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6个
近期产业化进展:GW级产线落地可能性较大,稳定性、效率再获突破 1)行业大会顺利召开:1月8-10日,第四届全球钙钛矿与叠层电池产业化论坛在常熟召开。会议核心观点:钙钛矿与晶硅结盟趋势加强,晶硅/钙钛矿叠层成为产业化主流方向之一;技术+资本推动下,未来钙钛矿GW级产线落地可能性较大;钙钛矿进入2.0时代,学者创业、更多百兆瓦产线计划中。 2)稳定性取得进展:1月6日,据纤纳光电官方公众平台,公司α组件已顺利通过IEC61215、IEC61730稳定性全体系认证,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完整通过两项测试的机构。该组件尺寸为1245mm*635mm,发电功率约90W。标志着钙钛矿组件已可通过光伏行业公认的性能与安全重要评估标准,稳定性取得阶段性突破。 3)效率持续提升:2022年12月,德国柏林亥姆霍兹中心(HZB)研发的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创世界纪录,经NREL权威认证,效率突破32.5%。2022年12月,仁烁光能团队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破世界纪录,经日本JET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9.0%。 钙钛矿:下一代光伏新势力,高效率、低成本;稳定性+大面积制备待突破 1)高效率:单结钙钛矿电池理论转化效率可达31%以上,高于晶硅电池极限效率29.4%。钙钛矿与HJT叠层电池理论效率达43%,三层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效率超50%。目前单结钙钛矿电池最高实验室认证效率为25.7%,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最高实验室认证效率达32.5% 2)低成本:钙钛矿电池相比晶硅产业链大幅简化,单环节价值高度集中,原材料纯度要求低且易得,可低温溶液制备大幅降低能耗,根据协鑫光电测算,钙钛矿单片组件成本约为0.5-0.6元,是晶硅极限成本的50%。 3)产业化难点:目前产业化大面积镀膜设备尚无法制备质地高度均一的膜层,进而影响大面积钙钛矿组件效率提升;钙钛矿材料敏感性强,对生产环境、设备、工艺、辅材等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电池厂商产线建设提速,产业化需配方+设备+工艺齐发力 1)电池:单结电池产线建设进度提速,晶硅/钙钛矿叠层趋势渐强。目前国内已有3条百兆瓦单结钙钛矿产线投产,多条百兆瓦产线、GW级产线计划中。晶硅电池厂商纷纷布局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成为产业化主流方向之一。 2)设备:干法/湿法工艺路线未定,关注GW级产线招标,利好设备龙头。目前钙钛矿层沉积主流采用湿法工艺(狭缝涂布机),德沪涂膜为国内领先企业;干法工艺(蒸镀设备)正在验证中,OLED蒸镀设备厂商纷纷布局。除此之外,钙钛矿产线还涉及磁控溅射PVD设备、原子沉积ALD设备、等离子体镀膜RPD设备、激光划线设备、丝网印刷设备、清洗设备、层压机、检测设备等。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罗博特科、帝尔激光、亚玛顿等。 重点关注:京山轻机、德龙激光、杰普特、大族激光、杭萧钢构、奥来德、奥联电子、拓日新能、协鑫科技、隆基股份、宁德时代、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通威股份、晶科能源、中来股份、聆达股份、金风科技等;关注非上市公司:德沪涂膜、协鑫光电、纤纳光电、极电光能、众能光电、万度光能、大正微纳、仁烁光能等。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产品或技术替代的风险。
广信材料(300537) 广信材料新增控股子公司加速深耕光刻胶: 广信材料发布公告报:2022年12月14日,公司公布对外投资控股子公司的公告。公司欲加速扩张感光材料产品规模,再度深耕平板显示和半导体光刻胶及配套电子材料研发制造,光刻胶、涂料等感光材料产品受益匪浅。 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信材料)为满足公司战略发展,新增对外投资子公司。由公司出资(600万元,60%股权)和光刻胶前辈尤家栋先生(180万元,18%股权)和广州锦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龙科技)(220万元,22%股权)共同在江西省龙南市投资设立“江西扬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新增子公司)。新增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将进行平板显示和半导体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微电子材料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 强强联手,有望进一步突破光刻胶市占率。尤家栋先生曾担任苏州市电子材料厂有限公司厂长、总经理、董事长,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苏州晶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其参与了光刻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包括863计划),领导和主持承担了国家02重大专项(i线,248光刻胶产业化),为国内资深光刻胶产业领军人物。广信材料与尤家栋先生合作,会进一步加速公司在新材料尤其是平板显示及半导体光刻胶及配套材料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进程,将进一步夯实微电子材料战略布局和市场推进。 光刻胶、3C涂料领域国产替代指日可待。我国消费电子涂料领域龙头地位长期被外资企业占领,光刻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甚至近年外资市占率高达近70%。公司新设立子公司后有望进一步实现材料性能优异化、环保化、契合行业绿色环保大背景。在与尤家栋先生的合作中,公司有望继续突破材料研发、制造瓶颈,在材料性能方面夺得优势,替代外资厂商,实现国产化替代。 光伏材料行业加速,推动光伏产品快速上量。