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个
》查看SMM光伏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SMM2月1日讯:2022年光伏行业表现引人关注,在全球市场旺盛需求下,光伏产业链发展火热,即使高成本处于较高水平,但从产业链各上市企业的2022年年报来看,行业企业整体盈利颇丰,可谓皆大欢喜”! 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均有着不俗的业绩表现,分产业链来看: 硅料 硅料价格在去年出现了近十年最旺行情,光伏上游企业也受益匪浅。多家硅料龙头企业集中发布业绩预告,同比均呈现较大涨幅,并且均创造了历史最佳的业绩纪录。 特变电工: 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167亿元,同比增长116%-130%。与上年同期相比,多晶硅产品、煤炭产品销量、销售价格同比增加,多晶硅及煤炭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输变电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 大全能源: 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90亿-192亿元,同比增长231.94%-235.44%。2022年,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高纯多晶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前期的扩产战略效应在报告期内逐步体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大幅增加,实现业绩显著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通威股份: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52-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目前公司高纯晶硅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行,各项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新项目快速投产达产,量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盈利同比明显提升。同时,公司农牧业务稳健发展,销量实现新的突破。 》点击查看详情 硅片 隆基绿能和TCL中环作为硅片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均在2022年贡献了不俗的业绩表现。 隆基绿能: 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到155亿元,同比增加60%到71%。2022年行业需求持续向好,在面临因上游原材料紧缺及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交付和成本压力下,公司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与2021年相比,硅片和组件销售的量价齐升,实现了收入和净利润的较快增长。 》点击查看下详情 TCL中环:预计2022年净利润66亿-71亿元,同比增长63.79%-76.2%。公司表示,G12战略产品成本与市场优势显著,以及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等是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点击查看详情 电池片及组件: 放眼整个光伏产业链,如今光伏景气加速向上,多家券商分析师预计,光伏装机或持续超预期。而在2022年,电池片及组件企业业绩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晶澳科技: 预计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至174.69%。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受益于公司技改升级及新产能释放,持续降本增效,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 》点击查看详情 天合光能: 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22亿元-40.18亿元,同比增加89.69%-122.68%。在全球和国内“碳中和”政策的引领下,光伏产品业务快速发展。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和销售收入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通过对原材料成本、海运成本等综合成本的有效管控,公司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产品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点击查看详情 晶科能源: 2022年全年晶科能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达到26.6亿元至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到159.33%。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持续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不断优化一体化产能结构,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并克服了新建产能爬坡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N型产品红利逐渐释放,实现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爱旭股份: 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1亿元至25.1亿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关于业绩预增的原因,爱旭股份表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带动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上升,使得电池销量以及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钧达股份: 2022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6.80亿元至7.80亿元,同比去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钧达股份表示离不开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新产能释放以及N型TOPCon的产量,捷泰科技实现了销售收入和盈利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亿晶光电: 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0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5-1.50亿元,将实现扭亏为盈。