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73

  • 3月25日讯:根据周一(3月25日)的一份新闻稿,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JERA宣布与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结盟”,将共同探索在美国开发一个低碳氢和氨的生产项目。 此举旨在响应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日本政府对低碳能源的需求。据悉,该项目将关注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的潜力,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JERA高级管理执行官Steven Winn表示,“头部公司之间的合作对于建立氨、氢和其他产品的供应链至关重要,这些产品是零排放火力发电的关键。” 埃克森美孚低碳解决方案总裁Dan Ammann则指出,“为新市场建设世界规模的项目,需要供应、需求和配套监管同步进行。” 未来能源 氨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未来能源。它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碳,不过它的生产过程中有化石燃料的参与,也就意味着它的生产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如何低碳制氨成为此次合作的重点。 该合作项目将在埃克森美孚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东的Baytown综合工厂进行,埃克森美孚计划将其打造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碳氢气生产工厂,年产能约为90万吨氢气和100多万吨氨。据悉,该项目计划于2028年投产。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协议,JERA或将投资该项目,并每年从该项目购买约50万吨低碳氨,以满足日本的需求。 作为全球第五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日本一直在推广将氨作为替代燃料,以帮助燃煤电厂和其他工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日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氨作为燃料的需求增加到300万吨,并努力实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本周,JERA将在其位于日本中部的Hekinan热电厂开始试验,将20%的氨气与煤共烧。该公司表示,这将是全球首个在大型商业电厂使用大量氨气的试验。 然而,环保人士批评此举实则是在延长燃煤发电寿命的一种方式,而燃煤发电是污染最严重的发电形式。

  • 上海电气:旗下氢器时代Z系列新一代碱性电解槽发布

    3月24日讯:近日,由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器时代”)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碱性电解槽产品(QQSD-Z系列)顺利完成性能及稳定性测试,并获得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第三方认证。 最高运行电流密度可达10000A/m2,直流电耗低至3.77kW·h/Nm3@2500A/m2,负荷范围达20-167%,可降低制氢综合成本13%。 电流密度破万 直流电耗低至3.77度/标准立方米 氢器时代长期深耕绿氢技术自主研发,此次新品引入了颠覆性技术改革,如:流场优化、微流道及气体扩散层结构创新设计等,大幅降低了内部电阻,在延用传统低成本非贵金属催化剂和隔膜材料时,仍可实现性能的大幅跃升。 最高负荷167%时,电流密度为10000A/m2 ,直流电耗仅为4.69kW·h/Nm3,氧中氢浓度为1.38%,氢中氧浓度为0.13%。 低负荷在电流密度为2500A/m2运行时,直流电耗低至3.77kW·h/Nm3,氧中氢浓度为1.65%,氢中氧浓度为0.24%。 上述卓越性能标志着氢器时代碱性电解水制氢直流电耗已正式迈入3.0时代,能效提升水平领跑行业,有助于推动绿氢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高额定工况稳定运行 QQSD-Z系列新型电解槽的额定电流密度高达6000A/m2,直流电耗仅为4.26kW·h/Nm3,经过连续1000小时以上的稳定性测试,电压无衰减。在与风光绿电的高波动匹配性方面,产品结合了先进的密封材料与结构设计,使氧中氢浓度大幅降低。特别是在低负荷工况的长时间运行下,氧中氢浓度始终保持在2%以下,氢中氧浓度低于0.3%,大幅提高了电解槽的安全稳定性,有效解决了风光直连离网制氢的瓶颈难题。 作为中国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的引领者,氢器时代研发的QQSD-Z系列新型电解槽的单体制氢规模覆盖50-2000Nm3/h,可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产品。此次新品发布不仅是氢器时代长期扎根绿氢技术研发、不懈创新的结果,更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迈向了新的高度。 原标题:《新品!氢器时代Z系列新一代碱性电解槽发布》

