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个
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不仅是激光雷达等硬件的竞争,更是芯片算力的群雄逐鹿。2022年,几十、甚至上百TOPS国产大算力芯片的上车,亦将“双智”推入新的发展时期。 “高算力、高带宽、多核异构的高性能芯片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广汽集团研究院院长助理、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梁伟强看来,芯片性能和集成度直接决定了电子电气架构的形态,从而决定了智能汽车的性能和表现,这也更进一步推动了高性能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长。 超半数车型整车算力达千TOPS 2022年12月,黑芝麻智能宣布获得东风集团旗下东风乘用车首款纯电轿车和首款纯电SUV两大车型的项目定点。此次项目定点,东风乘用车将基于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系列自动驾驶芯片打造行泊一体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平台;同年5月,黑芝麻智能与江汽集团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多款思皓品牌量产车型确定搭载黑芝麻智能大算力芯片,种类亦为华山二号A1000。 当前,车规级大算力芯片仍是英伟达Orin的天下,但国产芯片企业的奋力追赶已初见成果。上述黑芝麻智能A1000,单芯片INT8算力58TOPS,下一代产品A2000单芯片INT8算力将超过256TOPS;地平线征程5单芯片等效算力128TOPS;华为MDC 610,单芯片INT8算力更是达到了200TOPS。 若将维度拓展至整车综合算力,“最强大脑”的标准会更为惊人。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市的新车中,综合算力超过500TOPS的有六款车型,其中超过1000TOPS的车型占半数。 智能汽车进入快车道后,全球产业格局与用户需求发生了大角度转变,这为大算力芯片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刘卫红预计,未来3-5年,中国乃至全球的智能驾驶领域将迎来高速发展。“智能驾驶的技术演进需要大算力芯片的支撑,国内芯片厂商有望与国外厂商平分秋色。”中金公司预计,到2025年,智能驾驶芯片市场需求近1400万片。 “从汽车智能化的渗透率速度来判断,未来,市场对汽车芯片的需求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传统汽车单车芯片数量为300-500颗,电动智能车单车芯片超过1000颗,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单车芯片将超过3000颗。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美元,数量将达到1000亿-1200亿颗/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 “双智”协同发展提速 2021年4月和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发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简称“双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第一批试点城市,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10个城市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毅表示,各地正在加快推进试点工作,越来越多“聪明”的车跑在越来越智能的道路上,“双智”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 大算力芯片与整车综合算力的快速增加,让“双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双智”城市试点亦可加速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 “XPILOT3.5将根据政策法规,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逐步开通城市领航功能,同时增强支持停车场跨楼层记忆泊车功能。”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从几个城市到数十个城市,从数十个城市的部分场景到更大场景,甚至全场景,这是我们在XPILOT4.0阶段计划实现的。”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高级总监苏巴鸿则表示,大众将智慧物流项目划分为网联电动卡车车队、自动驾驶巴士、数据平台搭建三部分,并会同当地科技、住建、交警、城管等部门完成路勘,之后将在大众全国的工厂均推广智慧物流。 “双智”发展仅依靠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远远不够,在张永伟看来,除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众多参与“双智”应用创新的主体外,还应加速制定凝聚行业共识的“双智”标准体系。 “‘双智’标准体系主要涉及汽车和城市两大领域,需要两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协同起来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张永伟表示,当城市道路的智能化标准与汽车的智能化标准能够同步起来,“双智”将进入标准驱动的阶段,其经验和成果将更容易被复制,“‘双智’模式也可以更大规模地推广。”