公司前瞻性布局在光伏领域新工艺路线中的光伏绝缘胶、光伏感光胶等新材料,并根据下游用户需求定制开发及配合工艺快速迭代,在此领域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及工艺积累优势。下游光伏组件企业推进HPBC、HJT等新电池技术路线,预期大幅加快光伏绝缘胶(应用HPBC、IBC电池领域等领域)、掩膜(应用于HJT电镀铜工艺)材料的进一步研发和生产。因此预计2023、2024年公司光伏业务即将放量。 光伏、光刻胶核心原材料生产部署,将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预计新增子公司用于生产PCB光刻胶、LCD光刻胶、涂料等产品的核心原材料树脂。受近年疫情等宏观事件影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从2020年5月谷底20美金/桶上涨到2022年7月的90美金/桶,与其相关系数较高的树脂价格上涨对油墨行业利润产生冲击,合资公司的设立预计可降低公司材料端生产成本,提高公司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我们预期明年上半年PCB光刻胶毛利将迅速修复至原来的25%-30%水平。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受益于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研发能力、扩产能力提升以及费用率逐步降低,毛利向好,2022年以来公司经营情况逐步好转,2022Q3实现单季度盈利,业绩符合市场一致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9、0.64、1.81亿元。公司基于原有产品与技术,持续向光伏、新能源车等高附加值新应用领域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迭代,将有效地拓宽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后续,伴随着子公司项目建成以及公司产品盈利能力的增强,首次覆盖公司,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研发进程不及预期、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宏观经济环境潜在风险等
核心观点 光伏: 2022 年央企光伏组件招投标 154.99GW,定标 118.55GW。 根据国际能源网统计, 2022年央企光伏组件招投标项目数量高达 375个,合计容量 154.99GW。 采购定标项目合计容量为 118.55GW,占总采购容量的 76.49%。 2022 年央企光伏逆变器招投标 136.94GW,定标 109.08GW。 根据国际能源网统计, 2022年央企光伏逆变器招投标项目数量高达 237 个,累计招标量在 136.94GW。采购定标项目合计容量为 109.08GW,占总采购容量的 79.66%。 硅料成交价继续下探,最低 145元/kg。 1 月 4 日硅业分会自 2022 年 9 月 8 日硅业分会宣布暂停发布价格后,首次发布硅料价格。 “暂停发布价格”时间上前后对比,多晶硅料价格跌幅高达 42.4%。 单晶硅片 12 月大幅减产,硅片价格继续下跌。 硅业分会 2022 年 1 月 5 日发布本周单晶硅片价格, M6 单晶硅片( 166mm/155μm)价格区间在 3.2-3.55 元/片,成交均价降至 3.5 元/片,周环比跌幅为 20.5%; M10 单晶硅片( 182mm/150μm)价格区间在 3.6-3.8 元/片,成交均价降至 3.74 元/片,周环比跌幅为 17.4%; G12 单晶硅片( 210mm/150μm)价格区间在 4.75-5 元/片,成交均价降至 4.9 元/片,周环比跌幅为 25.3%。 风电: 国家能源局:电力企业要加强直流近区风电、光伏集中地区的电网运行管理。 1 月 5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直流输电系统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直流近区电网运行管控。电力企业要加强直流近区风电、光伏集中地区的电网运行管理,配合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防止新能源机组大面积脱网的反事故措施。 贵州省发布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风光 75GW。 1 月 3 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关于《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到2025 年,全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分别达到 1080 万千瓦、 3100 万千瓦;到 2030年,力争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 7500 万千瓦。 安徽省“十四五”期间将分布式风电纳入交易范围。 1 月 5 日,安徽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发展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积极推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出台本地交易试点规则,将分布式风电和光伏项目纳入交易范围。 本周风电整机采购开标总计 933MW(约 0.93GW),最低中标单价 1695 元/kW。 本周( 1 月 2 日-1 月 6 日)开标含塔筒陆上风电项目 3 个,规模总计378MW,项目中标均价为 2093 元/kW,最低中标单价 1965 元/kW,最高中标单价2315 元/kW。不含塔筒陆上风电项目有 3 个,规模总计 255MW,项目中标均价为1837.5 元/kW,最低中标单价 1695 元/kW,最高中标单价 1980 元/kW。含塔筒海上风电项目 1 个,规模总计 300MW,项目中标均价为 3774.3 元/kW。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光伏板块:建议关注电池片环节钧达股份(002865,未评级)、爱旭股份(600732,未评级); 昱能科技(688348,未评级)、禾迈股份(688032,未评级)、德业股份(605117,未评级); 建议关注光伏电站运营商,新投电站成本下降,年投建规模提升芯能科技(603105,未评级)、太阳能(000591,未评级)等; 辅材环节,量升利稳,胶膜环节福斯特(603806,未评级)、海优新材(688680,未评级)、支架环节意华股份(002897,未评级)、玻璃环节福莱特(601865,未评级)、亚玛顿(002623,未评级)等; 风电板块:建议关注的海风成长性相关度高与抗通缩表现较强的海缆与塔筒管桩环节东方电缆(603606,未评级)、大金重工(002487,未评级)、海力风电(301155,未评级)、天顺风能(002531,未评级)。 风险提示 光伏行业增长不及预期;风电行业增长不及预期;工控行业增长不及预期
