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题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在全球铜产业面临供需格局重塑、技术创新加速、绿色转型迫切的背景下,2025(第十四届)SMM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将于中国山西降重召开。

 | 进入专题>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康义: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铜业年会】

来源:SMM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主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康义围绕“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前言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中华民族就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文化”。直到清朝初期,中国铜生产和使用仍然处在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铜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铜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江西铜业公司德兴铜矿和贵溪冶炼厂引进了国外先进矿山和闪速熔炼技术,成为中国铜工业现代化标志工程。进入新世纪,铜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到2006年,中国铜产量、消费量、铜材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工业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铜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70多年来,在几代人不懈奋斗中,中国国铜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铜事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四五”时期铜工业发展成就

1.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2.中国铜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其在介绍2024年世界矿产铜主要国家产量是提及:其中:刚果(金)湿法铜产量占比为81.7%,智利湿法铜产量占比为22.2%。

其对2024年世界精炼铜主要国家产量和2024年世界主要国家精炼铜消费量进行了阐述。

此外,其还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和2024年中国铜消费结构。

4.技术创新引领铜产业全面升级

通过产学研技术攻关,在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迅速实现了从矿山、冶炼和加工全面升级。

铜冶炼的闪速和“双闪”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悬浮铜冶炼、氧气底吹、氧气侧吹加顶吹等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铜管材、铜板带、铜箔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并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为我国新能源、电力电子工业提供了新材料支撑。

其介绍自2019年-2024年,铜冶炼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第五,其还结合2024年中国铜精矿产量分布图、2024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前10位省(区)以及2024年中国铜材产量前10位省(市)阐述了中国铜产业布局情况。

6.2024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2024年铜进出口贸易总额1524.5亿美元,占有色行业进出口总额的41.3%。其中,进口贸易额1396.5亿美元,出口贸易额128.3亿美元,贸易逆差1268.2亿美元。

7.中国铜企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2025世界500强中国铜企业4家。

此外,其还对2024年全球矿产铜前10位企业产量和2024年全球精炼铜前10位企业产量进行了介绍。

8.境外铜矿产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在“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中国企业采取整体收购和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铜矿产资源,并相继在境外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可观的铜矿山和选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中资企业在境外获得的铜资源储量约2亿吨,形成了350万吨矿产铜,初步建成了刚果(金)、秘鲁、赞比亚三大海外铜基地,有效增强了我国铜资源自主可控能力。

二、“十五五”铜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座谈会上强调: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铜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未来5年,要确保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铜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问题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为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实现铜产业转型升级,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供高端新材料支撑。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二)铜资源保障自主安全可控

提高铜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要立足国内,加大重点成矿带找矿力度,增储上产。持续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勘探,形成一批重点矿产资源接续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建设一批铜矿产资源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完善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大力提升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实现自主安全可控。

(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继续打造高水平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山开采科学化、资源利用无害化、管理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大力推进低品位复杂难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铜冶炼企业坚持清洁生产,持续推动节能减污降碳。2023年,铜行业碳排放0.23亿吨,占有色行业碳排放总量的3.5%,确保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

大力发展铜再生产业。到2030年,再生铜产量预计达到550万吨,约占精炼铜产量的35%。

(四)加快铜工业数智化赋能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按照“云、边、端”技术架构,通过近几年来智能化示范工厂带动,逐步实现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以及工艺参数测量、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2030年,智能化工厂(矿山)取得实质性显著进展;到2035年,铜工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五)优化铜产业全球布局

统筹国内国外铜产业布局。统筹矿山、冶炼和加工上下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铜产业集群优势,形成西部资源基地,中东部冶炼基地和长三角、大湾区铜加工产业集群。

国外除以刚果(金)、秘鲁、赞比亚三大基地以外,在东盟、南美等地区选择政治风险小、营商环境较好、市场较成熟地区,适度投资建设铜加工企业,带动中国技术、设备、标准和服务走向全球,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增强铜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

(六)加强国际一流高端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努力培养造就国际一流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着力打造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优秀企业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国际一流高端人才队伍。

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倾心引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铜工业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暂无简介

李丹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