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68

  • 钙钛矿技术有新突破 “卖铲人”率先尝红利 多厂商批量出货

    本月以来,我国学界及产业界在钙钛矿电池领域继续突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提升性能与稳定性等方面有了新进展,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明阳智能(601615.SH)等厂商也在转换效率方面取得新突破。 财联社记者从相关企业人士获悉,目前布局领先的钙钛矿厂商已经完成中试线的调试,正在打通量产工艺,筹备GW级产线。但要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量产,仍需等待至少2年时间。 不过,钙钛矿设备供应商在商业化上已经率先落地。京山轻机(000821.SZ)、捷佳伟创(300724.SZ)、德龙激光(688170.SH)相关人士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已经有钙钛矿加工设备向客户供货并投入使用。其中,捷佳伟创还透露,今年钙钛矿相关订单超2亿元。不过,上述公司均表示,目前的业务规模还不算大,放量尚待时日。 学界破解稳定性难题 厂商效率取得突破 钙钛矿材料被业内认为是光伏材料领域的未来之星。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称,相对于晶硅类电池,钙钛矿具备一些显著优势:一是理论转换效率高达50%;二是钙钛矿原材料易得且制造流程明显缩短。但是,目前在衰减快、寿命短、难以实现大尺寸等不少方面存在瓶颈,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我国学界近期创造出不少成果。11月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柯维俊教授、方国家教授团队关于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性的天冬氨酸盐一体化掺杂策略,同时提高了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基于上述策略,方国家、柯维俊团队实现了稳态效率27.62%。这是目前两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世界最高效率之一,为未来进一步打破钙钛矿电池的效率瓶颈提供了方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潘旭研究员和田兴友研究员团队与韩国成均馆大学Nam-Gyu Park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戴松元教授合作,成功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也于11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据悉,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钙钛矿阳离子面外分布不均匀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设计1-(苯磺酰基)吡luo(PSP)作为添加剂,均匀化钙钛矿薄膜相分布,获得了26.1%的光电转换效率。这开辟了提升电池器件稳定性的新途径,对推动商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产业界也传来好消息。11月3日,隆基绿能宣布,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公司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是目前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这也是自2016年有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记载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企业打破该纪录。 11月8日,据晶科能源官微消息,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也取得重要突破,经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检测,其转化效率达到32.33%,大幅提升了同类叠层电池的转换效率水平。 此外,明阳智能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光伏领域,公司积极推进钙钛矿电池研发项目,研发团队已经在提高效率、改善长期稳定性、封装工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并在筹备产业化。据公司近日披露,钙钛矿薄膜电池(反式结构)转换效率达到25.11%,在钙钛矿薄膜电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布局企业面临投入压力 正发展大规模制备工艺 随着相关企业加大布局和开发力度,钙钛矿电池也在逐步走向市场。财联社记者根据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已经至少有26家上市公司宣布涉及钙钛矿领域。 不过,从业绩方面看,不少钙钛矿相关公司面临压力。有14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下滑占比约54%,显示出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线建设较为复杂,支出成本较为庞大。 例如,宝馨科技(002514.SZ)正在布局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领域,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3822.99万元,同比变动-759.02%。据公司披露,为拓展光伏业务,前三季度研发、管理、财务费用都相应增加,且因加大投资,在建工程金额同比增长260.53%。 