广信材料(300537) 国内领先油墨涂料制造企业。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油墨、涂料制造企业,拥有高性能油墨、涂料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保持传统产品发展的同时,公司还向平板显示和半导体光刻胶、自制树脂等领域进行拓展,计划在纵向实现部分材料自产、增加既有产品供应,在横向扩大产品品类。 江西广臻新基地兼顾向上游延伸和强化产业集群,传统业务反转在即。树脂是公司主要成本项之一,公司计划在江西广臻自制树脂等原材料,以提高公司对关键原材料掌控能力,如果顺利投产将有效降低公司营业成本,并加强产业集群优势。此外,由于新基地位于化工园区,相比不在化工园区的老基地更具环保安全的监管优势。 汽车领域涂料需求崛起。我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内汽车涂料市场带来机遇,国产涂料品牌在研发本土化、供应当地化、响应快速化等关键环节更具优势。公司积极布局汽车领域,不仅实现车灯涂料在通用五菱、长安、吉利等国内汽车品牌中得到应用,还成功推动新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内外饰涂料在比亚迪、长安等国产主机厂供应链实现销售。 技术积累有望在平板显示及集成电路光刻胶新业务变现。我国FPD光刻胶和IC光刻胶行业存在较大提升需求,公司基于原有PCB光刻胶的优势基础,向平板显示光刻胶、集成电路光刻胶延伸。公司所研发的TP、TN/STN-LCD光刻胶等部分平板显示光刻胶产品及配套材料已实现销售,有望将公司技术积累进一步变现。 新能源领域多款新产品逐步落地,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公司积极探索感光材料的新应用场景,重点开发光伏感光胶、光伏绝缘胶等多种光伏领域新应用材料,可用于HPBC、光伏电镀铜等新技术路线,目前已实现光伏绝缘胶产品在光伏头部企业销售。此外,公司研发的新能源绝缘涂料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铝外壳,对动力电池外壳进行绝缘防护,可作为一种新材料替代解决方案为新能源电池外壳提供更安全稳定的绝缘防护。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9、7.72、10.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4、0.79、1.8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07、0.41、0.95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及公司自身历史估值水平,并结合公司江西广臻基地的投产时间预期,给予公司2024年30倍PE倍数,对应估值55亿元,对应目标价28.5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领域产品研发或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自制树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
事件:近期,光伏板块热度升温。开年首个交易周,光伏设备板块大涨。中信电新指数周涨幅达4.67%,全行业板块排名第三;太阳能指数周涨幅达5.99%,周五单日涨幅达5.41%。其中,东方日升、中来股份、福斯特、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周涨幅均超10%。 硅料价格断崖式下跌超市场预期。Solarzoom数据显示,2022年初,一线厂商国内特级致密料成交价格为230元/kg,全年一路上扬至9月7日达到最高点307元/kg,而后维持高位运行。11月23日开始,硅料价格开始出现松动迹象,连续几周周环比下降约1%。12月中旬出现迅速回落,到2023年1月4日的三周内单周跌幅分别为8%/27%/15%。一线厂商特级致密料最新成交价格降至170元/kg,同比上月跌幅高达43%。硅料价格断崖式下跌,主要是由于新产能释放供需关系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光伏终端需求的担忧。 价格联动,下游利润再分配。硅料跌价,下游联动,solarzoom数据显示,2022年11月23日至2023年1月4日区间,单晶182硅片/单晶182PERC电池片/单晶182PERC组件价格跌幅为47%/40%/9%,跌价影响向下游传导效应逐级递减。下游盈利组件边际改善显著。1月4日,一线厂商特级致密料/单晶182硅片/单晶单面182PERC电池片/单晶182PERC组件的含税毛利润分别为0.26元/W(月同比-50%)/-0.01元/W(-125%)/0.11元/W(-47%)/0.32元/W(+856%)。 需求预期边际改善。光伏短期需求不旺主要原因是疫情因素导致开工、运输、出口等环节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进入1月,一线企业反馈订单旺盛,排产边际改善,市场担忧情绪得以缓解,板块热度重新升温。目前硅料成交量惨淡,观望情绪仍然浓厚,后续不排除价格继续下探的可能性。预计春节之后开工率将明显回升。 政策明确新能源长期发展路径。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明确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超40%/20%,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为新能源长期稳定发展铺平道路。 投资建议:随着硅料进入下行周期,光伏产业链利润进入再分配阶段。2023年绝大多数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产业链(除硅料)毛利率回归15%的中枢区间。一体化企业能最大化享受硅料释放的利润红利。建议把握两条主线:一是盈利水平边际改善空间大、具备抵御周期波动能力、竞争壁垒强大、享受海外市场红利的一体化企业或辅材龙头,推荐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晶科能源(688223)、福斯特(603806)等;二是新技术引领市场,N型电池大幕拉开,颗粒硅+CCZ潜力大,建议关注天合光能(688599)、中来股份(300393)、协鑫科技(3800.HK)、天通股份(600330)等。 风险提示:光伏政策不及预期;光伏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推进进展不及预期;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造成利润水平严重下滑。
