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45

  • 温州最大光储充放检综合供能示范站投运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快速增加,其带来的并网难、消纳难等挑战越来越大,为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作用日益凸显。 日前,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指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9%。温州市积极响应行动方案,建成该市首个“光伏+储能+充电+放电+电池检测“五位一体”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站。 位于浙江温州市鹿城区康盛路的双屿综合供能站,由特来电与瑞浦兰钧联合为温州市交运能源公司打造。作为温州首个以充电型微电网为核心的“变配光储充放检”智能微电网综合供能站,该站占地7000余平方米,拥有直流快充桩72个,创新融合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利用技术、群管群控有序充电、V2G放电技术、车辆安全防护检测技术、云平台能量管理技术的多生态系统,着力构建“三大新高地”典型应用场景:源网荷储微网生态新高地,实现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融合互动,建成数字新基建的典型项目,是公交充电网助力城市绿色转型的创新示范。 光伏发电,实现绿电最大化消纳 电站采用了光伏发电的绿电模式,利用车位顶部空间建设3座光伏车棚,总容量为214kWp,年发电量约22万度,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每年节煤约66.3吨,碳减排约182.2吨。具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功能,打开了新能源消纳通道,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真正实现了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最大化引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储能系统,实现电网削峰填谷 场站建设了1套容量为3000kWh的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让场站使用储能电,减轻高峰时段电网负荷;在用电低谷时,使用电网低价电存电,实现周期循环。既平滑了新能源发电,提高其消纳率;又能降低整体用电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实现电网削峰填谷,获得峰谷差收益。按照每天两充两放,首年转移电量可达219万kWh。光伏加储能系统不仅能为电动汽车供电,还能为园区用电提供绿色电力。 智能调度,公交车+社会车辆共享充电 光储充放一体化微网电站,通过集成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等功能,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在储能站中,为电动汽车供电。项目设置个72充电车位,将公交充电区和社会车辆区复用,采用功率池共享的群管群控系统,可以通过有序充电、智能调度,面向不同车型提供所需功率,可实现多终端功率共享、全矩阵大功率输出,满足公交大巴、物流通勤、网约出租、私家车等各类新能源车型的功率需求。 场站采用高智能化、强拓展性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EMS),将所有的光伏、储能、充放电系统,链接至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调度,根据实时天气、电价、新能源车电池状态信息,与云端进行通讯,选择最优的系统运行策略,保障微电网安全运行,实现微网系统收益的提高。 温州市交运能源公司将以双屿综合供能站为样板,将更多充电站升级为“光储充放”一体化微网综合供能站,拓展公共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贡献国企力量,推动电动汽车从“低碳”向“零碳”发展。

  • 新型储能项目快速增长背景下 铅碳储能电池项目表现如何?(附铅碳储能项目梳理)【SMM分析】

    新型储能项目最新进展 2023年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2023年三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 17.33GW/35.80GWh ,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 GW /17.72G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截至2023年6月底,除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占1.1%、压缩空气储能占1.0%、铅酸(碳)电池储能占0.9%。另外,据国家能源局二季度公布数据,2023年1-5月投运/并网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共有84个磷酸铁锂项目,装机规模达2939MW,占比高达98.33%;液流电池储能项目5个,装机规模为4.1MW;铅碳电池储能和铅酸电池储能项目各1个,装机规模分别为45.36MW/477.757MWh和0.46MWh/0.46MWh。 历史进程 从历史进程上看,2018年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开启的元年,也是中国电化学储能发展史的分水岭。