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

  • 多晶硅打头阵!硅产业热盼需求复苏 建筑用胶或成黑马

    市场未暖,预期现行。在经济复苏强预期带动下,沉寂已久的硅产业链回暖情绪明显升温,多晶硅开年连涨为看多情绪更添一把火。 产业链龙头合盛硅业负责人表示,预计去年Q4已是工业硅价格底部,随着下游陆续复工复产,今年毛利有望修复,“我觉得价格应该会向上,但涨幅可能也不会太高,2万元/吨左右有希望达到,现在需求还没起来,价格维稳为主,预计等到2月底3月初能看到工业硅明显向上。” 上游原料成本相对可控叠加终端市场复苏预期增强,产业链下游厂商对今年行情走势更为乐观。记者以投资者身份从硅宝科技(300019.SZ)了解到,公司上下对建筑用胶需求改善抱有较高期待,“我们预测今年建筑业需求比去年会好很多,节后开工以来一线传过来的信号比较乐观,但具体在业绩上能有多少表现还不好说,去年末我们预计可能一季度还不明显,接近上半年末的时候可能出现较大变化,主要的量可能还在下半年。” 上游:多晶硅支撑,有机硅等预期走高 开年以来,在光伏需求拉动下,多晶硅接连上涨,再度成为产业链中最耀眼的一环。 行情数据显示,春节后第一周,国内多晶硅价格延续节前企稳上涨走势,本周各品类硅料价格相较两周前涨幅达到31%左右,单晶致密料主流成交价在20.8万-22万元/吨,最高价达到23万元/吨以上。 有此亮眼表现,业内预计今年多晶硅仍有望继续扮演工业硅的需求支柱。合盛硅业负责人指出,今年多晶硅仍是工业硅主要需求支撑,有机硅和铝合金需求有望逐渐好转,“12月铝合金的表现不及预期,我们认为铝合金基本到底了,随着元宵节后下游逐渐开工,相信会有成长;有机硅随着经济全面复苏,需求一定会恢复的,因为有机硅用在方方面面,去年有机硅跌到了盈亏平衡线,但市场整体还是有增长,只是新增产能消化需要一定时间。” 下游:基建前景亮眼,建筑用胶或成黑马 与产业链上游处境不同,硅油、硅橡胶等下游产品受益于原料价格下行,从2022年Q3开始盈利逐步改善。 “今年我们倒不担心成本,去年一季度原料成本比较高,从二季度开始回落,到下半年原料基本到历史底部。因为2021年-2022年上游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现在看上游产能比较饱和,所以我们预判原料端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毕竟上游有机硅供给还比较充足,下游需求虽然会有所修复,但规模不会超过供给端。”前述硅宝科技人士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硅业重要终端市场,建筑建材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变量。同样是建筑建材上游原料,近日钛白粉企业率先传出涨价消息,水泥行业回暖预期亦明显升温。在此背景下,硅宝科技主营产品建筑用胶也有望率先迎来转机。 信达证券报告指出,今年疫情影响因素有望消除,地产边际修复,叠加基建建设需求释放,整体情况相对乐观。一方面,施工端有望缓解,此前因劳务到位程度、原材料运输阻碍等问题带来的施工迟滞影响或将得到大幅改善,另一方面,稳增长背景下的项目资金面有望愈加宽裕。