但根据公司调研纪要,宝馨科技已经取得进展,团队的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实验室自测效率已超30%。现阶段,相关工艺规划、技术路径设计均在有序进行中。 奥联电子(300585.SZ)也是较早布局钙钛矿领域的公司之一,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59.59万元,同比下降63.67%。今年早前,公司钙钛矿电池业务的合伙人胥明军,被中国华能旗下的清研院发公众号信息举报履历失实,引起广泛关注。不过近日,公司宣布,由子公司奥联光能自主研发的首片60cm×60cm 钙钛矿组件成功下线,显示出公司在大面积钙钛矿薄膜制备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奥联电子11月13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已于2023年4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相关电池研发试制及效率认证持续进行中;50MW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线已完成核心工艺设备的单机调试,并基本完成核心工艺设备的整线搭建,目前正在进行整线工艺调试,并同步进行相关电池研发试制及效率认证,目前整体生产经营有序推进。 赛伍技术(603212.SH)11月1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用于柔性钙钛矿组件高阻水背板已面向海外客户正式交付,该产品目前属于细分市场产品,相对于公司整体营收占比较小。 另外,极电光能投资建设的150MW全球最大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光伏生产线已签约落地无锡。 净利润正增长的钙钛矿电池概念股中,皇氏集团(002329.SZ)、聆达股份(300125.SZ)、天合光能(688599.SH)增幅居前,分别为203.41%、124.39%、111.34%。 皇氏集团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日趋成熟,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公司与外部团队共同进行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以提升公司太阳能电池项目的产品效率。 天合光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在钙钛矿叠层技术方面,公司早在2014年就主导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钙钛矿结构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围绕钙钛矿单结、钙/硅叠层、钙钛矿电池表征及器件稳定性等进行持续多维度研发,形成了相关技术储备。 “卖铲人”率先受关注 多家厂商订单交付 尽管各制造环节产能落地仍面临不确定性,但作为核心设备“卖铲人”,已经率先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红利。财联社记者关注到,多家上市公司正规划为钙钛矿电池生产提供设备,并已实现批量出货。 京山轻机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公司在钙钛矿设备上已有两年左右的布局,目前蒸镀设备、PVD 设备等已经向下游客户进行供货,并与相关高校科研团队进行下一步的合作研发。但现阶段在生产方面不计成本,或难以实现利润贡献。据评估,现阶段GW级整线设备投资10亿元左右,未来规模化量产以后,有可能降到5亿元/GW。 “通过近期与业界沟通交流,我们认为,下游客户实现量产还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公司设备业务放量也需要等待时间。”该人士表示。 捷佳伟创近日披露,公司顺利出货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立式量产设备,包括用于钙钛矿的RPD 和PVD 设备,此前公司的RPD 设备已在该客户的钙钛矿研发线上投入使用,助力客户在钙钛矿组件上实现了超过19%的第三方认证转换效率。 捷佳伟创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公司已具备钙钛矿单结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整线设备供应能力。但当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转化落地需要一定时间,公司业务量还不是很大。如后续下游客户需求增长,设备订单则有望增加。 根据公告,10 月初,捷佳伟创的钙钛矿产业化项目在常州奠基,将新增150 亩用地,提高公司在钙钛矿以及钙钛矿叠层的研发制造能力和竞争力。 曼恩斯特(301325.SZ)披露的投资者调研记录显示,在钙钛矿太阳能及氢能领域,公司已形成智能装备订单,正加速推进规模化量产。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的狭缝式涂布机,最大基板尺寸可达2300×1200mm,目前已有销售订单的尺寸为1200×600mm。 激光加工设备也得到相应厂商的重视。德龙激光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公司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设备在去年就已交付客户并投入使用,同时,公司不断开拓新客户,今年前三季度已有新客户订单顺利落地。“但整体收入规模还太高,去年与今年截至目前,均是约1千万元。” 帝尔激光(300776.SZ)近日也披露称,一直保有钙钛矿激光技术储备,已有钙钛矿工艺设备订单的交付。 另外,在辅材领域也针对钙钛矿有所进展。银浆龙头聚和材料(688503.SH)披露的券商督导报告显示,公司光伏银浆产品线覆盖了目前市场上所有主流电池技术路线,包括新一代PERC+SE电池、N型TOPCon电池,HJT电池、XBC电池和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

