对中国市场热情高涨的最新证据。 大摩在一份报告中表示, 超过90%的投资者“明确表示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敞口,这是自2021年初中国股市见顶以来的最高水平” 。 “尽管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高涨,但他们重返中国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Laura Wang)在报告中写道。她补充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资金流入中国市场。 “中国政策制定者正逐步朝着稳定经济的正确方向迈出小步,有明确的意图提振股市。” 王滢表示。“因此,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报告还称, 美国投资者对人形机器人、生物技术以及新消费公司等领域尤其感兴趣 。 大摩表示, 美国投资者的兴趣超越了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延伸至在岸A股市场 。一些量化基金和宏观基金正通过A股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指数期货产品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该行还指出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回升的原因, 包括中国在特定行业的领导地位、中国提振股市和稳定经济的努力、流动性状况的改善,以及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上升 。 在美国投资者兴趣回升之际,自去年9月以来,中国股市持续反弹,上证指数在此期间已经累计上涨逾四成。仅今年以来,涨幅就高达近19%。这一反弹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即一轮慢牛行情正在开启。 过去几天,多项新鲜出炉的数据均印证了中国市场的火热。 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投入近450亿美元,创下近一年来的最高规模。其中,流入中国市场投资组合的资金占据了大头,8月中国债券和股票合计净流入390亿美元。 高盛研究部最新数据显示,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创去年9月以来新高;对冲基金对中国的毛头寸达到两年来新高。
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8月份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投入近450亿美元,创下近一年来的最高规模。其中,流入中国市场投资组合的资金占据了大头,而中国以外新兴市场股票则出现大规模资金外流 ,表明投资者情绪已发生变化。 IIF数据显示, 上月新兴市场投资组合净流入448亿美元 ,相比之下,7月净流入额为381亿美元(该数据已从最初的555亿美元大幅下修),而去年8月净流入额为282亿美元。 具体而言, 8月中国债券和股票上个月合计净流入390亿美元 ,中国以外新兴市场债券吸引了132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而中国以外新兴市场股票在连续三个月净流入后出现74亿美元资金流出。 IIF高级经济学家Jonathan Fortun在与数据一同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写道,这一转变“标志着自(北方)春季以来新兴市场股票流动最疲弱的一个月,反映出对中国以外市场的情绪出现了重大逆转”。 不过,外部利好或为新兴市场资产提供支撑:美国通胀数据低于预期,这进一步巩固了美联储将在下周降息的预期。发达经济体降息往往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新兴市场。 分地区来看来看,8月亚洲新兴市场吸引了181亿美元资金流入,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吸引了89亿美元(部分得益于流向墨西哥和巴西的债券资金);欧洲新兴市场流入87亿美元,中东和北非新兴市场流入58亿美元。 “所有(地区)的资金流入规模均高于上月,但基本格局仍反映出中国在投资组合配置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Fortun表示。8月也是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股票吸引资金流入规模最大的一个月。 与此同时,高盛研究部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热: 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创去年9月以来新高;对冲基金对中国的毛头寸达到两年来新高 。 高盛主经纪商(Prime Services)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对亚洲股票市场风险偏好连续4个月高企。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股市(包括A股和港股)的净买入量为自2024年9月以来的新高。高盛主经纪商平台观测到的数据显示,8月,全球对冲基金的中国股票仓位上升76个基点,至两年来的高点。
近期,多家国际投行在研究报告中,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的预测,同时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建议也从中性转向了“超配”。 近期,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发布对中国市场的观点和研报,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前景。高盛近期发布研报,维持对中国股票“增持”立场;渣打银行在《2025年下半年全球市场展望》中维持对中国股票的“超配”评级。 渣打银行北亚区首席投资总监 郑子丰: 有许多因素支持我们对中国股票的高权重配置,包括外部和国内因素。从外部看,由于预期中国将受贸易紧张局势影响,但实际情况是中国较好地应对了这种情况。从国内看,我们看到了更多旨在稳定经济增长状况的政策,包括最近宣布的新生儿补贴。因此,随着我们进入第四季度,我们相信应该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不仅是“看多”中国资产,国际投行也真金白银“做多”A股市场。