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

  • 拥抱电气化 媒体称丰田接近量产固态电池

    虽然迟迟没有下决心完全转向电动车,但丰田宣称,该公司已经在电池材料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能在 2027 年或 2028 年之前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技术是整个电动车领域内的技术制高点。传统动力电池目前存在充电时间长、电池容量小以及自燃等问题。而固态电池则彻底摆脱了这些问题,如果丰田的技术突破成真,其采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达到 1200 公里,是其现有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两倍多,充电时间将在 10 分钟以内。 唯一的麻烦就是成本高、技术复杂、量产困难。高盛曾在此前的报告中指出,固态电池“未来十年扩大规模的道路相对艰难”。 中邮证券的测算结果也显示,目前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较液态电池要高出30%以上,即便是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的半固态电池,在实现规模化量产以后,其制造成本也要比液态锂电池高出10%-20%。 据丰田公司称,大规模生产最关键和最困难的技术之一是组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不损坏材料的情况下快速、高精度地叠放阴阳极电池层。 当被问及丰田现在是否能够以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相同的速度生产固态电池时,丰田的一位工程师对媒体表示: “就堆叠速度而言,我们几乎达到了这个水平。我们将推出更大的产量,并检查质量。” 尽管对制造技术的信心与日俱增,但丰田公司的高管们承认,为了在量产阶段,保证电池材料质量,公司仍需不断改进其工艺。

  • 事关1200公里续航,丰田官宣重大合作

    将共同开发固态电解质的量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建立供应链,以确保全固态电池在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并在之后全面量产。这也是丰田汽车在今年6月公布的时间表。 ■聚焦固态电解质规模量产 据了解,出光兴产以销售润滑油产品起家,经过百余年发展,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石油、电力、可再生能源、化学品、材料等多个领域,成为日本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自2001年以来,出光兴产一直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基础研究,而丰田的研究则从2006年开始。 据日本专利分析公司Patent Result此前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至2022年3月底,全球已公开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数排行榜中,出光兴产位居第三,仅次于丰田和松下。出光兴产拥有多项以硫化锂为原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专利。 目前,按照材料的选择,固态电解质主要可以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体系。此次丰田与出光兴产合作的重点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两家公司表示,这种材料很有前景,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以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和高功率输出,且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柔软性和对其他材料的粘附性,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 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透露,为了解决全固态电池的耐久性问题,自2013年以来,丰田与出光兴产一直在进行联合研发,项目之一就是固态电解质,而经过反复试验,双方终于开发出了不易碎、性能优异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 “在这种新型固态电解质的基础上,结合丰田的正极、负极材料和电池技术,能够兼顾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和耐久性。”佐藤恒治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将是“量产化”。 如果固态电解质的大规模量产技术能够实现突破,那将为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生产铺平道路。为此,两家公司已经成立了一个由技术、采购、物流、生产等领域“数十名成员”组成的工作组,共同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验证。之后由出光兴产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而丰田继续开发使用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以及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最终确保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能在2027~2028年导入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出光兴产利用石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尝试生产固态电解质的原料硫化锂,在对硫化锂的处理和应用方面颇具积累。借此,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技术,旨在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目前,出光兴产已经有了一个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小型试验工厂,并正在扩充产能,作为未来四到五年内商业化的基盘。出光兴产社长木藤俊一透露,该公司正在考虑最终在其位于千叶县的工厂大规模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而投资规模尚未敲定。 ■瞄准逾千公里续航 在掌握关键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基础上,两家公司将共同推进新材料的量产和供应链的构建。“将两家公司的材料开发技术、出光兴产的材料制造技术、丰田的电池量产技术结合起来,全面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佐藤恒治表示。 丰田汽车电池开发主管Keiji Kaita透露,该公司计划在名古屋附近的丰田总部周边地区建立第一条固态电池生产线。 早在今年6月,丰田汽车宣布,已准备好从全固态电池的研究转向生产,并称其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克服了全固态电池的耐久性问题。相较于目前使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短的充电时间,且能够大幅增加续航里程。 当时丰田透露了其在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展和计划。其中,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将于2026年推出新一代电动汽车产品,届时将搭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使得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并可在20分钟内从10%充到80%。与此同时,丰田正在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承诺将有1200公里的续航里程,且可在10分钟内从10%充到80%。 一系列创新电池技术的上车,有助于丰田实现到2030年在全球销售3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就在今年10月初,作为丰田汽车会长的丰田章男明确表示,虽然日企在电动汽车市占率方面落后,但“日本在技术上绝不落后”。尤其是涉及到电池,丰田章男称,“在研发领域有竞争力的汽车厂商很多”,强调日企仍有优势。 以全固态电池为例,除了丰田和出光兴产外,日本还有不少车企及电池、能源、材料企业等也在布局,例如本田、日产、村田制作所、住友电工、富士胶片、GS汤浅、电气硝子等。其中,日产计划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而本田计划2024年启用全固态电池的示范生产线,所生产的电池将用于“2020年代后半期”推出的车型。如果日企的全固态电池大规模上车,或将极大改变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总投资100亿!10GWh!江西赣州又一固态锂电池项目开工

