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近日出席“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他表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实现碳中和难度不小
贺克斌指出,除了能源、产业结构高碳外,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远高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2.7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仍在进程之中。时间紧、任务重,这些客观因素增加了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贺克斌说。
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2016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9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废弃物行业产生温室气体量为1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废弃物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废弃物行业的13%。废弃物行业中填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最大,为总排放量的59%。
贺克斌指出,工业园区也是碳减排的“主阵地”之一。据统计,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共计2543家、各级园区共计约14000家,贡献全国工业产出的50%以上。“工业园区总计贡献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1%,其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将加速我国重点行业低碳转型。贺克斌表示:“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减排0.5亿吨标准煤当量、1亿多吨二氧化碳。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领域将有所行动。
同时,循环经济也将发挥重要作用。“4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如汽车、衣服、食品等。循环经济策略在钢铁、水泥、塑料、铝及食物领域的应用,可消除上述45%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循环经济有望在2050年减少钢铁、水泥、塑料和铝生产过程中40%的二氧化碳排放,约37亿吨。
多措并举增效减碳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贺克斌建议,需要把握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创新发展的有利契机,将需求减量、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循环链接等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应大力发展“发、供、用、储”的新型电力系统优化集成技术,支持快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变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的规模化储能集成技术。
园区如何发力?贺克斌将其概括为“两个重点”:既有产业与园区的低碳化,又有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动产业智能化、新兴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低碳改造。推动实施资源能源全面节约与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连接。要强力推进能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持续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
贺克斌同时建议,金属循环利用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也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开采冶炼一吨典型金属,通过循环利用的能耗不超过一次矿产的10%、碳排放显著低于一次矿产,表明关键金属循环利用具有巨大的减少碳排放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