高盛最报告显示,对冲基金以7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中国是8月份全球对冲基金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特别是5月、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路博迈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 朱冰倩: 截止到上周,整个外资机构持有A股市值大约是2.5万亿元,相对去年年底的2.31万亿元,有8%的增长水平,从北向资金来看,上周北向资金整体也是净流入。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第四季度,外资金融机构普遍持乐观态度。近期,标普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发布报告,决定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和展望“稳定”不变。展望未来,外资认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产业升级驱动外资向“新”布局 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持续“看多”“做多”中国,而且 聚焦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与消费 等贴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线的领域。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也就是QFII的持仓显示,截至8月27日,QFII二季度新进了374只个股。在新进的同时,QFII也对157只个股进行了增持。其中,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 香港证券学会专业委员 温天纳: 这些板块不仅代表短期增长潜力,更具备中长期竞争力,因此持续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资金流入的节奏比较平稳,并非短期波动性的交易,这说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增强,投资的长期性在不断提升跟提高。 根据外资金融机构的研报,科技创新是所有报告中的高频词。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邢自强: 产业的活力,尤其是我们从微观环节感受到的企业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各个行业,AI的算力国产替代、在创新药、在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在智能驾驶下一阶段的推广,都展现出来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消费领域同样备受青睐,汇丰银行认为:促进消费的政策支持有望延续,持续看好消费板块机会,新消费赛道随着Z世代消费力提升,未来将展现结构性增长机会。 外资积极调研推介A股上市公司 除了在宏观层面持续看好,微观领域抓紧布局以外,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调研力度也不断加大。 邢自强:他们最关心的当然是AI的国产算力替代,以及相关的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这块的崛起和铺开,也包含了最近大家对中国企业出海,对中国新涌现出来的一些消费模式的转型、新消费等等。 与摩根士丹利一样,A股上市公司调研已成为各大外资金融机构研报背后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今年以来,外资对A股公司的调研节奏显著提速:截至目前,年内已有680家外资机构累计完成A股公司调研超5620次,其中多家机构的调研频次更是突破100次。 邢自强:今年我们安排好的各种调研马不停蹄,不仅是有北上广深,各种二、三线城市我们都去得比较频繁,不只是自己去,还带全球的投资者、机构去实地的考察中国的产业链崛起。 而这些调研结果最终落点往往是“真金白银”的实际投入。记者发现,许多被外资重点调研的公司,其后也出现在外资的重仓股名单中。 路博迈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 朱冰倩: 上周主动的外资也是从去年10月以来首度流入了A股,流入近2000万美元,另外我们看到被动的外资也在加速流入过程中,整体上流入A股的外资达到了9.6亿美元。 另外,记者观察到,今年外资的调研与此前短期调研不同,呈现高频次、深交流、长跟踪的特征。 香港证券学会专业委员 温天纳: 多家外资机构对重点标的的调研周期长达一至两年,从前期调研对产业前景的精准研判,到经济基本面的坚实支撑,再到QFII等渠道的实践落地,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并“超配”中国资产有着清晰且层层递进的逻辑。
A股近期市场势如破竹,多个指数创新高,强势的行情之下,ETF规模水涨船高。 记者从彭博行业研究ETF团队获悉,中国ETF规模在7月首次以6117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越了日本(6109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 截至8月20日,国内整体ETF规模为4.8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万亿之多。上述团队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推动亚洲ETF的增长,到2035年,亚洲资产管理规模(AUM)可能达到8万亿美元,超越欧洲。 该团队还表示,在产品审批加快等资金供应强有力的支持下,ETF上市产品数量持续增加,并促进散户对长期、低成本、流动性强ETF产品的认可。未来几年,中国在亚太地区ETF的资产管理规模、资金流、流动性和产品供应方面均可能创下新纪录,进一步吸引外国机构做市商。 中国ETF规模超过日本,并将驱动亚洲ETF资产管理规模增长 彭博行业研究ETF团队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117亿美元,超过日本(6109亿美元),占据该地区首位。 从国家队真金白银买入,到监管机构对ETF强有力支持,都是ETF规模的增长内在驱动, 以国家队为例,汇金系资金托市,在4月巨量买入,扭转了整个市场的情绪。 