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个
》查看SMM光伏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SMM2月1日讯:2022年光伏行业表现引人关注,在全球市场旺盛需求下,光伏产业链发展火热,即使高成本处于较高水平,但从产业链各上市企业的2022年年报来看,行业企业整体盈利颇丰,可谓皆大欢喜”! 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均有着不俗的业绩表现,分产业链来看: 硅料 硅料价格在去年出现了近十年最旺行情,光伏上游企业也受益匪浅。多家硅料龙头企业集中发布业绩预告,同比均呈现较大涨幅,并且均创造了历史最佳的业绩纪录。 特变电工: 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167亿元,同比增长116%-130%。与上年同期相比,多晶硅产品、煤炭产品销量、销售价格同比增加,多晶硅及煤炭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输变电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 大全能源: 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90亿-192亿元,同比增长231.94%-235.44%。2022年,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高纯多晶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前期的扩产战略效应在报告期内逐步体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大幅增加,实现业绩显著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通威股份: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52-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目前公司高纯晶硅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行,各项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新项目快速投产达产,量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盈利同比明显提升。同时,公司农牧业务稳健发展,销量实现新的突破。 》点击查看详情 硅片 隆基绿能和TCL中环作为硅片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均在2022年贡献了不俗的业绩表现。 隆基绿能: 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到155亿元,同比增加60%到71%。2022年行业需求持续向好,在面临因上游原材料紧缺及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交付和成本压力下,公司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与2021年相比,硅片和组件销售的量价齐升,实现了收入和净利润的较快增长。 》点击查看下详情 TCL中环:预计2022年净利润66亿-71亿元,同比增长63.79%-76.2%。公司表示,G12战略产品成本与市场优势显著,以及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等是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点击查看详情 电池片及组件: 放眼整个光伏产业链,如今光伏景气加速向上,多家券商分析师预计,光伏装机或持续超预期。而在2022年,电池片及组件企业业绩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晶澳科技: 预计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至174.69%。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受益于公司技改升级及新产能释放,持续降本增效,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 》点击查看详情 天合光能: 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22亿元-40.18亿元,同比增加89.69%-122.68%。在全球和国内“碳中和”政策的引领下,光伏产品业务快速发展。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和销售收入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对原材料成本、海运成本等综合成本的有效管控,公司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产品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点击查看详情 晶科能源: 2022年全年晶科能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达到26.6亿元至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到159.33%。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持续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不断优化一体化产能结构,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并克服了新建产能爬坡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N型产品红利逐渐释放,实现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爱旭股份: 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1亿元至25.1亿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关于业绩预增的原因,爱旭股份表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带动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上升,使得电池销量以及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钧达股份: 2022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6.80亿元至7.80亿元,同比去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钧达股份表示离不开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新产能释放以及N型TOPCon的产量,捷泰科技实现了销售收入和盈利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亿晶光电: 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0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5-1.50亿元,将实现扭亏为盈。