    “富鑫产业科技”消息显示,8月8日,富鑫科技集团江西巨电年产10GWh固态锂电池及PACK制造生产一期项目开工仪式在江西赣州龙南顺利举行。 据悉,上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固投65亿元,用地面积约600亩,产能为年产10GWh固态锂电池、PACK系统、储能系统。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本项目总投资16.75亿元,项目用地面积约320亩,总建筑面积为72,000平方米,一期项目总产能为年产2GWh单体大容量固体锂电池及2GWh PACK。 资料显示,江西巨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山东巨电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龙南市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龙南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依托集团自主研发的固态聚合物锂电池技术,专注深耕锂电池、储能电池、储能、应急电源储能等高端市场领域。 深圳市富鑫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国内领先的储能系统供应商,专注于智慧储能集成系统、农业机械化及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适用于用户侧、电网侧、电源侧、新能源发电等领域。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6月16日,深圳市富鑫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增投资企业山东巨电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6月17日,公司在山东巨电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比例从增加到80.00%。 值得一提的是,6月21日,山东巨电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增投资企业江西巨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比例70%。由此,江西巨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深圳市富鑫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公司。

  • 412亿固态电池项目落户法国!

    8月3日,辉能科技(ProLogium)宣布,欧盟委员会批准了法国政府向辉能科技提供15亿欧元的资助。该笔资金将用于辉能科技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Dunkirk)投建的固态电池工厂,直接以赠款形式提供,并将涵盖研发项目,直至2029年底。 至此,辉能科技亚洲以外首个固态电池超级工厂的投资计划可以说是真正落到实地,而距离宣布投资建厂计划也不过三个月。 法国固态电池工厂投资高达412亿元 5月13日,辉能科技官方宣布,将投资52亿欧元(当前约合人民币411.6亿元),在法国敦刻尔克市新建一座海外固态电池超级工厂。并且,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与经济部、内政部等五位部长亲自出席了发布会并发表演讲,足见法国政府对辉能固态电池落地计划的重视。 基于这一情况,法国政府对辉能的资助自然也推进得相当顺利,仅三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占投资金额近三分之一的补贴。 据悉,超级工厂产能规划48 GWh,将于2024年开始建设,预计于2026年底开始量产,将成为辉能科技继中国台湾后的第二个工厂,并且是其最大的工厂。 目前辉能科技位于台湾桃园的G1工厂年产能达到40GWh,主要是以消费性电子和穿戴式电子产品上使用为主;G2工厂将生产电动汽车搭载的固态动力电池,且该工厂的首条大型示范生产线将于2023年底投产。 具备强大客户基础 资料显示,辉科技能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下一代电池的开发,产品包括硅阳极固态电池、金属锂阳极固态电池,和基于双极(BiPolar)技术固态电池,并规划了横跨未来数代的电池技术开发蓝图。 辉能科技是世界上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固态锂陶瓷电池的公司,且早已量产出货,可用于手机配件、穿戴装置等领域,同时新能源汽车用固态电池也已研发成功。其专有技术涵盖全球650多项(已申请和已授予)专利,已向国际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运送了近8,000个固态电池样品电池进行测试和模块开发,具有较高的产品成熟度。 因此,辉能科技也拥有了强大的客户基础。 2021年2月25日,辉能科技宣布,已与越南第一个本土汽车品牌Vinfast 签署谅解备忘录。 