对于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亿晶光电表示,报告期内光伏行业整体高速增长,在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的销售战略,太阳能组件销售量及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逆变器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国内逆变器厂商业绩再度爆发式增长。昱能科技、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等公司近日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100%。 阳光电源: 2022年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至420亿元,同比增幅达62%-7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达到32亿元至38亿元,同比增幅为102%-140%。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阳光能源抓住机遇,持续加强研发创新,深耕全球市场,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器等核心业务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出货量和收入同比大幅提升,同时,受益于规模效应、渠道的拓展和运营能力的提升,毛利率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点击查看详情 德业股份: 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加150.62%到167.91%。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德业股份称系逆变器需求旺盛以及公司储能电池包产品投入市场。逆变器业务方面,德业股份指出,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逆变器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点击查看详情 锦浪科技: 预计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至11亿元,同比增长119.49%至132.15%。其组串式并网逆变器及储能逆变器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内外销需求旺盛。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公司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出货量持续增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固德威: 022年全年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亿元至7.07亿元,同比上年增加111.06%至152.92%。上半年受制于物料短缺及疫情等影响,销量不及预期,下半年随着疫情缓解,在多个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逐步解决物料短缺的问题;增加设备等投资,其整体产能得以增加并有效释放。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保持产品竞争力,销售额得以迅速增长。 》点击查看详情 昱能科技: 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4亿元至3.8亿元,同比增长230%到269%。全球范围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呈现出持续的高增长预期,在此基础上,坚持开展全球化业务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依托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出第四代大电流微型逆变器和第二代智控关断器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微型逆变器、智控关断器等产品订单充足,使得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2021年取得大幅增长,由此带动本期业绩较上年大幅增长。 光伏辅料及其他环节 光伏辅料及终端电站,在2022年受到需求带动,普遍业绩预喜。近帝科股份、露笑科技出现亏损。 作为光伏电池制造的核心辅材,在装机量高增长的驱动下,国内银浆行业需求保持旺盛。而帝科股份(300842.SZ)是唯一业绩拖后腿的银浆龙头企业,公司2022年预告由盈转亏,帝科股份证券部人士表示,除了汇兑损失较大外,公司用于主流P型电池的高温银浆售价下滑。 原材料价格大涨VS行业高景气度 难挡市场火热 2022年,上游硅料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仅在年底出现了急速的下挫,但整体而言,2022年是硅料的高光之年。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2022年整年度,多晶硅致密料报价自年初224元/吨,至年度高点309元/吨,整体涨幅达到37.95%。但值得注意的是,年底的下跌行情,截至12月30日,又将此前涨幅跌回至2021年6月以来的低点。 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硅料企业收获了丰厚的利润。但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对产业链其他环节产生了连锁反应。硅料企业“盆满钵满”,硅片企业同样“喜笑颜开”。但成本压力也使得电池片、组件企业等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点击查看硅产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原材料价格上涨,虽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在火热高昂的行业景气度面前,需求才是王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8.7%,规模已刷新历年同期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历史纪录,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3.6亿千瓦。