对于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亿晶光电表示,报告期内光伏行业整体高速增长,在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的销售战略,太阳能组件销售量及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逆变器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国内逆变器厂商业绩再度爆发式增长。昱能科技、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等公司近日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100%。 阳光电源: 2022年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至420亿元,同比增幅达62%-7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达到32亿元至38亿元,同比增幅为102%-140%。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阳光能源抓住机遇,持续加强研发创新,深耕全球市场,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器等核心业务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出货量和收入同比大幅提升,同时,受益于规模效应、渠道的拓展和运营能力的提升,毛利率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点击查看详情 德业股份: 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加150.62%到167.91%。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德业股份称系逆变器需求旺盛以及公司储能电池包产品投入市场。逆变器业务方面,德业股份指出,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逆变器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点击查看详情 锦浪科技: 预计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至11亿元,同比增长119.49%至132.15%。其组串式并网逆变器及储能逆变器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内外销需求旺盛。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公司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出货量持续增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固德威: 022年全年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亿元至7.07亿元,同比上年增加111.06%至152.92%。上半年受制于物料短缺及疫情等影响,销量不及预期,下半年随着疫情缓解,在多个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逐步解决物料短缺的问题;增加设备等投资,其整体产能得以增加并有效释放。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保持产品竞争力,销售额得以迅速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昱能科技: 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4亿元至3.8亿元,同比增长230%到269%。全球范围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呈现出持续的高增长预期,在此基础上,坚持开展全球化业务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依托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出第四代大电流微型逆变器和第二代智控关断器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微型逆变器、智控关断器等产品订单充足,使得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2021年取得大幅增长,由此带动本期业绩较上年大幅增长。 光伏辅料及其他环节 光伏辅料及终端电站,在2022年受到需求带动,普遍业绩预喜。近帝科股份、露笑科技出现亏损。 作为光伏电池制造的核心辅材,在装机量高增长的驱动下,国内银浆行业需求保持旺盛。而帝科股份(300842.SZ)是唯一业绩拖后腿的银浆龙头企业,公司2022年预告由盈转亏,帝科股份证券部人士表示,除了汇兑损失较大外,公司用于主流P型电池的高温银浆售价下滑。 原材料价格大涨VS行业高景气度 难挡市场火热 2022年,上游硅料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仅在年底出现了急速的下挫,但整体而言,2022年是硅料的高光之年。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2022年整年度,多晶硅致密料报价自年初224元/吨,至年度高点309元/吨,整体涨幅达到37.95%。但值得注意的是,年底的下跌行情,截至12月30日,又将此前涨幅跌回至2021年6月以来的低点。 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硅料企业收获了丰厚的利润。但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对产业链其他环节产生了连锁反应。硅料企业“盆满钵满”,硅片企业同样“喜笑颜开”。但成本压力也使得电池片、组件企业等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点击查看硅产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原材料价格上涨,虽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在火热高昂的行业景气度面前,需求才是王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8.7%,规模已刷新历年同期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历史纪录,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3.6亿千瓦。协会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亿千瓦。 而在重组需求的推动下,下半年以来产业链上下游扩产不断。2022年硅料扩产规模达257万吨,同比增幅56.23%;硅片/硅棒/切片达536GW,同比增幅58.11%;电池达629.05GW,同比增长了271.78%;组件377.8GW,增幅达136.57%。其中,2022年多晶硅扩产规模高达257万吨,投资总额超千亿,老牌龙头企业共计扩产70万吨,仅占总扩产规模的29.5%,其余均为跨界投资。 进入2023年,光伏组件龙头的产能军备赛持续白热化,在17日隆基绿能抛出452亿投资计划后,晶澳科技也不遑多让,19日晚间公告迅速放出400亿投资方案。 