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73个
4月10日讯,在今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4)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加快编制锂电池编码和溯源等评价体系;加快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加快钠电、固态电池、光伏制氢等突破和示范应用;加快光储端信的融合发展,推动强链、补链和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持续促进我国光伏锂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人才、资金、技术、标准、产能、专利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
4月8日讯: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在取代此前单一的并网发电项目,成为东三省新能源产业开发新的方向。据记者粗略统计,近半年来,已有约20个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东三省备案或签约。 对此,一家风电整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新能源装机规模飞速提升相比,电网规划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增量绿电难以消纳,而氢能是全球绿电转化最成熟的商业模式,绿氢及其衍生出的绿醇、绿氨,将成为这些海量离网绿电的最终归宿。 中国天楹(000035.SZ)相关负责人同样对记者表示,振兴东北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托当地资源进行高端产业化的落地,发展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就是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生物质秸秆资源进行高端产业化的战略布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际航运和交通燃料绿色化的发展潮流,产业技术成熟,绿色金融、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投资主体投资热情高涨,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绿色氢氨醇项目密集落地 近一阶段,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密集落地东三省,其中,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在百亿元以上。 去年12月22日,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与能建绿色氢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EPC总承包工程。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是吉林省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和“陆上风光三峡”的重要工程。项目总投资296亿元,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配套建设电解槽装备制造生产线、综合加能站,设立氢能研究院,基本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能化工、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条。 今年1月29日,哈尔滨市双城区又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哈尔滨市双城区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00亿元,打造全产业链条。 4月2日晚,中国天楹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安达市天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安达市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安排,安达天楹拟在安达市投资新建“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69.5亿元。 据公告,该项目新能源装机容量1.8GW,其中风力发电1.4GW、光伏发电0.4GW,配套建设重力储能等综合储能140MW/280MWh;绿氢装置规模10万吨/年,氨装置规模3.8万吨/年,甲醇装置规模62万吨/年。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洁能源具备较好的市场需求前景,安达地区风光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地方政策支持度高,产业发展速度和投资时机较好,可以说,目前打造“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均齐备了。” “荷随源动”成发力点 优质的风光资源是“香饽饽”,自然会引来诸多市场主体的“垂诞”。为了拿下东三省的相关项目,成功卡位,相关企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地盘。 比如,中国能建(601868.SH)投资建设的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采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匹配技术、多稳态柔性合成氨技术、CO2+H2制绿色甲醇技术、零碳排放集中供热技术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 中国能建方面表示,该项目可做到“荷随源动”,实现新能源电力与化工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东北布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拥有自主研发的相关核心技术,包括重力储能技术、风光电耦合技术以及荷随源动、源随荷动技术等,可以确保新能源直供模式下的能源消纳,有力地保证了本项目的稳定运行。 重力储能技术是中国天楹撬动行业资源的重要抓手。据悉,公司重力储能技术具备天然的转动惯量和短路电流支撑能力,可实现对弱电网的强力支撑。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为降低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市场、政策、融资和运营风险等,公司会在项目启动前进行详尽的要素、市场、技术调研,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降低单一融资带来的风险。“并将项目分为多个阶段实施,逐步投资,根据前期的运营效果和市场反馈调整后续投资计划。” 