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634

  • SMM:中性预期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规模将达562GW【小金属大会】

    6月12日,在由 山东恒邦治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SMM(第十三届)小金属产业大会——主论坛 上,SMM大数据总监刘小磊围绕着“2025年光伏市场总结与后市预测”展开了论述。 1.SMM光伏价格简介 ►SMM背景:发展史 ►SMM以定价为核心基石,协同会展、研究院等产业链纵深服务 SMM行业价格 1000万+企业下载量,40万+日活用户 SMM严格遵照IOSCO价格采标规范,方便国际客户使用价格 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简称IOSCO)也称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是国际间各证券暨期货管理机构所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SMM通过完善的采标体系及价格方法论发布价格点 SMM光伏产业链价格已涵盖各生产环节的主材、辅材产品 SMM光伏产业链价格涵盖自工业硅、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至光伏组件回收、光伏支架、光伏逆变器等各生产环节; 现SMM光伏产业链价格共计130个价格点,硅产业链价格103个价格点; 实现各主流技术路线、各主流规格产品全覆盖,频次均为日度报价,方便市场快速了解当天交易变化。 2.全球光伏市场现状与展望——从引领到合作:本土化浪潮下的光伏供应链重塑 价格预测方法考虑因素概览(2025年6月光伏价格预测) ►基本面总结: •供应:6月国内光伏组件产量降至47.63GW,环比降幅4.61%。 •需求:6月国内新增装机量预计13.8GW,海外装机达到23.8GW。531后国内分布式订单数量锐减,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大幅下调。 •库存:6月组件重新累库,由于当月国内新增装机量降幅明显,远超供应减量,因此库存大幅增加。 •成本:6月,Topcon组件183成本约为0.68元/W,组件成本明显下降。 ►宏观面总结: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份开年重磅文件标志着我国光伏、储能乃至整个电力市场正式迈入市场化深水区,136号文也将成为重构行业生态的关键转折点。 •当地时间5月22日,由共和党掌控的美国众议院以215票对214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关于种植关键清洁能源税收抵免的条例,从根本上取消了拜登政府时期《通胀削减法案》(IRA)的一系列清洁能源计划。 ►情绪面总结: •上游:硅料端围绕“降价、减产、收购”三个主题频繁释放消息。 •下游:抢装高峰期已过,央国企招采节奏陆续放缓,组件降价无法促进订单成交。 价格回顾:中国组件历史价格回顾(2024年5月-2025年4月) 中国光伏行业生产成本和利润分析 ►SMM评述 •5月组件行业平均成本:0.684元/W。 •成本和利润:硅料价格下降,由于原料硅粉成本持续下滑,硅料亏损收窄;N型硅片价格下行,成本端相对持稳,亏损幅度减弱;电池片价格下行,银浆成本下滑但电池售价跌速更快,毛利亏损扩大;组件端价格下行,玻璃、胶膜、铝边框等成本均有下降,整体亏损幅度在减少。 •6月组件行业平均成本:0.675元/W。 •成本和利润:硅料和硅片成本、价格均呈下行趋势,亏损持续;电池片价格回落,辅材整体成本也呈现下降趋势,组件整体成本下降,利润端亏损持续;尽管铝边框、胶膜以及硅成本下滑,利润空间仍被小幅压缩。 中性预期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规模达562GW 中东非区新增装机维持双位数增长,南美区转向负增长 ►SMM评述 亚太区(中国以外):印度生产关联刺激计划(PLI)及ALMM组件列表,本土制造对本土消纳提出要求,SMM预计2025、2026年印度增速将达73%,根据印度国家能源计划2027-2032年增速将逐步放缓。印尼成为东南亚增长最快市场,根据当地电力采购计划(RUPTL)计划到2030年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4.7GW。 欧洲区:德国二月实施《光伏峰值法》负电价时段暂停补贴,使得欧洲最大市场遇阻,净零工业法案(NZIA)本土化进程受阻于原材料供应,很多计划难以落地实施。 美洲区:北美区,美加墨2026-2030年均新增装机量稳定在51-53GW之间;南美区,巴西薄弱的电力基础设施对光伏输电和配电构成挑战,南美区整体呈现负增长。 中东区:沙特提出“2030”愿景,阿联酋启动多个光伏项目,其他海湾国家也正积极寻求清洁能源转型,中东区太阳辐照强度高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光伏市场。 非洲区:2024年经历南非市场的萎缩、北非项目延迟开发后,非洲约有40GW新建项目公布,并与此前延期项目统一在2025年底前并网,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招标项目。SMM预计2025-2028年保持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2029-2030年受融资成本高企、电网基础设施不足等影响因素增速下降。 全球光伏需求进入平稳成熟期,中美主流增量市场占比下降 从2025年开始,全球光伏市场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光伏组件的需求趋于稳定。