近期,光伏以硅料为首的多个环节价格下探,成本端大幅下降。同时,近期硅片价格企稳、组件企业对2月订单需求情况看好,市场信心出现恢复。 上海有色网消息显示,多家组件企业开始临时上调1月组件排产企划。其中,某陕西龙头企业于1月5日下午召开提产会议,除此之外一线组件企业JK以及JA也纷纷放出提产计划。 具体上调幅度如何? 中金公司1月9日报告指出,根据渠道调研, 部分一线组件企业1 月排产较上月末计划上调5%-10%,超出市场预期 。国信证券给出的上调幅度数据则更为乐观—— 头部组件企业排产量已上调15%-20% ,且随着硅料价格进一步回落,组件企业排产有望进一步上调。 分析师认为,上调排产这一举动,或体现 头部企业对后市需求有望走出淡季、产业链降价去库有望进入尾声的预期转变 。 此外,从开工率/稼动率来看,目前正值春节前夕,本月春节部分厂商原计划减产,但因12月疫情影响损失产出,华金证券预计,供应链价格跌势也有望回稳之下,1月稼动率有回调的趋势,测算整体一线垂直整合厂家稼动率约至70%-80%左右,二三线厂家因体量较小稼动率约50%-60%。 而晶澳科技日前回应“排产上调”时更直言, 比之前预期乐观,一季度开工率大概90%以上 。 组件环节订单签订周期长, 头部企业一季度订单能见度已达六至七成以上,部分二季度达到一定能见度 。中金公司判断,存量订单盈利有望阶段性受益于上游价格的超额调整,新签订单主流价格有望于春节后更为明朗。 胶膜粒子或成光伏最紧张辅材环节 随着下游需求增长、组件厂上调排产,国信证券指出,现阶段上游辅材有望进入补库存量、价齐升阶段,而 胶膜粒子(EVA、POE)有望成为未来1-2年光伏最紧张辅材环节 。 其中, EVA方面, 数据显示,上周国产EVA光伏料、线缆料价格约15000-16000元/吨,环比前一周涨约5%,EVA光伏料成交价较竞拍价溢价1000元/吨,部分软料企业已封盘不报。胶膜厂认为,EVA价格已触底,同时看好春节后需求提前备货,因此已展开积极备货。 而EVA装置建设周期在3年左右。分析师预计,2022年EVA消费量增长30%以上,达到270万吨左右。考虑到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乐观需求,光伏料新增需求量有望较 2022年超过50万吨,新增产能仅古雷石化30万吨/年,因此高端光伏料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看好2023-2024年EVA产品价格迎来上涨通道。 POE方面, 随着TOPCon等新型电池技术发展,POE胶膜需求有望较快增长。据海通证券测算,2022-2025年光伏POE需求分别为19/45/75/103万吨,POE粒子将供应偏紧。 我国POE粒子依赖于进口,2017-2021年我国POE进口量从22.22万吨增长至63.9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95%。同时,其进口单价从2020年的1615.75美元/吨上涨至2022年1-7月的2843.19美元/吨,涨幅达75.97%。 现阶段,国内POE尚未实现工业化,不过多家企业已着手积极布局POE产能。截至2022年12月,国内POE总规划产能约200万吨/年。 据不完全统计,A股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
光伏产业链价格在2022年底骤然降温。自2022年10月硅片价格先于上游硅料环节出现大跌,价格战全面开打,降价潮迅速向下游电池环节蔓延。近日通过一线走访调研多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后了解到,由于供应端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及季节性终端需求锐减,上下游的心理拉锯战变得愈加敏感,“买涨不买跌”的观望情绪浓重。产业链价格仍未见底,短期内跌势还将持续。 业内人士表示,降价会成为光伏产业链2023年的关键词,硅料价格会回归到8万元至12万元/吨的正常区间。随着组件产品价格下降,此前受低收益率压制的地面电站装机或迎来复苏,2023年光伏装机规模有望提升。 大幅减产 “实际成交价格会比官方数据更低,现在市场价格混乱,观望情绪很浓,上下游正处于博弈阶段。”一位光伏产业链公司的采购负责人表示。 尽管业内对产业链降价大趋势已有共识,自2022年11月以来硅片降价促销的氛围也日益浓厚,但不少业内人士还是对目前降价潮引发的连锁反应感到惊讶。从多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处获悉,一方面下游对于原材料降价持观望态度,因此在下行市场中采购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按目前原材料和硅片降价速率来看,拉晶环节利润基本无法覆盖硅料成本,多数企业面临单瓦净利润亏损的风险。 “因此,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开始大幅降低开工率,近期好多一体化头部企业开工率维持在70%-80%,其余企业开工率下降至55%-70%。尽管目前电池环节仍有部分利润,但头部企业开工率也降至70%-80%。”国内某大型企业生产负责人坦言。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简称“硅业分会”)统计,2022年12月国内硅片产量减少至27.5GW,环比下降23.8%,减少量主要来源于一线企业降低开工率。其中,单晶硅片产量为26.7GW,环比下降24.4%,多晶硅片产量维持在0.8GW,环比持平。 、根据SMM最新报价显示,1月6日,SMM工业硅产品报价仅有个别产品价格微跌,多数产品价格较前一交易日持稳,其他硅产品也仅有部分价格下调,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价格持稳。工业硅方面,441# 在华东、黄埔港、天津港、昆明有50元/吨的下调,其中华东报价至18800-18900元/吨,均价报18850元/吨。521# (华东)微跌50元/吨至18700-18800元/吨,均价报18750元/吨。