监管机构对ETF的强力支持,包括加快产品审批和无限资金供应,应有助于中国保持对日本的资产管理规模领先地位。这些支持可能会增加产品上市数量,吸引外国做市商,并促进散户对长期、低成本、流动性强的基金的认可。 市场上涨带来的净值增长,对规模上涨同样有较大的贡献。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今年以来国内ETF份额增加1257.41亿,但规模大幅增长11105.5亿元。 反观日本ETF增长已见放缓,上述团队指出,日本首只ETF于1995年推出,用了20年时间达到1000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30年时间达到6000亿美元。中国于2004年推出ETF,用了15年时间达到1000亿美元,21年时间达到6000亿美元。 该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可能在亚太地区ETF的资产管理规模(AUM)、资金流、流动性和产品供应方面创下新纪录。支撑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可能推动ETF从较低基数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仅有1000万ETF投资者。财联社获悉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当前ETF投资者达2100万,80后是主力,占比超三成,00后客户数相较前一年提升212%,增速最高。 其次,产品审批加快。 这一条也是写进公募改革文件,《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安排,实施ETF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成熟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明确约定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相关安排将逐步落地。 三是中国在ETF供应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缺乏主动管理型、衍生品为基础、杠杆和反向或加密货币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批准更多产品,从而释放进一步的资产管理规模和交易潜力。 多家公募高管近期发声ETF助力“长钱长投” 从分类规模来看,截至8月20日,国内股票型ETF依然是占据主导,最新规模为3.27万亿,占比近7成;债券ETF年内净流入最多,达3096亿元。ETF正成为投资者趁手工具。 今年1月,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强化指数基金资产配置功能,稳步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助力构建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生态,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 在公募高管看来,ETF产品体系持续完善,正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选择将ETF作为其财富管理的抓手,ETF基金既是投资者分散风险、获取收益的优质工具,也是市场稳定的有力支撑。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徐猛表示,近年来我国 ETF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ETF 产品数量快速增长,产品类型不断拓展。基金公司需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构建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指数生态,不断完善“研究+服务+策略”的指数投顾体系。 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全市场ETF保持了较高的规模增速,表明ETF在机构和居民资产配置中成为更重要的投资工具。顶层政策支持维度,今年1月发布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产品体系、生态优化等12个维度对行业进行支持和规范,进一步助力搭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ETF的工具属性维度,在资本市场显著调整阶段,ETF尤其是宽基类ETF作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工具,往往基金份额有显著增长,起到了资本市场“稳定器”的角色。 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柳军表示,ETF凭借持仓透明化和风险分散化的优势,较好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需求,随着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大大丰富了产品池和投资选项,提升了ETF作为投资品的价值,ETF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尽管市场经历风格和行业轮动的变化,但ETF规模与投资者数量仍稳步增长,客户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也最终得到体现,表明ETF对于吸引资金和留住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 “股票、债券、商品等各个类型ETF今年齐头并进刷新历史新高。ETF规模的持续、显著增长绝非偶然,它清晰地反映了各类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和长期个人投资者的入市意愿与信心。”招商基金指数产品管理事业部总监郝政华表示,这种趋势性流入,本身就是市场信心和韧性的重要基石。 国泰基金量化部基金经理黄岳以数据说话,ETF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截至2024年底,机构投资者通过ETF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比例超过40%,创历史新高。他指出,未来,随着产品创新和制度优化的持续推进,ETF将进一步发挥其低成本、高效率、透明化的优势,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助力构建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的良性生态体系。
