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中信证券:全面修复正在途中 成长洼地将成主线

中信证券29日发布研报指出,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

研报内容如下

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首先,从春节期间出行恢复和市场表现来看,疫情影响几近消失,旅游出行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89%,港股表现领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信心倍增。其次,从节后高弹性的方向来看,A股的弹性来源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修复,成长风格占优,港股的弹性来源于基本面不断修复过程中的配置资金回流,内需复苏占优。最后,从资金结构和投资者行为特征来看,配置型外资在完全回补前期流出后,接下来流入速度预计会趋缓,国内活跃资金加仓是节后市场增量资金主要来源,全面修复行情下市场流动性持续扩散,预计成长洼地成为资金共识。短期配置上,建议继续增配机构仓位低、产业逻辑顺、业绩弹性大的品种,如医药医疗、信创和数字经济,以及机械、化工和环保板块当中专精特新个股。

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 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

1)疫情影响几近消失,旅游出行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89%。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1月23日,国内新冠阳性检出率已经降至4.5%,与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更低,如美国最新披露的周度阳性检出率为11.4%;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已下降至1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国内疫情快速流行影响已基本消失。与此相对应的是春节期间的出行和消费恢复速度大超预期,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旅游收入恢复至73.1%。交通运输方面,民航、铁路、公路旅客运输量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电影消费方面,票房收入与观影人次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出行旅游方面,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平台景区门票预订量、用车预订量和酒店预订量均达到疫情以来春节预订数据的峰值。

2)假期港股表现领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信心倍增。假期港股和中概的表现亮眼,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分别上涨2.92%、5.35%和4.97%。从结构上看,资讯科技业、地产建筑业和医疗保健业的涨幅更大,分别为4.60%、3.10%和2.15%,明显大于必选消费(1.24%)。科技、医药和地产明显跑赢疫后消费复苏,反映出当前的全球投资者针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已经不再简单地交易疫情政策放开,而是全面交易中国经济和市场恢复常态,不断寻找更有向上弹性的机会。刘鹤副总理在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讲话再次坚定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的信心,强调“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 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

1)A股的弹性来源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修复,成长风格占优。2月份是上市公司业绩和政策的相对真空期。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的业绩因疫情影响普遍较差,年报很难有值得期待的亮点。另一方面,政策上大概率会在观察一季度经济恢复情况后再做调整,预计“两会”整体上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定调,不会有超预期的总量层面政策,即便有政策也更多聚焦于产业层面。在业绩和政策的真空期内,全球流动性环境好转,疫后全面修复的趋势清晰,风险偏好恢复并且资金交投更加活跃,投资者寻求的是在有限的有利时间窗口内获取更大的弹性,并尽可能避免激烈的博弈。从这个角度去看,消费板块蓝筹股整体29倍动态估值,成长制造板块整体19倍,去年调整幅度大、更有长期想象空间和估值弹性的科创成长风格预计占优。

2)港股的弹性来源于基本面不断修复过程中的配置资金回流,内需复苏占优。港股作为全球资金定价的市场,经济周期相关品种估值修正相较A股更为彻底,因此随着基本面预期的不断修复,资金回流的进程也更为持续。去年8~10月港股调整阶段,离岸中国基金累计净赎回规模达到65亿美元,周度平均净申赎率为-0.4%;今年1月,随着内地疫情快速达峰,经济预期快速修复,海外资金配置意愿显著提高,离岸中国基金单月净申购规模达到58.3亿美元,周度平均净申赎率达到+0.9%。从港股市场托管数据反映的资金流来看,托管于离岸外资机构的资金全年净流出达4589亿港币,该趋势自去年12月初发生逆转,截至1月20日合计净流入253亿港币,较2022年净流出的规模仍有4300亿港币左右的差距。今年海外普遍存在衰退风险,港股是少有的方便全球配置同时跟中国经济挂钩的市场,资金持续流入是全球配置上的需要,对于时间窗口或是短期弹性的要求并不高,预计伴随着基本面的复苏仍会不断迎来增量。