硅粉部分价格持稳。其他硅产品方面,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价格企稳,仅硅片中国FOB等部分产品价格有所下调。 剧烈的降价调整引发不少业内人士对行业洗牌的担忧。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480个。 供求关系逆转 供过于求是本轮光伏全产业链降价的主因。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称:“受圣诞节的影响,目前是海外光伏装机的淡季,加上国内市场装机需求没有上量,大大降低了对于组件产品的需求。组件产品的上游是电池,层层传导,导致硅料、硅片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五六年时间里,硅片是整个光伏产业链超额收益最高的环节,由此吸引了一大批跨界玩家涌入并急剧扩产,这也导致在这波产业链的降价中,硅片价格降幅最大。“硅片的产能远远大于硅料产能,甚至超过硅料产能的一倍,硅片厂家为了保持出货,就需要牺牲一部分利润。同时,硅片向薄片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原有的普通硅片产能很可能就会过剩,产能过剩面临的就是价格挤压,所以硅片价格跌幅最大。”祁海珅说。 上游硅料环节的博弈程度也日趋激烈。硅料环节正在经受用料需求急速萎缩的市场变化,而且随着前期订单陆续完成履约和交付,部分硅料企业已经开始面临缺乏新订单的境遇。此外,硅料环节的异常库存也开始提升。 “硅料市场目前也处于供大于求状态,龙头厂家价格坚挺,因为他们与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同时,很多大厂已经签订了长期订单,相对于中小硅料企业来说压力较小。而中小硅料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就会优先降价,硅料价格下降已是大势所趋。”一位业内人士说。 产业链价值逻辑重构 2023年降价将是光伏产业链的主旋律。不少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光伏装机体量会继续增加,但由于后端电池、组件环节的扩产速度慢于前端硅料、硅片环节,前端产能会处于过剩状态。这种情况下,降价是大势所趋。 “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再到组件,2023年会持续降价。硅料价格会回归到正常状态,之前30万元/吨是暴利,未来会回归到8万元至12万元/吨的正常区间。”一位业内人士说。 虽然正在经历价格震荡,但多家券商均对光伏行业的中长期前景表示看好。中信证券分析研判,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1.4亿千瓦。特别是随着2023年起硅料等环节新产能释放,成本逐步回落,此前受低收益率压制的地面电站装机或迎复苏,装机比例有望回升,预计地面电站同比增速有望达80%,而分布式同样有望维持近40%的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此轮上游硅料、硅片环节价格调整向下传导,光伏产业链下游环节利润有望增厚。
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再度强调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2022年11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电力现货市场规则性文件。12月以来多地调整分时电价政策,扩大峰谷价差。而上述涉及电力现货市场、分时电价机制等政策,将对煤电、储能、虚拟电厂等多个能源产业条线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将带来重要影响。兴业证券分析指出,政策端发力+用电量走弱+成本端下行,火电经营风险敞口降低,或进入盈利快速修复阶段。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内蒙华电 已经投入运行的发电厂共计17家,控股装机容量1284.62万千瓦。 长源电力 可控在运总装机容量占湖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9018.69万千瓦(含三峡2240万千瓦)的7.98%。
2022年的楼市,经历了此前几年不曾有过的深度调整。 购房需求减弱,叠加部分项目停工及疫情反复等因素,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较为低迷的状态。在易居企业集团执行总裁张燕看来,2022年可谓楼市政策最为频繁的年份之一,各类纾困政策应出尽出,但对销售促进作用较为有限。 “市场仍处于筑底过程中,下行态势还未真正得到扭转。从成交量角度来看,2022年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张燕表示。 克而瑞预估,2022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分别为13.6亿平方米和13.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及27%。 张燕指出,全国新建商品房连续5年达到17亿以上平方米成交规模之后,2022年行业规模大概率将回落至14亿平方米以下,行业规模将迎来真正的拐点。 成交量“跌跌不休” 2022年刚一开局,楼市交易量便出现了回落。 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1月全国29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429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7%,同比降46%。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2021年下半年市场出现一定幅度调整,但12月成交量出现翘尾现象,考虑到当年12月基数较高,2022年1月成交量下降符合市场预期。 随后的2、3月,交易量仍呈现回落态势。克而瑞数据显示,2月全国29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07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 32%,同比降36%。