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

  • 随着多重扰动因素渐成常态,全球铜矿供给不及预期的趋势有望延续,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铜矿供给增量为80/62/55/50万吨。矿端增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精炼铜供给格局有望从紧平衡转为短缺,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精炼铜供需平衡为+17/-2/-38/-75万吨,对应2024-2025年铜价中枢为9000/ 10000美元/吨。维持板块“强于大市”评级。 ▍ 2019年以来全球铜矿供给持续低于预期。 根据各公司年报,2019-2022年,全球主要铜企实际产量较各企业年初指引值分别低出19/21/32/41万吨,指引完成度从98.2%降至95.8%。2023年铜矿产量低于预期的现象愈加严重,截至年底主要铜企最新产量指引较年初已下修51万吨,下修幅度接近5%,主要受品位下滑、成本上升所影响。近期英美资源将2024年铜产量指引中枢下修近20万吨,年产35万吨的第一量子Cobre Panama项目被巴拿马最高法院裁定合约违宪导致停产,反映极端天气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未来全球铜矿供给不及预期的趋势料将延续。 ▍ 多重干扰因素恐加剧全球铜矿供给不确定性。 铜矿生产不及预期受以下因素影响。 1)勘探难度显著增加:根据S&P Global数据,90/00/10年代全球铜企勘探预算为60/110/ 265亿美元,新发现资源储量6.8/4.1/0.9亿吨,勘探投入增加伴随着探获资源量级的缩水,勘探成本上升削弱铜企资本开支意愿,彭博预计2021-2025年全球铜企资本开支不到2011-2015年上轮资本开支高峰的80%。 2)品位下滑:2000-2022年全球第一大产铜国智利的铜矿采出品位由1.3%降至0.6%,对应铜矿完全成本增长220%,2022年智利铜矿产量较2018年下滑8.6%,铜矿品位下滑带来显著的成本上升和产量收缩。 3)极端天气频发:智利、秘鲁等铜矿主产国面临旱涝交替出现所带来的挑战。 4)社区和政策风险:铜矿主产国多为稳定性偏低、资源依赖程度偏高的发展中国家,智利、秘鲁、刚果(金)等国频现社区堵路、罢工、权益金纠纷问题,资源保护主义使得铜矿供给增长前景恶化。 ▍ 本轮全球铜矿供给增量显著低于历史供给高峰水平。 基于我们对于全球20大存量铜矿项目和2023-2025年全球10大增长项目的梳理和预测,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全球铜矿供给累计增量200万吨,量级显著低于1995-1999年(334万吨)、2012-2016年(414万吨)两轮历史供给高峰。其中主要增量来源于洛钼TFM、Escondida、紫金Kamoa-Kakula、五矿Las Bambas等存量项目扩产,以及QB2、Quellaveco、OT、洛钼KFM、紫金巨龙等增长项目产能释放;主要减量为Los Bronces、Cobre Panama和El Teniente等。 ▍ 全球精炼铜供给有望由紧平衡转为短缺,中长期铜价中枢料将上移。 随着多重扰动因素渐成常态,全球铜矿供给增量有望持续收敛,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铜矿供给增量为80/62/55/50万吨,主要矿商和国内冶炼企业协定的2024年TC/RC长单价同比下降亦反映铜矿供给紧张预期。随着矿端供给转为短缺,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精炼铜供需平衡为+17/-2/-38/-75万吨。若供给缺口在2025年形成,料将持续拉阔,在预期层面为铜价提供坚实支撑,我们预计2024- 2025年铜价中枢分别为9000/10000美元/吨。 ▍ 风险因素: 铜矿产能增长超预期;铜矿生产扰动低于预期;废铜或精炼铜供给超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程度超预期或降息程度不及预期;海外矿山运营风险;市场交易因素风险。 ▍ 投资策略: 随着多重扰动因素渐成常态,全球铜矿供给不及预期的趋势有望延续,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铜矿供给增量为80/62/55/50万吨。随着矿端增量不断下降,精炼铜供给格局有望从紧平衡转为短缺,我们预计2024-2027年全球精炼铜供需平衡为+17/-2/-38/-75万吨,对应2024-2025年铜价中枢预测为9000/10000美元/吨。维持板块“强于大市”评级。

  • 中信证券:全面修复正在途中 成长洼地将成主线

    中信证券29日发布研报指出,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 研报内容如下 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首先,从春节期间出行恢复和市场表现来看,疫情影响几近消失,旅游出行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89%,港股表现领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信心倍增。其次,从节后高弹性的方向来看,A股的弹性来源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修复,成长风格占优,港股的弹性来源于基本面不断修复过程中的配置资金回流,内需复苏占优。最后,从资金结构和投资者行为特征来看,配置型外资在完全回补前期流出后,接下来流入速度预计会趋缓,国内活跃资金加仓是节后市场增量资金主要来源,全面修复行情下市场流动性持续扩散,预计成长洼地成为资金共识。短期配置上,建议继续增配机构仓位低、产业逻辑顺、业绩弹性大的品种,如医药医疗、信创和数字经济,以及机械、化工和环保板块当中专精特新个股。 春节期间出行大超预期 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加速提振 1)疫情影响几近消失,旅游出行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89%。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1月23日,国内新冠阳性检出率已经降至4.5%,与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更低,如美国最新披露的周度阳性检出率为11.4%;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已下降至1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国内疫情快速流行影响已基本消失。