  • 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又迎新利好?IEA:中国经济反弹力度料超预期

    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Fatih Birol)周日表示,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强于预期的反弹,从而提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一些来自中国的“初步迹象”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快于此前的预期,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近200万桶,而中国的需求预计将达到这一预期的一半左右。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劲,”他补充说,“全球石油和液化天然气需求将会上升。” 比罗尔进一步解释称,中国的航空燃油消费已经“非常非常强劲”,如果继续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可能会增加整体石油需求。 他还称,中国需求的增长也将对液化天然气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目前进入市场的液化天然气数量是历史上最低的。 1月份油价连续第三个月下跌,原因是市场担心美国库存上升,以及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也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持谨慎态度,数据显示制造业、汽车和住宅销售持续疲软。 国际投行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 LLC)上周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有证据表明需求上升之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将对向石油市场增加产量保持“极其谨慎”的态度。 作为回应,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王子周六重申,该国将对提高石油产量保持谨慎态度,尽管许多知名分析师表示,不断上升的需求将很快引发油价飙升。 例如,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以低库存和生产商闲置产能为由,预计布伦特原油将在第三季度回升至每桶100美元上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有类似的预测。 比罗尔还指出,七国集团(G7)和欧盟(EU)针对包括柴油在内的俄罗斯燃料出口实施了新的价格上限,随着贸易流动的调整,可能会在初期造成一些供应困难。这样,印度将有机会在未来几个月增加柴油出口。

  • 多家锂盐企业2022年业绩爆棚!机构:预计2023上半年碳酸锂仍将维持供需紧张

    1月18日,天齐锂业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31亿元-256亿元,同比增长约10到11倍。同一天,雅化集团也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45亿元到47亿元,同比增长约3.8倍到4倍。此前,另一锂盐企业天华超净已公布业绩预告,同样业绩亮眼,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64亿~68亿元,同比增长6.03倍~6.47倍。浙商证券研报指出, 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仍将维持供需紧张,下半年或将迎来边际供给过剩。 相关概念股: 赣锋锂业(002460.SZ)、天齐锂业(002466.SZ)、盐湖股份(000792.SZ)、融捷股份(002192.SZ)、雅化集团(002497.SZ)。 上游矿企究竟有多赚钱?此前宁德时代曾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291亿元到315亿元,同比增长82.66%到97.72%。也就是说,天齐锂业去年的净利润已经接近了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为何上游锂矿企业纷纷“业绩爆棚”?天齐锂业表示,公司预计本报告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大幅上升,主要原因系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增加等多个积极因素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主要锂产品的销量和销售均价较2021年度均明显增长。 最近两年,上游锂矿资源出现了价格大涨。据数据, 截至2022年12月3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为51.2万元/吨,几乎是2020年同期价格(5.2万元/吨)的10倍。 为何碳酸锂价格会出现大涨?主要是“供不应求”。首先看需求量,碳酸锂作为“白色石油”,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增也会带动碳酸锂的需求。 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让碳酸锂的需求出现了较大提升。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锂金属消费总量达到9.3万吨,较2010年的2.35万吨涨幅达到296%。其中,锂金属应用在电池板块的占比由原先的23%扩大到2021年的74%,使用量也从2010年的5405吨上升至2021年的68820吨,涨幅达到1273%。 其次是供应,锂资源项目的建成需要时间,如果短期内供应增长缓慢、需求增长较快,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锂价上涨是因为供需失衡,一个锂资源项目建成约需5年时间,而下游需求增加迅速,锂的即期产能并不充裕。 整体来看,在下游需求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锂矿新增产能释放缓慢,导致锂矿持续“供不应求”,价格屡创新高,在2022年11月最高达到56.75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也让上游的锂矿企业实现了业绩大增。 不过这两个月来,碳酸锂价格已经出现了持续下跌。据数据, 1月18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7.5万元/吨,较2022年11月56.75万元/吨的价格减少了9.25万元/吨,跌幅超16%。 对于2023年春节前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的原因,除了传统淡季之外,市场情绪和预期均走弱也是主要原因。另外,终端的产销数据对比预期其实也确实不佳, 2022年12月-2023年1月上旬基本以清库存为主,最近有询货的,虽然拿货意向还是一般,但总归活跃一点了,年后的2-3月份应该有波补库。 据浙商证券研报, 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仍将维持供需紧张,下半年或将迎来边际供给过剩。 2023年全球锂资源端预计将释放35.2万吨新增产量,若2023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为40%,储能行业增速达到100%,小型电池行业增速为75%,那么在202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供需平衡分别为-0.1、0.4、2.6、4.7万吨LCE(碳酸锂当量,负数代表供不应求,正数代表供过于求),边际供大于求情况或将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 不过,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阶段悲观情绪逐步消解后,锂盐价格走势仍取决于市场供需格局,短期依然会维持高位震荡。 天齐锂业认为,供给来看,行业下游的扩产通常较为顺利、周期较短,而上游资源开发常受地域限制、天气变化、环保要求、政策约束、储量规模、开采难度、基建情况多种因素影响,扩产周期较长,对应的风险也更大。因此,长期来看,产业链上下游扩产周期的错配会使锂价稳定在合理的水平。 而从目前各企业生产及订单情况来看,似乎并未收到短期锂盐价格下跌的冲击。 天齐锂业表示,目前各基地正常有序生产运营,生产处于饱和状态。雅化集团表示,目前订单签订与执行情况均比较顺利,不存在长协订单签订迟缓的现象。 相关概念股: 赣锋锂业(002460.SZ):公司Goulamina项目一期产能规划更新至年产50.6万吨锂精矿,二期产能更新至年产83.1万吨锂精矿。目前上海赣锋持有Bacanora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旗下Sonora项目总锂资源量约合882万吨碳酸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锂资源项目之一。 天齐锂业(002466.SZ):公司控股子公司TLEA控股的泰利森拥有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公司具有该矿26.01%的权益。锂盐方面,海内外建成产能为6.88万吨。公司目前建成的锂盐产能达到6.88万吨。 盐湖股份(000792.SZ):该公司在调研中表示,4万吨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按原计划在持续推进中,公司有信心按期建成投产。公司积极参与配合比亚迪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中试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已生产出合格碳酸锂产品,并针对中试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进行优化和完善。 融捷股份(002192.SZ):锂矿采原矿产能为105万吨/年,选精矿产能为45万吨/年,现有电池级碳酸锂产能3000吨/年、氢氧化锂1800吨/年。 雅化集团(002497.SZ):公司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雅安锂业二期建设项目首期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今年底投产后,公司锂盐综合产能将达到7.3万吨。