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该公司将具有辉能固态电池的优先采购权,并且获得辉能的固态电池包封装专利技术MAB(Multi-Axis Bipolar+)授权。 2022年7月6日,VinFast宣布向辉能科技投资数千万美元,且双方又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制定了战略合作安排。根据战略合作安排,辉能计划从2024年开始向VinFast提供固态电池,以支持其下一代产品线。 未来,辉能与Vinfast还可能在越南建立合资固态电池工厂。 进入2022年,辉能科技对外合作进程加快。 1月27日,辉能科技与梅赛德斯-奔驰深化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合作。双方不仅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发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而且梅赛德斯-奔驰将向辉能投资数百万欧元,并将在辉能科技董事会占有一个席位。 首批配备共同开发固态电池的梅赛德斯-奔驰测试车辆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并将逐渐在未来五年搭载在一系列乘用车当中。 3月8日,辉能科技宣布,与全球领先的换电技术暨电动机车制造商Gogoro共同开发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两轮电池交换的固态锂陶瓷电池原型,可与Gogoro的电池交换网络和两轮车辆集成。 6月24日,与全球领先的工程服务提供商FEV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开发固态电池系统。 10月28日,与法国电池制造商ACC(Automotive Cells Company )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固态电池。Stellantis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和多元化能源公司道达尔为ACC三大股东,分别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权。 今年7月25日,辉能和百年汽车供应商马勒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开发首个专为辉能下一代固态电池定制的热管理系统。此次合作将有助于推出商业上可行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提高安全性、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 此外,原材料供应链辉能科技也已布局。去年5月13日,辉能科技与浦项制铁控股(POSCO Holdings)签署合作协议。辉能科技获浦项制铁控股投资,并建立长期的策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合作开发并制造符合辉能科技独家固态电池要求使用的负极、正极及固态电解质材料,并基于材料开发成果,双方朝向优先供应协议的方向共同努力。 筹备IPO 去年3月,辉能科技曾披露IPO计划,考虑于近两年(2022-2023年)赴海外上市。同时在IPO前将再进行一轮融资,融资金额将超过2021年获得的3.2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涵盖Primavera资本集团、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公司等),用于扩大产能。 今年5月,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称,辉能科技寻求以近20亿美元估值筹集至多3亿美元资金,支持者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和VinFast。据悉,这些资金将用于该公司2024年的资本支出计划。 不过,因相关讨论仍在进行中,规模和估值等融资细节可能会发生变化。 目前海外建厂计划已经开始逐步落地,并获得了巨额资助,新一轮的融资结果或许也即将揭开面纱,辉能科技IPO进程也将加快,但基本已确定将晚于2022-2023年上市。 总结 近三个月以来,关于固态电池产品、投资等方面的消息颇多。其中,清陶能源5月26日获得上汽集团27亿元的追加投资,6月30日卫蓝新能源360Wh/kg锂电池电芯交付给蔚来汽车,7月初丰田宣布能够将固态电池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减半,这三大消息接连给固态电池赛道添了一把猛火。 尽管产业火热,已有半固态电池已经/即将上车,但总体还处于发育阶段。根据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布局国的规划,2030年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重要节点,而在此之前为期7年的关键角力期,谁能率先大规模量产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相当令人期待。

  • 中金资本加码太蓝新能源 固态电池柳暗花明?