与此相对应的是春节期间的出行和消费恢复速度大超预期,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旅游收入恢复至73.1%。交通运输方面,民航、铁路、公路旅客运输量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电影消费方面,票房收入与观影人次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出行旅游方面,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平台景区门票预订量、用车预订量和酒店预订量均达到疫情以来春节预订数据的峰值。 2)假期港股表现领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信心倍增。 假期港股和中概的表现亮眼,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分别上涨2.92%、5.35%和4.97%。从结构上看,资讯科技业、地产建筑业和医疗保健业的涨幅更大,分别为4.60%、3.10%和2.15%,明显大于必选消费(1.24%)。科技、医药和地产明显跑赢疫后消费复苏,反映出当前的全球投资者针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已经不再简单地交易疫情政策放开,而是全面交易中国经济和市场恢复常态,不断寻找更有向上弹性的机会。刘鹤副总理在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讲话再次坚定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常态的信心,强调“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 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 1)A股的弹性来源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修复,成长风格占优。 2月份是上市公司业绩和政策的相对真空期。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的业绩因疫情影响普遍较差,年报很难有值得期待的亮点。另一方面,政策上大概率会在观察一季度经济恢复情况后再做调整,预计“两会”整体上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定调,不会有超预期的总量层面政策,即便有政策也更多聚焦于产业层面。在业绩和政策的真空期内,全球流动性环境好转,疫后全面修复的趋势清晰,风险偏好恢复并且资金交投更加活跃,投资者寻求的是在有限的有利时间窗口内获取更大的弹性,并尽可能避免激烈的博弈。从这个角度去看,消费板块蓝筹股整体29倍动态估值,成长制造板块整体19倍,去年调整幅度大、更有长期想象空间和估值弹性的科创成长风格预计占优。 2)港股的弹性来源于基本面不断修复过程中的配置资金回流,内需复苏占优。 港股作为全球资金定价的市场,经济周期相关品种估值修正相较A股更为彻底,因此随着基本面预期的不断修复,资金回流的进程也更为持续。去年8~10月港股调整阶段,离岸中国基金累计净赎回规模达到65亿美元,周度平均净申赎率为-0.4%;今年1月,随着内地疫情快速达峰,经济预期快速修复,海外资金配置意愿显著提高,离岸中国基金单月净申购规模达到58.3亿美元,周度平均净申赎率达到+0.9%。从港股市场托管数据反映的资金流来看,托管于离岸外资机构的资金全年净流出达4589亿港币,该趋势自去年12月初发生逆转,截至1月20日合计净流入253亿港币,较2022年净流出的规模仍有4300亿港币左右的差距。今年海外普遍存在衰退风险,港股是少有的方便全球配置同时跟中国经济挂钩的市场,资金持续流入是全球配置上的需要,对于时间窗口或是短期弹性的要求并不高,预计伴随着基本面的复苏仍会不断迎来增量。 A股内外资接力效应会更加明显 活跃资金接力配置资金寻找洼地 1)配置型外资在完全回补前期流出后,接下来流入速度预计会趋缓。 我们测算数据显示北上配置型外资在1月12日左右基本回补去年三季度流出时的“缺口”。自2020年开始,北上资金在跨年阶段的净流入都在千亿级别,2020、2021、2022年当年1月和前一年12月的合计净流入规模分别为1114亿元、972亿元和1058亿元,但对应当年全年的净流入规模分别为2089亿元、4322亿元和900亿元,开年流入速度和全年净流入规模并没有直接关联。2023年“跨年”阶段的北上净流入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75亿元,但考虑到去年三季度仅配置型资金就净流出接近480亿元,剔除资金回流后跨年阶段北上资金流入规模并不反常。此外,北上资金的主动流入也与重仓板块的估值水平有关。以食品饮料板块为例,静态估值在30倍以下时,北上资金的日均净流入规模达到+2.95亿元/日,40倍以上时,则降至-0.33亿元/日。反观当前,既没有2017或2019在开年时极低的估值水平,也没有指数纳入因素。 2)活跃资金加仓料将是节后A股增量资金主要来源。 2022年四季度末,公募主动型基金仓位普遍已达到历史峰值。自去年11月基金销售渠道相继启动“开门红”以来,权益类产品累计3个月的新发规模合计为682亿元,较之前3个月环比下降30.7%,较2022年同比下降71.2%,绝对规模已经回到2020年之前的水平。11月以来发行的85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平均募集规模不足4亿元,最大募集规模为19.8亿元,与部分产品80亿元的募集上限有较大差距,目前正处于募集阶段的权益类产品仅18只,若按照过去3个月的平均发行规模计算,能够提供的增量资金规模有限。反观私募,整体仍有较大加仓空间。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今年1月6日,仓位达到80%以上的私募产品数量占比达到58.5%,距离去年6~7月的75~81%仍有一定距离。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情况,中小私募仓位在节前回升至75.8%,相较过去5年来市场热度较高时的仓位仍有10个百分点左右上升空间,对应约2000亿以上增量。 3)全面修复行情下市场流动性持续扩散,预计成长洼地成为资金共识。 从公募最新持仓来看,相对低配的行业集中在医药和TMT板块,医药、传媒和计算机等四季度重点加仓行业持仓比例仍处于2010年以来的33%、12%和28%分位。以医药为例,在2022年四季度加仓后仍仅有12.1%,如果剔除大量的医药行业基金,全市场基金对于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仅有7.5%(高点时达到16.6%),连续5个季度处于标配以下,当前相较市场基准仍然有0.6个百分点提升空间。