  • 全球最大矿商必和必拓预计:中国钢铁产量将再超10亿吨 持续提振铁矿需求

    美东时间周四,全球最大的矿商必和必拓集团公布了其上半财年的铁矿石产量,并预测,随着中国的重新开放,2023年中国将推动全球铁矿石需求。 中国铁矿石需求将不断增长 在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六个月里,必和必拓矿业公司共生产了1.32亿吨铁矿石。必和必拓预计,其最大客户——中国的铁矿石需求还将不断增长。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迈克·亨利(Mike Henry)发布声明表示: “中国的促增长政策,包括在房地产行业的提振政策,以及优化防疫政策,预计将支持其今年上半年经济状况逐步反弹。” 他预计, 中国钢铁产量将连续第五年超过10亿吨 。 2022年,由于中国铁矿石需求前景不明朗,铁矿石价格经历了大幅波动,铁矿石产量也只达到了创纪录的一半。为此,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全球铁矿生产巨头的业务也经历了严重动荡。 尽管如此,随着世界上最大的金属消费国中国优化防疫措施,重新开放经济,并承诺对建筑和基础设施行业提供更多支持,人们对2023年铁矿石行业恢复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维持今年铁矿石产量预测不变 去年第四季度,必和必拓生产了6690万吨铁矿石,高于分析师预估的6420万吨的中位数。焦煤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0%,铜产量增长16%,镍产量下降18%。 铁矿石贡献了必和必拓收入的近一半 必和必拓维持2023财年铁矿石产量预测不变,但警告称,由于全球最大铜矿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矿区受到劳工行动的冲击,铜矿产量受限,铜产量将处于低位。 随着铁矿石需求趋于稳定,铜、镍和钾肥成为必和必拓增长计划的关键,同时,必和必拓减少了化石燃料业务。 预计该公司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收购OZ Minerals Ltd.,此举将使其铜产量提高约7%,但这笔交易还需要OZ Minerals的股东投票支持,必和必拓没有透露该笔交易可能何时完成。 必和必拓表示,由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天气潮湿,焦煤产量也将处于指导值的低端。