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 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

1)配置型外资在完全回补前期流出后,接下来流入速度预计会趋缓。我们测算数据显示北上配置型外资在1月12日左右基本回补去年三季度流出时的“缺口”。自2020年开始,北上资金在跨年阶段的净流入都在千亿级别,2020、2021、2022年当年1月和前一年12月的合计净流入规模分别为1114亿元、972亿元和1058亿元,但对应当年全年的净流入规模分别为2089亿元、4322亿元和900亿元,开年流入速度和全年净流入规模并没有直接关联。2023年“跨年”阶段的北上净流入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75亿元,但考虑到去年三季度仅配置型资金就净流出接近480亿元,剔除资金回流后跨年阶段北上资金流入规模并不反常。此外,北上资金的主动流入也与重仓板块的估值水平有关。以食品饮料板块为例,静态估值在30倍以下时,北上资金的日均净流入规模达到+2.95亿元/日,40倍以上时,则降至-0.33亿元/日。反观当前,既没有2017或2019在开年时极低的估值水平,也没有指数纳入因素。

2)活跃资金加仓料将是节后A股增量资金主要来源。2022年四季度末,公募主动型基金仓位普遍已达到历史峰值。自去年11月基金销售渠道相继启动“开门红”以来,权益类产品累计3个月的新发规模合计为682亿元,较之前3个月环比下降30.7%,较2022年同比下降71.2%,绝对规模已经回到2020年之前的水平。11月以来发行的85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平均募集规模不足4亿元,最大募集规模为19.8亿元,与部分产品80亿元的募集上限有较大差距,目前正处于募集阶段的权益类产品仅18只,若按照过去3个月的平均发行规模计算,能够提供的增量资金规模有限。反观私募,整体仍有较大加仓空间。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今年1月6日,仓位达到80%以上的私募产品数量占比达到58.5%,距离去年6~7月的75~81%仍有一定距离。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情况,中小私募仓位在节前回升至75.8%,相较过去5年来市场热度较高时的仓位仍有10个百分点左右上升空间,对应约2000亿以上增量。

3)全面修复行情下市场流动性持续扩散,预计成长洼地成为资金共识。从公募最新持仓来看,相对低配的行业集中在医药和TMT板块,医药、传媒和计算机等四季度重点加仓行业持仓比例仍处于2010年以来的33%、12%和28%分位。以医药为例,在2022年四季度加仓后仍仅有12.1%,如果剔除大量的医药行业基金,全市场基金对于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仅有7.5%(高点时达到16.6%),连续5个季度处于标配以下,当前相较市场基准仍然有0.6个百分点提升空间。从市场成交流动性水平来看,春节前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3000万和5000万的个股占比分别为7.5%、31.6%和47.2%,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市场状况下4.7%、20.9%、34.5%的水平,市场流动性扩散的过程中有大量个股存在修复机会,主要分布在机械、化工和电子等行业,且普遍出现在科创板。

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 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

展望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内外资接力效应或将更加明显,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具体来看,1)长期战略配置上,依然建议围绕能源、科技、国防和农业“四大安全”领域展开;2)中期战术加仓上,建议关注有一定业绩成长弹性、相对冷门并且前期因流动性匮乏导致估值持续下修的中小市值成长股,这些个股相对更多的分布在机械、环保、化工等领域,预计将受益于全面修复行情扩散;同时,关注2023年业绩有较大同比改善空间的行业,例如科技中的数字经济,医药中的药品耗材和器械,制造中的风光储,机械和军工板块中细分材料和设备领域,地产链中建材、家居、家电等后周期品类。3)短期品种选择上,在内外资金接力期,建议布局机构仓位低、产业逻辑顺、业绩弹性大的品种,包括医药医疗和信创等。

风险因素

疫情影响超预期;中美科技、贸易和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