新能源产业支撑东北振兴 随着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的不断落地,东三省的各地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面对优质的风光资源储备,不能甘于只做“北电南输”的原料供应商,而是借助资源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矩阵,提升当地发展水平, 让新能源产业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抓手。 其中,黑龙江省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具体提出,今年要打造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复工新能源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 2023年,辽宁风光装机在东三省内率先突破2000万千瓦,沈阳作为省会城市,提出建设“储能之都”、“新能源之都”。 就安达市来说,与中国天楹合作,打造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当地受益几何?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通过整合风能、太阳能以及氢能和甲醇燃料的生产,将有力带动当地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发展,对打造能源基地和风光氢储产业集群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直接创造2000个以上的本地就业岗位。 产业属性上,该项目可同时支撑化工与新兴能源两大安达产业体系,绿氢和绿醇为主的绿色产品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和工业产值,也能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绿色替代和能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新型电力向绿色化工、绿色新能源产业的跃升。 “本项目生产的绿氢绿醇,在产品出路方面,绿醇主要考虑远距离输送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外。”该负责人表示,同时,绿色甲醇作为航运脱碳的首选替代燃料,市场需求巨大。此外,本项目还有蒸汽、纯氧等大量副产品带来的收益。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38亿元,年税5.7亿元,有望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划,到2030年零碳燃料占国际航运所用能源不低于5%,力争达到10%,按当前全球船用燃料油消费量约3亿吨计算,折算年所需甲醇量不少于2760万吨。
4月8日讯: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在取代此前单一的并网发电项目,成为东三省新能源产业开发新的方向。据记者粗略统计,近半年来,已有约20个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东三省备案或签约。 对此,一家风电整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新能源装机规模飞速提升相比,电网规划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增量绿电难以消纳,而氢能是全球绿电转化最成熟的商业模式,绿氢及其衍生出的绿醇、绿氨,将成为这些海量离网绿电的最终归宿。 中国天楹(000035.SZ)相关负责人同样对记者表示,振兴东北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托当地资源进行高端产业化的落地,发展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就是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生物质秸秆资源进行高端产业化的战略布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际航运和交通燃料绿色化的发展潮流,产业技术成熟,绿色金融、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投资主体投资热情高涨,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绿色氢氨醇项目密集落地 近一阶段,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密集落地东三省,其中,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在百亿元以上。 去年12月22日,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与能建绿色氢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EPC总承包工程。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是吉林省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和“陆上风光三峡”的重要工程。项目总投资296亿元,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配套建设电解槽装备制造生产线、综合加能站,设立氢能研究院,基本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能化工、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条。 今年1月29日,哈尔滨市双城区又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哈尔滨市双城区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00亿元,打造全产业链条。 4月2日晚,中国天楹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安达市天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安达市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安排,安达天楹拟在安达市投资新建“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69.5亿元。 据公告,该项目新能源装机容量1.8GW,其中风力发电1.4GW、光伏发电0.4GW,配套建设重力储能等综合储能140MW/280MWh;绿氢装置规模10万吨/年,氨装置规模3.8万吨/年,甲醇装置规模62万吨/年。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洁能源具备较好的市场需求前景,安达地区风光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地方政策支持度高,产业发展速度和投资时机较好,可以说,目前打造“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均齐备了。” “荷随源动”成发力点 优质的风光资源是“香饽饽”,自然会引来诸多市场主体的“垂诞”。