一方面是因为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功率规模在2018年首次突破GW,另一方面则是电化学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规模高达612.8MW,对比2017年新增功率规模147.3MW,同比增长316%。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累计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为1.0185GW/2.9123GWh(截至2018年底,全球累计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4.8683GW/10.7392GWh),是2017年累计总规模的2.6倍。彼时的装机功率占比方面,磷酸铁锂储能技术占比最高,高达57.8%,其次是铅蓄电池(25.5%)、三元锂电池(10.8%);在装机容量占比方面,铅蓄电池占比最高,高达51.7%,其次是磷酸铁锂(37.0%)、三元锂电池(5.2%)。2020年国内储能装机量9.2%为电化学储能,其中铅蓄电池为第二大分支,占到10.2%。据此,SMM估算,截至2018年底铅蓄电池装机规模约0.2597GW/1.506GWh,用户侧单体最大铅碳电池项目开始投入运行。 另外,202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这一要求的提出也是储能探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安全性更强的铅碳电池在储能场景的发展与应用再度受到关注。 应用场景 铅碳储能电池应用场景除了5G基站及IDC外,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电侧均不断有新项目招标投建。未来,采用铅碳电池建设的共享电站,重点方向将是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调峰调谷,相当于大型的“城市充电宝”,也可以用于电网侧和发电侧。 铅碳储能电池成本评估及盈利模式 据测算,目前铅碳电池储能的建设成本约0.8-1元/Wh,AGM铅碳电池项目公示的中标价格普遍集中在0.9-1.7元/wh,整体运营度电成本0.2~0.3元/KWh。未来考虑铅碳电池的可回收性及寿命的延长,整体运营度电成本可以低至0.05~0.1元/KWh。目前储能电站盈利模式的其中一类是采取峰谷电价套利模式,即储能站在谷时充电,峰时放电,以此补平电网负荷曲线的同时获取峰谷电价差值的收益。太湖能谷CEO吴建斌表示,利用铅酸电池集成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储能电站寿命更长,性价比高,目前已在用户侧有多个应用,在江苏、浙江等峰谷电价差较高的地方,储能项目可以实现最快不到3年回本。 业内一般认为,1.5元/wh的系统成本是储能经济性的拐点,特别是对于能量型的应用如峰谷套利、新能源配套等。由于电池成本和BOS成本的不断下降,储能系统成本已经突破这一成本线,经济性拐点已经开始出现。此外,传统铅酸电池储能密度只有30至40Wh/kg,改良后铅碳电池为30至60Wh/kg,但是仍然小于锂电池组120至200Wh/kg的储能水平,因此在对电池重量要求严格的环境,如消费电子、新能源车等领域竞争优势不足,但在对重量要求不高、安全性更严格的储能领域则存在一定优势。   项目投建梳理 一、太湖能谷 太湖能谷已在浙江多地、江苏等开展大规模用户侧共享储能,与多地政府及战略伙伴深入合作,已开拓出政策空间和成熟业务模式,已投运、在建、待签约项目几十个,总规模几十GWh。“和平共储”智慧零碳电厂一期已经基本建成投运,并将获得浙江省、国家电投集团的全面推广。 2023年5月31日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国家电投集团浙江分公司江苏长强钢铁25.2MW/243.3MWh铅碳电池用户侧储能电站项目顺利并网。公示显示,中标候选人为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为227322866元,投标单价为0.93元/Wh。备选中标人为湖州吉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招标公告显示,项目地点位于江苏省靖江市江苏长强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内南侧空地,为江苏长强钢铁25.2MW/243.3MWh储能电站项目提供储能电站设计、设备供应、设备安装和配套工程建设等。 另外,SMM根据项目招标公示,2023年太湖能谷中标/在建项目共计1105.5MW/3802WWh,已中标项目预期将于1-2年内陆续完成。 二、吉电股份 (1)2022年12月1日吉电股份超威郎山10MW/97.312MWh储能项目一期工程一次并网成功。该储能电站由吉电太能(浙江)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省长兴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是吉电股份与超威集团联手共同打造的铅碳类首个“百兆瓦时”储能项目。该项目作为浙江省首批商业化运营的铅碳类储能电站,创新了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耦合的商业模式。 (2)2022年12月9日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桐乡市荣翔染整“数智共享”集中式储能项目启动建设,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用户侧铅碳储能,目前暂未发布投运公告。