  • 金天钛业拟科创板募资10.45亿元:钛材料追捧 底色几何

    金天钛业科创板IPO有了新进展。日前,公司提交了首轮审核问询回复材料。 在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中,主要关注金天钛业产品收入以棒材为主的原因、与同行业相比的技术壁垒及先进性、公司市场地位及市场竞争格局等18个问题。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金天钛业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有签署IPO对赌协议, 若公司本次发行上市未获得审核通过或核准,公司控股股东金天集团、湘投集团将按原对赌条款约定回购湘投军融、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持有的公司股票。 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位列第二大股东 金天钛业背后股东名单中,不仅有一级市场VC/PE机构,还有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顶级资本身影浮现。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金天集团直接持有金天钛业46.99%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湘投集团直接持有金天集团100%股权,通过金天集团间接控制公司46.99%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湖南省国资委间接通过金天集团及高创湘钛合计控制公司49.08%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其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为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及湘投军融,持有公司股份分别为25.41%、10.26%。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家股东均和金天钛业的相关方有着目前已经终止但可恢复的“对赌条约”。 2019年7月22日,湘投军融与金天集团签署《关于<湖南金天钛业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之补充协议》,就湘投军融享有的对赌及特殊权利条款等进行了约定。 2020年9月,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与金天集团、湘投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就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享有的对赌条款等进行了约定。 此外,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于2022年12月、湘投军融于2023年1月分别与相关方签署了补充协议,同意相关对赌条款及特殊权利条款自有证券监管机构受理金天钛业本次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之日起终止履行。但若本次发行上市申报材料被撤回等情形发生,则上述条款效力恢复。 上交所问询函要求金天钛业说明:对赌协议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金天钛业回复称,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与相关股东之间存在附生效条件的对赌协议,但生效条件尚未达成,发行人未参与签署相关协议、不作为对赌协议的当事人,股东之间的特殊权利义务安排,不存在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的约定,不与市值挂钩,不存在严重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等情形。 换言之,上述涉及对赌条款的协议中,金天钛业不作为当事人,对赌协议是股东间的约定,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工作开展。 体量小业绩暴增 国家产业投资基金等为其站台,金天钛业成色几何? 金天钛业是一家主要从事高端钛及钛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营产品为钛及钛合金棒材、锻坯及零部件,可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及兵器等高端装备领域。 受益于国内高端钛合金材料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国防军工装备的更新换代进程提速,金天钛业业绩持续高增长。 2020年-2022年,报告期内,金天钛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62亿元、5.72亿元和7.0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21%;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529.96万元、9499.79万元和1.3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8.90%。 需要指出的是,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能够批量生产相关钛合金产品的除该公司外,主要为西部超导、宝钛股份,行业竞争格局较为集中。 上交所问询函要求金天钛业说明:与可比公司最新的市场占有率数据,及其他能够反映公司所处市场竞争格局及公司市场地位的量化信息。 《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公司问询回复函内容发现,无论从收入体量、净利润规模,还是钛产品产能,金天钛业与西部超导、宝钛股份等头部企业对比,差距明显。 截至2022年,金天钛业的营收规模为宝钛股份的九分之一左右;净利润仅为西部超导的八分之一。 具体来看,2022年,宝钛股份钛产品产量为3.25万吨,钛产品销售收入为60.38亿元,实现净利润5.57亿元;西部超导钛材产量9296.45吨,高端钛合金材料销售收入为32.09亿元,实现净利润10.80亿元。 相比之下, 截至2022年,金天钛业航空航天钛材产量约为2505.12吨,市场占有率约为1.76%。 对于公司市占率低的原因,金天钛业解释,一是公司专注于高端领域用钛合金材料领域,而宝钛股份钛材产品种类广泛,涉及各领域用钛材产品;二是公司业务起步晚于宝钛股份、西部超导,产能产量规模等均小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加码钛合金材料产能扩张 在业务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一方面,金天钛业试图通过提高销售费用,拓展市场。 金天钛业的销售费用逐年攀升,由2020年的1307.12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 1639.23万元。与同业比较,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平均值1.20%、1.34%和0.90%。 销售费用率的走高,压缩了公司的毛利率增长空间,也拉大了公司与同行公司之间的差距。 虽然,近年来金天钛业的毛利率呈现震荡上行趋势,由2020年的33.32%提升至2022年的33.76%,提升了0.44个百分点。但与行业头部企业西部超导比较,截至2022年,金天钛业毛利率低于西部超导近10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金天钛业希望通过上市募资扩产能,提高公司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据悉,金天钛业此次科创板IPO融资金额为10.45亿元,其中7.45亿元用于高端装备用先进钛合金项目(一期),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产后, 公司将新增年产钛合金棒材2800吨、钛合金锻坯200吨的产能。 不过,横向对比钛合金材料领域,头部企业也在纷纷扩产能。其中,西部超导于2022年1月完成定增,目前在建的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 新增钛合金材料5050吨。 金天钛业对此表示,公司进入行业时间较西部超导晚,在产能、产销量、盈利规模等方面,与前述企业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若公司未来未能有效提升经营规模,公司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上海某机构分析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军工行业细分领域较多,包括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细分领域,各类别细分领域还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和下游总体单位等完整产业链架构,这也为一些小而精的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如果未来军工行业的市场景气度出现了下滑,市场无法消化掉企业的新增产能,公司或出现业绩放缓甚至发生亏损的可能。 高增长还能维持多久? 金天钛业享受到钛材行业赛道的增长红利。 不过,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意味着极高的风险,其高增长还能维持多久,值得商榷。 2023年以来,国防军工行业整体增速明显放缓,以航空装备为代表的军工产业链虽然仍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增速对比过往,下降明显。传导至产业链方面,大部分上游环节业绩增速出现了下滑。 10月30日晚,西部超导发布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88亿元,同比下降5.47%;实现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30.15%。 其中,第三季度单个季度,西部超导营业收入为9.76亿元,同比下降17.45%;其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下降47.24%;扣非后净利润为1.4亿元,同比下降49.77%,几近腰斩。 对于西部超导业绩下滑,民生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主要原因或为整体军工行业采购需求放缓,公司军品钛材销售显著下降。 有机构分析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军工行业周期性明显,目前装备采购已经进入中期调整阶段,直至十四五规划结束,军工板块预期或难回高速增长态势。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军工公司来说,‘紧吃’订单周期的特点明显,有订单,业绩起飞,反之则大幅下跌,业绩稳定性相对较差。” 针对军品采购是否放缓、对公司有何影响,以及公司上市最新进展等情况,《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金天钛业证券部,其工作人员并未予以正面回应,仅表示,“暂时不方便回复相关内容”。