协会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亿千瓦。 而在重组需求的推动下,下半年以来产业链上下游扩产不断。2022年硅料扩产规模达257万吨,同比增幅56.23%;硅片/硅棒/切片达536GW,同比增幅58.11%;电池达629.05GW,同比增长了271.78%;组件377.8GW,增幅达136.57%。其中,2022年多晶硅扩产规模高达257万吨,投资总额超千亿,老牌龙头企业共计扩产70万吨,仅占总扩产规模的29.5%,其余均为跨界投资。 进入2023年,光伏组件龙头的产能军备赛持续白热化,在17日隆基绿能抛出452亿投资计划后,晶澳科技也不遑多让,19日晚间公告迅速放出400亿投资方案。 尽管在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升级背景下,光伏需求高景气有望持续,但从近两年企业扩产情况看,产业链各环节过剩的预期已经显现。组件方面,据机构此前不完全统计,2022年行业新建组件扩产项目规模已超400GW,龙头大手笔扩产加上新秀跨界延伸,光伏组件总产能预计超过800GW,远超终端需求。可以预见,光伏火爆的扩产潮之下,各环节产能加速释放,市场过剩风险逐渐增大,由此带来的企业间竞争将进入白热化,新一轮的“厮杀”不断逼近。 硅料价格或将进入下行通道 2023年光伏市场未来可期 随着供给放量,2023年硅料或将迎来降价周期,光伏产业链利润将再分配,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相关企业有望受益,也将进一步刺激光伏装机需求的释放。 此外,硅料价格下降后,辅材产业将持续受益。长远来看,硅料价格下跌将会带动地面集中式电站快速增长,玻璃、胶膜、支架、银浆、靶材等辅材环节也将持续受益。 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随着2023年起硅料等环节新产能释放,成本逐步回落,此前受低收益率压制的地面电站装机或将迎来复苏,装机比例有望回升,预计地面电站同比增速有望达80%,而分布式同样有望维持近40%的增速。 招商证券认为,近期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调整,充分体现出组件的商业价值。随着市场放量及上游盈利占比降低,加上一体化模式的冲击基本结束,预计组件环节盈利能力将提升,供应链布局较好的组件企业值得关注。 中信建投表示,此前硅片环节由于上游原材料不足对开工率形成制约,因此也对电池片环节保持着较强的溢价能力。而随着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即将迎来再分配,下游电池环节预计将有所改善。 中银国际认为,硅料价格下降后,辅材环节将受益于组件成本压力减轻带来的加工利润修复,且在硅料价格下降带动组件价格回落后,组件高价对终端需求压制有望缓解。产业链排产博弈有望减少,辅材需求量或将迎来平稳回升。 国联证券也指出,硅料价格拐点,辅材也有望持续受益。经其测算,之前硅料环节占据全行业的绝大部分盈利。其认为,在远期目标下,硅料价格下跌将会带动地面集中式电站快速增长,玻璃、胶膜、支架、银浆、靶材等辅材环节将持续受益。 中信证券也认为,随着后续产业链价格的下行,光伏地面电站以及和地面电站相配套的储能预计有比较快速的增长。
近日,国家能源局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文件提出,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此外,近期上游硅料价格持续回调,光伏产业链下游盈利有望修复,对POE胶膜新技术的应用有更好的接纳度,且地面电站规模启动后双玻也将是POE需求的利好推动。机构指出,产业链价格大幅下降,光伏下游装机量将提升,POE胶膜等光伏耗材需求向好。建议关注:鼎际得(603255.SH)、卫星化学(002648.SH)、万华化学(600309.SH)、东方盛虹(000301.SZ)、激智科技(300566.SZ)。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同时,降价或成2023年光伏产业链主旋律。近期以来,上游硅料价格持续回调,光伏产业链下游盈利有望修复。 据了解,封装胶膜是光伏组件的核心材料,胶膜粘结光伏电池片与光伏玻璃及背板,保护电池片并封装成能输出直流电的光伏组件。胶膜对脆弱的太阳能电池片起保护作用,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使阳光最大限度的透过胶膜达到电池片,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市场上光伏胶膜主要分为: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胶膜,市场份额超51%;白色EVA胶膜,市占率约为23.1%,主要用在光伏背面;POE(聚烯烃)胶膜和EPE(将POE树脂和EVA树脂挤出制造)胶膜,这两种胶膜市占率超23%,在新一代双玻组件中应用前景广阔。 近期的上游硅料价格回调对POE胶膜新技术的应用有更好的接纳度,且地面电站规模启动后双玻也将是POE需求的利好推动。伴随行业加大POE胶膜的投入力度,再加上EVA胶膜越来越无法满足未来光伏组件的需求,POE胶膜的市占率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预计,2025年POE胶膜市占率有望超20%。 厂商方面,现阶段国内POE尚未实现工业化,其研发难点主要集中在茂金属催化剂以及共聚单体α烯烃等,因此市场主要由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三井等国外巨头把持,特别是陶氏化学,2021年市占率接近50%。 目前国内万华化学、中石化茂名石化、东方盛虹斯尔邦等已经完成POE中试,中石化天津石化、卫星化学、浙石化、鼎际得等企业也在积极规划POE产能,国产化布局加快。同时卫星化学、浙石化等也在布局上游α烯烃原料。 除作为光伏组件外,POE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发泡改性、电线电缆等领域。国海证券指出,近年全球POE消费量稳步提升,从2017年的104万吨增至2021年的13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6.9%;同期,国内POE消费量从2017年的22.1万吨增至2021年的63.5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30%。由于具备低水气透过率、高强度等性能,叠加光伏装机量高增,光伏领域POE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受益于汽车轻量化发展,车用改性塑料对POE需求稳步提升。 海通国际指出,随着光伏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POE胶膜需求有望较快增长。