  • 上海电气:旗下氢器时代Z系列新一代碱性电解槽发布

    3月24日讯:近日,由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器时代”)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碱性电解槽产品(QQSD-Z系列)顺利完成性能及稳定性测试,并获得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第三方认证。 最高运行电流密度可达10000A/m2,直流电耗低至3.77kW·h/Nm3@2500A/m2,负荷范围达20-167%,可降低制氢综合成本13%。 电流密度破万 直流电耗低至3.77度/标准立方米 氢器时代长期深耕绿氢技术自主研发,此次新品引入了颠覆性技术改革,如:流场优化、微流道及气体扩散层结构创新设计等,大幅降低了内部电阻,在延用传统低成本非贵金属催化剂和隔膜材料时,仍可实现性能的大幅跃升。 最高负荷167%时,电流密度为10000A/m2 ,直流电耗仅为4.69kW·h/Nm3,氧中氢浓度为1.38%,氢中氧浓度为0.13%。 低负荷在电流密度为2500A/m2运行时,直流电耗低至3.77kW·h/Nm3,氧中氢浓度为1.65%,氢中氧浓度为0.24%。 上述卓越性能标志着氢器时代碱性电解水制氢直流电耗已正式迈入3.0时代,能效提升水平领跑行业,有助于推动绿氢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高额定工况稳定运行 QQSD-Z系列新型电解槽的额定电流密度高达6000A/m2,直流电耗仅为4.26kW·h/Nm3,经过连续1000小时以上的稳定性测试,电压无衰减。在与风光绿电的高波动匹配性方面,产品结合了先进的密封材料与结构设计,使氧中氢浓度大幅降低。特别是在低负荷工况的长时间运行下,氧中氢浓度始终保持在2%以下,氢中氧浓度低于0.3%,大幅提高了电解槽的安全稳定性,有效解决了风光直连离网制氢的瓶颈难题。 作为中国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的引领者,氢器时代研发的QQSD-Z系列新型电解槽的单体制氢规模覆盖50-2000Nm3/h,可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产品。此次新品发布不仅是氢器时代长期扎根绿氢技术研发、不懈创新的结果,更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迈向了新的高度。 原标题:《新品!氢器时代Z系列新一代碱性电解槽发布》