“从事铝行业是幸福的。”在2022年9月份召开的2022年(第十七届)中国铝业峰会上,知识城广亚(广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晓琴这样说。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她对行业的赤子之心。 2022年,是铝行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年。《“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催人奋进。 这一年,千千万万的中国铝业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矢志实业报国,用赤子的“真”和“敢”,在大江南北留下光辉的足迹—— 在茫茫戈壁,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抱持60年如一日的战略坚守和创新突破的工匠精神,为实现我国铝基新材料国产全面替代作出贡献,终于夺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这颗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祥云之下,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托管的云南慧能售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南方区域首批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企业,均已获得云南电网公司、昆明电力交易中心颁发的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和绿色电力证书。 在白山黑水,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肩负民族荣誉和人类梦想,为神州十四号和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提供了多个品种、多个规格铝合金关键材料,再次在我国空间站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一年,他们是追梦人,脚踏实地,顶风雪、冒酷暑、翻重山,步步坚强。 这一年,他们是奋斗者,真抓实干——熔炼声、铸锭声、切削声,声声铿锵。 不顾山高水远行路难,中国铝业人有诺必践,一步一精彩,一声一绕梁,在工业发展史的第2022页激荡起磅礴的回响。 踏出铝业“绿色”招牌 奏响低碳发展的“和谐符”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电解铝产能呈现了向水电丰富地区转移的趋势。截至2021年底,按电解铝产能指标统计,云南省已跃居全国首位。 2022年以来,云南绿色电解铝及铝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帮助铝行业在守住电解铝产能“天花板”的同时,保障了原铝的稳定供应。 2022年2月份,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203万吨绿色铝项目——B系列主车间440千伏安电解槽通电焙烧正式投产,成为云南省绿色能源、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云南省绿色发展的里程碑。 2022年6月份,云南神火90万吨水电铝项目全线投产,标志着云南水电铝产能进入快速投产的关键期。该项目荣获有色金属工业优质工程,打造的5G智慧工厂获得了云南省第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称号。 2022年9月份,位于云南红河泸西县的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红河州政府、泸西县政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全部采用600kA生产线,使用清洁绿色能源。根据之前的协议,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山东省内的193万吨电解铝产能转移至此。 绿色能源成就绿色制造,全链条发展绘制全明星蓝图。 目前,云南省正在向构建“铝原料—电解铝—铝加工—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的全产业循环链稳步推进,加速铝行业全面完成绿色转型。 2022年6月份,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云南省绿色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和《关于支持绿色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力争到2024年,绿色铝产业链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铝合金化率达到90%左右,中高端铝制品占比大幅提升,规模以上涉铝工业企业实现倍增,突破60家,率先打造2~3个绿色低碳高端铝产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绿色铝先进制造基地,绿色铝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左右,成为国家重要的铝产业基地。展望2023年,全面建成中国绿色铝谷,云南绿色铝产业在绿色发展、产业规模、精深加工、创新研发上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作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文山州走在前列。 2022年7月份,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文山州委副书记、文山州人民政府州长马忠俊说,要“打造绿色低碳、集聚集约、链条高端、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绿色铝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绿色铝产业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 据介绍,2022年上半年,文山州先后签约铝加工项目6个,全州正式签约或落地的下游铝加工企业提升至16户,铝加工产能提升至458万吨;已开工的云南创新年产120万吨铝合金棒、10万吨铝合金导线等9个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均能投运;签约未开工的江阴天阳年产30万吨铝精深加工等7个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擦亮铝金属的“绿色”名片,再生铝产业也马不停蹄。 2022年3月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再生铝循环经济产业园,广西兴越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再生铝合金项目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在岗位上有序忙碌。“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开展生产。”该项目负责人说,为尽快实现投产达效,企业边生产边建设,预计满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60亿元。 据了解,目前,平果市正在建设我国最大、也将是全球最大的再生铝产业园。