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电池冲击锂电市场 合规品牌能否打破“低价无序”困局?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庞大基数背后,动力电池退役浪潮已如期而至。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已超过58万吨。多家专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82—104万吨,退役电池的处理与回收问题已成为行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与庞大退役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由于非法回收商通过高价截流货源,导致正规企业“吃不饱”,严重扰乱产业秩序。调研显示,这些本应通过专业梯次利用或再生处理的退役电池,在无资质小作坊中被暴力拆解、违规组装后再次流入市场。

这类“三无产品”以“高容量、低成本”为噱头,正通过一条隐秘的“黑色链条”流向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以下简称“电动摩三”)市场。由于缺乏专业检测和质量保障,此类电池存在极高热失控风险,显著增加了火灾等安全事故隐患。

面对退役电池乱象对电动摩三市场的冲击,如何打破“低价优先”的错误导向,让安全与品质回归市场核心?又该如何通过合规力量遏制黑色链条,推动行业走出监管与发展的双重困境?

乱象丛生,退役动力电池流入电动摩三市场

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回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回收环节存在明显缺口,相当数量的电池未能进入正规回收体系。这些“游离”的退役电池,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低价交易,随后进入小作坊的加工流程。

具体来看,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规范回收率不足25%,直观地反映出大量电池脱离了正规回收体系的管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贸易商低价收受储备这些退役电池,然后转手卖给无资质的小作坊。

小作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用暴力拆解的方式处理电池,在简单组装后便推向市场,整个过程中既没有专业的检测手段,也没有任何安全保障措施。而所谓高容量、低成本的宣传噱头,精准地抓住了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心理,使得这些劣质电池在电动摩三市场拥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外卖、代驾等对续航有高需求但又面临成本压力的群体,成为了主要购买方。

这条退役电池流入电动摩三市场的黑色产业链条,带来的不仅是行业秩序的乱象,更是令人忧心的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诸多真实的事故案例作为警示。

2024年2月23日,南京某小区发生一起火灾,起火原因经查证为业主电动三轮车上使用的劣质组装电池发生热失控。火灾不仅烧毁了该电动三轮车,还波及了周边停放的多辆车辆,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幸运的是未造成人员伤亡。

无独有偶,青岛一位电动摩托车车主为了节省成本,从线下维修店购买了一款宣称“高容量、低成本”的劣质组装电池。某天在屋内连续长时间充电,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起火,不仅烧毁了电动车和车主家中部分家具,还导致正在屋内的装修工人刘某雷、王某乔当场死亡。

深入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小作坊生产的劣质组装电池存在诸多致命缺陷。小作坊使用的是来源不明、性能参差不齐的退役电池电芯,这些电芯本身可能就存在安全隐患。在组装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绝缘、防撞、防穿刺设计,电池的结构稳定性极差。再者,由于电芯来自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电池一致性差,这就导致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现象,更增加了安全风险。

退役电池流入电动摩三市场的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监管方面面临的诸多难题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小作坊为了规避监管,以电动摩托车锂电池、电动三轮车锂电池的名义进行生产和销售,利用了电动摩三领域监管相对薄弱的漏洞,从而绕过了电动自行车领域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此外,有些电商平台对锂电池销售商家的入驻门槛较低,仅需提供营业执照即可,缺乏对商家资质、产品质量的严格审核机制。这就导致平台上出现了数以千计销售此类电池的商家,相关产品更是多达数万款,如此庞大的数量给监管部门的全面核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局面。

品牌合规是锂电池乱象破局之道

面对退役电池乱象给电动摩三市场带来的严峻挑战,整个行业亟需跳出低价陷阱,重新审视合规产品的价值。电动摩三市场对锂电池的核心需求,本质上是安全、长寿命、稳定续航,而非单纯追求低成本。低价的劣质组装电池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部分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后期的使用成本,远高于合规产品。

合规产品与劣质组装电池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从电芯选材、生产工艺到检测认证的全流程保障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相关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这正是合规品牌能够引领行业走出困局的关键所在。