  • 国内外电解水制氢发展史【SMM科普】

    SMM3月22日讯: 国际发展史 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夏尔锂提出用硫酸和铁作用制取氢气。同年,拉瓦锡设计了成本低廉的水蒸气通过灼红的枪桶制取氢气。 1800年,Nichoson和Carlisle首先以电解法提取了氢气和氧气。 Paets van Troostwijk和Deimann已经演示了用静电发生器分解水。然而,只有在1800年Volta创造的第一个强大的电池,也就是伏打柱,才有可能以一种有针对性的方式使用电解。 1820年,法拉第在他1834年才发表的科学著作中,首次提到了电解水的原理。 1888年,俄国的拉奇诺夫取得第一台单极性电解槽的专利。 二十世纪开始,德国的Garuti和Schuc Kert提出第一台实用性的单极性电解槽的设计,德国的Schmidt-Oerikon 提出第一台双极性电解槽设计。 1900年,施密特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电解槽。仅仅两年后,就有400台电解设备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氨生产。由于对氨的高需求,电解在1920年至1930年间蓬勃发展。在加拿大和挪威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00兆瓦的工厂,主要使用水力发电作为动力源。 1924年,Noeggenrath获得了第一台压力电解槽的专利,其压力电解槽可达100 bar。 1925年,雷尼的发现对电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检测了电极中催化剂的活性,并使用了细粒镍。通过将金属镍和金属硅结合起来,然后用氢氧化钠浸出硅,它能够创造一个巨大的活性催化剂表面。 1927年,世界第一台大型压滤式电解槽装置在挪威的诺托登(Notodden)安装,由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制造,当时的产氢量规模是10000m3/h,生产的纯氢用于化肥生产试验,这是NEL Hydrogen的前身。这一技术到1965年发展到90000m3/h。 1927年,一项专利描述了铝作为硅的替代品。镍基电极仍然是碱性电解(AEL)的基本催化剂。 1939年,世界第一台大型箱式电解槽在加拿大安装,产量规模为17000m3/h; 1948年,E.A. Zdansky推出了第一台高压工业电解槽,他把电解槽的操作压力提高到30kg/m3,并由Lurgi公司进行制造。。由于系统的效率受工作温度的强烈影响,抗腐蚀材料被开发出来,并于1950年在120°C的AEL环境中成功地进行了测试。 1951年,Lurgi使用了Lonza的技术,并首次设计了30 bar的压力电解槽(StatOilHydro)。 在Winsel和Justi于1954年提交了他们的Raney镍专利后,Raney镍在1957年被认可用于碱性电解槽(AEL)。 雷尼镍被一种据说可以提高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的金属基体包围着。新的Raney镍催化剂降低了过电压,并将工作温度降低到80°C。 1958年,产氢量为5000Nm3/h的压力电解槽在秘鲁的库斯科安装。 1960年和1977年,埃及分别安装了41000m3/h和21600m3/h压滤式电解槽生产装置。 1967年,Costa和Grimes提出了电极排列的零间隙几何结构,目的是通过减小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来降低电池电阻。 1962年,杜邦公司改良了质子膜,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民用PEM氢气发生器。 1988年,NEL在全球最早推出非石棉隔膜电解槽。 1996年以来,美国的Proton OnSite公司开始与联合技术航空航天系统合作,为航空航天和海军开发和制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成为全球PEM电解槽行业的龙头。 2001年,NHEL(NEL前身)的第一个加压电解槽推出市场。 2017年,挪威Nel收购美国Proton OnSite获取领先的PEM电解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解槽公司;同年,康明斯完成收购Hydrogenics水吉能。 国内发展史 我国电解槽最早的生产技术也是50年代初期从前苏联引进到北京电子管厂的常压电解槽,当时承接这一基础制造的是东北地区的企业——哈尔滨联合机械厂(行业内简称“哈机联”),哈机联推出的常压电解槽DY-24、DY-75、DY-125等型号一度应用于我国工业生产特别是电子、化工厂。当时,广州重型机械厂和上海重型机械厂参与了电解槽的技术“会战”。 第二次技术引进的浪潮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冶金行业和电子行业也在这一时期采购了一些进口的电解水设备,分别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了一部分产品。 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燃料化学工学专业的许俊明开始从事水电解制氧工艺研究及设备设计研制工作,任水电解制氧装置课题组长,1976年-1978年,因为我国核潜艇员需要呼吸氧气,许俊明的课题组开发出中压电解槽,并获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压水电解制氢(氧)系列产品已列入1990年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 90年代初期,各阶层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身处军工企业的718所也不例外,所里电解槽业务的红火同样遭遇了分歧,有人质疑科研院所的定位,此时,正值邓小平南巡,718副总工程师许俊明坚定走市场化路线,就在1992年的7月18日带领18个中国电解槽工程师南下苏州,在当时的地方官员张碧航(现在竞立的董事长)支持下成立了苏州苏氢设备公司,后来改为苏州竞立。 1994年,因为从北方到苏州的一些工程师不适应苏州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环境,苏氢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留在了苏州,而另一部分人则跟随许俊明返回北方,落地天津——成立天津市大陆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至此,由718所在1992年的7月18日18个工程师南下的“718大裂变“就形成了我国加压碱性电解槽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进入90年代,加压电解槽已经做到单槽100Nm3以上,电解槽规格覆盖80Nm3,100Nm3、120Nm3、125Nm3、200Nm3,至此,第一批苏联引进的常压电解槽企业基本上已经退出市场,进口设备也基本上被国产设备所替代。 1984年,由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院编著的《氢气生产与纯化》一书中提到了多种制氢方法,其中电解水重点介绍了碱性电解槽,也提到了与PEM燃料电池逆反应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槽(SPE)。 济南市化工院的刘青蓝教授自1988年开始研究PEM电解水技术,并在济南设立了公司探索产业化,不过,直到刘教授夫妇到退休年龄他们经营的PEM电解设备也没有盈利。 1992年,我国制造的加压电解槽开始通过包钢、杭氧等企业在苏州推出成套出口,我国加压电解槽设备走向了国际市场。 2007年,在地方政府的推荐下,当地医药器械公司赛克赛斯接手该项技术,并已经开发了四代该技术的氢气发生器产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获得了BCEIA金奖,欧洲CE认证,出口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目前PEM电解槽已经升级到MW级能源产品。 2018年12月,赛克赛斯首台兆瓦级50m3/h大型纯水电解制氢设备中标佛山市蓝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半导体行业;2020年9月,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MW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项目完成中期验收,2021年6月首台套兆瓦级PEM制氢系统开机运行。 2021年,大连物化所与阳光电源合作联合开发250kW(50标方)PEM电解槽,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展开示范应用。 2021年12月9日,由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发起设立的恩泽基金与康明斯按50:50比例共同出资并于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康明斯领先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