为了拿下东三省的相关项目,成功卡位,相关企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地盘。 比如,中国能建(601868.SH)投资建设的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采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匹配技术、多稳态柔性合成氨技术、CO2+H2制绿色甲醇技术、零碳排放集中供热技术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 中国能建方面表示,该项目可做到“荷随源动”,实现新能源电力与化工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东北布局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拥有自主研发的相关核心技术,包括重力储能技术、风光电耦合技术以及荷随源动、源随荷动技术等,可以确保新能源直供模式下的能源消纳,有力地保证了本项目的稳定运行。 重力储能技术是中国天楹撬动行业资源的重要抓手。据悉,公司重力储能技术具备天然的转动惯量和短路电流支撑能力,可实现对弱电网的强力支撑。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为降低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市场、政策、融资和运营风险等,公司会在项目启动前进行详尽的要素、市场、技术调研,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降低单一融资带来的风险。“并将项目分为多个阶段实施,逐步投资,根据前期的运营效果和市场反馈调整后续投资计划。” 新能源产业支撑东北振兴 随着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的不断落地,东三省的各地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面对优质的风光资源储备,不能甘于只做“北电南输”的原料供应商,而是借助资源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矩阵,提升当地发展水平, 让新能源产业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抓手。 其中,黑龙江省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具体提出,今年要打造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复工新能源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 2023年,辽宁风光装机在东三省内率先突破2000万千瓦,沈阳作为省会城市,提出建设“储能之都”、“新能源之都”。 就安达市来说,与中国天楹合作,打造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当地受益几何? 中国天楹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通过整合风能、太阳能以及氢能和甲醇燃料的生产,将有力带动当地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发展,对打造能源基地和风光氢储产业集群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直接创造2000个以上的本地就业岗位。 产业属性上,该项目可同时支撑化工与新兴能源两大安达产业体系,绿氢和绿醇为主的绿色产品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和工业产值,也能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绿色替代和能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新型电力向绿色化工、绿色新能源产业的跃升。 “本项目生产的绿氢绿醇,在产品出路方面,绿醇主要考虑远距离输送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外。”该负责人表示,同时,绿色甲醇作为航运脱碳的首选替代燃料,市场需求巨大。此外,本项目还有蒸汽、纯氧等大量副产品带来的收益。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38亿元,年税5.7亿元,有望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划,到2030年零碳燃料占国际航运所用能源不低于5%,力争达到10%,按当前全球船用燃料油消费量约3亿吨计算,折算年所需甲醇量不少于2760万吨。
SMM4月7日讯:合成氨是成熟的生产工艺,国际上先进的合成氨技术均采用低压合成工艺,常用的大型氨合成有凯洛格(Kellogg)、托普索(Topsøe)、卡萨利(Casale)、布朗(Braun)等公司所开发的工艺,国内早期所应用的工艺多数从国外引进,各种工艺均从不同角度力争提高氨净值和热量回收效率、降低触媒层高度及整个塔的阻力降。 自2015年起,我国合成氨行业出现过产能过剩现象,但现如今该行业又迈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大型合成氨工业中,大型空分技术国内已十分成熟,低压合成氨技术我国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已建成诸多大型合成氨基地,同时涌现了云天化、湖北宜化、华鲁恒升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研发设计合成效果更佳的氨合成系统,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南京国昌、南京聚拓与湖南安淳等等。现如今所设计的合成塔,塔径为600~3200mm,合成塔的合成能力相比之前有较大提升,提升最为明显的就是合成氨联产甲醇的流程所设计的醇烃化工艺搭配醇烃化产生的气体进行精制时应用的工艺所结合的新型氨合成工艺,此工艺目前设计领先,运行成熟。总体来看,国内合成氨研究基本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综合考虑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合成氨一体化技术,基本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成氨工艺发展趋势是大型化、低压化、节能化、安全环保化。 除了低温低压合成氨,还有直接电催化合成氨、低温常压合成氨、等离子体法合成氨等新技术。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的设计与运行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在合成氨工艺柔性优化与调控、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平稳运行、制氢负荷参与电网调控和全系统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展开研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负荷的调控策略和动态控制技术是当前正全力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具体包括: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可再生能源波动条件下的合成氨工艺流程优化和柔性调控技术;考虑“电-热-质”耦合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模块化集成和集群动态控制技术。 绿氢制备绿氨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突破,主要是需考虑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绿氨市场消费需求的波动,同时充分考虑操作安全性和过程经济性,研究复杂变工况条件下的催化剂动力学机制、适应柔性生产的合成氨工艺流程技术等,主要是:波动性可再生能源与氨合成塔、压缩机、气体分离、换热网络等适配方案与协同控制,实现冷热电互济,提升系统灵活性,提高综合转换效率。