  • 这款小米新机“钛”火了 雷军:正拼命催单

    小米14新机中,定价最高的是14Pro钛金属版本。 11月5日晚间,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发文透露,钛金属成本高、加工难,加单比较缓慢,“我们正在拼命催单!” 该微博显示,雷军手头的手机正是小米14Pro钛金属特别版。 这款手机基于小米14Pro打造,使用钛金属中框,其余配置与原版一致。据介绍,小米这次采用了99%纯度的钛和高强铝合金材料精密复合,并且做了抗指纹涂层,整机颜色是钛金属原色风格,背板玻璃也保持了相同配色。 目前小米14Pro钛金属仅16GB+1TB一个版本,售价6499元。截至发稿,淘宝、京东平台上,这款手机处于缺货状态。 此前,小米用户运营经理@小胖小胖人间宝藏也回应称:“小米14Pro钛金属特别版本良率低,首发货量少,后期产能爬坡上来就会补货,非限量发售,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等等,F码下单现在也要等半个月才能发货,没必要加价购买。” 当下,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十分“内卷”,头部厂商均希望借钛金属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小米之外,苹果、华为、荣耀等多款手机均已导入该材料。苹果从Ultra系列手表开始标配钛合金表壳,其最新发布的iPhone15,其中Pro版本采用全新钛金属机身,成为苹果首款采用航空级钛金属的手机;华为在2022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MateXs2结构件中采用钛合金材料,并在Watch4Pro中使用了钛合金边框;荣耀于10月12日发布轻薄大内折旗舰手机荣耀MagicVs2,采用鲁班钛金铰链等创新材料。 另据爆料,三星将会在GalaxyS24Ultra上采用钛合金中框,有知情人士制作了其外观渲染图,中框部分与iPhone15Pro的原色钛配色类似。 钛金属有何魅力? 据了解,其被誉为全球最硬的金属,外观与钢相似,却比钢质量轻45%,储量更是铜、镍、铅和锌总量的16倍。 但100%的纯钛强度和硬度比较低,钛合金在机械性能方面要比纯钛更优秀,上述手机厂商使用的钛金属均是钛合金材料,即由钛、铝、铁、硅、镁、锆等元素组成,各元素成分、比例的不同会影响钛合金的力学性能。 总体来说, 钛合金兼具高强度和轻量化的优势成为推广的重要原因 ,其可以让消费电子产品更加轻盈,消费者体验感也会更加舒适。 华创证券范益民表示,随着钛合金在3C产品中的应用从高端机型向中低端机型拓展, 越来越多的3C厂商有望采用钛合金,市场空间有望持续增加 。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产商来说,配合钛合金的3D打印技术可以使得产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中信证券纪敏表示,在主要消费电子厂商纷纷布局钛合金材料的同时,3D打印与钛合金的结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钛合金3D打印基于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后处理环节优化带动良品率提升的降本增效路径明确,在消费电子的市场空间有望超百亿元,或成为未来3D打印的重点发展方向。 从投资机会上看,综合机构观点,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1)钛材供应商:无论是3D打印需要的钛合金粉末还是CNC工艺所需的钛合金棒材等,都来自于上游钛材加工,相关厂商将持续受益下游需求释放红利; 2)加工环节关注3D打印设备厂商与CNC工艺潜在受益者,鉴于目前3D打印设备核心零部件仍主要装配进口产品,规模化国产尚需时日,因此整机设备供应商是主要受益者。CNC端由于钛合金材料加工难度更高,应关注高端数控刀具需求释放; 3)后处理环节厂商:钛合金结构件在3D打印或CNC工艺制成之后均需经过后处理环节,包括热处理、打磨、抛光等。

  • 主流手机厂商开始导入钛合金材料 钛金属或成消费电子下一个风口

    钛合金能够更好地兼具坚固和轻薄的特点,从而降低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并提高强度,目前荣耀、苹果、三星等主流3C厂商均开始不同程度导入。机构指出,未来如进一步在各类3C消费电子品牌、及产品类型(手机—手表—Pad—笔记本电脑)中逐步渗透,成长空间有望持续打开。 钛合金指以钛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相比此前的不锈钢和铝合金材质,钛合金能够更好地兼具坚固和轻薄的特点,从而降低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并提高强度。2023年起多款新机开启导入钛合金材料。ReportLinker数据显示,全球钛金属市场过去五年CAGR约5%,预计到2026年底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66亿美元,而智能手机市场有望成为钛金属应用的重要领域。德邦证券预计,钛合金材料在智能手机制造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推动钛金属市场的增长。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长盈精密 配合大客户落地了钛合金材料全制程工艺,为后续项目做好了量产准备。 金太阳 新研发的应用于钛合金等新型材料的精密研磨抛光系列产品已通过相关头部客户的认证并实现量产销售,该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3C消费电子、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行业。