3月3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6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 回顾全年市场时,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林波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交易回落,市场并未感到意外。 “上年12月成交量较高,今年1月很难维持,成交量降下来很正常。按往年经验,2月有春节因素,3月为节后起步期,一季度市场成交量走低,降幅在市场可接受范围内。当时业内普遍预期,接下来交易将逐步活跃起来。”林波表示。 林波对记者表示,一季度市场表现欠佳,业内认为随着各地不断出台楼市扶持政策,二、三季度市场不会持续下滑。 然而,此后楼市持续回落,超出了市场预料。 “现在回顾并对各月成交量进行比较,一季度市场表现还算是不错的。市场低迷态势贯穿了全年,这种局面是业内在年初时完全不曾想到的。”林波感慨道。 张波告诉记者,从全年情况来看,除6月交易量较高,即使是9、10月这样的旺季,成交情况也不佳。 “成交量按月有起伏变化,但‘跌跌不休’成为今年楼市一个重要特征。”张波说。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约30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8%,成交规模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新房成交量萎缩,价格也出现了回调。 对于新房价格表现,中指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表示,上半年新房价格整体呈横盘态势,下半年房价走势疲弱。“百城新房价格持续下跌,截至11月已连续5个月环比下跌。” 楼市持续低迷之下,2022年下半年至今,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降至历史低点。 在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看来,今年的房地产投资打破了近20年的一个规律,在以往年份,房地产政策松动配合货币政策支持,投资指标往往会在2-3个月内快速反弹,但今年的政策对投资似乎失效了。 “如从地方政策松动来计算,已经持续9个多月;从顶层发力纾困政策时间来算,也持续了3-4个月。诸多政策加持之下,投资指标没有扭转,仍然在下滑。”宋红卫表示。 就2022年全年数据,中指院指数事业部分析师孟新增预计,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在22%左右,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或接近4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降幅或在8%左右。 克而瑞预计,2022年全年开发投资额约13.2万亿元,增速同比下降10.8%。 楼市仍处筑底过程中 面对楼市低迷,2022年超300省市出台政策近千条,11月以来,多部门出台面向供给端的房地产政策。 央行、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等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三箭齐发”全面支持房企融资,支持民企融资“第二支箭”、“金融16条”、预售资金监管新政、支持房企股权融资等陆续出台,帮助优质房企恢复经营“造血”功能。 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告诉记者,今年楼市扶持政策相当密集,但效果有限;11月以来多部门出台不少利好楼市政策,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但成交量仍未能企稳。 对于多部门出手,张辉表示,目前顶层政策集中于供给端,但如何激发需求端活力,成为楼市回暖一个关系因素。 “2022年楼市下行,与购房者收入预期明显转弱有关,居民置业信心不足,尤其是刚需购房者观望情绪较浓。此外,下半年部分项目停工,也对市场信心形成不小的影响,置业需求进一步延后。市场信心的恢复并非短期可以达成,目前很难预判市场何时转暖。”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宋红卫也指出,行业下行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购房者信心不足。恢复需求端信心将成为政策接下来一个重点,预计明年相关部门会在需求端持续发力。 房地产市场低位徘徊的态势将持续多久,楼市何时拨云见日? 对此,张波认为,虽然目前楼市仍未真正企稳,但市场已看到一些较为积极的信号。 “各地出台保交楼强有力的措施,以及多部门在供给端的政策,均给市场吃下定心丸,成交量虽然仍在下行,但可视为加速筑底的过程。另外,房企年底加大促销力度将吸引一批购房者入市,有助于活跃市场成交量,成交量能够起来,市场将有望企稳。”张波表示。 宋红卫认为,根据以往周期情况研判,销售下行周期很有可能延续到明年6月左右,新开工投资规模真正恢复,可能会延迟至10月份之后。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23年楼市即使回暖也很难回到2021年之前的规模,各梯队城市的表现将进一步分化。 黄瑜指出,2022年各线代表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均出现下降,但一线城市韧性较强,降幅最小;三四线代表城市商品住宅同比降幅较大,面临不小去化压力。 林波对记者表示,今年各线城市成交、库存情况,成为预判明年城市走向一个重要基础。“成交量降幅小、库存压力不大的城市,有望率先回暖。”