多数光伏市场都处于需求疲软期和库存饱和期,暂无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新兴国家展现出良好的需求动能,占比逐渐提升,但其短期拉动能力难以出现大幅提升,取代传统需求大国。 中国光伏组件库存水平相对合理,跌势后仍有反弹空间 2025年,组件供应自5月开始减产,需求转弱使得组件供需错配的情况明显。从当前组件供需情况看,组件库存处于相对低位,5月组件库存达到全年最低值17GW,后续持续累库至30GW以上,经历产业链价格低点后,组件价格仍有反弹韧性。 目前,一体化企业和专业化组件企业成本出现倒挂,主材各环节处于亏损,辅材整体成本高企超过主材,非硅成本成为企业生命线,整体组件环节成为利润相对最好的环节,主要由供需格局决定,后续一体化企业将主动求变以保证相对优势地位。 价格预测:中国组件未来价格预测(2025年6月-2026年5月) ►SMM分析 •2025年06月-2025年07月:分布式订单锐减迫使组件厂降价。地方政府承接政策陆续落地(江苏、山东、内蒙等地),政策侧重分布式增量博弈和自发自用,531后国内分布式订单锐减,迫使头部组件厂规模性减产,组件成品库存持续累加,使得主材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预计6月组件价格将持续下行至0.65-0.66元/W,7月或成为全年组件价格的低点。 •2025年08月-2025年9月:至暗时刻已过,组件价格进入修复期。随着政策风险和市场情绪的消纳,终端采购量将复苏起量,美国政策风险情绪逐步消化,转口贸易将找到新的途径,整体组件累库趋势逐渐减弱,价格跌幅也将进一步收窄,支撑组件价格回到现金成本线以上。Q3辅材成本包括铝边框,玻璃等原材料价格或走跌,成本修复企业盈利情况有所改善。 •2025年10月-2025年12月:抢装潮来临,头部企业冲击出货排名,二三线企业或面临淘汰。年末9-11月组件厂提前备货,以应对年末的抢装潮,届时终端需求持续上行,推动企业排产稳步走高,同时原材料成本攀升节奏更快,成本承压下组件企业未必能享受产业链价格上行的红利。此外头部企业为冲击年底组件出货排名,有可能出现低价抢单的现象,经历1-11月的寒冬期后,进入12月个别财务状况差的三线企业,甚至或出现二线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出局。总体而言,Q4风险与机遇并存,组件企业供应链策略选取至关重要。 •2026年01月-2026年05月:Q1传统淡季,需求高峰过后市场回归理性。春节期间头部企业预计放假10-15天不等,中小企业根据订单量选择随时启停。1-2月企业减产明显。由组件需求不佳,价格上涨困难。集中式市场采购需求陆续暂停,价格企稳,分布式市场或因电价改革政策进入稳定阶段,户用侧观望情绪减弱,户用分布式装机有望恢复。 国内分布式遭遇断崖式下跌,海外市场拨云见日 •2025年06月-2025年08月:国内需求预期转冷,海外维持高增速,新项目并网陆续落地。分布式方面,大量订单由于生产周期原因赶不上并网从而被迫取消,造成国内分布式光伏需求锐减。集中式方面,规定630前集中完成一批大基地前期并网,但由于政策延续性和地方政府限电因素,项目落地至少630及以后。Q3前夕,配电网、特高压线缆等基础设施的首批升级改造周期陆续落地,效能释放有滞后,国内组件企业放低下半年出货目标表明对后市的悲观预期。海外方面,2024年开工项目也来到投产节点,从地面电站和工商业端再度拉升新增装机总量,后续由于夏季休假和极端天气频发原因将再度回落。 •2025年09月-2025年12月:国内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投产启动,全球二次装机高峰来临,7-8海外夏季高温。十四五结束在即,背负责任考核的省内指标和企业规划进度加快,国内2025年将以第三批风光大基地建成并网为主轴。随新能源竞价上网规则和施行不断完善,国内分布式装机预计量呈快速下降继而缓慢恢复状。海外分布式在9-10月进入了最后的一波并网高峰,随即增速回落,中东、美洲的集中式项目在10-12月接棒成为装机主力 •2026年01月-2026年03月:全球整体装机量下降,海外印度支撑总体装机量。1月国内集中式装机为Q4季度项目收尾,装机和出货需求较低。分布式由于电改实施,市场竞价机制稳定,工商业装机逐步回归稳定。户用由于需求和可接入容量有限,恐面临倒退。海外,印度和中东非的集中式项目在1月接棒成为装机主力 •2026年04月-2026年05月:国内需求短期调整,海外季节性复苏,欧洲春季安装回暖,南欧分布式项目加速,印度财年结束后(3月31日)的淡季需求回落,中国厂商产能从东南亚加速迁移至中东、北非等地。国内需求依赖大基地项目,工商业需求电改政策深化后保持平稳,户用项目陆续起量。 3.产业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颁布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重构的催化剂 ♦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重构的催化剂,巴西、土耳其、沙特成为扩产首选。 ♦关税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投资风险,企业投资选址偏谨慎。 美国对东南亚光伏电池组件实施超高反倾销关税促进新兴市场快速崛起 ►SMM评论 东南亚是中国光伏企业规避美国贸易壁垒的核心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电池产能达到73GW,自美国对东南亚双反调查启动后,中国组件在东南亚产量持续下降,开工率降至20%以下,中企在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电池组件基地陆续关停。但中国通过印尼、土耳其等进行代工及第三方转口,仍保持对美供应。2024-2025年中国企业通过“去东南亚化”布局(如中东投资)和本土化生产(美国工厂)重构价值链。