近年来,该市在用好用活各类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再生铝项目建设,构建绿色循环的铝产业链,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今年年底,该市再生铝产业园可形成生产能力300万吨/年,产量120万吨。“十四五”期间,该市计划建成再生铝项目15个,预计生产能力可达660万吨/年,平均生产能力可达44万吨/年,总产值可超过1000亿元/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再生铝产业园。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加码再生铝赛道。 2022年8月份,河南明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表示目前公司年处理废铝规模达68万吨,新建70万吨再生铝项目。 2022年9月份,上海永茂泰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拟在安徽生产基地新建年产10万吨再生铝新材料项目。 2022年10月份,顺博合金江苏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3亿元(含)。其中,拟将6.3亿元用于顺博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40万吨再生铝项目。 踏进新能源版图 奏响新兴应用的“富强符” 风起东方,大潮奔涌。今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 在本届进博会汽车展区可谓群星璀璨、眼花缭乱中,特斯拉展位一具朴素的裸车骨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与铆足了劲儿“开屏”的“兄弟姐妹们”相比,它竟以“素颜”示人。 “别小看这件展品,它的结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裸车骨架的学名叫做白车身,而这件展品就是特斯拉纯电动汽车Model Y的白车身,称得上是特斯拉的“得意之作”。 从车门框向里看,后排车座下的全铝合金后底板是这具白车身的“看家本领”。据了解,汽车后底板通常有至少数十个零件,而这块后底板则采用了一体化快速压铸成型技术,化零为整。与此同时,其车身不同部位根据其功能,采用了不同成分的钢合金和铝合金材料,并化整为零,通过铆接、激光焊、一体压铸技术等多种工艺连接起来。如此,让汽车在“抗造”的前提下“轻起来”。 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汽车工业协会2020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要求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分别于2025、2030、2035年降低15%、25%、35%。因此,在保证乘车安全的前提下,在对强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部位改用轻质材料,是目前电动汽车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铝合金质量轻,强度较高,成为理想之选。 “在汽车行业整体向好的大前提下,交通工具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汽车轻量化需求,将使车用铝挤压材的需求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福海说。 轻量化产业乘风而上,“老牌新贵”齐入场、共比拼。 2022年2月份,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玛斯特、郑州明泰、江苏澳盛、深圳一浦莱斯、江苏亨睿、昆山特莱克、江西创程等10余家单位与扬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出资1亿元,成立以法人公司为主体的国汽轻量化(江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落户扬州,并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 “到2026年,公司将具备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开发与评价、零部件/多材料超轻车身设计与试制、高质量模具设计与试制、异种材料连接线工艺设计、核心智能装备开发、企业咨询与金融服务的‘七个一站式’服务能力。同时,搭建含有产品设计、成本等13个模块的‘中国汽车轻量化大数据中心’。”扬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3月份,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与安徽万安和安徽盛隆三方共同投资,在安徽省宁国市设立安徽万安智晟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加强在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底盘轻量化产品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2022年4月份,工信部公布了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新材料(轻量化铝)·山东滨州邹平”基地榜上有名。 2022年5月份,宁波斯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轻量化发动机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具备年产5万吨精密铝压铸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空调压缩机、车身结构件、发动机箱体等精密铝压铸零部件。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8亿元。 2022年7月份,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基于铝基的交通轻量化”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会在魏桥创业集团举行。该工程以“低碳、高质、可循环”的铝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为目标,针对全铝车身底盘与铝合金船舶制造中缺少关键材料和制备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全铝车身底盘及铝合金船舶的国产化技术及生产应用。该工程由山东宏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等共9家单位共同承担。 2022年7月份,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系汽车内覆盖件材料通过某国际合资汽车厂铝板认证,是继6系外覆盖件、结构件材料后,西南铝轻量化材料认证的又一重大突破。