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内已建成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目前正在小批量测试生产。该产线由广汽集团建成,并在行业内率先具备了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量产条件。
“当前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电池提升近一倍,可使500公里以上续航车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广汽集团表示,计划2026年开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7年至2030年间逐步实现批量生产。
从市场进展来看,固态电池从样品验证到装车试验的落地节奏正不断加快。随着技术与工艺持续突破,2026-2027年迎规模化装车试验集中窗口期,2030年实现商业化,已成为行业共识。
高质量比拼 固态电池成车企必争之地
中汽协数据显示,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7.2万辆和17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1%和20%,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1.6%,首次实现新能源车超汽车新车总销量一半。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爆发”迈入“存量竞争”,电池技术的迭代速度直接决定车企的生存权与话语权。当前主流新能源车型在外观设计、智能配置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技术特性来看,其竞争价值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安全性能的“质的飞跃”、能量密度的“量级突破”、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提升”。
如何把电池性能“卷”出天际?在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逼近物理极限、安全隐患难以根除的背景下,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高能量、长寿命”的核心优势,成为全球车企打破技术瓶颈的关键突破口,以期借此彻底跳出“价格战”的泥潭,重新定义市场竞争规则。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广汽集团、奇瑞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吉利汽车、北汽集团、蔚来汽车等头部整车厂均已下场布局固态电池。
从上述车企规划来看,国内主流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加速布局,装车与量产时间表已逐步明确,技术落地进程清晰可见:2026年将成为固态电池落地的关键验证年:东风汽车预计在9月实现350Wh/kg固态电池量产上车,配套车型续航将突破1000公里;上汽集团则将开展全固态电池样车测试;长安汽车将推进固态电池装车验证,其目标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奇瑞汽车计划为猎风、星途E08等高端车型定向搭载全固态电池,启动实路验证;北汽集团也将在这一年完成半固态电池产品开发,为后续落地铺垫。
2027年将迎来全固态电池量产规模化爆发: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均计划在这一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其中奇瑞目标成本降至0.8元/Wh;北汽集团将启动全固态电池系统小批量生产及示范运营,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将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车企将赛道转向“拼安全、拼技术、拼价值、拼体验”的高质量比拼,而固态电池正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抓手。
固态化加速 头部电池厂商开启GWh级产线招标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为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提供明确导向。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提出,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到2035年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届时电池的综合性能、成本和环境适应性将更贴合消费者需求。

政策端的明确规划与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按下“加速键”。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赣锋锂电、蜂巢能源、太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辉能科技、恩力动力、安瓦新能源、孚能科技、比克电池、鹏辉能源、南都电源、纯锂新能源、中固时代、金龙羽、欣界能源、合源锂创、利维能、德加能源、中科深蓝汇泽、屹锂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专注固态专项技术企业、跨界转型企业、新兴科技企业、资源关联延伸企业、校企及科研背景衍生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加速推进固态电池产线建设与落地,通过产能前置布局抢占技术商业化先机,推动产业链从研发端向规模化生产阶段稳步迈进。
研究机构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固态电池竞争格局正加速成型,未来谁能率先实现稳定量产与规模交付,将决定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的领跑权。

从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情况来看,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传统液态电池领域的企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宁德时代的位置没有被排到很靠前,主要原因是基于对整个固态电池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也许下一步整个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会导致中日韩或者欧美国别之间的锂电池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一定也会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吴辉认为,要赶超龙头,唯一的机会可能在新的技术迭代过程中产生一些变化。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诉求聚焦于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良率优化与综合成本控制三大维度,而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均以核心设备为关键支撑。作为技术落地与规模化量产的核心载体,设备的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及适配性直接决定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节奏、量产规模与商业化竞争力,是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EVTank分析,未来几年将进入固态电池生产线大规模的建设和投产期,固态电池设备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最先受益的环节。预计随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4亿元。与此同时,固态电池产业化带来的设备市场机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设备企业的竞争格局。
中信建投证券测算,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线相比,固态电池产线单GWh设备投资额较液态电池增加一倍以上,从1.2亿~1.5亿元提升至2.5亿~3亿元。而当前固态电池中试产线设备投资额甚至可达液态电池的4~5倍。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锂电设备企业从2025年6月起开始陆续给下游厂商交付固态电池相关设备,且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
根据11月多家核心设备商最新反馈,宁德时代已开始固态电池GWh级别产线招标,涉及300L等静压设备、850L混合均质一体机、节拍更高的制痕绝缘设备等核心设备量产机型。这一进展远超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其固态新产线招标应该在中期审查结束之后,但实际情况是GWh级别招标已经开始,预计春节前更多固态产线招标将陆续启动!
结语:近年来,1000公里续航始终是电动车行业的热门议题与用户核心期待,从早期概念探讨到技术逐步落地,这一续航目标的反复被提及,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告别里程焦虑”的迫切诉求。但随着续航数值向千公里级突破,另一重关键诉求愈发凸显:高续航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传统锂电在能量密度提升到一定阶段后,热失控风险等安全隐患难以完全规避,而固态电池凭借电解质形态的革新,从根源上优化了稳定性,既为1000公里续航的规模化实现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也精准回应了市场对“长续航+高安全”双重需求的核心期待,让千公里续航真正从“可望”走向“可及”。
固态电池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在这场关乎产业格局重塑的赛道上,谁能真正打响固态电池第一枪?让我们共同聚焦行业变局,见证关键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