  • 东方钛业9月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钛白粉价格涨至年内高位 市场现状如何?【SMM快讯】

    SMM10月17日讯:钒钛股份官微10月17日消息,9月份,东方钛业生产组织安全平稳有序,产能不断突破,钛白粉产量同比增长1.13%,再创历史新高。而据SMM数据显示,2023年9月中国钛白粉产量为30万吨,当月产量环比减少9.2%,同比增加6.0%,累计产量为283万吨,累计同比下降2.3%。在9月全国产量环比下降、同比增加的背景下,钒钛股份旗下的东方钛业钛白粉产量出现了增长也算是可喜可贺。 虽然钒钛股份尚未公布三季报,但从其2023年的半年报中也可看出其上半年的产量和业绩变动情况:上半年,公司累计完成钒制品(以V2O5计)2.424万吨,同比增长3.23%;钛白粉13.17万吨(其中含氯化钛白粉7,190吨),同比增长1.03%;钛渣10.639万吨,同比降低7.39%。此外,钒钛股份在半年报中还解释了上半年业绩出现变动的原因: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2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21亿元,下降7.53%,主要是钒、钛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所致;营业成本65.2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0亿元,下降1.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70亿元,同比下降43.81%,主要是钒、钛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所致。 上半年不仅钒钛股份的业绩受钛价影响,业绩出现了下降,多家钛白粉企业均受钛价同比下降等因素影响,业绩出现了下滑。进入三季度钛白粉迎来了三次宣涨,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其涨价的公告中表示,钛白粉产品价格调整,预计对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查看SMM钛白粉现货价格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钛白粉的价格波动跟钛白粉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据SMM报价显示,10月17日,金红石型钛白粉的价格报16500-17500元/吨,均价为17000元/吨,这一均价是金红石型钛白粉在10月9日上涨了250元/吨之后达到的,而17000元/吨的均价也是今年年内的高点。 据SMM调研,钛白粉价格涨至年内高位之后,厂家多执行前期订单,近期新增订单有所缩减。随着9月下旬迎来年内第六波涨价潮,供需两端陷入僵持状态,下游市场对目前的钛白粉价格接受意愿较低,钛白粉企业也将重心转移至交付前期订单,新单成交量有限,部分钛白粉企业对后市持悲观看法。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钛原料端成本高企,目前钛白粉市场现货紧缺,部分钛白粉企业排单至11月份,钛价短期下调的空间有限。 推荐阅读: 》【重要数据】2023年9月SMM中国金属产量数据发布 》旺季到来!多家钛白粉企业再次宣涨 部分企业排单较满【SMM评论】 》多家钛白粉企业上半年净利普遍预降 下半年消费有望回暖?【SMM专题】 推荐阅读: 》钛白粉价格集体上调迎来年内第六轮调价【SMM分析】

  • 旺季到来!多家钛白粉企业再次宣涨 部分企业排单较满【SMM评论】

    SMM9月22日讯:钛白粉行业旺季的到来,让多家钛白粉企业时隔不到一个月再次宣涨。据SMM调研了解,目前已有龙佰集团、中核钛白、惠云钛业等16家钛白粉生产商上调了产品销售价格。 龙佰集团、中核钛白等16家企业发布调价函 龙佰集团、中核钛白等16家钛白粉企业发布调价函。从部分上市公司的价格调整公告也可以看出,本次钛白粉价格调整,预计对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核钛白9月19日午间公告称:根据目前国际国内钛白粉市场情况,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价格委员会研究决定,自2023年9月19日起,全面上调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700元人民币/吨,国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100美元/吨。 惠云钛业9月20日的公告显示:根据近期市场行情及实际情况,广东惠云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价格委员会研究决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在现有钛白粉销售价格基础上,调整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各类客户销售价格上调700元人民币/吨,国际各类客户出口价格上调100美元/吨。 中核钛白、惠云钛业均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密切跟踪钛白粉价格的走势及供需情况变化,及时做好产品的调价工作。本次产品价格调整,预计对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公司董事会提醒投资者注意,本次提价后新销售价格持续时间不能确定,存在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金红石型钛白粉均价已持平于年内高点16500元/吨 》查看SMM钛白粉现货价格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据SMM报价显示,9月22日,金红石型钛白粉的价格报16000-14700元/吨,均价为16500元/吨,这一均价是金红石型钛白粉在9月20日上涨了150元/吨之后达到的,而16500元/吨的均价也与今年的年内均价高点16500元/吨持平。 对于钛白粉时隔不到一个月再次调涨价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前期钛白粉价格低位,钛白粉企业开工率不足,钛白粉库存紧缺,叠加行业旺季的到来下游企业提前备货,使得钛白粉企业顺势调价。 后市:在成本端的支撑下 预计短期钛白粉价格偏强运行 那么,在钛白粉现货价格持平于年内高点之后,其后市的走势如何? 据SMM了解,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钛白粉价格已在高位,下游观望情绪浓厚,高价出货并不理想。部分钛白粉企业排单至十月中下旬,近期主要交付前期订单。考虑到硫酸产能受限于环保和安全,钛白粉原料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在成本端的支撑下,SMM预计短期钛白粉价格偏强运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钛白粉的价格维持在高位,下游企业节前备货的动作不多,多以刚需采购为主。 此外,从产量数据方面来看,SMM数据显示,2023年8月中国钛白粉产量为33万吨,当月产量环比增加6.2%,同比下降13.6%,累计产量253万吨,累计同比下降3.2%。随着大运会结束,四川地区的钛白粉厂商逐步复产。受传统旺季到来影响,下游厂商选择提前积极备货,导致钛白粉企业积极性提高,国内钛白粉总产量较上月上涨2万吨。从目前的企业开工情况来看,钛白粉市场订单较上月有所恢复,部分型号钛白粉供应紧缺,预计9月国内钛白粉产量或将继续维持增长。 推荐阅读: 》钛白粉价格集体上调迎来年内第六轮调价【SMM分析】