从更深层次来看,合规并非简单的符合规定,而是需要以坚实的技术实力和严格的标准体系作为支撑。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合规品牌会优先考虑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迭代,优化电池材料配方、改进电池结构设计,从源头上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

星恒作为正规的电池品牌,在锂电领域深耕20余年,产品覆盖电动自行车、电动摩三、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其在电动两轮车锂电池市场已连续7年全球销量前列。星恒以锰基电池为第一技术路线,高能铁锂为第二技术路线,从源头上就确保了锂电池安全性。

合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全链条的合规管理体系上。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合规品牌会对电芯、电解液、隔膜等核心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要求供应商提供完整的资质证明与产品检测报告,杜绝使用来源不明、性能不达标的原材料,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在产品出厂前,合规品牌会进行全面的检测认证。比如,星恒电池就拥有21道生产检验程序,8大电池模组安全设计,不仅通过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如GB 43854)、CCC认证等国内权威认证,还通过了欧盟CE、德国Extra Energy等国际认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产品。这些认证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全面检验,也是合规品牌向市场传递信任的重要凭证。

在当前低价无序的市场环境中,合规品牌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重塑市场秩序,引导用户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方面,打破低价就是高性价比的错误认知,让用户认识到安全与品质才是购买锂电池的核心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合规品牌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为行业标准的完善提供实践经验。

合规并非意味着脱离市场,反之合规品牌能够在规则框架内,精准洞察并满足用户需求。针对电动摩三市场用户的核心痛点,续航焦虑、充电效率、使用成本,合规品牌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提供兼具安全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正如星恒合规与实用并重的产品理念,让合规品牌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坚守安全底线,避免出现小作坊产品为追求续航而牺牲安全的问题。

更需多方合力推动锂电市场健康发展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退役电池乱象对锂电市场的冲击,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从政策、企业、用户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构建一个安全、规范的产业生态,推动锂电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虽已建立22项动力电池回收国标体系,但电动摩托车、三轮车领域缺乏强制性专用安全标准,市场监管缺乏刚性依据。梯次利用电池尚未纳入强制认证目录,性能评估技术规范缺失,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退役动力电池流入性能要求严苛的电动摩三领域,实质是利用标准真空期进行的低成本套利,与真正的资源循环相去甚远。

在标准层面,《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要求》国强标已定档2027年实施,在过渡期建议借鉴电动自行车模式,探索CCC认证先行试点。此外,梯次电池禁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规定已落地,但电动摩三领域仍为监管空白,亟待通过标准修订或部门联合发文填补漏洞。

业内建议,强化监管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细分场景标准制定,特别是安全性能判别与再退役规范;二是压实平台责任,将产品检测报告、认证证书作为强制性入驻门槛;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好的执法困境。

从企业端来看,动力电池白名单企业受制于高成本,在黑作坊翻新电池的低价冲击下陷入劣币驱逐良币。基于此,头部企业的出路在于以技术降本替代价格战,通过材料改性、BMS优化、工艺升级将合规产品利润空间压缩至非法者无利可图。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推出续航与安全完美平衡的官方解决方案,才能从源头消解违规需求。

用户端的问题,则在于外卖、代驾等高频用户为续航焦虑转向三无定制电池,本质是风险认知不足。因此,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应联合发布场景化选购指南,用真实的事故案例替代简单的宣传,让“低价大容量不等于安全”成为共识。

综合来看,退役动力电池乱象的核心症结在于责任链条断裂,生产者延伸责任未落地,退役电池溯源平台覆盖不全,导致电池从哪来到哪去无法闭环。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让合规者有利可图、违规者寸步难行、消费者主动避险,三者缺一不可。

盖世小结

电动摩三市场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延伸,其锂电池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深刻影响着整个锂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新能源产业的形象。

当前,退役电池乱象虽然给电动摩三市场乃至整个锂电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合规企业的积极发力、用户安全意识的逐步提升,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