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61,767件,同比增长33.33%,解决261,21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3,723万元。
其中,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消协提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三类新问题投诉较为集中。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模式转变及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一些企业在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纠纷的发生,主要表现为:
一是定金退款争议频发。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多数厂商采用预售模式,部分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因车辆交付延迟、配置与宣传不符等原因申请退款,但商家以“订单已锁定不可更改”等为由拒绝退还。
二是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部分消费者反映,刚购车不久厂家即推出配置更高、价格更优的新款车型,消费者心理落差明显。
三是补贴兑现落空引发纠纷。商家在宣传中承诺的政府补贴、置换补贴或其他优惠在实际交付过程中未能兑现,从而引发纠纷。
案例1.2025年2月19日,消费者孙先生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孙先生称其于2025年2月5日缴纳订金购买该品牌新能源汽车,2月9日缴纳剩余费用,共计13.28万元,2月10日办理机动车登记手续。办理完机动车登记手续的当晚,该品牌发布智驾系统并且全系标配。消费者称在与该品牌销售沟通购买车型及其价格时,销售人员并没有告知车型即将停产,且购买的车型仅仅上市三个月。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在明确知道车辆将会重大升级的情况下,依然不对消费者明确告知,反而加快办理速度,让其在发布会当天完成交易,并承受莫大损失。消费者投诉要求商家对其购买的车辆进行免费升级或提供等额的经济补偿。
案例2.2025年2月19日,消费者张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江苏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消费者称其于2024年2月5日在该新能源汽车品牌官方渠道下定购车,当时销售明确承诺可以使用南京地区新购补贴4000元和雨花台区补贴1500元,并表示一周左右可以交车。基于这些承诺,消费者决定下单购车。然而,在后续的交付过程中,交付团队告知消费者,由于车辆配置问题,补贴无法按时兑现;即使按照销售建议调整了提车时间和车辆配置,最终仍被告知无法享受补贴。由于无法使用补贴,消费者从2月10以后,多次拨打该品牌400客服电话,同时和线下门店沟通,要求退定金,但均未得到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要求退还定金。
对此,中消协建议,作为当前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应摒弃“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强化合规销售和售后保障,建立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在销售协议等条款中应清晰标注车辆配置、交付时间、退款条件等;明示各类补贴政策适用范围、申请流程及截止时间,不隐瞒限制条件。加大对价格变动和车型更新等营销环节的信息披露,平衡好企业自主经营与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