据悉,该项目建设规模为30MW/300MWh,占地3000平方米,计划投资约2.94亿元。经测算,项目一次充电量达30万千瓦时,相当于可满足约14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需求。建成投运后,具备调度可调可控能力,年可消纳约63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费约1.8万吨。 此外,这份名单另外提及另一涉及铅蓄电池的项目——华能长兴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一期)拟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100MW/200MWh。 (3)2023年1月6日,吉电股份东北区域公司西藏拉萨沛德光伏电站储能项目正式开工,规划建设容量6MW/30MWh,运营期10年,年设计发电量6868万千瓦时。项目接入沛德光伏电站110kV 升压站35kV 低压侧。招标公告显示,储能项目铅碳电池按照每天1 次充放电循环,保证稳定运行5年,第六年更换电芯后再安全稳定运行5 年,整套储能设施单簇电池首年容量保存率不低于90%。整套铅碳电池储能项目十年内放电综合效率不低于82.30%、放电次数3400次,寿命周期可用电量不低于80%。 三、广州能谷 据2023年7月广东省储能备案项目数据,广州能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能谷”)完成3个独立储能项目备案,总规模达670MW/2680MWh,总投资41.5亿元,项目均选用AGM铅碳电池,储能电池系统采用户外组串式集装箱液冷方案,储能单元规模4.48MW/17.920MWh。项目将落地广东省佛山、江门、广州3个地市,其中佛山、广州项目预计在今年12月开工。 四、其他项目   (1)2020年10月29日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湖州长兴雉城12MW/24MWh全国首座铅碳式电网侧储能电站倒送电成功正式并网投运。20160个铅蓄式电池整齐地放置于21个电池架上,总容量相当于40多万个10000毫安时的普通家用充电宝的电量。电站投运后,可有效减少电网负荷峰谷差,进一步提升电网弹性,预计年调峰容量800余万千瓦时。 (2)2022年6月,华铂再生资源科技削峰填谷18MW/144MWh储能项目并网投运。华铂再生资源科技削峰填谷储能项目,由华铂再生资源科技及其母公司南都电源投建,总投资约2.6亿元,共有36套500千瓦单元储能系统模块。每套模块由8串电池阵列,由2496颗铅碳电池、8套电池管理系统、1台变流器组成。据初步测算,项目并网运行后,每年将为企业节约电费2000余万元。同时,项目所用铅碳电池寿命终止时,还有60%的残值可以回收,残值收益预计为1.5亿元。 (3)昆工科技拟出资3.3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以此建设年产 2000万 KVAh新型铅碳长时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据悉,项目总投资24亿元,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上缴税收12亿元,预计明年6月份建成投产。项目分两期建设,各期计划投资均为12亿元,各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1000万KVAh,全部建设期计划为4年,其中一期为2年。 未来展望 2023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储能政策发布进入高峰,其中1月份共有50余项发布或征求意见,2月共发布26项储能产业相关政策,新型储能发展迎来大量政策指引。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GW以上,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至少还有5-6倍的空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而另一研究机构RCESIP(储能产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预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4吉瓦,市场份额将迈入千亿级别。铅碳电池已成为重要参与者,从各省市已公布的储能示范项目及其他公开信息来看,拟建项目中锂离子储能占据绝大份额,铅酸储能项目零星投建,目前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区,未来拟建设项目将扩展至广东、宁夏、内蒙古等地区。 据企业公开信息,目前从事铅碳电池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企业主要有南都电源、圣阳电源、天能电池、超威集团、双登集团等,而除国网供电公司外,太湖能谷、吉电股份、广州能谷等则是主要的大型项目投标企业。据调研,多家铅蓄电池企业对铅碳电池储能项目前景乐观,部分蓄电池企业厂区已建成2-30MW不等铅碳电池储能项目辅助企业节能并作为样本示范。据SMM调研了解,铅冶炼厂对铅碳储能项目在削峰填谷节约用电成本方面表现出合作意向,加上冶炼厂与下游铅蓄电池企业长期合作关系,在有色金属冶炼中或成为最先体验用户侧小型铅碳储能项目的用户,后续SMM将持续跟进相关项目投建进展及对铅市场的中长期影响。