豪鹏科技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镍氢电池产品的产销量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据富士经济统计数据,2018年公司镍氢电池产量已位居全球小型镍氢电池市场份额第一位,产品广泛应用于民用零售、个人护理、太阳能储能街灯及车载T-Box等领域。其中,公司T-Box产品已获国内外主流品牌新能源汽车采用。 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和规模制造平台建设,满足国内外更多品牌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稳定增长。
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 SAE)和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共同主办的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 2024),将于6月4日-6日在上海嘉定召开。据悉,本次大会将以“聚力创新 氢动未来—坚定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会将为行业搭建权威专业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共赢。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仅三个月的时间,氢能汽车的招标量就已达2744辆,招标车辆涵盖氢燃料电池公交、重卡等多种车型。而根据氢云链数据库,2023年氢燃料电池车的招标量为2040辆。这意味着,今年仅前三个月的招标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之前受制于成本问题,氢能汽车规模化落地进程较慢。但近两年在政策推动和技术突破等因素的加持下,氢能汽车商用进程正在加速。”平安证券指出,燃料电池是使用氢气发电的装置,是氢能应用的关键设备。Frost&Sullivan预计,全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雪人股份氢能源主要业务涉及两大方面:一是依托热能动力技术与精密制造基础,发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系统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二是将压缩机技术、制冷技术以及换热技术延伸应用在液氢以及氢能装备领域。 格林美成立了氢燃料电池材料研究中心,研发汽车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主要致力于铂碳催化剂、铂钴合金催化剂、铂钴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开发。
4月3日,宗申动力表示,公司运用分析型策略和构建型策略打造两条增长曲线,通过分析型策略加快燃油动力业务(摩托车发动机、通用机械、航空发动机和零部件业务)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延长第一增长曲线;通过构建型策略迅速提升新能源业务(电动力系统、储能、氢能源等业务)在电动力系统、储能、氢能源等产业的经营规模,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全面数字化策略,提升燃油动力业务效率,促进新能源业务增长。 技术优势 公司以向各类交通和作业场景提供可靠(品质、性能、高性价比)、绿色(环保、友好、低耗能)、智能(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的动力系统集成产品与服务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系统集成服务商。公司拥有在大排量发动机、电动动力、氢燃料电池、储能系统以及航空动力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资本、人力方面的投入,保持公司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氢方面 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根据冷却方式分为风冷和水冷,目前已研发形成1-5kW系列,5-30kW系列,以及30kW以上燃料电池系统样机,分别在两轮车、叉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实现示范性应用。 氢能源业务是公司新能源业务领域的重点之一。目前,公司已掌握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能力,并在叉车、两轮车等场景实现样车示范应用。 新建厂房方面 公司控股子公司宗申航发新工厂扩建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新工厂扩建项目已具备部分投产能力,将于2024年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
4月3日,宗申动力表示,公司运用分析型策略和构建型策略打造两条增长曲线,通过分析型策略加快燃油动力业务(摩托车发动机、通用机械、航空发动机和零部件业务)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延长第一增长曲线;通过构建型策略迅速提升新能源业务(电动力系统、储能、氢能源等业务)在电动力系统、储能、氢能源等产业的经营规模,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全面数字化策略,提升燃油动力业务效率,促进新能源业务增长。 技术优势 公司以向各类交通和作业场景提供可靠(品质、性能、高性价比)、绿色(环保、友好、低耗能)、智能(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的动力系统集成产品与服务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系统集成服务商。公司拥有在大排量发动机、电动动力、氢燃料电池、储能系统以及航空动力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资本、人力方面的投入,保持公司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氢方面 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根据冷却方式分为风冷和水冷,目前已研发形成1-5kW系列,5-30kW系列,以及30kW以上燃料电池系统样机,分别在两轮车、叉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实现示范性应用。 氢能源业务是公司新能源业务领域的重点之一。目前,公司已掌握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能力,并在叉车、两轮车等场景实现样车示范应用。 新建厂房方面 公司控股子公司宗申航发新工厂扩建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新工厂扩建项目已具备部分投产能力,将于2024年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