全球光伏供应链开始重组。美国对东南亚实施双反关税后,将推高本土组件生产成本、延缓清洁能源转型。尽管本土企业如First Solar短期受益,但长期将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恶性循环。东南亚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加速转移,促进中国光伏全球化布局加速,和新兴市场崛起。 海外光伏组件生产深度依赖进口上游原材料中国供应链主导暂不可撼动 2024年海外光伏组件需求分布集中于美国、欧洲但其组件产能占比小 中国在全球光伏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涵盖原材料、技术、制造等全链条。中国以外的主要光伏市场,如美国、欧洲、印度等地,对中国制造依赖度高,尤其在光伏电池和组件环 节,中国在全球应链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然而,随着美国、欧洲、印度等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全球光伏供应链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各国提出制造本土化要求美国、印度本土产能建设遥遥领先欧洲节奏相对慢 其结合全球主要光伏市场-组件产能扩张预测(2025-2030E)中印度、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读。 全球光伏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韧性提高推动光伏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跨越 ►机遇 ♦政策与能源转型: •全球碳中和政策强制打开市场空间:高耗能企业被强制要求降低碳排放,光伏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 • 传统能源价格波动强化光伏经济性优势。 • 电力市场化交易能提升产业韧性,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如中国“省间-省内”两级市场、欧洲“跨区域互联市场”)的完善,光伏将深度融入电力市场。 ♦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 • N型电池仍有较大渗透空间:中国光伏技术转型快于海外,技术迭代是光伏行业持续降本增效的核心驱动力,海外N型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 钙钛矿叠层电池未来有机会对行业进行颠覆和重构。 • 光储融合与多场景应用释放增量需求。BIPV、海上漂浮式光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 ♦新兴市场蓝海: • 中东日照充足、市场可开拓空间大。 • 非洲因电网覆盖率低、柴油发电成本高,户用光伏成为“刚需”。 ►挑战 ♦供需失衡: • 产能扩张远超需求。 • 价格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 结构性过剩与区域失衡并存。 ♦贸易壁垒 地缘政治 • 欧美“本土制造”政策抬高贸易门槛: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净零工业法案》(NZIA);印度重启“ALMM认证” ;土耳其对中国组件加征25%保障性关税。 • 供应链“调整与中国相关的业务布局”加速,但成本劣势显著。 • 贸易摩擦加剧市场分割。 ♦电网消纳 技术适配 • 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弃光率提高。 • 电网改造与智能调控需求迫切:海外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电网改造难度大、速度慢,部分国家(如印度、东南亚)电网割裂,省间/国间电力交易壁垒高。 • 储能配套不足,经济性矛盾突出。 》点击查看2025 SMM(第十三届)小金属产业大会专题报道

  • 赵武壮:《两用物项》的战略意义及长远影响【小金属大会】

    6月12日,在由 山东恒邦治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 主办的 2025 SMM(第十三届)小金属产业大会——主论坛 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政研室原副主任赵武壮跟与会嘉宾分享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这一主题。其表示:最近两年,中国政府依据国际限制核扩散等禁止大规模杀伤武器公约及公约确定的两用物项管理目录等国际法律文件,出台了加强铟、锗、镓等稀散金属出口管制措施。截至目前,中国根据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的有色金属共有15种,包括铟、镓、锗、碲四种稀散金属,钨、钼、锑、铋四种稀有金属以及钐、钆、铽、镝、镥、钪和钇七种稀土金属。 一、两用物项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作为一种国际通行做法,是指对两用物项、军品、核以及其他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公约义务相关的货物、技术、服务等物项出口,采取禁止或者限制性措施,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手段。军民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涉及面非常广泛。