    3月21日上午,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上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首次实现了时速160公里氢能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至此,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当日试验过程中,列车以160km/h的速度运行,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仅为5kWh,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km以上。 全面开展试验验证 据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介绍,中车长客在完成氢能源市域列车氢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耐久、高低温、振动、电磁兼容、防火安全等方面试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不同速度等级下能耗、续航里程、可靠性、牵引、制动、动力学等整车试验,首次验证了氢能列车在-25℃至35℃环境温度下的实际性能,试验结果中各指标均的达到车辆设计要求,车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深化轨道交通氢能技术研究及试验能力,中车长客搭建了氢能“储-加-用”一体化试验平台,建成了氢能源列车多场景试验线,配备了撬装式加氢站,实现了车辆试验过程中的氢气快速加注,满足车辆试验运行的加氢需求,提高了试验效率和便捷性。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2022年12月,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列车采用四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为160km,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 列车应用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了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整车控制的深度集成,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氢能市域交通具有清洁环保、运维简单、建设周期短、固定投资少等优势,具备高速度、大运量、快速乘降、安全智慧等特点。列车的动力特性与市域交通“快速运行、快启快停、快速乘降、舒适度高”的要求完美契合,能够进一步助力实现都市圈内城轨、市域(郊)互联互通,适用于“市中心-市中心”一站直达零换乘等应用场景。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成功研制,引领了市域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新方向,带动氢能源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持续开展研究探索 中车长客于2023年12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氢能驱动时速250km级高速列车关键技术》,项目作为氢能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将从列车顶层架构、氢能“源-注-储-供”融合、大功率燃料电池集成、氢电耦合动力系统优化、氢能动车组研制等环节全面探索氢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氢能源市域列车的试验结果将为氢能动车组的研制提供关键支撑。 中车长客未来将不断深化探索轨道交通车辆氢能技术,强化氢安全监测防护技术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完善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应用配套基础设施,构建氢能轨道交通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持续推动氢能轨道交通车辆落地应用。 氢能源市域列车试验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和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助推实现高端交通载运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加速形成交通载运装备新质生产力,为落实“双碳”战略、“交通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