     近日,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太蓝新能源)宣布完成数亿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旗下基金、正奇控股联合领投,君联资本等机构持续追加投资。所融资金将用于该公司新工厂的扩产建设、技术储备项目的持续开发、人才建设和产品上量等。 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长循环寿命、更好低温性能等性能优势,这成为吸引投资界纷纷加码的重要原因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一定时间。 看似火热的固态电池领域背后,其行业前景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 ▍君联资本、中金资本多次加码 据太蓝新能源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新型固态锂电池及关键锂电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公司。 目前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可分为三种:氧化物、聚合物与硫化物,三种技术路线都需要在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而太蓝新能源是氧化物路线的代表企业之一。 具体来看,为解决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和界面阻抗等问题,太蓝新能源研发了电解质超薄膜制备技术和界面柔化技术。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产品液态电解质的含量在5%-10%,能量密度最大到400Wh/kg。 根据规划,太蓝新能源第二代准固态电池产品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5%以下,能量密度达400Wh/kg-500Wh/kg,预计在今年年底量产;而其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将不再含有液态电解质,太蓝研究院正推进相关商业化路径的开发。 产能方面,太蓝新能源目前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产能为12.2GWh。 其中,太蓝新能源重庆生产制造基地一期已于2022年推出半固态动力电池;重庆二期2GWh工厂预计2023年底建成;安徽淮南10GWh动力电池产业园区项目处于建设中。 客户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太蓝新能源已和某两轮电动车企业签订协议,拟成为其动力电池SOP供应商。该公司半固态电池样品已向多家汽车主机厂进行送样并联合测试,正沟通进一步合作。 今年5月,太蓝新能源与紫建电子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消费类固态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天眼查信息显示,太蓝新能源成立至今共完成四轮融资,且近两轮公开融资金额达数亿元,背后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碧桂园创投、中金资本、招商局创投等。 其中,君联资本更是参与了太蓝新能源的三轮融资,中金资本亦两度投资该公司。 ▍固态电池领域投融资热度持续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固态电池领域融资热度持续。 一方面,投资机构正在固态电池领域“多点开花”,加大投资布局。 以此次太蓝新能源融资的领投方背后的中金资本为例,除连续领投太蓝新能源近两轮融资外,其还于2022年投资了另一家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商高能时代。 另一方面,固态电池领域中不少企业正加快融资步伐。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国内已有8家固态电池制造领域相关企业获得近40轮融资。 其中,2022年,固态电池领域融资进程颇快:8家企业累计完成12轮融资,背后投资方除上汽、广汽、蔚来、奔驰等车企外,也有欣旺达、小米等企业,以及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具体来看,今年5月26日,清陶能源获得27亿元G+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为上汽集团旗下的尚颀资本。据不完全统计,这也是目前固态电池领域公开披露的最大一笔单轮融资金额。同时,双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推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技术“10万辆级”大规模量产落地。 天眼查信息显示,自2016年以来,清陶能源共完成11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峰瑞资本、北汽产业投资等。 去年11月,卫蓝新能源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共有17家机构参与该轮投资,其中包括:联想创投、顺为资本、中科创星等。 今年1月,赣锋锂电完成B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小米、国投招商等。目前,赣锋锂电重庆赣锋20GWh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固态电池是趋势,大家都看好它的未来发展,只要成本及量产问题解决了,肯定是有市场的。”双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夏协飞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另据中邮证券研究显示,固态电池当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仍需时间。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251.1GWh,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200亿元。 ▍固态电池行业前景究竟几何? 当前,固态电池被业内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而半固态电池则为液态电池与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 近日,蔚来更新了用户手册,全新ES6、ET7、ES7、ET5、EC7和ET5旅行版共6款车型的手册中均添加了关于150kWh电池包的详细信息。据了解,蔚来使用的属于半固态电池,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电芯(单体)由卫蓝新能源提供,届时ET7续航可超过1000km。