从市场成交流动性水平来看,春节前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3000万和5000万的个股占比分别为7.5%、31.6%和47.2%,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市场状况下4.7%、20.9%、34.5%的水平,市场流动性扩散的过程中有大量个股存在修复机会,主要分布在机械、化工和电子等行业,且普遍出现在科创板。 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 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 展望2月,A股弹性看科创成长,港股弹性看内需复苏,内外资接力效应或将更加明显,全面修复行情正在途中,建议继续增配高弹性成长洼地。具体来看,1)长期战略配置上,依然建议围绕能源、科技、国防和农业“四大安全”领域展开;2)中期战术加仓上,建议关注有一定业绩成长弹性、相对冷门并且前期因流动性匮乏导致估值持续下修的中小市值成长股,这些个股相对更多的分布在机械、环保、化工等领域,预计将受益于全面修复行情扩散;同时,关注2023年业绩有较大同比改善空间的行业,例如科技中的数字经济,医药中的药品耗材和器械,制造中的风光储,机械和军工板块中细分材料和设备领域,地产链中建材、家居、家电等后周期品类。3)短期品种选择上,在内外资金接力期,建议布局机构仓位低、产业逻辑顺、业绩弹性大的品种,包括医药医疗和信创等。 风险因素 疫情影响超预期;中美科技、贸易和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

  • 中信证券:对后续光伏装机需求保持乐观 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或达350GW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若光伏排产出现下降,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季节因素和库存因素,其中季节因素又占据了主导。而对于后续需求,该行认为光伏是供需两端持续动态平衡的行业,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产业链价格的下行必然会带来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出货量的增加,叠加技术进步和装机结构变化的影响,部分环节的单位价值量将有所提升,对明年的需求应该保持乐观。建议关注在行业装机增长和技术进步叠加下带来的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月度排产环比下滑的话该怎么看。 近期市场对于光伏行业的排产关注度比较高,并担心12月份光伏组件的排产环比出现下降。该行认为排产如果出现下降,主要是季节因素和库存因素导致的,其中季节因素占据了主导。海外来看,从国内运到欧洲基本上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考虑到12月底的圣诞节和元旦,11月中下旬国内生产的出口欧洲的光伏组件排产出现下降属于正常现象;国内来看,今年春节时间较早,考虑到元旦后放假因素的影响,生产的国内市场应用的光伏组件排产在12月份出现下降也比较正常。另外,硅料价格处在高位且边际走弱,考虑库存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控制库存也会对排产产生影响。如果考虑后续月度排产的变化,该行认为春节前后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时间点。 为什么预期的抢装没有出现。 此前市场有预期年底前国内的地面电站会有抢装。该行认为部分项目会有这样的现象,但是大部分还是要从组件价格走势、项目投资成本和收益率水平等因素考虑项目的安装。补贴时代的抢装是因为年底有补贴退坡的影响,在年底抢装完成后在来年的一季度还可以进行补装;平价时代主要的考虑因素是项目的收益率水平和项目的有效期,后续随着产业链价格的下行和时间的推移,光伏的新增装机规模料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尤其是随着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预计受到抑制的光伏地面电站装机也将快速放量。该行建议关注明年风光基地项目的建设。 应该对后续的需求保持乐观。 光伏行业是供需两端持续动态平衡的行业,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产业链价格的下行必然会带来需求的增长。该行预计2022年和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分别为250GW和350GW,对应CAGR超过40%,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成本的下降。从海外来看,多个国家都公布了“双碳”发展战略,同时俄乌战争也加速了多个国家对于能源独立的追求,光伏发电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选项;从国内来看,随着“双碳”战略发展的积极推动,风光基地项目逐步批准落地,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和户用光伏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国内新增光伏装机的主力,该行预计2022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超80GW,同比增长超过40%。 技术进步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在新增光伏装机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值得重点关注,因为技术进步是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P型电池效率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N型电池技术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其中TOPCon电池已经开启大规模扩产,预计2022年和2023年扩产规模分别超过40GW和100GW;HJT电池技术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和产能的扩张。为了推动成本的下降,硅片的薄片化持续推进,预计SMBB技术将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组件的封装技术将持续创新等等。 风险因素: 新增光伏装机不及预期;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成本下降速度不及预期;土地和环保等因素影响基地项目的建设。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