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苏州市压铸技术协会主办,立中集团大会冠名、广东鸿劲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晚宴冠名,东风汽车、岚图汽车、蔚来汽车特邀支持,广东齐力澳美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ASCC 2025年SMM(第七届)汽车供应链大会暨新材料应用高峰论坛-汽车三电生态链论坛上,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陆国栋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电高效热管理技术与成本优化”的话题展开分享。

热管理技术现状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1+4+N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

三电系统: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
其成本超过整车的70%
电池:10~40%;
电机:15~20%;
电控: 20%+。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 — 电池
电池形状:方形、刀片型、圆柱形等等;
液冷方式:液冷板 + 导热硅脂(接触式传热);
进出口防冻液温差:5℃;
对液冷板平面度有要求;
防冻液被泵到前端模块进行散热(集中式热管理)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 — 电机

IGBT约占电机驱动系统成本的一半,也就是说IGBT占整车成本的7-10%,是除电池之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
IGBT 除电驱动系统外,整车包括高压充电机、空调系统等多个电气组件均需使用到IGBT。
IGBT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IGBT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
充电时的交流电,需要通过IGBT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220V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给电池组充电;
电池放电的时候,把通过IGBT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机使用的交流电,同时起到对交流电机的变频控制,当然变压是必不可少的;
IGBT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可以说是电动车的的核心技术之一,IGBT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动车功率的释放速度,决定了整车的能源效率和电控系统的水平档次。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 — 电机
特斯拉Model X使用132个IGBT,其中后电机为96个,前电机为36个;
Model S(单电机版本)全车共有 96个IGBT,其中有 84个IGBT 位于逆变器中,为其三相感应电机供电;
直流充电桩30%的原材料成本是IGBT;
自第六代以后,IGBT自身的潜力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大家都把精力转移到IGBT的封装上,也就是散热;
IGBT目前已经发展到7.5代,同时IGBT的下一代SiC技术已经在日本全面普及;
SiC能将新能源车的效率再提高10%,这是新能源车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技术。
电控域:IGBT宏图大展,SiC锋芒初露 IGBT:汽车电力系统中的“CPU”,属于功率器件门槛最高的赛道之一。
根据集邦咨询数据,IGBT 在汽车中主要用于三个领域,分别是电机驱动的主逆变器、充电相关的车载充电器(OBC)与直流电压转换器(DC/DC)、完成辅助应用的模块。1)主逆变器:主逆变器是电动车上最大的 IGBT 应用场景,其功能是将电池输出的大功率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从而驱动电机的运行。除 IGBT 外,SiC MOSFET 也能完成主逆变器中的转换需求。
2)车载充电器(OBC)与直流电压转换器(DC/DC):车载充电器搭配外界的充电桩,共同完成车辆电池的充电工作,因此 OBC 内的功率器件需要完成交-直流转换和高低压变换工作。
DC/DC 转换器则是将电池输出的高压电(400-500V)转换成多媒体、空调、车灯能够使用的低压电(12-48V),常用到的功率半导体为 IGBT 与 MOSFET。
3)辅助模块:汽车配备大量的辅助模块(如:车载空调、天窗驱动、车窗升降、油泵等),其同样需要功率半导体完成小功率的直流/交流逆变。这些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也相对较低,主要用到的功率半导体为IGBT 与 IPM。
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 — 电控

芯片及电池发展趋势
高端芯片
单GPU晶体管数量超2000亿(B200),GB200(CPU+GPU组合)达4000亿+;
制程:台积电3nm制程;
纳米级制程导致热流密度超过200W/cm2。
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的核心挑战
功率密度越来越高
温度敏感性:
最佳工作区间:锂电池理想工作温度为20~40℃(充放电时需控制在15~45℃)。
高温风险:>60℃易引发热失控(如SEI膜分解、隔膜熔融);低温(<0℃)导致锂析出、容量骤降
快充发热:高倍率充电(如4C以上)时,内阻产热急剧增加(Q=I²R)
电芯一致性:温度分布不均会加速电池组性能衰减(“木桶效应”)。
现有冷却技术路线分析
热管理技术现状 — 传热链

热管理技术现状 — 热端接触热阻
功率元件发热密度越来越高,全方位散发热量;
不同功率元件温度窗口不同;
当前主流冷却技术路线为接触式换热,接触面采用导热硅脂填充(导热系数<20W/m·K)
单相液冷:利用其显热传导热量,进出口存在温差,不同区域功率模块冷却温度起点不同,有较大差异;
难以满足大散热、高均温要求。
与高功率密度元件散热相适应的冷却技术应具备如下特点:
1、超强散热能力
2、超强均温能力
3 、确保功率元件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窗口
真空状态下浸没式相变换热技术具备的能力
消除封装热阻及接触热阻的解决方案

真空状态 / 浸没 / 相变换热
技术降本
高效相变散热技术快速带走热量,极大降低热失控几率,三包成本降低;
效率提升、环节减少、体积减小、重量降低,因此制造、使用成本下降;
均温效果提升,寿命延长,使用成本降低。
》点击查看ASCC 2025年SMM(第七届)汽车供应链大会暨新材料应用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