  • 硅料厂“反攻”?超跌后龙头联合挺价 业内预期3月需求启动前仍有回升空间

    硅料市场经历冰火两重天。据SMM1月16日发布硅料价格信息,近日国内多晶硅成交价格涨至160-170元/kg。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此次涨价主要系前期成交均价超跌后引起的上游惜售反弹,预计3月下游需求启动之前仍有回升空间。 硅料价格反弹,此前已有前兆。在硅料需求恢复性增长下,SMM1月16日报价显示,多晶硅致密料均价报165元/千克,多晶硅复投料均价报175元/千克;此外多晶硅菜花料、颗粒硅分别上调37.5元/千克、40元/千克。 据SMM消息,由于前期硅料价格大幅走跌超出部分硅料厂心理预期,近日,以某三家龙头硅料企业为代表开始挺价惜售,后续多家企业相继跟随。 一位产业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多晶硅价格回弹,主要因头部企业看好年后市场发起的联合挺价行动。此前,硅片环节价格最先发生“踩踏”,导致12月需求远低预期,进而导致硅料价格“破防”。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硅料价格跌幅明显超出上游厂家预期。前期踩踏中实际成交量大幅缩减,低价空单不合理拉低市场均价,且硅料环节高度集中,龙头企业在超跌后必然作出市场反应,以期修复价格。 在下游需求方面,随着硅片企业库存回落以及开工率上调,影响亦传导至上游硅料。隆众资讯光伏产业链分析师方文正表示,随着超跌囤货及年底库存节前备货需求,硅片企业开工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反应在产业链价格端的企稳。 方文正进一步分析称,随着节后硅片企业开工率逐步回到正常水平,产业链价格有望回到平衡状态。据悉,目前硅料整体库存在10万吨左右,在下游需求比较强的情况下,过剩水平整体可控,预期3月需求启动之前价格会回升。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硅料价格反弹属于短期波动,长期看上游降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方文正认为,今年硅料价格水平在120元/kg到150元/kg之间,乐观预计下可能到180元/kg,具体取决于上游控价措施。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环节,其价格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影响至终端电站收益水平。过去两年,硅料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对地面电站需求形成明显抑制。 对于近期上游价格大幅下降,业内普遍期待集中式电站在2023年形成新一轮爆发。不过,据产业链人士反馈,节前市场整体成交清淡,招标较少,可供参考样本十分有限。根据往年工作进度,终端电站招投标工作预计在春节后陆续启动。