能源价格高企使得光伏产业在成本端的优势凸显 工业硅是硅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下游包括晶硅光伏产业链、有机硅产业链、铝合金产业链,均与新能源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随着下游光伏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和有机硅产业链的稳步增长,工业硅产业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本文主要从光伏角度切入,从原料构成、重点环节、发展历史,以及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发展、产业链分布及趋势等角度介绍光伏产业。 图为可再生能源LCOE与月平均批发电价对比 图为太阳能光伏是全球电力行业的最主要投资 图为2010—2027年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量预测 图为我国光伏产业链产能分布 图为2022年PERCc-Si太阳能组件的总制造成本 A光伏产业链概况 推动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包括中国、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在内的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在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长的带动下,预计2021—2025年,中国多晶硅产业对工业硅需求增长率将超过30%,对工业硅的需求增长将起主导作用。本文主要从光伏角度切入,从原料构成、重点环节、发展历史,以及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发展、产业链分布及趋势等角度介绍光伏产业。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而太阳能电池通常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按照光伏电池片的材质,太阳能电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另一类是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晶硅光伏电池起步早、效率高、成本低,是目前光伏市场的主流。 晶硅光伏组件原料构成 从光伏产业链的原料构成来看,主要的原料包括硅料、白银、光伏玻璃、铝、铜等。从重量的角度来看,玻璃的占比最高,在68%—72%,铝的占比也高达12%—14%,而硅料的占比仅为3%—4%,与铜差不多。但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由于硅料和白银的价值较高,因此占比重较高,硅料的占比高达35%—45%,白银的占比则达到9%—23%,玻璃占比为11%—15%,铝和铜的占比分别为9%—12%和5%—12%。由于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率较高,因此基于价值的评估的波动范围较大。硅作为占比最大的原材料,对晶硅光伏产业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晶硅光伏核心环节构成 光伏产业链从原料到终端应用,主要的核心环节包括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据调研了解,整个光伏产业按照传统工业划分,不同的环节分属不同的行业。一般来说,上游包括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的生产,比如硅石生产工业硅属于熔炼行业,由工业硅生成多晶硅属于化工行业,而切片则属于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中游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以及逆变器环节,属于电子和装配行业,最后建成分布式或集中式电站则是建筑行业。此外,光伏产业链未来一体化发展将成为趋势,一方面,从中下游来看由于拉晶到切片环节以及电池片到组件环节的一致性要求高,为了保证质量,一般会同步建设;另一方面,从中上游来看,为了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和产品质量,多晶硅企业也多在布局上游工厂。 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历史 从光伏产业链的发展来看,光伏发电大规模商业应用要从2004年德国率先推出可再生能源法案补贴开始,光伏发电行业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众多光伏厂商进行产能扩张,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11年之后,欧洲各国调整政府补贴政策,降低政府补贴,光伏行业快速出现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众多知名光伏组件厂商因此停工甚至倒闭。自2013年以来,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一直引领着新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增长。根据IEA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已安装843GW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系统,中国带动了大约70%亚洲市场和40%全球市场装机量。 B光伏发电的成本 近年来传统能源价格高企,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增加,叠加碳中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因而光伏发电的投资快速增长。根据IEA的统计数据,光伏发电在化石能源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成本优势凸显,尤其是在欧洲地区。 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迭代,比如太阳级硅材料能耗下降,光伏电池效率提高,基片继续减薄,原材料用量减少,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回收期缩短,光伏发电的优势逐步显现。根据IRENA报告,2010年至2021年,新投产的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全球加权平均LCOE(Levelized Cost of Energy),即平准化度电成本,用于比较和评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了88%。