目前国内POE国产化进程加快,建议关注规划布局POE产品的卫星化学、东方盛虹、荣盛石化、万华化学等,以及积极布局高端聚烯烃的岳阳兴长。 相关概念股: 鼎际得(603255.SH):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聚烯烃高效能催化剂和化学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聚烯烃催化剂产品对应的是下游产业烯烃聚合技术的POE粒子。 卫星化学(002648.SH):公司已在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中规划了α-烯烃和POE,均是目前待国产突破的“卡脖子”新材料之一,POE在高端聚烯烃、光伏胶膜等领域都必不可少。公司自主研发α-烯烃,解决POE原料限制,连云港石化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项目预计在年底完成建设并进行调试和试生产。 万华化学(600309.SH):公司计划在烟台工业园实施乙烯二期工程,建设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项目,实现自主开发的POE、差异化专用料等高端聚烯烃产品产业化,乙烯二期项目将选择石脑油作为进料原料,与公司现有的PDH一体化项目和乙烯一期项目形成高效协同。项目计划投资额176亿元,预计于2024年10月开始陆续投产。 东方盛虹(000301.SZ):公司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利用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公司的三级控股子公司盛景新材料拟投资建设聚烯烃弹性体(POE)等高端新材料项目。本项目总投资97.30亿元,建设期为2年。 激智科技(300566.SZ):目前EVA、POE、EPE等产品研发测试进展顺利。公司太阳能封装胶膜建设项目安徽工厂建设中,厂房建设预计年底前建设完成,设备会陆续进场,研发及产品测试工作在推进中,部分产品已开始小批量交货测试,目前客户对于产品性能较满意,初步量产顺利后,明年会按定增的募投计划加速扩产。
11月下旬以来,风光了一整年的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正在“跌跌不休”。 据悉,12月23日,隆基绿能和TCL中环纷纷下调硅片报价,其中TCL 中环公布的报价较11月27日的报价降幅超23%。 TCL中环公示的价格显示,150μm 厚度P型210、182硅片报价分别为7.1元/片、5.4元/片,较11月27日报价分别下调2.2元/片、1.65元/片。150μm 厚度N型210、182硅片报价分别为7.5 元/片、5.8元/片,较11月27日报价分别下调2.36元/片、1.74 元/片。 隆基绿能公示的价格显示,单晶硅片P型M6 150μm厚度 (166/223mm)价格报4.54元,单晶硅片 P 型 M10 150μm厚度 (182/247mm)价格报5.40元。较11月24日报价分别下调1.7元、2.02元。 对于硅片价格下跌,硅业分会表示,根本原因是传导硅料降价,供需错配的紧张市场局面得到缓解。 SMM数据显示, 9、10月份多晶硅产量分别为7.62、8.49万吨,分别同比上涨82.73%、110.15%;环比上涨23.10%、11.42%,预计随着今年国内各大硅料企业大幅扩充产能,新扩多晶硅产能有望在四季度加速释放。 此外,2023年预计新增126万吨的多晶硅产能,同比2022年的62.7万吨上涨100.96%。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预计彼时硅料价格有望进一步下跌。 事实上,不仅仅是硅片和硅料,全光伏产业链正在降价。 国金证券认为,自11月下旬开启的这一轮光伏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跌,本质上是产业链对Q4以来随硅料供给持续释放积累的降价压力(测算硅料Q4供应量环比增幅25%)和对Q1产业链即将大幅降价的预期,在2-3周时间内的集中释放。 而近期全国范围内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的生产经营活动降速(导致年底装机/出货高峰提前结束)以及企业临近财年末时间节点的极限去库存诉求,则是这轮降价的直接驱动因素和催化剂。 简单来说,就是产业链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前后2个季度内因供需关系边际变化所要求实现的价格降幅。因此可以说降幅仍然在预期范围内,但出现快速降价的时间点和降价的斜率则略超预期。 当前时点,如果完全按照第三方同口径价格计算,硅片环节预计已普遍陷入“时点亏损”,但由于实际硅料成交价格或低于第三方统计报价,以及当前库存普遍处于低位,预计龙头企业12月盈利环比下降,但仍保持合理盈利; 电池片环节尽管报价下调也较多,但仍保持相对较高的开工率,且降价以传导硅片降幅为主,因此预计盈利能力维持相对高位,预计仅较10-11月高位略降;而组件环节或因订单执行价格相对平稳,盈利出现阶段性扩张。 展望2023年,国金证券认为,在行业绝大部分时间仍然处于以硅料为供应短板的供不应求状态的背景假设下,组件产业链各环节(主/辅/耗材)盈利能力主要由“相对供应链短板过剩程度及本环节竞争格局”决定。 因此,2023年因供应能力增长慢于硅料的环节(高纯石英砂、石英坩埚、胶膜粒子、电池片)利润有望扩张。此外,渠道调价滞后性和溢价新产品放量将驱动组件盈利修复。 国金证券指出,年底前这一波节奏快于市场预期的产业链价格快速杀跌,进一步夯实的板块预期与市场情绪的底部,为布局2023年光储板块投资机会创造了良机。看好以下方向投资机会: 首先,建议重点布局2023年盈利兑现确定性高、长期格局良好、存在较显著预期差的方向: 1)一体化组件龙头:盈利兑现能力和长期格局稳定性低估(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通威股份、 TCL中环); 2)大储:盈利改善弹性低估(阳光电源、南都电源、林洋能源、科华数据、科陆电子、上能电气 等); 3)α硅料:对通威2023年70GW电池片盈利能力及组件业务国内外开拓进展、协鑫颗粒硅2023年大幅放量的强α预期不足(通威股份、协鑫科技); 4)从确定性角度关注:受益组件降价有望实现盈利修复的EPC(阳光电源、晶科科技、林洋能源、正泰电器 等)、供需趋紧大概率持续涨价的高纯石英砂及坩埚(欧晶科技、石英股份)、胶膜/玻璃等核心辅材领域有望重新证明自身α的龙头及部分优势新进入者(福斯特、海优新材、信义储电、联泓新科,信义光能、福莱特 等)。 其次,看好新技术、新工艺、 新主线(海外扩产)三大方向,节奏上需关注事件催化: 1)最直接受益电池/组件技术迭代的头部设备厂商(奥特维、迈为股份、高测股份、捷佳伟创 等),其次建议关注在HJT研发及量产方面相对领先的部分先行者(金刚光伏、东方日升); 2)从“颠覆性、大空间、大弹性”角度,关注电镀铜领先设备商(芯綦微装)、钙钛矿核心材料TCO玻璃供应商(金晶科技); 3)重点关注受益海外自主光伏供应链建设主线,除显著受益的头部设备供应商外,重点看好受益First Solar积极扩产的国内核心材料供应商(金晶科技);关注有望凭借高度生产自动化水平、国际化标签、低能耗技术获得海外扩产边际优势的制造业企业( TCL中环、协鑫科技等)。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