  • 钛白粉又双叒涨价了!龙头企业近三月订单增多 备货需求旺价格或继续走强

    不足月余,钛白粉企业再掀提价潮。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预计至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备货阶段,钛白粉价格仍会进一步走强。 近日,龙佰集团(002601.SZ)、中核钛白(002145.SZ)先后发布调价函。龙佰集团自9月18日起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700元人民币/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00美元/吨;次日,中核钛白公告跟涨,国内外客户的涨价幅度与龙佰集团一致。 “因为公司拥有自有矿山采矿,所以成本端变化幅度不大,涨价主要是因为下游需求旺盛。”龙佰集团工作人员向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表示,产品提价主要受到下游企业增库存、金九银十旺季到来以及客户订单增加的影响,公司近三个月来出现订单增多情况。“上个月(订单增多)就出现了,七八月份也有。” 中核钛白则透露,目前国内国际钛白粉市场需求较高,公司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涨价,行业内价格调整时间节点基本相同。公司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全面上调,预计对公司经营成果将产生积极影响。 谈及成本端影响,中核钛白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公司没有自己的矿山,但已经与西北地区钛金矿生产商达成了长期独供的合作关系,在资源锁定方面,可能(采购)价格还相对低一点。 就最新情况而言,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现阶段钛白粉企业库存偏低、下游积极囤货等多方面作用因素依然存在,预计至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备货阶段,钛白粉价格仍会进一步走强。

  • 钛白粉年内第5次提价 相关企业人士:上调价格并不等于成交价

    近期多家钛白粉主力企业发布新一轮涨价公告,这已是年内第五轮集中调涨。财联社记者经多方采访后获悉,厂家成本压力、下游逢底补货以及检修提前等因素共同推动了钛白粉价格上涨。但相关企业人士直言:“厂家上调价格对行业固然算是乐观举动,但实际落地效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 企业人士:调价实际效果还需观察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一个月内,龙佰集团(002601.SZ)、中核钛白(002145.SZ)、金浦钛业(000545.SZ)、安纳达(002136.SZ)、惠云钛业(300891.SZ)等主流钛白粉生产商纷纷发布调价公告,上调钛白粉产品价格,涨幅约在700-1000元/吨。 以龙佰集团为例,公司调价函显示,8月24日起,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7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00美元/吨。 龙佰集团工作人员告诉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产品涨价一方面受到造纸行业步入旺季需求增加的影响,另一方面钛白粉其他下游领域增加库存也推动了价格上涨。 对于调价后的订单情况,龙佰集团工作人员表示:“你看我们涨价就知道(订单)其实很不错的。”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其实从上个月开始我们就出现封单的情况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钛白粉厂家以交付在手订单为主,部分企业上月末出现封单对于供方是一种积极信号,说明市场供应紧缺,库存依然处于较低位置。 中核钛白工作人员则告诉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价格确实有所提高,至于钛白粉涨价原因,其表示是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行情驱动。 不过同样是业内厂家,钒钛股份(000629.SZ)工作人员则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今年以来(多数时间)整个钛白粉的价格不是特别理想,尽管中间有几轮调价,但实际落地最终市场价格表现会存在滞后性,此外成交价格并没有达到调价的结果。”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财联社记者,上市公司或者某些企业进行调价,实际成交过程中不一定会达到预期,因为买卖双方(成交价格)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并非生产商主观涨价,最终就会以上调价格成交。 钛白粉价格推涨主因说法不一 不过,眼下钛白粉部分型号产品市场价似乎确实受到厂家调价影响。 但对于行业整体上调钛白粉价格的主因,不同行业人士看法并不一致。 钛白粉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颜料,下游主要行业为是涂料、造纸、油墨、塑料、橡胶和化学纤维等。其中,涂料领域占61%,塑料领域占18%,造纸领域占10%,其余应用领域占比均不足5%。 龙佰集团工作人员告诉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钛白粉价格上调确实不同寻常,以往一般是在“金九银十”下游需求增加时才会上涨,但是今年七八月份下游市场就比较火热,而原料端(成本)钛精矿的价格其实相对稳定。 同样是对于下游需求情况,钒钛股份工作人员则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虽然没有完全针对市场情况做详细调查,但从行业整体形势来看,钛白粉对外出口有所增加,但国内市场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如果下游需求确实出现显著增长,价格会有明显支撑性上涨,但目前并没有这种大的变化。”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 “不过短期看,这几轮调价确实对市场行情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冬季到来,终端下游消耗量有限,四季度钛白粉市场价格或将稳中向低调整。”该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 供需整体平稳 价格小幅回升——8月份钛市场回顾及展望