尽管在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升级背景下,光伏需求高景气有望持续,但从近两年企业扩产情况看,产业链各环节过剩的预期已经显现。组件方面,据机构此前不完全统计,2022年行业新建组件扩产项目规模已超400GW,龙头大手笔扩产加上新秀跨界延伸,光伏组件总产能预计超过800GW,远超终端需求。可以预见,光伏火爆的扩产潮之下,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市场过剩风险逐渐增大,由此带来的企业间竞争将进入白热化,新一轮的“厮杀”不断逼近。 硅料价格或将进入下行通道 2023年光伏市场未来可期 随着供给放量,2023年硅料或将迎来降价周期,光伏产业链利润将再分配,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相关企业有望受益,也将进一步刺激光伏装机需求的释放。 此外,硅料价格下降后,辅材产业将持续受益。长远来看,硅料价格下跌将会带动地面集中式电站快速增长,玻璃、胶膜、支架、银浆、靶材等辅材环节也将持续受益。 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随着2023年起硅料等环节新产能释放,成本逐步回落,此前受低收益率压制的地面电站装机或将迎来复苏,装机比例有望回升,预计地面电站同比增速有望达80%,而分布式同样有望维持近40%的增速。 招商证券认为,近期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调整,充分体现出组件的商业价值。随着市场放量及上游盈利占比降低,加上一体化模式的冲击基本结束,预计组件环节盈利能力将提升,供应链布局较好的组件企业值得关注。 中信建投表示,此前硅片环节由于上游原材料不足对开工率形成制约,因此也对电池片环节保持着较强的溢价能力。而随着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即将迎来再分配,下游电池环节预计将有所改善。 中银国际认为,硅料价格下降后,辅材环节将受益于组件成本压力减轻带来的加工利润修复,且在硅料价格下降带动组件价格回落后,组件高价对终端需求压制有望缓解。产业链排产博弈有望减少,辅材需求量或将迎来平稳回升。 国联证券也指出,硅料价格拐点,辅材也有望持续受益。经其测算,之前硅料环节占据全行业的绝大部分盈利。其认为,在远期目标下,硅料价格下跌将会带动地面集中式电站快速增长,玻璃、胶膜、支架、银浆、靶材等辅材环节将持续受益。 中信证券也认为,随着后续产业链价格的下行,光伏地面电站以及和地面电站相配套的储能预计有比较快速的增长。
光伏产业在2022年景气度高企,头部企业纷纷实现业绩高增。从协鑫集成人士获悉,合肥基地自2022年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组件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年产出预计超7GW。 最新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去年实现营收76.5亿元至86.5亿元,同比增长62.7%-84%;归母净利润3680万元至5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6%-102.77%,扭亏为盈。 据此前财报披露,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7.67亿元。以此计算,公司在四季度单季营收超过28亿元。 对于业绩预增原因,公告显示,在组件市场及EPC业务方面,2022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公司通过加大欧洲、拉美、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及地区的销售支持力度,以及国内市场的持续深耕,海内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去年有根本性大幅提升。 此外,通过加强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以产业投资、项目开发带动EPC业务,重点加强分布式市场项目开发,EPC项目中标规模同比翻番。 协鑫集成主营业务为光伏电池组件。2022年,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上游多晶硅厂商业绩高增,下游组件等环节成本压力高企,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组件成为市场竞争的发力点之一。 据悉,2022年,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高效大尺寸组件15GW产能实现全面达产及原有生产基地技改产能全面释放,公司大尺寸组件产能及产量同比大幅提升。 同时,协鑫集成也在持续提升电池组件产能适配程度,TOPcon高效电池片大基地一期10GW项目预计将于今年7月份实现投产,建成后填补电池环节的产能敞口,与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项目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 目前,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据硅业分会数据,硅料价格自2022年11月起步入下行通道,春节前成交均价降至16万元/吨。 不过,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最新报价中,在下游需求支撑下,节后硅料止跌反弹,目前均价在18万元/吨。 不过,产业链价格总体下行已是共识,在成本压力减轻后,光伏新增装机被一致看好。多家券商研报预计称,后续产业链排产、终端装机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合肥工厂在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后,产销两旺,对营收贡献显著。协鑫集成经过近两年的产能迭代调整,恢复了高效组件的市场竞争力。
光伏产业"卖铲子"生意火了,宇晶股份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生产应用于光伏行业的多线切割机市场需求旺盛,设备订单大幅增加。一期10GW预计今年一季度实现投产。 1月29日,宇晶股份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1.1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4800万元-6000万元。上年公司亏损676.58万元,2021 年亏损原因,主要是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应收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公司官网显示,其生产的大尺寸硅片切割光伏专机921系列市场销量总量首次突破1000台。此前,公司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公司目前线切割机在手订单充足,因订单在陆续签订,预计2023年公司线切割机的销量将进一步提升。 硅片大尺寸、薄片化趋势加速,带动光伏切割设备需求放量。切割机需求分为新增产能需求和存量替代需求,新增需求是看老玩家扩产进度,存量替代是设备5年本身的更新换代,若硅片切片厚度持续向130μm、120μm方向减薄,市场上现有的切片设备将难以完全满足加工需求,需要进行切片设备技术改造或更换新设备。据了解,以210mm尺寸的硅片切割为例,单GW需要配备10台左右线切割机。 另一方面,随着硅片技术进步,如166mm以下设备转182mm、210mm,不能转的则直接更新换代掉。去年大尺寸产能紧俏导致许多拉晶产能来不及配备切片产能,转而选择和有切片能力的代工厂家合作。 记者注意到,宇晶股份合作双良节能,打造25GW硅片代工项目。