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投产的新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全球平均LCOE同比下降13%,从0.055美元/千瓦时降至0.048美元/千瓦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受益于化石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太阳能光伏发电相对其他能源的成本优势凸显;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行业技术进步引导成本快速下降,成本优势带动投资增加。根据IEA的统计数据,超过50%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均投入了光伏太阳能发电行业,太阳能光伏是2022年全球电力行业的最主要投资。 C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全球能源危机正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5年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拥有最大的装机容量占比。 随着成本优势带动光伏产业链投资大幅增加,光伏产业链装机容量快速发展。从中国市场来看,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CPI A)数据,2022年1—10月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同比增长98.7%,达到58.24GW.从更远期的全球市场来看,未来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位居电力市场累计装机量第一。根据IEA的最新报告,2022—202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增长近2400GW,比去年报告中的预测高近30%,这也是IEA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向上修正。预计未来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电力扩张的90%以上,到2025年年初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将在2023—2027年依次超过水电、 天然气 和煤炭,并在2027年超过2350GW,占比达到第一。 D光伏产业链分布 在全球经济大变局的时代,未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光伏产业原材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在光伏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稳定发展。 从光伏产业链产能分布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都占有绝对优势。根据IEA的统计数据,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占全球比例的75%以上,晶圆占比超90%。2021年,中国生产了约80%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剩余市场份额则主要在德国、马来西亚和美国。 未来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预计将翻番,主要增量来源于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据CPIA数据,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已明确“十四五”期间风光装机规划,其中26个省市自治区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406.55GW,未来4年新增355.5GW.目前我国在光伏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保障光伏产业原料供应和价格稳定,有利于保持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有利于国家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能源安全保障。 目前海外光伏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出口产品依赖度较高,欧美依然积极发展本土产业和在东南亚布局新的光伏产业链以减少中国在光伏市场的影响力,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整体生产成本是影响光伏市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从IEA数据可以看出,东南亚和印度市场的组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而目前发展得较快。预计随着北美、东南亚、印度市场的发展,2027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下滑。但得益于我国光伏全产业链发展的规模经济、供应链一体化、相对较低的能源成本和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我国在光伏产业链市场的占比始终超60%,依然占全球的主导地位。 综上,随着推动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能源价格高企使得光伏产业在成本端的优势凸显,投资大幅增加,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确定性高且增速快,光伏装机量预计也将快速增长,稳定的原料供应和价格将有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光伏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保障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供应,有利于保持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有利于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能源安全保障。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