本次认证,实现了西南铝汽车轻量化关键板材品种的全覆盖,也标志着西南铝汽车轻量化材料产业化迈入新阶段。 2022年9月份,中铝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汽车轻量化材料领域技术中心首届研讨会相关单位科技管理与技术研发人员50余人应邀参加。该公司副总裁,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峰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铝合金为主的轻量化材料更是迎来重大市场机遇,突破关键技术,攻克材料开发及应用难题迫在眉睫,领域中心各成员单位一同携手把大势、抢先机、育新局,开展交流研讨,加强沟通合作,打造国内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应用技术新高地。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对电池铝箔庞大的新需求。据中泰证券测算,2025年,电池铝箔整体需求量或将达到约37.8万吨,2021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32%。 我国铝企业有求必应、当仁不让接下这个大单。 2022年1月份,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河南商丘的年产6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神火集团规划的重点项目和转型升级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生产1060、1070、1235等合金牌号,O、H14、H18等状态,厚度为9μm~50μm的电池箔及电池软包装箔,年产量6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锂电池阳极用铝箔,储能钠离子电池的阳极、阴极用铝箔等。项目预计总投资12亿元,建设周期30个月。 2022年1月份,汕头万顺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7亿元,拟全部用于年产1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箔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据披露,上述募投项目产品为电池铝箔,主要应用于动力、储能等离子电池的正极集流体材料。 2022年7月份,天山铝业公告,子公司江阴新仁拟投资新建一期年产20万吨电池铝箔,并实施年产2万吨电池铝箔技改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在新疆石河子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能30万吨电池铝箔坯料生产线;在江苏江阴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能20万吨电池铝箔精轧、涂炭及分切生产线,并投资1亿元将原江阴新仁铝业科技有限公司铝箔生产线升级改造,形成2万吨动力电池铝箔产能。 2022年9月份,洛阳龙鼎铝业有限公司成立电池箔车间,集中生产、质量、技术、装备等优势力量全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经过不到1个月的时间,该公司首批次厚度为0.012mm的双面光高强度动力电池箔成品顺利下机,成品轧制过程稳定,板型、力学性能、针孔、表面质量等各项指标较好,标志着该公司电池箔产品已进入实质性批量化生产阶段。 踏牢精深加工产业 奏响高端制造的“敬业符”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铝工业的工匠与大师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绣花功夫”雕琢铝合金材料,一件件产品成为中国精度的最佳注脚。 2022年6月份,伴随着1850冷轧机的压轧声,卷厚度只有0.4mm的合金带材从冷轧机卷取机上下线,标志着华阳集团兆丰天成铝材公司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实现向铝精深加工的跨越和提升。 铝精深加工产业是山西省培育打造的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空调箔是铝板材的下游产品,属于铝精深加工范畴,是制造空调热交换器翅片的材料。近年来,国内空调箔市场发展迅速,年增长率在20%左右,需求总量已达7万吨/年以上,空调箔的生产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空调箔坯料只有一张广告纸那么厚,生产工艺复杂。经过3个多月的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已具备了量产空调箔坯料的能力,是省属企业中可批量生产的企业。”该公司技术专工苗壮说。 冷空气从空调呼出,送来夏日清凉;而蒸腾的热气从航天器尾部喷出,点燃天空—— 2022年3月29日,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浦江二号和天鲲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成功。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7月24日,随着文昌发射场升腾起的白色水雾,问天实验舱搭载着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顺利飞向太空。 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12日,中国第五艘货运飞船“天舟五号”搭载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 一次次“亮箭”成功的背后,是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航天铝材“尖兵”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坚决完成铝合金关键材料保供任务。 从响彻外太空的“东方红”开始,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紧紧跟随国家探索宇宙的脚步,几十年来始终以保障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始终紧跟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高端铝合金材料新技术、新合金、新品种的研发,解决了一系列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排头兵、主力军、引领者”战略使命,在航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铝”印记。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 中国铝业人将坚决按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关键铝合金材料自主可控能力,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研发生产更多“关键之铝”。 辞旧钟声已经敲响,当崭新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指挥棒落下,空白的五线谱翻涌出新的生机,静候乐手拉弓。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锵锵锵”——你听,中国铝业人,他们昂首挺胸、继续远征。