近日,景顺对管理着27万亿美元资产的主权基金和央行进行专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正将投资关注焦点转向中国。 主权财富资金对中国热情高涨 这项调查是在今年1月至3月间进行的。换句话说,这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所谓的“解放日”关税之前,也是中国DeepSeek人工智能在中国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调查显示,在今年年初的三个月里,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正在大幅回升, 近60%的基金打算在未来五年增加在中国的配置,尤其是科技板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美的主权财富基金对中国的兴趣特别高涨,打算在未来五年增加在中国配置的基金比例跃升至73%。 调查称,主权财富基金目前对于投资中国创新驱动型行业的热情和战略紧迫感,已经可以和其曾今对投资硅谷的热情相媲美。 “有一点FOMO(错失恐惧症),”景顺负责政府机构业务的主管罗德·林格罗 (Rod Ringrow) 解释说,随着中国正在成为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一种“我现在需要在中国(布局)”的观点愈发盛行。 报告称:“这代表了主权资产配置中最具决定性的趋势之一。” 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转向主动管理 除了更关注中国以外,这份报告还显示,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正转向主动型基金管理,并正实现储备多元化。 罗德·林格罗表示:“管理资金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机构,也就是那些相当大的机构,最有兴趣转向主动管理。” 他补充道,尽管通常来说,主权财富基金更喜欢在可预测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被动管理,但如今,可预测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我认为这构成了整个策略……转向主动管理的框架。” 此外,主权财富基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主权基金)对稳定币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近一半的基金表示,稳定币是他们倾向于投资的数字资产类型,尽管这一比例仍落后于比特币等,后者的比例为75%。
近日,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发布名为 《中国民营企业的回归:潮流已经逆转》 的研究报告。刘劲津指出,在各种宏观、政策和微观因素驱动下,中国民营企业的中期投资前景正在改善。 高盛还仿效美股“七巨头”,列出了中国“十巨头”,即高盛特别看好的十大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盛预计,中国民营企业领域在股市的集中度将上升,“十巨头”有望从中获得进一步的增长动力。 市场集中度有望上升 高盛相对更为看好占据行业头部的大型民营企业 ,并认为中国民营企业领域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 刘劲津在报告中写道:“我们预期的市场格局变化和结构性趋势使我们相信,民营企业领域的市场(市值)集中度将会上升。” 刘劲津列举了以下八点原因: 1.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中国是市场集中度最低的国家——前十大公司(包括国企)占整个市场市值的17%,而美国为33%,新兴市场(除中国外)为30%。 2. 近年来,中国的反垄断和并购框架变得更加透明,这对民营企业的有机增长和收购式增长来说是个好兆头; 3.现有行业领导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4.根据高盛分析,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在各自行业的利润池、资本支出和研发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与未来回报和行业主导地位呈正相关; 5.许多大型私营企业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者、推动者、投资者或消费者,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改变游戏规则的影响力; 6.通过全球扩张,私营企业的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7.中国前十大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3.9,较整体市场溢价仅为22%。作为对比,2021年时中国前十大私营公司的市值溢价水平为74%,而美国“七巨头”估值较整体市场溢价43%; 8.全球资金回归中国,以及国内耐心资本和被动资本的持续增长,应会给指数权重股带来不成比例的好处。 中国“十巨头” 高盛认为,要在大量上市的民营企业领域取得成功的投资回报,仍然需要选择性。 高盛效仿美股的“七巨头(Mag 7)”,提出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十巨头(Prominent 10)”。 他们分别是: 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比亚迪、美团、网易、美的、恒瑞医药、携程和安踏 。 上述十家公司的总市值达1.6万亿美元,占MSCI中国指数权重的42%,日交易额达110亿美元。 高盛分析师预计,未来两年“十巨头”的盈利将增长13%(复合年增长率),市盈率为16倍。 “十巨头”将共同体现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走出去”、新消费以及提高股东回报等最新经济主题。 此外,刘劲津特别指出,投资民营企业并不意味着排斥国有企业——高盛重申, 其仍偏好于“高质量”的中国国有企业和股东回报组合。