4月3日,华西能源控股公司成都迈越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越阳光”)与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创新时代广场举行。 迈越阳光董事莫浩楠、总经理钟伟、副总经理王浩、营销总监刘谦,新工绿氢科技董事长魏飞、董事郑庆华、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副总经理兼新工瀚腾总经理陈萍、副总经理兼新工瀚腾副总经理苗伟、国电投粤通启源新动力西南区总监贾世勇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代表双方签约。 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主板股票代码600678)成立的以电氢能源为核心的子公司。金顶集团拥有矿山、铁路、氧化钙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新工绿氢公司坚持“氢储充换一体化”融合发展理念,以加能装备研制+技术服务为核心,为新能源项目开发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中国领先的加能装备技术服务商。 双方达成共识,愿充分发挥双方在场景、资源、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共同建立在新能源电池产品等领域的常态深度合作机制。 会上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全面介绍了金顶集团的发展历程、业务开展、以及新工绿氢科技2024年的软硬件方向的重要规划,并向大家演示了氢能数字一体化管理后台。 随后金顶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兼新能源数字物流事业部总裁魏飞对于公司的电氢战略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双方公司的产品协同性、后续合作的方向及可能性提出了重要意见,并期望双方在后续合作中期发展共赢。 迈越阳光董事莫浩楠对新工绿氢科技发展及战略规划表达了强烈的肯定,随后介绍了迈越目前的一些技术及生产优势,以及大致介绍了双方目前可合作的点,并就现有的业务中有哪些可以双方公司一起协同深入合作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也举例介绍了目前迈越的部分项目情况,并对双方业务合作可能性进行了畅想和探讨。 整个会谈中双方本着真诚高效的原则交换了很多意见,双方拟在风光配储、工商业储能、充换电站、新能源工程机械和商用车辆动力电池、换电重卡、电动矿卡、电动装载机、储充机器人、移动加能车、重卡超级充电站、5G基站备电、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生态。 最后在双方众位领导的见证下,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代表双方完成签约。 根据签约协议,双方预计3年内双方共同完成600MWh动力电池、储能、备电及相关产品的联合研发、生产制造、品牌及市场推广等工作,满足3000台储充机器人、500台移动加能车、800架加能无人机等产品需求。 期待双方强强联手,在未来能够丰富且深入战略合作的空间,共同赋能绿色工业发展,形成共创共享、互利互惠的良性生态。
4月3日,华西能源控股公司成都迈越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越阳光”)与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创新时代广场举行。 迈越阳光董事莫浩楠、总经理钟伟、副总经理王浩、营销总监刘谦,新工绿氢科技董事长魏飞、董事郑庆华、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副总经理兼新工瀚腾总经理陈萍、副总经理兼新工瀚腾副总经理苗伟、国电投粤通启源新动力西南区总监贾世勇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代表双方签约。 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主板股票代码600678)成立的以电氢能源为核心的子公司。金顶集团拥有矿山、铁路、氧化钙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新工绿氢公司坚持“氢储充换一体化”融合发展理念,以加能装备研制+技术服务为核心,为新能源项目开发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中国领先的加能装备技术服务商。 双方达成共识,愿充分发挥双方在场景、资源、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等方面优势,共同建立在新能源电池产品等领域的常态深度合作机制。 会上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全面介绍了金顶集团的发展历程、业务开展、以及新工绿氢科技2024年的软硬件方向的重要规划,并向大家演示了氢能数字一体化管理后台。 随后金顶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兼新能源数字物流事业部总裁魏飞对于公司的电氢战略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双方公司的产品协同性、后续合作的方向及可能性提出了重要意见,并期望双方在后续合作中期发展共赢。 迈越阳光董事莫浩楠对新工绿氢科技发展及战略规划表达了强烈的肯定,随后介绍了迈越目前的一些技术及生产优势,以及大致介绍了双方目前可合作的点,并就现有的业务中有哪些可以双方公司一起协同深入合作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也举例介绍了目前迈越的部分项目情况,并对双方业务合作可能性进行了畅想和探讨。 整个会谈中双方本着真诚高效的原则交换了很多意见,双方拟在风光配储、工商业储能、充换电站、新能源工程机械和商用车辆动力电池、换电重卡、电动矿卡、电动装载机、储充机器人、移动加能车、重卡超级充电站、5G基站备电、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生态。 最后在双方众位领导的见证下,迈越阳光总经理钟伟、新工绿氢科技董事兼总经理段笑晨代表双方完成签约。 根据签约协议,双方预计3年内双方共同完成600MWh动力电池、储能、备电及相关产品的联合研发、生产制造、品牌及市场推广等工作,满足3000台储充机器人、500台移动加能车、800架加能无人机等产品需求。 期待双方强强联手,在未来能够丰富且深入战略合作的空间,共同赋能绿色工业发展,形成共创共享、互利互惠的良性生态。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