    3月21日上午,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上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首次实现了时速160公里氢能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至此,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当日试验过程中,列车以160km/h的速度运行,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仅为5kWh,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km以上。 全面开展试验验证 据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介绍,中车长客在完成氢能源市域列车氢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耐久、高低温、振动、电磁兼容、防火安全等方面试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不同速度等级下能耗、续航里程、可靠性、牵引、制动、动力学等整车试验,首次验证了氢能列车在-25℃至35℃环境温度下的实际性能,试验结果中各指标均的达到车辆设计要求,车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深化轨道交通氢能技术研究及试验能力,中车长客搭建了氢能“储-加-用”一体化试验平台,建成了氢能源列车多场景试验线,配备了撬装式加氢站,实现了车辆试验过程中的氢气快速加注,满足车辆试验运行的加氢需求,提高了试验效率和便捷性。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2022年12月,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列车采用四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为160km,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 列车应用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了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整车控制的深度集成,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氢能市域交通具有清洁环保、运维简单、建设周期短、固定投资少等优势,具备高速度、大运量、快速乘降、安全智慧等特点。列车的动力特性与市域交通“快速运行、快启快停、快速乘降、舒适度高”的要求完美契合,能够进一步助力实现都市圈内城轨、市域(郊)互联互通,适用于“市中心-市中心”一站直达零换乘等应用场景。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成功研制,引领了市域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新方向,带动氢能源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持续开展研究探索 中车长客于2023年12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氢能驱动时速250km级高速列车关键技术》,项目作为氢能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将从列车顶层架构、氢能“源-注-储-供”融合、大功率燃料电池集成、氢电耦合动力系统优化、氢能动车组研制等环节全面探索氢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氢能源市域列车的试验结果将为氢能动车组的研制提供关键支撑。 中车长客未来将不断深化探索轨道交通车辆氢能技术,强化氢安全监测防护技术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完善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应用配套基础设施,构建氢能轨道交通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持续推动氢能轨道交通车辆落地应用。 氢能源市域列车试验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和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助推实现高端交通载运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加速形成交通载运装备新质生产力,为落实“双碳”战略、“交通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 新迅达: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板块 与江苏中熙及泰州中和签订协议切入氢能板块

    近日,新迅达表示,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板块,一方面,持续推进锂矿开采及选矿厂建设工程,目前厂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为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产业布局,公司打造了专业化的业务运营体系。 日前,公司与江苏中熙及泰州中和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切入氢能板块。如项目顺利推进,将推进公司在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司未来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 欧盟氢能银行试点拍卖收到132份投标项目 预计10年内生产880万吨绿氢

    2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官方发布公告表示,欧盟氢能银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试点拍卖收到了来自17个欧盟国家的132份投标项目,电解槽容量总计超过85吉瓦,在10年内预计可生产880万吨绿氢。 据了解,欧洲气候、基础设施和环境执行机构(CINEA)目前正在检查投标项目的受理性及资格,并准备进行深入评估。申请方将在2024年4月份—5月份收到评估结果,成功的项目申请方将受邀签署赠款协议。赠款协议需要在2024年11月份前签署完毕。入选的项目必须在签署赠款协议后5年内开始生产绿氢,项目将获得最长达10年的固定溢价补贴。 绿氢生产商提交投标项目以获得每公斤绿氢生产的固定溢价支持。该溢价弥补了生产成本与买家目前愿意为绿氢支付的价差(与化石燃料相比)。欧委会还对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拍卖即服务”机制,使欧盟成员国能够受益于欧盟级别的平台并向额外的项目授予“国家资金”。据了解,德国是第一个利用“拍卖即服务”机制的欧盟成员国。如果符合条件的德国绿氢项目由于预算限制而无法获得相应资金支持,德国将从其国家预算中拨款应用于绿氢生产项目。 欧委会气候行动总干事库尔特·范登伯格(Kurt Vandenberghe)表示,市场对试点拍卖的反应表明,欧洲氢能产业已准备好扩大规模。发展绿氢产业是欧洲到2050年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此次试点拍卖取得的结果是欧盟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市场交流及提供投资者确定性稳健监管框架的结果。目前试点拍卖计划得到了公众支持,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 欧盟最初设立氢能银行是为了更好地缩小该地区氢能项目发展初期的资金缺口。欧委会于2023年3月16日发布欧洲氢能银行计划,旨在刺激和支持本土氢能产业发展,计划到2030年分别将绿氢产量、进口量扩大至1000万吨;同年11月23日,欧委会正式启动欧洲氢能银行的首轮试点拍卖活动,通过创新基金提供8亿欧元(约合8.74亿美元)支持绿氢项目生产。创新基金是欧盟用于部署创新型净零排放技术创立的基金计划,预算为400亿欧元(约合437亿美元),来自于欧盟2020年—2030年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碳配额拍卖的收入(基于70欧元/吨二氧化碳的碳价)。 除了此次试点拍卖以外,创新基金2023年的提案征集活动申请目前仍处于开放阶段,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9日,计划为各个领域的创新低碳技术提供40亿欧元(约合43.7亿美元)的资金。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30年—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从6420亿美元扩大至1.4万亿美元,绿氢占比预计高达85%。相关业内学者表示,国际绿氢贸易逐渐兴起,虽然规模较小且主要以试点项目和双边协议为主,但氢能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正逐渐发展为新的国际贸易亮点。

