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题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在全球铜产业面临供需格局重塑、技术创新加速、绿色转型迫切的背景下,2025(第十四届)SMM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将于中国山西降重召开。

 | 进入专题>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大咖分享: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铜产品的需求【铜业年会】

来源:SMM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分享了“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铜产品的需求”这一主题。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 2015 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 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 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2014-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产销及出口情况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

根据工信部数据和行业协会分析预测,2024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 1170GWh,2023年产量为940GWh,同比增长 24%。 其中,1-12 月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为823GWh,2023年动力电池产量为664.3GWh,同比增长23.9%,占锂离子电池总产量 70.3%; 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21.7%, 产量为254GWh,2023年储能产量为154.7GWh,同比增长64%。消费类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8%,产量为94Gwh,2023年产量为 91GWh,同比增长3.3%;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约为7000亿元,2023年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约7900 亿元,同比减少11.4%。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4348.74亿元,2023年出口额为4573.64亿元,同比减少5% (按美元计算为611.21亿美元,2023年为650.07亿美元,同比减少6%)。

其还对中国主要锂离子电池企业近三年的营业收入进行了介绍。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强

2024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增加4家,总装机量548.4GWh, 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139.0GWh,占总装机量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409.0GWh,占总装机量74.6%,同比增长56.7%。

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417.5GWh、461.2GWh和524.1GWh,占总装机量比分别为76.1%、84.1%和95.6%。

其还介绍了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10中国占6家、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企业出货量等内容。

锂离子电池成为中国电池出口额最大的品种

根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分析,近9年来,锂离子电池产品一直是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出口额占比均超过50%,并呈逐年快速递增。从2016年的出口额68.4亿美元,占比56.7%,快速上升2024年的出口额611.20亿美元,占比91.3%。

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611.20亿美元,2023年同期为650.07亿美元,同比下降6%;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9.14亿个,同比增长8.1%。

2025年1-9月中国动力及其他锂离子电池产销量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数据统计:2025年1-9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121.9GWh,同比增长51.4%。

2025年1-9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为1067.2GWh,同比增长55.8%。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786.0GWh,占总销量73.7%,同比增长49.9%;其他电池销量为281.1GWh,占总销量26.3%,同比增长78.9%。

2025年1-9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达199.9GWh,同比增长45.5%。合计出口占前9月销量18.7%。其中,动力电池出口为129.1GWh,占总出口量64.6%,同比增长32.7%;其他电池出口量为70.7GWh,占总出口量35.4%,同比增长76.3%。

2025年1-9月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强

2025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增加2家,总装机量493.9GWh, 同比增长42.5%。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91.2GWh,占总装机量18.5%,同比下降7.8%;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402.6Wh, 占总装机量81.5%,同比增长62.7%。

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分别为356.66GWh、403.5GWh和465.9GWh,占总装机量比分别为72.2%、81.7%和94.3%。前10家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1.6百分点。

其还对2025年1-8月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10中国占6家 、2025年1-6月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2025年1-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情况

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482.96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383.9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0.03亿个,2024年同期为25.31亿个,同比增长18.6%。其中,2025年8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7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025年8月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4.36亿个,同比增长18.2%。

美国对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征收关税税率的变化,显著影响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金额和市场占比。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从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分别于2月1日、3月4日和4月9日加征10%、10%和34%的额外关税和对等关税,导致从2025年2月开始,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第一大市场由美国变更为德国,连续五个月保持这一状态。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中国出口美国锂离子电池产品金额快速恢复。7月美国再次超过德国成为第一。但7月4日《大而美法案》通过后,8月出口美国金额大幅减少,环比减少52.4%。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出海路径调整

欧洲、美国电动化市场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海外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扩大,而欧美本土电池厂商未真正崛起,给了中国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窗口期,2021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的产能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22年中国电池厂商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且大多数是因为争取到了国际车企的电池大单,为了就近配套和避免高关税而选择海外建厂。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

同时,动力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动材料及设备配套需求激增,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电池材料和设备企业正加速“走出去”,相继在全球建厂布局。如: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科达利、天奈科技、贝特瑞、华友钴业、巴莫科技、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源、中伟股份、龙蟠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锂电材料企业 ;先导智能、嘉拓智能、利元亨、海目星激光、联赢激光等领先装备企业 。

考虑到目前全球产业发展与政策可能持续进入博弈区间,未来更多的海外项目大概率被迫进入“延期”或终止。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正崛起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出海的热门目的地。

其还列举了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海外建厂情况(部分企业)。

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趋势

(1)动力电池:低钴化、高镍化仍是动力电池材料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将在不同应用场景得到应用。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年复合增长率为20%,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450GWh(占比64.5%)。