2022年由于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钢铁行业下游需求大幅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加之原燃料成本上升,钢铁企业经营环境急转直下,从2021年的历史最佳年份迅速“入冬”,行业盈利能力创历史最差。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对钢铁行业下游消费形成支撑。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钢材需求边际改善预期增强,原燃料供给弹性回升,钢企成本有望回落,行业利润或将得到修复。 从历史最佳到历史最差 在去年此时,当钢铁业内人士还沉浸在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喜悦,没有人预料到,行业盈利情况从历史最佳到历史最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 2022年钢铁行业迅速“入冬”。数据显示,前11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仅229.2亿元,同比下降94.5%,行业整体盈利情况较2015年更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中称,2022年钢铁行业发展面临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原料成本上升等挑战。一方面钢铁需求下滑,前11月全国粗钢产量9.35亿吨,表观消费量8.87亿吨,产销双双呈现回落趋势,预计全年粗钢产量为10.2亿吨左右。另一方面钢材价格下跌钢企效益明显下滑。1-11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为123.64点,同比下降13.5%,会员企业利润983亿元,同比下降了72.5%,利润率为1.66%,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 钢材价格下滑的同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也随之出现大幅下降。 河钢股份近日在投资者平台中对投资者表示,2022年四季度钢铁行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压力。 2022年钢企弱需求和高成本双重夹击 造成今年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供需和成本两个方面。 亿翰智库董事长陈啸天在近日举行的亿翰智库年度策略发布会上表示:“回顾2022年,房地产始终没有走出‘三境’——政策窘境、行业困境和企业险境。” 由于我国建筑钢材约占粗钢用量的40%,而机械制造消费端的重型机械制造用钢情况也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建筑钢材在钢铁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力度也小于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为103279万吨,全国粗钢产量减少近3000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与2015年不同,今年钢铁行业成本端的压力主要来自能源方面。 而铁矿石价格表现出高波动,弹性大的特点,基本面整体呈现供需双弱的格局表现,对钢材成本的影响弱于双焦。 由于成本、供需等方面的压力,有钢企在今年曾喊出“要做好钢铁连亏5年也要活下来的准备”,钢铁行业一度被悲观情绪笼罩。 2023年展望:需求企稳、成本回落、利润回升 在地产及宏观政策的乐观预期下,钢材价格近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钢价自11月初触底后持续反弹至今,部分钢材品种涨幅超过20%。 宁波中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内贸二部业务负责人王音认为,由于成本支撑、库存低位、政策强预期和中游钢贸商节后的买货操作,钢材价格年前仍较难下跌。 钢材市场2023年供需结构或也将得到改善。 钢铁行业对下游的关注重点仍在地产方向。陈啸天表示:“2023年大家都在说‘弱复苏’,这点我基本上是认同的,换句话就是说比较谨慎地乐观。之前我们讲约束整个地产行业回归的三个因素已经出现转向了,三个因素——第一是疫情,第二是经济基本面,第三是行业自身的政策问题。” 陈啸天称,对于短期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担忧,一方面疫情管控优化只是起点,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还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第二,我国经济基本面仍面临较大挑战。第三,地产行业应先有触底再有恢复,但目前行业仍未触底。现在只能说争取在明年6月30日左右先触底,然后再去谈“弱复苏”。“我认为,明年上半年是行业触底的过程,明年下半年才是一个弱复苏的过程。” 业内预期原料端的供需紧张情况也将得到缓解。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色金属研究院投研总监夏君彦表示:“供需方面,原料供应有紧缩转向平衡状态,需求同比2022年表现相抵持平,国内整体表现弱复苏状态。” 汪建华表示,明年铁矿石均价不高于108美金/吨,焦煤价格或从目前2600元/吨的均价回落至2400元/吨以下,焦炭或从3000元/吨附近降低至2700元/吨附近,原料整体价格重心大概率将会下移。 铁矿石方面,国内自身供给将会出现较大幅度提升。骆铁军表示:“目前‘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国内外审批明显加快。二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前10个月我国黑色金属采矿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3.2%,居于采矿业之首。三是部分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已有6个重点铁矿项目开工开建,建成后新增铁矿产能近3000万吨。” 夏君彦认为:“预计2023年钢铁行业上半年财政发力,基建延续托底,下半年市场信心恢复,较上半年表现偏好;原料端矿石和焦炭价格底部或在80美金和2200元/吨,钢材成本区间维持在3400-3500元/吨,全年利润水平在200-300元/吨,钢价波动区间或在3500-4500元/吨。”