中国针对核、生物、化学、导弹等敏感物项及军品制定了对应的出口管制清单。其中,除《军品出口管理清单》外,其他清单所列物项被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统一列入《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并列明了相应的海关商品编号来进行管理。 目前国家商务部每年向1000多家企业发放两用物项的出口许可证,涉及金额200多亿美元。这既体现中国在新形势下履行防扩散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担当和能力,也对企业建立完善出口管制的合规机制、加强合规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关于两用物项的全流程管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中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技司成立专门处室,开始具体负责中国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管理工作。2005年底发布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2005 年第29号),附件包含《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自2012年始,《管理目录》每年更新一次。现行的是2024年11月15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以下简称《两用物项管制清单》),该《两用物项管制清单》于2024年12月1日实施。 《两用物项管制清单》几乎涵盖了所有有色金属,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和延伸这些有色金属的范围,并根据需要由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制定不同的出口管理办法。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出口管理办法,也可以是针对所有该税号出口产品的管理办法。譬如,2025年2月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出口经营者出口所涉及物项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相关规定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而商务部2024年12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国外同样实行两用物项管制。发达经济体国家的具有:“瓦森纳协定”、“核供应国集团”、“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和“澳大利亚集团”四个国际多边管制机构被称为“四大机制”,是国际层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多边管制机制。其中,“瓦森纳协定”涉及常规武器,“核供应集团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涉及核和导弹,“澳大利亚集团”涉及生化。以上四项机制均以清单形式对先进敏感物项和技术进行管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信息交流等形式保障成员国内部沟通和管制情况的评估审查;成员国通过国内法实施管制,在约束力方面,瓦森纳协定和核供应国集团较强,澳大利亚集团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次之。中国《两用物项管制清单》的源头就来自“四大机制”。 二、加强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的影响 国家加强对铟、镓、锗、碲、钨、钼、锑、铋以及钐、钆、铽、镝、镥、钪和钇等稀土金属出口管制,对国内相关企业和世界相关国家肯定会造成影响。以2023年7月3日公告的镓、锗产品出口管制为例,两年来中国镓、锗产品出口经历了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阶段。2023年7月,管制政策公告后,中国镓、锗出口一度锐减,8、9月份出口量为零。10月第一批许可证发放后,出口才逐渐有所恢复。2024年中国镓、锗产品出口总体正常,其中单笔金属镓出口量达到8吨,已经超过管制前的最大单笔出口数量。 加强镓、锗产品出口管制两年来,从正面影响看,一是中国企业的出口定价权有所提升,2024年中国镓出口价格高于国内市场60%以上,锗高于20%以上,出口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价格。二是出口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扶优抚强效果显现。三是下游产业链向中国转移,促进了我国镓、锗产业升级。具体表现是红外镜头和红外整机出口占比显著增加;世界LED封装、锗催化剂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高纯镓生产企业向下游晶体材料延伸,衬底材料生产企业向器件延伸。 中国加强镓、锗产品出口管制也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国外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并取得了进展。