6月4日至5日,华泰证券2025年中期投资峰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以“寻找秩序重构下的确定性”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秩序重构与中国资产重估的新逻辑。 为期两天的会程由主论坛以及11场行业分论坛构成,聚焦新消费2.0、AI+、人形机器人、能源转型等成长领域机遇。会议邀请近500家上市公司参与闭门交流,吸引了2500余位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专业投资者和机构客户报名参会。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特别设置了“中国+东南亚”分论坛,以国际化视野探讨贸易秩序重构背景下,产业的突围之道与资本的赋能路径。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吴心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世界半导体理事会中国JSTC主席魏少军,印尼主权基金Danantara首席经济学家Siregar等专家,围绕AI科技发展,中国经济新逻辑及政策新思路等热点议题发表主题演讲。 在宏观主线中探寻秩序重构下的确定性机遇 华泰证券机构业务委员会主席梁红在致辞中表示,面对贸易冲突长期化态势,中国将如何谋划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更广泛的深层次经济改革,进而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成为投资者对“十五五”规划的期待。 梁红建议,投资者不妨拉长观察视角,在全球秩序重构、供应链重组、资本流动新方向等宏观主线中,探寻秩序重构下的确定性机遇。这亦是当下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价值的核心逻辑,特别是针对中国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 华泰研究总量团队就当前宏观经济和市场关切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维持2025年实际GDP增速5%的判断 在外部扰动影响下,华泰证券宏观团队维持今年实际GDP增速5%的判断不变,这一判断基于怎样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假设?人民币升值预期又有何逻辑支撑?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表示,自4月份以来,美国关税政策一波三折,目前仍存不确定性,但整体而言,关税影响与去年底的预期相差不大。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宏观政策颇有亮点。全年财政支出增长有望高于名义GDP增速,超出市场预期;科技周期加速发展,AI+等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增亮点;地产下行周期对经济的拖累也有所减轻。 此外,美元贬值为新兴经济体发展提供助力。从经济基本面和去美元化资金回流两方面看,人民币都具有升值动力,而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走势基本保持平稳。在去美元化趋势下,人民币资产和离岸人民币资本市场将迎来重估与扩容的结构性机遇。 资产配置应摒弃熊市思维,重视交易与左侧布局 今年下半年资产配置有哪些关注点?债市依然维持震荡市格局,有什么操作建议?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固收首席张继强表示,今年是宏观周期大年,事件驱动行情特征明显,投资者配置趋于多元化、分散化。资产配置方面,投资者应摒弃熊市思维,重视交易与左侧布局,关注投资赔率。 债券投资方面,下半年债市核心矛盾是多重变量交织下的“确定性缺失”,大概率继续呈现震荡市特征,扰动较多,且节奏判断难度大。十年期国债利率预计在1.5%至1.8%之间波动。策略上,需重视波段操作,重视久期调节和品种选择。 美股或面临三周期共振下行 华泰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首席林晓明从量化模型视角,对下半年资产配置与A股市场风格进行了研判。 林晓明指出,下半年全球基钦周期步入下行阶段,美股或面临基钦、朱格拉、康波三周期共振下行。此背景下,如何在流动性危机中寻求避险资产,成为下半年资产配置的关键。 与以往周期下行时避险资产表现较优不同,本轮周期下行或出现风险资产空头优于避险资产多头的情况。因美债受美国财政问题掣肘,在本轮下行期可能并非理想避险资产。在全球贸易与财政前景愈加不明朗的情况下,黄金的长期配置价值将更为突出。 权益市场方面,A股表现大概率优于海外市场,建议采用红利+成长的哑铃型配置策略,并可适当关注消费板块的政策博弈机会。 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进程才刚刚起步 从策略视角出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下,A股定价逻辑是否会生变?下半年又有哪些投资主线值得关注? 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兼金融工程联席首席何康表示,长期来看,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进程才刚起步。人民币升值与全球去美元化背景下,外资回流预期强化,其偏好或主导A股定价权。指数权重股以及基本面质地优良的公司或将获益,对应金融、消费、医药及各行业龙头。 何康认为,下半年A股市场多条投资主线可概括为:地产周期磨底后,被忽视的消费需求,被忽略的生产力提升,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资本开支,或将逐渐浮出水面。 人民币资产重估下港股更具韧性 今年多家头部企业完成H股上市,为港股市场注入新活力。华泰证券策略研究员李雨婕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去美元化带来的全球再配置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正推动港股市场重要性凸显。 中长期看,港股市场扩容意味着资金有增配需求,推荐关注两个趋势变化,一是成长性改善对应的科技板块。全球资金对美科技押注更多,但对中国依然低配。二是流动性改善下AH溢价有望收窄,行业头部稀缺标的、大市值以及互联互通活跃标的值得关注。 短期而言,外围市场扰动或影响港股表现,但当前港美在经济周期和市场位置上均有差异,且人民币资产重估下港股更具韧性。下半年港股表现的主要驱动力或来自盈利的“U”型修复。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