2023年被视为钠电池的元年,而据近日从电池厂及正极材料厂获悉,钠电池送样测试进展顺利。有数据显示,2023年钠电池的市场空间或在5.9GWh。 从钠电池产业链获悉的信息显示,钠电池开始放量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其中“A0级车企推进的欲望很强、还有两轮车”。多氟多(002407.SZ)相关人士也表示,“预计明年可装车量产应用”。容百科技(688005.SH)相关人士则透露,预计到2023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产能3.6万吨/年。 2023年钠电池装机量预计5.9GWh 记者采访获悉的数据库资料显示,2023年钠电池的总需求量预测合计为5.90GWh。数据库将需求分三方面统计,分别为两轮车市场、低速四轮车市场及全球储能市场。 其中,2023年电动两轮车市场按6060万辆销量、单车带电量为0.75KWh测算,总的动力电池需求量为45.45GWh,若钠电池的渗透率为5%,则两轮车钠电池需求量为2.27GWh。 低速四轮车的钠电池需求量则预测为0.72GWh,前提是2023年A00电动车销量达172.28万辆,单车带电量为21Kwh,按动力电池需求量为36.20GWh、钠电池渗透率为2%计算。 全球储能市场方面,则分别按表前储能、工商业配储、户用储能及通信基站配储,预测渗透率分别为1%、1%、3%、3%,得出储能钠电池需求总计为2.90GWh。 以此统计,2023年钠电池需求总计为5.90GWh。更多的券商对钠电池需求的预测在于2025年,如中金公司首席分析师曾韬预计,2025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规模约为67.4GWh;东吴证券曾朵红最为激进,认为需求超100GWh。 相较于资本市场的预测,电池厂或更注重实际经营。有电池厂相关人士表示,公司计划2023年全年开始产业化,客户推进的欲望比较强烈,但主要还是看客户的终端市场表现。 另有正极材料厂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要等整车厂做冬测,数据收集好可能要明年上半年之后。预计可能是明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放量,但刚开始应该都不会很大。 钠电池验证进展顺利 国内钠电池板块的玩家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传统锂电公司,如宁德时代(300750.SZ)、鹏辉能源(300438.SZ)及孚能科技(688567.SH)等;二是新进入者,如传艺科技(002866.SZ)、维科技术(600152.SH)、中科海纳等;三是材料延伸公司,如多氟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相较磷酸铁锂电池有差距,但低温性能又补回来一些,前两者还在持续完善中,后者就是材料体系的特性所决定的。 当问及目前是否达到整车厂的装机预期时,其表示,本身就是按照主机厂的要求来做的,有一些指标甚至高过下游要求,A0级车企推进的欲望很强、还有两轮车。 前期,鹏辉能源相关负责人分享进展称,目前公司钠离子电池研发进展良好,电芯性能测试结果较理想,包括循环、低温和能量密度等。“上通五”对钠离子低温优异性能非常感兴趣,相信会解决消费者冬天使用体验不好的痛点。 记者则从多氟多获悉,多氟多的钠离子电池已有批量成品下线,正在进行各类评测,目前正在准备扩大批次产量。现阶段子公司焦作新能源已具备1GWh钠电池的产能,子公司广西宁福新能源规划5GWh产能。 而根据国泰君安证券在今年3月发布的相关研报,钠离子的电池成本比当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要低30%。 对此,上述电池厂人士坦然承认,其分析称,钠电池理论材料成本是低,但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目前数量较少,规模化程度不高,实际成本还没降到理论成本;再者,产能爬坡难以避免,单位生产费用也高。 对于目前钠电池成本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但性能不及,为什么整车厂仍愿意装车的疑问,其进一步分析,目前钠电池价高但量少,总费用其实没多少钱,但量产降本的速度会很快,尤其对三元厂家而言,产线不用重复投入,上中下几方一起摊算,这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正极材料及电解液成重点 多氟多作为钠电池的参与者,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未来钠离子电池的市场规模,要看市场需求情况、制造成本下降幅度、技术进步程度以及产业链配套速度等因素。 国泰君安相关研报显示,钠电池的成本构成中,占比最大的为电解液及正极材料。上述电池厂人士表示,目前钠离子电池的BOM成本彼此分开,电解液比较贵,所以开发平价电解液是降本的一环。 与锂电池类似,电解液中主要成本来自于电解质,而钠电池的电解质主要为六氟磷酸钠,多氟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的六氟磷酸钠具备千吨级的生产能力,并且相关钠离子电池企业也在用公司的产品,多氟多自己的钠离子电池已有批量成品下线,正在进行各类线下评测,“预计明年可装车量产应用”。 容百科技与振华新材(688707.SH),则为A股中积极参与钠电池正极材料的厂家。容百科技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在钠电材料方面拥有多年的技术积淀,两种主流技术均有储备,尤其是在层状氧化物上,目前已接到每月几十吨的订单,公司与主流的客户均有合作和稳定出货。 “公司规划在2023年达到每个月千吨级出货。预计到2023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产能3.6万吨/年,2024年底产能为10万吨/年。”容百科技相关人士透露。 振华新材相关人士则表示,钠电池正极材料在今年从4月份开始给客户送样,目前已是第二代的产品,客户那边的反馈目前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满足在A00车上的使用。 “预期的量现在也不好说。”上述人士称,因为明年是全产业链,包括电芯厂、正极材料厂及负极材料厂等在努力,先把钠电池从0-1实现突破的阶段,然后再是逐步放量,1-10、10-100的阶段。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