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 8月29日讯:8月21日,鹏辉能源官方微信公众号一则关于“全固态电池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市场,固态电池概念板块被刺激起飞,鹏辉能源股价也如坐上“火箭”般拔地而起。虽然偶有下跌,但其股价依旧整体呈现上行趋势,8月29日开盘再度大幅拉涨,截至11:12分,鹏辉能源以19.37%的涨幅报27.05元/股。
消息面上,8月28日,鹏辉能源2024产品技术发布会终于在万众期待下召开,发布会上首发了一系列电池新品,全面展示了公司在新型储能、新型电池技术的重大创新和产品成果。对于市场十分关注的固态电池,公司发布了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及未来研发路线。
在发布会上,鹏辉能源展示了第一代固态电池20Ah实物及内部切面,公司自研的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氧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实现了固态电池在工艺和材料的双向突破,解决了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工艺技术难题。鹏辉能源将氧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用于构筑全固态电池,实现了电池的本质安全,同时,大幅降低了固态电池成本!安全和降本,成为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该技术实现了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创新,解决了氧化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难题,极大推动了鹏辉能源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采用此工艺的固态电池,整体成本相较常规锂电成本预计仅高出15%左右。未来3~5年,随着工艺不断优化及材料进一步降本,有望达到与常规锂电相同成本。
且通过针刺试验证明,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真正做到了人们期望中固态电池的性能:本质安全。且在-20℃~85℃温度环境,均可稳定充放电循环,实现了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适用于极寒到酷暑各种复杂气候。
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在确保本质安全基础上,能量密度实现280Wh/kg。2025年,在材料端搭配使用更高比例硅基负极,能量密度将达300Wh/kg以上。公司预计2025年启动中试研发并小规模生产,2026年将正式建立产线并批量生产。对于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鹏辉能源在技术工艺及配套设备方面,正在推进相关切实工作。
而近日,公司也发布了其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中提到,公司上半年共实现37.73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1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67.9万元,同比下降83.41%。
此前,因公司官宣“全固态电池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公司股价一度在8月21日和8月22日两个交易日接连录得两连板,公司为此发布股价异常波动公告,其中提到公司的固态电池预计一年内不会大批量生产,对本年度公司业绩没大的影响。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但即便如此,市面上数十家企业轮番发布其固态电池进展之后,鹏辉能源的股价整体依旧维持相对高位震荡的态势。不过在8月28日,也就是公司召开发布会的当天,鹏辉能源股价在发布会召开之后及日间收盘之前大幅跳水,最终收跌8.67%。
据财联社方面消息,有固体电池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电池循环基本是1000次以上,铁锂280Ah储能是8000次。能量密度上,普通三元230Wh/kg左右,现在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是360Wh/kg或更高。
半年度公告显示,鹏辉能源主要业务为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锂铁电池、锂锰电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游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电池生产设备供应商。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领域,公司处于电池产业链的中游。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之一,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及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已扩展至储能电池与系统、动力电池、消费电池以及光储充一体化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首选电池供应商。
报告期内,储能领域,公司储能产品出货量同比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售价同比下跌幅度较大,储能业务收入总额同比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其中大型储能和通讯储能无论出货量还是销售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户用储能方面,户储出货量和收入同比有较大幅度下跌。
动力电池领域,公司动力电池收入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积极服务现有优质客户,配套上汽通用五菱、北京汽车制造厂等多款车型,同时开拓细分市场,聚焦两轮车、叉车、船舶、重卡、无人机等细分领域,贯彻执行“细分动力市场”的业务战略。
消费电池领域,公司抓住消费电子市场的机遇,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拓展与优质客户的开拓, 推动业务持续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在保持原有技术成果优势的同时,持续对新型电池技术进行多领域、多维度探索并研究。比如,圆柱电池方面,推出 HOME-II 系列大圆柱电池,采用全球独创的双防爆安全结构,明显提升了储能系统安全性,保证了用户使用安全,采用了 LTSC 技术,有效降低了电池内阻,循环寿命提升至 5000 次,使用寿命可达 10 年,产品深受市场认可,目前大圆柱 HOME 系列已大规模出货。户储电池方面,公司推出低温户储电池POLAR 系列,可实现-30℃充电,循环寿命超 5000 次,用户使用超 15 年,满足全球低温极寒环境应用。新型电池方面,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的研发工作也在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