  • 政策支持叠加制造业升级 2024年工业母机市场需求将达5728亿元 这四个方向值得关注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3年要加快大飞机产业化发展,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坚持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加快高端医疗装备、农机装备、深远海装备、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等高端专用装备发展。有从业人士指出,后疫情时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速叠加政策扶持,工业母机将再度迎来快速发展机遇。相关概念股:科德数控(688305.SH)、创世纪(300083.SZ)、华东数控(002248.SZ)、华中数控(300161.SZ)。 工业母机也叫做“机床”,指的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为制造业提供加工装备,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表示,作为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工业母机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从政策支持来看,数控机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卡脖子技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到64%,并且目前发达国家机床数控化率一般为80%以上,而2021年国内机床数控化率为44.9%,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数控机床产业必须要加速发展,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程度的提升空间很大。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制造业发展、转型提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位置,突破高端制造技术壁垒,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进程。在安全发展主题下,作为现代工业基石的工业母机,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提升更是迫在眉睫。 从行业应用来看,工业母机体现为数控机床,包括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镗床和磨床等,下游广泛覆盖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子、船舶、模具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特别是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安全性地位相当重要。 从产业规模来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是数控机床的主要生产国家,产业规模占比之和超78%。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3589.0亿元,同比增长10.4%。预计2023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4090.0亿元。 此外,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我国的工业母机行业目前存在大而不强的现状,大量低端机床占据市场,而高端机床仍然主要依靠进口。特别是数控机床存在依靠进口,普及率不高,技术落后等现实情况。截至2021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值全球市场份额28.15%,约等于二三名日本、德国之和。但与欧美平均80%以上的数控机床占比相比,我国目前数控机床仅45%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市场需求来看,工信部在主题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我国工业母机行业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屈放表示,到2024年工业母机市场需求将达到5728亿元,较2022年增长93.71%。其中汽车是数控机床最大的下游应用,2020年占比达30%。截至2022年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占世界份额的66%。 在制造业景气修复和政策的加持下,展望2023年工业母机行业,制造业对工业母机的总体需求提升,高端机床的国产化将继续发力。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机床业都会受到政府在资金和资源上的继续扶持,行业渗透率和技术都将继续提升。 从投资方面来看,随着制造业复苏迹象已现,设备投资迎来上行周期。申万宏源建议关注: 1)五轴数控机床厂商:科德数控、拓斯达、豪迈科技; 2)立式卧式加工中心厂商:纽威数控、海天精工、创世纪、秦川机床; 3)数控系统供应商:华中数控; 4)刀具加工厂商:恒而达、泰嘉股份、中钨高新、欧科亿、华锐精密。 相关概念股: 科德数控(688305.SH):是国内稀缺的“五轴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完整产业制造商,机床85%以上的关键功能部件都来自自主研发。 创世纪(300083.SZ):专注于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业务,核心的钻攻机系列产品累计交付量超过70000台,目前已成为3C细分领域国产设备龙头。 华东数控(002248.SZ):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普通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数控机床、普通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包括数控龙门铣床(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磨床、数控外圆磨床、万能摇臂铣床、平面磨床、动静压主轴等机床和功能部件。 华中数控(300161.SZ):主营业务为数控系统、机电一体化、电子、计算机、激光、通信等技术的开发、技术服务及产品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教育教学方案服务、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器、新能源汽车控制器、车身轻量化。

  •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出台 预计适用政策城市数量会增多 区域楼市需求恢复加快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去年房价下行城市数量在增加,预计今年可进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的城市会进一步增多。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节机制,将促进区域楼市需求加快恢复。这表明楼市政策宽松态势将保持,同时针对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给予持续关注。 预计今年可进行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的城市会增多 央行方面表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动态调整,有利于支持城市政府科学评估当地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2022年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张波指出,此次央行、银保监会的政策可以视为政策的延续,按照统计局公布的70城房价数据来看去年这一政策覆盖的城市超过了23个,由于去年房价下行的城市数量依然在增加,预计今年可进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的城市会进一步增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表示,央行出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节机制,使得机构能更为灵活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房贷利率,促进区域楼市需求加快恢复。 周茂华还指出,值得关注的是,该政策有一定门槛,且限于首套房,国内继续因城施策,拓展各区域稳楼市政策空间,同时政策意在支持楼市刚需;这样调整仍属于阶段性政策,让各区域稳楼市需求政策更加灵活。 楼市政策宽松态度将保持 张波表示,这一政策的延续表明了楼市政策宽松态势将保持,同时针对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给予持续关注,更是给到各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的一个明确信号。 周茂华也认为,此次央行调整政策,主要是近期房价、商品房销售等指标表现低迷,反映楼市需求复苏进度不够理想,央行根据房地产情况,调整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空间,推动楼市平稳健康发展。随着国内经济复苏,稳楼市政策落地见效,楼市需求有望加快恢复。 但张波指出,值得关注的是,当下房贷政策对于居民的需求拉动力已经明显趋弱,这一政策对于稳定楼市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市场热点的提升或较为有限。当下提升居民的预期和收入才能强化信心,加快优质头部房企的融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风险,房地产政策需要组织发力,方能产生足够效力。