即使是SUV的ES6续航也能达930km。 赣锋锂电方面表示,搭载赣锋锂电三元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5规划于今年上市。今年5月,赣锋锂业在接受机构调研时称,该公司一代固态电池已开始量产,二代固态电池安全性能已达车规要求,研发样品电池的循环性能已达到车企要求。 与此同时,也有固态电池领域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 据了解,辉能科技近期宣布于法国设厂,将在敦克尔克建置其第一座海外固态电池超级工厂,总投资额为52亿欧元。 《科创板记者》通过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由于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一定时间,不少业内人士对固态电池的发展仍保持谨慎态度,认为降本、提升良率等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其中,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固态电池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大规模量产的技术仍不成熟,现在生产固态电池的废品率依旧较高。尽管目前蔚来和东风都已装车,但其量产数量仍旧较少,是否能取代锂离子电池尚不明晰,与此同时,国外宝马、福特等公司投资的项目也未有量产的消息。” 合肥仁发新能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朱祥文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赛道我们还处于观望状态,目前在成本和量产方面都不够成熟。“ 体现在成本方面,以蔚来为例,其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曾表示,150kWh的固态电池包,其成本接近一辆蔚来ET5。 对于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节点, 双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夏协飞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降本是永恒的话题,成本至少能够与锂电池相当;另一方面,良率上,批量生产线上要解决产品批次稳定性、一致性,提升良率至较高水平。” 国君证券王浩团队分析表示,目前产业内成本高昂的原因,在于未能放量形成稳定规模效应。未能放量的原因在于工艺未定,工艺未定则设备不定,因而无法降本。全固态较半固态技术更进一步,电解质的固固界面接触的稳定性是其核心工艺。其电解质是固态的,必须解决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界面接触问题。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雄认为,“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在动力领域的规模面临挑战很大,目前在技术路线和工艺上都未确定。但同时,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电池是高比能高安全动力锂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其规模化量产配套在国内已基本成熟。” 另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预测,“全固态电池要实现产业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仍需十年左右。 2025年是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过渡的关键期,而2030年应该是转向全固态电池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而现有的锂电技术,包括液态电池及半固态电池,在2030年前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充电10分钟 续航1200km 丰田称固态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丰田公司表示,已经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够将电池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减半,这可能为电动汽车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丰田汽车宣称,已经简化了制造固态电池所用材料的生产过程,这一发现是一个重要的飞跃,能够大幅缩短充电时间和增加续航里程。 丰田公司碳中和研发中心总裁海田敬二表示,“无论是液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我们都致力于改变目前电池过大、过重、过贵的局面,在这方面的潜力上,我们将争取将这些因素减半。” 海田敬二强调,丰田公司已经开发出了提高电池耐久性的方法,并相信现在可以制造出续航里程为 1200 公里的固态电池,充电时间为 10 分钟或更短。 不久前,丰田汽车面向媒体公开举办了一场技术说明会,公布了其“支撑2030年全球纯电销量达到350万台的次世代电池技术”。丰田明确表示,2027-2028年投入实际应用“全固态电池”。 伯明翰大学商业经济学教授戴维・贝利表示,如果丰田公司说法属实,那么将是未来电动汽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固态电池在原型阶段会有一些突破,但是规模化生产难度非常大。如果丰田能实现突破,很可能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 固态电池一直被看作电动汽车的潜在颠覆者,可以降低充电时间、提高容量,并降低使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起火风险。然而,固态电池一直受制于成本和制造难题,从而限制商业应用前景和上车时间。 丰田公司认为,他们相信可以简化生产过程,使得固态电池比锂离子电池更容易生产。丰田公司是业内公认在固态电池领域最有实力的玩家之一。据悉,丰田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一直坚持硫化物路线,已经拥有超过 1000 件专利。 尽管技术实力强大,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并不顺利,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上数次“跳票”。如今,丰田固态电池将量产时间确定到2027-2028年,可见固态电池研发、量产难度之大,同时也看出丰田对固态电池的执著,始终不曾放弃这条路线。