    市场价格走势回顾及预测 国内价格走势回顾 8月份,国内钛矿市场供需整体平稳,价格小幅回升。受7月末下游行业需求向好拉动,8月初,攀枝花大型矿山将产品价格小幅上调约50元/吨,中小矿商价格上调70元~100元/吨。8月末,下游产品价格再度上调,使得中小矿商再次希望上调钛矿价格,部分商家因现货不多而有所惜售,市场看多氛围相对较浓。 8月份,进口钛矿市场表现平稳。随着下游市场的回暖,以及国产钛矿价格的回升,进口钛矿的销售压力有所减轻。由于市场对氯化法钛矿需求有所减弱,部分价格较高的氯化钛矿销售情况稍差。 8月份,受下游需求低迷影响,国内90高钛渣价格再次下滑100元/吨。高钛渣售价连续下行,但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使得高钛渣企业亏损销售。受此影响,8月份,国内高钛渣企业开工率进一步走低。8月份,酸渣市场需求依然处于低位,酸渣企业依然面临产品库存积压的难题。 8月份,国内海绵钛价格进一步回落。由于当前国内海绵钛市场供应过剩,产品价格也持续走低,企业均想降低库存,使整个行业被卷入较为残酷的价格战,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品价格大幅度快速回落。上游海绵钛价格的不稳定也影响到钛材的销售,由于终端客户希望钛材价格有所下降,对钛材的采购也逐步开始观望,进而影响了钛材的正常销售。 7月末,国内多家钛白粉企业宣布调整价格后,钛白粉市场销售情况有所好转。由于钛白粉企业前期售价一直处于盈亏线边缘,产品价格降无可降,厂家挺价意愿强烈。部分下游用户看到钛白粉企业挺价时,也逐步增加了对钛白粉的采购量。加之此前有部分企业被迫减产、停产,部分型号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至8月末,国内多家钛白粉企业再度宣布上调产品价格,未来钛白粉市场价格预计将延续上行态势。 后市展望 受下游钛白粉行业价格回升影响,9月份,国内钛矿价格有望继续小幅上行。当前,国内钛矿供需平稳,而9月、10月份为下游钛白粉行业的传统需求旺季,因此,钛矿价格在2~3个月内保持相对高位的可能性较大。而进入年末需求淡季后,钛矿价格或将因需求回落而承受下行压力。进口氯化法钛矿价格居高不下,而国内氯化钛矿需求不断回落,企业销售压力越来越大。若未来需求形势没有好转,其销售周期将不断延长,贸易商经营成本及风险将有所上升。 国内高钛渣市场需求处于低谷,但考虑到其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已经“倒挂”,未来价格继续下探的可能性显著减小。酸渣市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看不到好转迹象,其价格也将继续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 随着1#海绵钛价格降至4.5万元/吨左右,海绵钛企业基本处于在保本经营的状态。因此,在8月中下旬,海绵钛价格下跌的趋势逐步放缓,部分企业尝试上调产品价格。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尚未能够实现反弹,但若能维持价格不再继续下滑,则可以看作是海绵钛市场价格阶段性企稳的一个标志。 8月末,钛白粉企业第二轮集体涨价使钛白粉市场逐步进入上行区间。接下来的9月、10月份是钛白粉的传统销售旺季,届时,钛白粉价格或连续回升。在价格出现回升时,下游用户及贸易商将会更加积极地进行采购,使库存规模进一步增长,提升钛白粉的需求。在“金九银十”结束之后,国内钛白粉市场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较好的表现,依然难以判断。 进出口数据 进口数据统计 7月份,我国钛矿精矿及中矿进口量为39.20万吨,同比增长29.81%,环比增长22.94%。1—7月份,我国钛矿进口量为255.15万吨,同比增长25.18%。 7月份,我国海绵钛进口量为12.6吨,同比下降99.27%,环比增长100%。1—7月份,我国海绵钛进口量为124吨,同比下降98.81%。 7月份,我国厚度≤0.8mm钛板、片、带进口量为109吨,同比下降42.83%,环比下降69.85%。