  • 基建热潮助推印度成钢铁“救世主”!世钢协:明年印度钢铁需求增速将达6.7%

    由于美国和欧洲建筑业陷入衰退,印度已成为全球钢铁需求低迷的救世主。该国目前正处于建设热潮之中。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正在寻求实现公路、铁路网络和港口的现代化。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印度2023年的钢铁需求将受此影响增长6.7%至约1.2亿吨,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印度今年出现的扩张,使该国几年前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钢铁消费国。 (印度的钢铁需求预期将在2023年增长迅速) 美国最大的生产商JSW SteelLtd.的副总经理Jayant Acharya表示,“任何国家于建设阶段都需要大量的钢铁和大宗商品,而印度将在这十年经历这一阶段,到2030年,该国的钢铁年消耗量可能会增加至2亿吨以上。” 印度米塔尔家族与日本钢铁生产商的合资企业Arcelor Mittal Nippon Steel India Ltd.也表示,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钢铁产能增加两倍以上,达到3000万吨。而韩国钢铁制造商Posco Holdings Inc.和印度大亨、亚洲首富Gautam Adani也在探索在该国建立钢铁厂。 据悉,印度能生产供应该国所需使用的绝大部分钢铁,但同时也需要更大量的钢铁进口以满足激增的市场供应需求。根据政府数据,印度4月至10月的进口钢铁货物同比增长15%至310万吨。 随着印度传统钢铁生产商产能无法满足现激增的市场需求,大量进口钢铁产品开始涌入该国,导致市面所流通的钢铁质量变得高低不一。政府数据显示,从中国进口的钢铁量占10月份该国总进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俄罗斯钢铁于印度的出口量也明显增加。 (印度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钢铁进口量增加) 印度钢铁协会副秘书长AK Hazra表示,一些进口钢材的存在质量问题,并已要求当局就此展开调查。他指出,“国际进口的钢铁产品应在市场具有价格竞争力,质量也需符合印度的行业标准。” 尽管印度市场增长强劲,但就钢铁消费总量而言,该国仍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亚洲强国。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印度明年的需求将不到中国9.14亿吨的七分之一。而印度能以多快的速度缩小差距将取决于莫迪总理的建设规划是否能成功,该国财政部估计到2025年国家基础设施管道的搭建将需要约1.4万亿美元的资金。

  • 减产理由充分?欧佩克下调一季度原油需求预期 敦促成员国警惕谨慎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周二发布了最新月报,并下调了明年一季度的原油需求预期。与上个月相比,OPEC预计全球对其原油需求或将下滑38万桶/日,因此呼吁成员国“保持警惕和谨慎”。 最新月报显示,OPEC估计,其13个成员国在2023年第一季度需要平均每天提供2893万桶石油,略高于11月份该组织的单日产量2883万桶。 此外,OPEC组织还预计,明年全年国际石油需求将增加220万桶/日,达到平均1.0177亿桶/日,其中OECD国家增加30万桶,其余需求来自非OECD国家。OPEC预计来自其竞争对手的供应增加150万桶/日,这其中约75%将来自美国。 一季度原油市场保持平衡 OPEC认为,2023年第一季度原油市场将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而非其在一个月之前所担心的会出现供应缺口。该月报的发布正值市场担忧燃油需求疲软、油价大跌之际。 上周,油价单周大跌11%,创半年来最大单周跌幅,美油布油合约双双刷新去年12月以来即月合约收盘新低。 OPEC在其月度报告中写道,“随着2022年接近尾声,近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其深远影响正变得相当明显。我们预计2023年仍将充满许多不确定性,需要保持警惕和谨慎。” 欧佩克及其合作伙伴刚刚实施10月份宣布的每日200万桶的减产计划。OPEC+秘书长Haitham Al-Ghais周末表示,欧佩克+协议通过保持世界市场平衡而发挥作用。 有分析人士认为,需求的最新下调为减产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减产最初遭到了白宫的激烈批评。 本月早些时候,由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共同领导的OPEC+决定在2023年初保持供应水平不变,使该组织有更多时间来评估减产的影响。但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拉·阿齐兹·萨勒曼强调,OPEC+准备在必要时随时进行干预。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