(2)小型锂离子电池(包括消费类电池和小动力电池):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进步,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领域继续小幅增长,智能穿戴、无人机、机器人、BBU/UPS等新兴消费领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领域将为消费类电池带来可观增长空间。 预计,到2030年小型锂离子电池将保持5%年复合增长率,产量将超过126GWh(占比3.3%)。

(3)随着“双碳”政策实施、国内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将为国内储能发展打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欧美国家推行绿色低碳环保和碳减排政策,储能电池需求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储能电池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产量有望达到1226GWh (占比32.3%)。

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将达到3800GWh。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汽车产业呈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紧缺、双碳目标等众多因素的推动下,汽车产业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并催生汽车产业价值重构、服务转型和产品升级。

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汽车总销量的40.9%。其中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0%。

2025年1-7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汽车份额68%、自主品牌海外新能源汽车份额15%。2025年中国将继续领跑全球市场。

国际能源署《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3.8亿辆,全球年度新车渗透率有望触及60%。届时,全球汽车当年总销量将达到1.17亿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高

燃油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最高点后一路下滑,且下降速度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1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年均增长率超过35%;同时带动汽车销售总量增加,并在2023年超过2017年的高点,达到3009.4万辆。

从行业渗透率看,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进展顺利,市场份额自2021年起快速增加,2025年上半年达到4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变化趋势

纯电动车型占比下降:2016年纯电动车型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80.8%,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59.4%。与此同时,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占比从19.2%升至40.6%。 ‌

插电混合动力快速增长:插电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增速显著,2021-2024年连续四年增速超80%(2021年增速达131.1%、2022年增速达152.2%、2022年增速达85.1%、2024年增速达86.2%)。

技术路线演变: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技术正推动纯电动车型竞争力提升,但固态电池尚未规模化应用;插电混合动力车型通过高效能实现长续航与燃油经济性平衡。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自2021年实现爆发增长,随后进入持续的高增长区间。虽然2024年受到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干扰,但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达到201万辆,同比增长16%。

2025年1-6月出口新能源汽车142万,同比增41%,增速高于2024年1-6月的2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占比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96%,商用车出口占4%。

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前10个国家:比利时143618辆、巴西116413辆、墨西哥97535辆、菲律宾91848辆、英国91612辆、澳大利亚68373辆、泰国60373辆、土耳其58803辆、阿联酋45850辆、印度45226辆。

中国新能源车企市场份额变化趋势

从历年销量份额看,中国比亚迪世界领先,中国吉利迅速崛起,特斯拉表现不强,下滑到第三位。近期上汽集团乘用车和上汽五菱两家自主车企海外表现较平稳。吉利汽车与长安新能源近期走强明显。德国大众的新能源车表现较强,宝马集团、韩国现代等下降到第三梯队水平。

2025年1-7月中国15家车企全球市场份额为66.5%。

对铜产品的需求

铜在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交通电气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铜产品的需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

铜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成为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从锂离子电池内部的负极集流体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系统,再到充电基础设施,铜的应用无处不在。

随着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锂离子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铜产品需求的总量、结构和特性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推动了铜加工技术的创新,也对全球铜资源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锂离子电池对铜的需求量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铜产品的需求。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2018年的124.2GWh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170GWh,预计2030年将增长到3800GWh。

按照行业通用标准,1GWh锂离子电池通常需要600-800吨铜箔,这意味着仅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对铜箔的需求量就达到了70.2-93.6万吨。2030年有望增加到228万吨。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统计,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约83kg。其中:动力电池占55%,电机驱动占22%,充电设施占18%,其他系统占5% 。

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铜使用量有所差异。纯电动汽车:一般用铜量为80kg左右,其中锂离子电池铜箔单车用量约35kg,高压线束用铜23kg,电机用铜12kg;插电混动汽车:整车用铜量大约60kg,其中锂锂离子电池铜箔用量约15kg,电机用铜10kg;电动巴士:用铜量级260kg。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如果按83kg/辆计算,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为106.8万吨。

如果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5%,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将达到188.8万吨。

锂离子电池对铜加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为满足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对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铜加工技术正朝着多个方向演进:

· 极薄化:铜箔厚度从8μm向6μm、4.5μm甚至更薄方向发展,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 高性能化:通过添加剂优化、工艺改进和微观结构控制,提高铜箔的抗拉强度(≥600MPa)和延伸率(≥10%),满足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要求。

· 复合化:采用PET、PI等塑料基材制备复合铜箔,减少铜用量(可减少50%以上)的同时提高电池安全性(防止内短路),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 功能化:开发表面改性铜箔,增强铜箔与活性材料的结合力,改善电池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镀镍合金箔:随着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具有耐腐蚀性能、耐高温性能、导电性与界面稳定性兼顾的镀镍合金箔需求量将增长。

结束语

•未来,全球对锂离子电池需求巨大。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储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正持续扩大。

•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铜产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行业也面临着技术升级、资源保障、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铜产业链更好地支撑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暂无简介

李丹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