1—7月份,我国厚度≤0.8mm钛板、片、带进口量为1439吨,同比增长4.24%。 7月份,我国厚度>0.8mm的钛板、片、带进口量为47.5吨,同比下降47.29%,环比下降42.80%。1—7月份,我国厚度>0.8mm的钛板、片、带进口量为713吨,同比增长17.72%。 7月份,我国钛管进口量为29吨,同比下降78.59%,环比下降71.47%。1—7月份,我国钛管进口量为231吨,同比下降68.09%。 7月份,我国其他未锻轧钛进口量为2.2吨,同比下降96.66%,环比增长5656%。1—7月份,我国其他未锻轧进口量为105吨,同比下降90.06%。 7月份,我国钛条、杆、型材及异型材进口量为180.7吨,同比增长47.42%,环比增长9.83%。1—7月份,我国钛条、杆、型材及异型材进口量为1480吨,同比增长76.40%。 7月份,我国钛丝进口量为43.2吨,同比增长22.25%,环比下降35.01%。1—7月份,我国钛丝进口量为228吨,同比增长24.98%。 7月份,我国其他锻轧钛及钛制品进口量为66.1吨,同比增长50.68%,环比下降11.68%。1—7月份,我国其他锻轧钛及钛制品进口量为519吨,同比增长35.61%。 7月份,我国钛白粉进口量为0.80万吨,同比下降27.67%,环比增长13.17%。1—7月份,我国钛白粉进口量为4.02万吨,同比下降55.73%。 出口数据统计 7月份,我国海绵钛出口量为324.9吨,同比增长126.40%,环比下降2.58%。1—7月份,我国海绵钛出口量为2877吨,同比增长171.58%。 7月份,我国厚度≤0.8mm钛板、片、带出口量为93.4吨,同比增长128.96%,环比增长40.26%。1—7月份,我国厚度≤0.8mm钛板、片、带出口量为623吨,同比增长60.06%。 7月份,我国厚度>0.8mm的钛板、片、带出口量为813吨,同比下降2.60%,环比增长3.48%。1—7月份,我国厚度>0.8mm的钛板、片、带出口量为5763吨,同比增长12.17%。 7月份,我国钛管出口量为182.5吨,同比下降31.60%,环比增长1.50%。1—7月份,我国钛管出口量为1754吨,同比下降21.88%。 7月份,我国其他未锻轧钛出口量为55.1吨,同比下降16.14%,环比下降12.66%。1—7月份,我国其他未锻轧钛出口量为452吨,同比增长24.28%。 7月份,我国钛条、杆、型材及异型材出口量为791.1吨,同比下降13.65%,环比增长25.89%。1—7月份,我国钛条、杆、型材及异型材出口量为4809吨,同比下降0.94%。 7月份,我国钛丝出口量为123.3吨,同比增长19.41%,环比增长27.41%。1—7月份,我国钛丝出口量为585吨,同比下降4.91%。 7月份,我国其他锻轧钛及钛制品出口量为371吨,同比增长27.74%,环比增长101.49%。1—7月份,我国其他锻轧钛及钛制品出口量为1754吨,同比下降10.64%。 7月份,我国钛白粉出口量为13.59万吨,同比增长7.99%,环比增长8.17%。1—7月份,我国钛白粉出口量为97.22万吨,同比增长11.46%。

  • 攀钢实现0.1毫米厚宽幅钛合金箔材工业化制备

    近日,攀钢研究院钛金属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钛合金箔材复合熔炼与无锻造直轧短流程制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依托攀钢鸿舰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B750-20辊窄钛带轧机,成功实现了500毫米宽幅、0.1毫米厚度规格的专用Ti10-PG钛合金箔材的精密轧制。 该项目组针对前期轧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了详细的优化工艺方案,成功生产出了表面质量优异、高尺寸精度的Ti10-PG钛合金箔材,标志着攀钢集团已具备氢燃料电池极板专用钛合金箔材的全工序自主生产能力,为攀钢钛产品进入新能源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