  • 周内铜价重心回落 精铜杆开工率持续回升【SMM铜下游周度调研】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本周SMM调研了国内主要大中型铜杆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综合看 企业开工率为68.11% ,较上周回升3.19个百分点。(调研企业:21家,产能:747万吨)  本周(8月4日-8月10日)国内主要精铜杆企业周度开工率较上周回升3.19个百分点,录得68.11%。随着铜价重心的回落,下游采购情绪得以改善,刚需订单有所增加,精铜杆行业订单较上周转好,开工率持续回升。 从调研来看,周内铜价回落,部分铜杆企业反馈下游提货速度加快,新增订单较上周明显增加,不过仍有不少下游企业持续看空铜价,且临近交割换月,下单量仍偏向谨慎。另外,本周精废杆平均价差收窄至911元/吨,再生铜杆价格优势大幅缩减,利好精铜杆消费。 整体看,当下刚需消费仍有韧性,但铜价的走势对下游采购情绪干扰较大。另外,多个铜杆企业反馈下游资金紧缺问题,中小型线缆企业订单持续受到影响,而大型线缆厂因回款牢靠、订单稳定等因素受到精铜杆企业的青睐,华东地区大型铜杆厂“让价换量”的情况仍有发生。 附部分精铜杆企业调研详情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 本周精铜杆行业开工率如期回升  但周内订单随铜价波动起伏明显  【SMM铜下游周度调研】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本周SMM调研了国内主要大中型铜杆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综合看 企业开工率为64.92% ,较上周回升5.19百分点。(调研企业:21家,产能:747万吨)  如预期所料,本周(7月29日-8月3日)国内主要精铜杆企业周度开工率为64.92%,较上周回升5.19百分点。部分精铜杆企业在上周经过减产调节,本周已陆续恢复正常生产,开工率得以回升,不过仍有铜杆厂目前产能未开满,及华中某铜杆企业设备大检修对开工率造成拖累。 高铜价对下游消费有明显抑制,本周精铜杆订单跟随铜价涨跌表现起伏 。具体来看,周一、周二铜价重心持续上抬,一举冲破70000元/吨,下游采购情绪受到明显干扰,下单量大幅减少,个别精铜杆企业反馈新增订单断崖式下跌。而周中随着铜价回调,下游刚需订单明显增多,提货速度也有所加快,精铜杆企业反馈新增订单较周初明显好转。 附部分精铜杆企业调研详情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加速转型期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占比不断提高,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安全稳定控制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情况。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也呼唤构建功能更加强大、运行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日,在华北电力大学2023新型电力系统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当前,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电源特性的转变与地域发展差异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多方面转变 从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看,与会专家指出,其电源结构、电源定位、电源形式、电源特性等都发生了转变。 “在电源形式方面,多种电源形式并存,新能源集群、风光水火储一体、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氢能、新能源+水电、新能源+荷+储能等多元开发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在电源特性方面,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风光电源的间接性、波动性将使电源出力特性更加复杂多变,未来需要性能稳定的新能源品种。”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周焕生指出。 在新能源逐步成为主体电源后,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将更加突出。周焕生进一步表示,数字电网或将成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形态,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促进源网荷储协调。“电网的结构将由现在传统的大电网互联,向‘主干网+中小型电网及微电网’的柔性互联形态发展,形成清晰合理、分层分区的输电网结构,配电网也将具备更加高效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储能负荷开放接入和双向互动。”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显著特征,储能的接入给电网的安全和调度运行都带来挑战。“因此,储能的规划、调度与控制技术也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难题。目前,国内储能成本较高,服务于单一对象,经济性和利用效率低;储能作为电力新系统的新元素,面向对象众多,但与各个对象之间的业务与交互关系模糊,缺乏完善细致的运行策略和结算机制;储能智能化辅助决策能力不足,运行和控制依赖于人员的调控,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和职责。”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院研究院专责翟苏巍表示。 