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双晶在江苏盐城的硅片切片项目尚在建设中,其主要是给双良公司做配套。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期10GW预计在2023年一季度实现投产,然后逐步实现产能爬坡,公司正在加班加点赶工。 此前,从公司方面获悉,硅片代工指的是公司为客户配套硅棒机械加工及硅片切割产能一般业务,代工业务主要收入来源为收取加工服务费与切片交付后,剩余的硅片与硅泥的销售利润,硅片价格和切片的出片率越高,则代工的利润越大。 伴随硅料下行,坚挺的硅片价格同步下调,是否会给公司线切割机带来影响?宇晶股份相关负责人认为,光伏行业发展中肯定会有波折,但长期需求前景看好。即使硅料价格下行,但客户对硅片进一步薄片化、切片高良率的追求是持续的。 目前,光伏切割设备主要公司包括宇晶股份、高测股份(688556.SH)、连城数控(835368.BJ)、晶盛机电(300316.SZ)、上机数控(603185.SH)等。市占率高的高测股份2022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加340.09%到374.83%, 主因是公司设备订单大幅增加,光伏切割设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增长较快。 国盛证券研报分析称,切片环节先进产能不足,龙头硅片厂扩产利好设备商。2023年硅料价格下跌,硅片环节非硅成本占比提升,硅片厂技术降本动力增强,切片环节设备更新替代逻辑将进一步强化。
1月21日,晶科能源在新年之际发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晶科能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达到26.6亿元至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到159.33%。扣除非经常行损益净利润为25亿元到28亿元,同比增加371.17%到427.71%。 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持续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不断优化一体化产能结构,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并克服了新建产能爬坡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N型产品红利逐渐释放,实现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东吴证券认为晶科能源单瓦盈利持续提升、新技术超额收益兑现。近日,晶科能源公众号宣布,2022年度组件出货规模超过44GW。其中,N型组件出货超过10GW,2022年末已投产N型产能35GW(2021年末尾900MW)。预计2023年N型出货占比将超过60%。 作为组件龙头企业,晶科能源的TOPCon 持续领跑、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研报数据显示,晶科能源现已满产 24GW TOPCon 电池,量产效率超 25%;尖山二期 11GW 电池将在 2023年一季度满产,采用HOT2.0+技术(正面 SE 结构)。同时,布局云南楚雄 6.5GW TOPCon, 预计将于 2023年三季度投产,海宁袁花基地 6.5GW 电池改造预计 2023 年底 N型产能达 40GW+。提效上,晶科能源2024 年将推出 HOT3.0(全域钝化),2025 年将 TOPCon 与其他技术结合。降本上,现已实现新技术组件 P/N 成本同价,后续随效率提升进一步摊低单瓦成本。提效降本贡献超额收益,新技术持续领跑, TOPCon 龙头地位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晶科能源春节期间不停工,全力冲刺开门红。为了鼓励节日期间持续生产,晶科能源制定节后车票补贴、慰问金、伙食补贴等激励方案,并鼓励员工错峰、轮流返乡。春节期间,基本保障全员在岗率达到95%。晶科能源计划物控部总监表示,目前2023年的订单可见度非常高,达到了(饱和度)50%以上,春节期间的生产安排,主要是为整个一季度的订单交付提供有力的保障。
受益于光伏行业超高的景气度,德业股份(605117.SH)2022年业绩大幅预增。从德业股份获悉,目前逆变器海外需求旺盛,公司2023年一季度生产已排满。 1月9日,德业股份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加150.62%到167.91%。财报显示,2022年Q3公司为净利4.77亿元。据此计算,预计Q4公司净利为5.23至6.23亿元,环比增长9.64%到30.6%。 西部证券1月10日研报表示,德业股份业绩符合预期。同日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德业股份2022Q4业绩超预期。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德业股份称系逆变器需求旺盛以及公司储能电池包产品投入市场。逆变器业务方面,德业股份指出,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逆变器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为光伏行业第一份2022年业绩预告,德业股份在很大程度上也预告了光伏板块2022年的业绩盛况。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三季度,在光伏产业链中的硅料环节,各家上市公司业绩实现暴增,即便是二三线组件厂商,在产业链成本高昂的2022年,也都实现了业绩增长。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产业链中的核心设备,其市场出货量直接受益于下游光伏装机量的增长。财信证券指出,随着主产业链的全面降价,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接近300GW,对应逆变器需求量达到360GW以上,估算总体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 有观点认为,今年光伏行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材料成本急剧降低,产业链产能大量释放已成定局。受此影响,光伏行业或将发起“价格战”。 对此,德业股份相关人士表示,“海外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户储需求持续增长,属于增量市场。我们公司光伏逆变器90%都是出口,产品的售价一直很稳定。目前来看,我们认为光伏逆变器没那么快进入价格战阶段。” “逆变器行业预计未来还是会维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速,公司会尽力扩大业务规模,进一步提高市占率。”德业股份称。 据西部证券最新研报,预计2022年全年德业股份微逆出货约80万台,同比增长近8 倍;储能出货约30万台,同比增长近4倍;组串出货约25万台。其中,储能+微逆出货占比达80%以上。东吴证券最新研报亦表示,“欧洲将成为2023年公司微逆业务的新增长点,我们预计2023年出货160-200万台,同比翻倍以上增长。” 除逆变器业务外,德业股份的储能电池业务同样被市场寄予厚望。据悉,2022年下半年,公司的储能电池包产品搭配储能光伏逆变器迅速出货。西部证券在1月10日研报中称,预计公司2022年电池包出货量约1万套以上,“我们预计公司23年电池包出货大约有10万套以上,对应1-1.5GWh,以单价1-1.5元/Wh 测算,预计可贡献近10-15亿元收入。”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