  • 资本和产业界豪赌固态电池领域 国内企业融资新动态盘点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赛中,由于安全性、能量密度、快充、低温及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固态电池一直被认为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近日,有着清华“基因”的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获得上汽集团(600104)27亿巨资的增持,让固态电池赛道再次升温。 固态电池融资补血加快 5月26日晚,上汽集团公告,公司拟通过嘉兴创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嘉兴颀骏一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资不超过27亿元,其中,嘉兴创颀出资不超过19.7亿元,嘉兴颀骏一号出资不超过7.3亿元。 电池网注意到,上汽集团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通过基金方式参与投资清陶能源,间接持有清陶能源约4.20%股权。本次追加投资完成后,上汽集团将间接持有清陶能源约15.29%的股权,成为清陶能源第一大机构投资者。 据悉,上汽集团将加快清陶能源现有固态电池产品在自主品牌车型上的产业化应用,2024年上半年智己汽车搭载固态电池的高性能、长续航车型将首先实现规模化量产;上汽集团和清陶能源将于今年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成本均优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在此基础上,2025年上半年起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相关量产车型,全年销量将突破“十万辆级规模”。 除了清陶能源,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在今年也获得了战略投资。 1月30日,国投招商宣布完成对赣锋锂电的投资,支持公司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步伐。在5月19日举行的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赣锋锂业表示,公司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60Wh/kg以上,一代固态电池目前设计产能为4GWh/年,正在进行产能爬坡,应用场景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8家固态电池制造领域相关企业获得32轮融资。具体来看,清陶能源获10轮融资,卫蓝新能源和辉能科技均获7轮融资,太蓝新能源获3轮融资,恩力动力获2轮融资,赣锋锂电、中科深蓝汇泽、高能时代各获1轮融资。 其中,在2022年,固态电池领域融资明显加快,据可查询数据,上述8家企业在2022年总计进行了12轮的融资。 除了上述固态电池制造领域企业,材料企业也在加速快速吸金。例如,今年4月,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厂商常州苏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华新能、东吴创投、中科创星联合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中试产线建设、原材料采购、以及团队扩充。与此同时,公司Pre-A轮融资正式启动。 6月,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生产商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陕投资本旗下绿金管理公司和辰峰资本,本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及扩大硅基产品产能建设。公司业务囊括了全系列硅基负极业务、固态电解质业务、富锂锰基业务。 百亿级项目推升投资热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电池企业的投资者中,不乏车企的身影,除了重金押注清陶能源的上汽,还有广汽、北汽、一汽、蔚来等多家车企也参与了相关企业的投资。 近期,广汽、蔚来、东风、赛力斯、长安、赣锋锂电、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多家车企及电池企业接连披露半固态电池装车进展。从企业及各大券商机构的预判来看,2023年半固态电池有望开启小批量装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聚焦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推广等问题,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表示,固态电池是能够解决安全性及低温性能问题的方案。但全固态电池在技术上仍有较多问题亟待攻克,距离商业化仍有一定距离。不过,半固态电池技术已相对成熟,且具备商业化能力。 或许是看到了商业化曙光,再加上融资补血的推进,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扩产项目也在加快推进,特别是清陶能源百亿级项目的落地,更是推升了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 2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投资四川·成都都市圈全球投资推介会”上,总投资100亿元的15GWh清陶能源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正式签约落地成都市郫都区。 5月26日,中科深蓝汇泽固态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据悉,该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拟购置电极制作、电芯装配、原位聚合、化成分选等生产设备及公辅配套设施共计53台(套),年产固态锂电池1GWh。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电池在今年还迎来两家跨界上市公司的入局:1月17日,主营水处理服务业务的上海洗霸披露2023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总额不超7亿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基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通过此次募资,公司将发力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粉体材料市场;4月29日,玩具公司高乐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高乐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拟在浙江义乌投资20亿元建设2GWh纳米固态电池项目。 结语 :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Fisker宣布放弃了固态电池研发计划,其创始人曾说过,“固态电池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当你觉得已经完成了90%,几乎达到目标时,然后你意识到剩下的10%比前面的90%困难得多。” 目前,车企、主流锂电企业、固态电池领域初创公司、上游材料及设备企业、跨界入局企业等纷纷加强固态电池领域技术攻关,加快量产与上车步伐,但目前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主要依靠市场推动,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都有相应的技术与成本难点待克服,产能建设、产品良率提升以及供应链也将面临不少考验,同时相关行业标准与扶持政策也有待加强。因此,固态电池距离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固态电池领军企业新品将正式下线 行业商业化转折点渐近

    总投资100亿元的15GWh清陶能源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正式签约落地成都市郫都区,首条生产线设计产能1GWh,目前正在调试,预计近期首批半固态电池将在郫都工厂正式下线。 机构人士分析指出,2022-2023年会有一批领先的半固态电池企业逐渐发布车规级电池,2022年蔚来发布ET7、东风发布E70、岚图发布追风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预计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转折点会在2024-2025年,2030年全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当升科技 固态锂电材料已成功导入赣锋锂电、清陶、卫蓝新能源、辉能等固态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清陶能源承诺2022年-2025年期间向公司采购总量不低于3万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 科森科技 于2021年参股清陶能源,目前公司向清陶能源发展提供电池所需模组等配套产品。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