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 11月11日讯:
金属市场方面:
隔夜内外盘金属普涨,仅沪镍暂时持平于119490元/吨,伦铜、伦铝以及伦锡涨幅均在1%左右,伦铜涨1.47%,伦铝涨1.14%,伦锡涨1%,伦锌涨0.95%。其余金属涨幅均在1%以内。氧化铝涨幅达0.68%,铸造铝涨0.14%。
隔夜黑色系涨跌互现,不锈钢跌0.28%,热卷涨0.31%,螺纹、铁矿涨幅波动均不大。双焦方面,焦煤跌0.56%,焦炭跌0.6%。
隔夜贵金属方面,COMEX黄金涨2.83%,COMEX白银涨4.7%。国内方面,沪金涨2.23%,沪银涨3.09%。
截至11月11日8:14分隔夜收盘行情

宏观面
国内方面:
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3项针对性政策举措。包括: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将加速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北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10月25日—11月7日)国际油价窄幅波动。从11月10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吨分别上调125和12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95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均上调0.10元。用92号汽油加满50升的油箱将多花5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美元方面:
截至隔夜收盘,美元指数上涨0.05%报99.62,美国参议院周日推进了一项旨在重开联邦政府并结束长达40天的停摆的议案,此次停摆导致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食品援助延迟发放并给航空旅行造成干扰。汇市走势受抑,交易量相对较低,周二是美国老兵纪念日假期,公债市场将休市。
如果政府停摆结束,人们的关注点将转移到美国经济数据上,特别是非农就业数据,该数据自一个多月前政府停摆以来一直没有发布。市场目前预计美联储在12月降息的可能性为61%,不过一旦数据公布,预期可能会大幅波动。几位美国联储官员周一的发言暗示,他们对是否需要进一步降息持有不同意见,这凸显出主席鲍威尔所面临的挑战。(文华财经)
其他货币方面:
日元和澳元的走势也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周一表示,将推动制定一项延伸数年的新财政目标,以便政府能更灵活地支出,这实质上淡化了日本对财政整固的承诺;周一公布的日本央行10月会议意见摘要显示,央行决策者就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展开了辩论,一些决策者呼吁需要等待更多有关企业加薪势头是否会持续的数据。
澳洲央行副总裁豪泽表示,澳洲金融状况目前更接近中性利率,央行将通过观察数据来判断需实行的政策限制性程度。(文华综合)
数据方面:
今日将公布美国10月纽约联储1年通胀预期、美国10月纽约联储3年通胀预期、美国10月纽约联储1年黄金涨幅预期,澳大利亚截至11月9日当周ANZ消费者信心指数、澳大利亚截至11月2日当周ANZ消费者信心指数,英国9月失业率-按ILO标准、英国9月包括红利三个月平均工资年率,新西兰第四季度未来两年通胀率预期、新西兰第四季度未来一年通胀率预期,日本9月贸易收支-央行基于海关数据季调后,欧元区11月ZEW经济景气指数、德国11月ZEW经济景气指数、加拿大9月贸易帐等数据。
原油方面:
两市油价隔夜一同上涨,美油涨0.5%,布油涨0.49%。成品油市场吃紧盖过原油供应过剩担忧。
受原油价格上涨带动,成品油价格急升。美国汽油期货和取暖油收涨超过1%。分析师表示,美国一系列炼厂问题以及俄罗斯炼厂遭无人机袭击均推高了成品油价格。“五大湖区和西海岸炼油厂的问题导致价格持于高位,”GasBuddy分析师Patrick De Haan称。联邦政府停摆导致数千个美国航班取消,也可能在感恩节假期前推高汽油需求。周日,航空公司取消超过2,800个美国航班,延误超过1.02万个航班,这是自美国政府停摆以来航班干扰最严重的一天。
PVM分析师Tamas Varga表示,石油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海上储存的原油数量不断增加,压低了油价,另一种是俄罗斯成品油供应有限,支撑燃油价格。
本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组成的OPEC+联邦同意在12月小幅增产。虽然该联盟将在明年第一季度也暂停了进一步增产,但这可能不足以限制供应以支撑价格。De Haan称:“即使俄罗斯的供应可能会减少,且欧佩克在2016年第一季度冻结了生产配额,全球原油市场仍可能会出现较小的供应盈余,而不是更具支撑性的短缺。”(文华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