城乡电力系统建设各有侧重 农村和城市地区电力系统发展的地域差异,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今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需要大规模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并网,但当前农村电网的资本化水平和数字化水平与这一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当前要向现代化农村电网方向转型,除了面临供电负荷的增长外,还有规模化的分布式能源接入带来的问题。农村电网覆盖面比较广,人员运维比较困难,新能源的承载能力较差。”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覃惠玲指出,“具体来说,‘十三五’期间,我们虽然对农村电网做了升级改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户均容量、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等基建方面。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求农村电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还要全面服务生态目标,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这些都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覃惠玲认为,未来可通过智能化提升、农村配电网感知能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以及数字赋能等打造农村现代化电网。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办公室处长程序表示,随着“双碳”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深入推进,我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走绿色发展道路期间的轮廓也逐渐明朗,亟需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引领,支撑传统能源体系绿色转型。 “对此,以数字化低碳城市电网为基础,可以在电、气、热、油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基础上,推进多能互补和电能替代,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在源网荷储全要素方面,开展技术、机制和模式相关创新,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程序建议。 示范项目提供借鉴经验 对于现代化农村电网后续建设,覃惠玲认为,国家对现代化农村电网建设方向提出了要求,但仍然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她建议,未来要巩固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也要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农村电网平均供电水平差距,同时提升农村网架水平和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农村电网的数字化水平和电气化水平。 根据各省区资源禀赋、建设基础等情况,南网也正在布局一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有序推进省、地、县、园区四级示范项目建设。其中,在分布式光伏并网示范方面,为解决随着城镇、农村等建筑屋顶大量分布式光伏接入带来的配电网末端电压高、谐波、三相不平衡等问题,贵州建设了六盘水羊场乡柔性配网示范工程,采用交直流同杆架设、台区柔性互联、分布式光伏+储能、有载调容调压等技术,取得较好效果。“项目实施后,年平均停电时间由0.17小时/户缩短至0.12小时/户、电压合格率由99.91%提升至99.94%,中压线路自愈率由50%提升至87%,分布式光伏消纳率达70%以上。”周焕生说。 在绿色低碳方面,据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市场营销部资深工程师何嘉兴介绍,作为全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广州搭建“穗碳计算器”微信小程序、“穗碳”电碳大数据平台、“穗碳”工业绿色金融平台、广州市产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穗碳”绿色低碳服务平台等,互联政企产融各界的低碳需求与供给能力,以数字赋能各界应用场景。 在储能方面,翟苏巍认为,储能的运行控制应进一步考虑电网、用户多方协同。“储能参与电网调节,也应该有更多的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储能一站多用、分时复用等功能,提高利用率。”