  • 2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官方发布公告表示,欧盟氢能银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试点拍卖收到了来自17个欧盟国家的132份投标项目,电解槽容量总计超过85吉瓦,在10年内预计可生产880万吨绿氢。 据了解,欧洲气候、基础设施和环境执行机构(CINEA)目前正在检查投标项目的受理性及资格,并准备进行深入评估。申请方将在2024年4月份—5月份收到评估结果,成功的项目申请方将受邀签署赠款协议。赠款协议需要在2024年11月份前签署完毕。入选的项目必须在签署赠款协议后5年内开始生产绿氢,项目将获得最长达10年的固定溢价补贴。 绿氢生产商提交投标项目以获得每公斤绿氢生产的固定溢价支持。该溢价弥补了生产成本与买家目前愿意为绿氢支付的价差(与化石燃料相比)。欧委会还对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拍卖即服务”机制,使欧盟成员国能够受益于欧盟级别的平台并向额外的项目授予“国家资金”。据了解,德国是第一个利用“拍卖即服务”机制的欧盟成员国。如果符合条件的德国绿氢项目由于预算限制而无法获得相应资金支持,德国将从其国家预算中拨款应用于绿氢生产项目。 欧委会气候行动总干事库尔特·范登伯格(Kurt Vandenberghe)表示,市场对试点拍卖的反应表明,欧洲氢能产业已准备好扩大规模。发展绿氢产业是欧洲到2050年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此次试点拍卖取得的结果是欧盟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市场交流及提供投资者确定性稳健监管框架的结果。目前试点拍卖计划得到了公众支持,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 欧盟最初设立氢能银行是为了更好地缩小该地区氢能项目发展初期的资金缺口。欧委会于2023年3月16日发布欧洲氢能银行计划,旨在刺激和支持本土氢能产业发展,计划到2030年分别将绿氢产量、进口量扩大至1000万吨;同年11月23日,欧委会正式启动欧洲氢能银行的首轮试点拍卖活动,通过创新基金提供8亿欧元(约合8.74亿美元)支持绿氢项目生产。创新基金是欧盟用于部署创新型净零排放技术创立的基金计划,预算为400亿欧元(约合437亿美元),来自于欧盟2020年—2030年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碳配额拍卖的收入(基于70欧元/吨二氧化碳的碳价)。 除了此次试点拍卖以外,创新基金2023年的提案征集活动申请目前仍处于开放阶段,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9日,计划为各个领域的创新低碳技术提供40亿欧元(约合43.7亿美元)的资金。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30年—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从6420亿美元扩大至1.4万亿美元,绿氢占比预计高达85%。相关业内学者表示,国际绿氢贸易逐渐兴起,虽然规模较小且主要以试点项目和双边协议为主,但氢能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正逐渐发展为新的国际贸易亮点。

  • 新迅达: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板块 与江苏中熙及泰州中和签订协议切入氢能板块

    近日,新迅达表示,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板块,一方面,持续推进锂矿开采及选矿厂建设工程,目前厂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为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产业布局,公司打造了专业化的业务运营体系。 日前,公司与江苏中熙及泰州中和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切入氢能板块。如项目顺利推进,将推进公司在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司未来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