  • 精铜杆行业7月回顾——铜价居高、消费淡季之下 精铜杆行业压力倍增【SMM分析】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7月份铜价重心居高震荡,区间最高触及69850元/吨。在消费淡季的影响下,精铜杆消费如何? 从SMM对国内21家大中型精铜杆企业的周度开工率调研来看,7月份精铜杆企业订单表现不佳。 进入7月份,由于行业传统淡季叠加铜价始终居高,来自下游漆包线行业的订单表现“淡于往年”,对铜杆的需求大幅下滑。而线缆行业受地产端需求下滑拖累,中小型线缆厂订单表现不足,且资金回款压力大,加之铜价居高,企业多以刚需采购为主。下游线缆及漆包线行业的订单持续不佳,令精铜杆企业在手订单不充足,企业成品库存压力增大下,无奈调节生产节奏,阶段性减、停产现象较为明显,开工率表现不佳。 精废杆价差方面,据SMM数据显示7月份精废杆平均价差1225元/吨,仍处于优势线上。虽然7月份再生铜杆行业受“补税风波”干扰,开工率受到一定影响,但其价格优势仍对精铜杆造成冲击。 由于供大于求的行业现状,近年来精铜杆行业加工费已触及企业成本线,因此行业内精铜杆的加工费变化并不大,但7月份精铜杆行业订单持续不佳,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运营压力,不得不通过“让价换量”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订单。据SMM了解,7月份华东地区某大型铜杆厂电线电缆用杆加工费出厂价格一度低于500元/吨,降价幅度约为50元/吨。某大型漆包线企业半年度招标也要求精铜杆企业“让利”参与招标,近期漆包线用杆加工费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可见当下需求疲弱对精铜杆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不过,由于精铜杆行业加工费利润已十分低,企业实际卖价多以让利当日升水为原则,这对精铜杆企业的原料采购降成本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且让利的目的以换量为主,只有相对大的下游企业才能获取较低的价格,因此“让价换量”的现象并不普遍,也难长久,待需求回升后,大部分精铜杆厂家也将逐步恢复市场价格。 进入8月份,铜价一举突破70000元/吨,精铜杆企业反馈订单出现断崖式下跌,而铜价回落后订单则回升,可见铜价居高对下游下单意愿抑制之明显,而8月份仍属行业淡季,多数铜杆厂对于未来消费比较担忧。不过据SMM了解,南网及国网部分订单将于8月份集中交货,下游刚需订单仍值得期待。另外,近期国内政治局会议落地,地产利好政策接踵而至,虽然传导至终端消费尚需时间,但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信心,关注8月份铜价及各项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 精铜杆厂减产调节生产节奏  本周开工率仅录得59.73%【SMM铜下游周度调研】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本周SMM调研了国内主要大中型铜杆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综合看 企业开工率为59.73% ,较上周回落10.14百分点。(调研企业:21家,产能:747万吨)  本周(7月22日-7月28日)国内主要精铜杆企业周度开工率大幅回落,仅录得为59.73%。本周精铜杆开工率大幅下滑,主因周内多家铜杆厂调节自身库存减产所致。叠加临近月末铜杆厂正常检修,对行业开工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从调研来看,临近月末下游采购以刚需为主,采购情绪较为谨慎,虽周五铜价重心稍有回落,但下游订单增量有限,行业订单延续此前清淡行情。精废铜杆方面,本周精铜杆与再生铜杆价差缩小至1053元/吨,虽再生铜杆价格优势持续收敛,但其对精铜杆的冲击仍存。 精铜杆行业由于资金占用成本较高,企业对于库存的控制相对严格,由于近期消费趋弱,部分精铜杆厂被迫选择减产、检修等调节生产节奏的方式,因此近期精铜杆开工率波动较大,SMM预计经过本周的减产调节,下周精铜杆行业周开工率会有所回升。另外从近期的调研来看,当前不乐观的消费恐将延续至8月份,下游迫切等待铜价能有较大的回调,刚需订单仍值得期待。 附部分精铜杆企业调研详情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 多重因素干扰6月份全国精铜杆产量下滑 料7月仍将持续下降【SMM分析】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SMM数据显示,6月全国精铜杆产量合计85.34万吨,较5月份下滑3.74万吨,开工率为65.88%,环比下滑4.82%。其中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量下降较为明显,开工率环比分别下滑14.77%、17.45%。华东地区铜杆产量总产量为55.21万吨,开工率环比下滑3.46%。(具体产量及其他数据详见SMM数据库) 6月份随着铜价的走高(最高触及69370元/吨,与5月低位差高达6680元/吨),下游采购情绪受到干扰,精铜杆行业新增订单出现明显的下降。从SMM对国内21家大中型精铜杆企业的周度调研来看,6月份精铜杆周度开工率呈现连续下滑态势,与5月份形成明显的差距。 6月份精铜杆产量出现下降,并不难预测。自5月末起,不少精铜杆厂向SMM反馈新增订单出现明显的下滑。且由于5月份线缆企业趁铜价低位时加大采购量,因此6月份铜价回升后下游采购量出现大幅下滑,且铜价重心回升后精废杆价差再度拉大。据SMM数据显示,6月份精废铜杆平均价差为1516.5元/吨,再生铜杆价格优势显现,对精铜杆消费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也与5月份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6月份正值半年度结算,上下游资金控住严格,企业原料、成品库存均严格控制,叠加季节淡季的临近,下游整体需求表现偏弱。众多不利因素之下,6月份全国精铜杆产量表现不佳。 步入7月传统消费淡季,精铜杆消费不甚乐观。从调研来看,在铜价居高的影响下,下游线缆企业提货及生产并不积极,而下游漆包线端口更是出现订单“超淡季”的表现。需求疲软之下精铜杆企业压力较大,SMM了解到多个精铜杆企业通过减停产调节生产节奏,甚至有精铜杆企业通过“让价换量”,即下调加工费的方式争取更多的订单,可见企业压力之大。SMM预计7月份全国精铜杆产量仍将持续下降。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