譬如,美国正在推进铅锌冶炼提镓、锗;2024年末刚果(金)已经生产出锗精矿产品。二是替代技术研发加快。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材料之间的相互替代不可避免,只要不计性能和经济性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可以实现的。如民用领域的红外锗产品正在被硅系、碲系红外材料替代。对此,也要有足够的认识。三是走私或变相规避频现。 三、几点认识 一是出台有效政策,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销售。实施出口管制必然会导致产品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所以在用好国家战略储备政策的同时,需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探索更加灵活的商业储备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解决阶段性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和稳定。 二是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完善企业资质评定制度,对通过行业信用评级资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简化出口审批流程待遇。同时,针对小批次/小批量送检或认证订单,设置特别通道,落实企业责任,定期检验核实,简化、优化审批流程。 三是根据情况变化,适时更新管制物项清单。国家《两用物项管制清单》是动态的,需要依据管制效果,结合资源供给、科技进步等动态因素调整。 四是建立和完善物料追踪体系。从保障管制效果和政策威慑力,防止企业被动违规出发,需要从源头开始建立管制物项追踪体系,提高全产业链对产品流向的监督意识,落实谁出口谁担责,减少个别违规行为对产业整体的影响。 》点击查看2025 SMM(第十三届)小金属产业大会专题报道

  • 市场昨日午后快速走低,创业板指领跌。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42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90亿。板块方面,港口航运、美容护理、创新药、稀土永磁等板块涨幅居前,华为昇腾、军工、半导体、软件开发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昨日收盘,沪指跌0.44%,深成指跌0.86%,创业板指跌1.17%。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华泰证券在2025中期展望中指出,关注AI技术革命以及军工、自主可控等;中金公司认为,钨价中枢有望持续提升;华西证券表示,以轮动思维来博弈科技行情。 华泰证券2025中期展望:关注AI技术革命以及军工、自主可控等 华泰证券2025中期展望表示,全球秩序重构的同时也在改变资产的定价规律,关税政策、全球经济前景、地缘局势变化等多重宏观主线交织,导致各类资产波动率抬升,趋势性减弱。不确定性环境下,对估值和安全边际、赔率、遍历性的要求高,建议通过高赔率、低相关度加以应对。资产层面建议保持操作的灵活性,依托赔率逢调整左侧布局,并寻找区域与产业逻辑等结构性机会。美元趋势性走弱,非美资产或有相对表现,欧洲资产胜率更高,港股等新兴市场赔率更优,关注AI技术革命,各国财政扩张下的大内需板块,以及军工、自主可控等。 中金公司:钨价中枢有望持续提升 中金公司表示,短期内,供需趋紧态势延续,叠加海外下游钨制品溢价的刺激作用,中金公司认为钨价已进入牛市通道,有望持续突破历史高位。长期看,预计钨的供需缺口有望从2024年1.83万吨扩张至2028年1.91万吨,预计2024-2028年全球钨供需缺口占原钨需求的比例分别为-18.4%/-16.6%/-17.0%/-16.8%/-17.4%,钨价中枢有望持续提升。 华西证券:以轮动思维来博弈科技行情 华西证券指出,整体来看,中美贸易关系缓和预期推升市场风险偏好,科技板块延续5月底以来的反弹行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美贸易关系趋于缓和,但国际线索依然混沌,意味着“乱纪元”仍在延续,需要做好形势反复的准备,避免对单一方向过度交易。同时,行情主线仍不明晰,在科技产业叙事进一步强化以前,还需以轮动思维来博弈科技行情,在获取到一定收益后“见好就收”,并再次寻找处于低位的品种适当布局。而若科技行情遭遇显著回调,意味着科创50再度接近2月科技行情启动前的位置,资金稳市预期&科技产业的实质性进展或将形成坚实支撑,带来博弈科技行情修复的更佳时机。

  • 攀钢钛白粉技术取得新突破

    5月26日,由四川省金属学会主办的“基于多模态协同的钛白基料粒度多级调控机制研究及应用”项目成果评价会召开。评价委员会经严格评审后认定,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线水解晶种调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在钛白粉制造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跨越,更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针对我国硫酸法钛白产量占比持续超过80%、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攀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了一支由攀钢研究院、攀钢钒钛股份、重庆大学、东北大学等共同参与的联合科研团队。在攀钢研究院钒钛化工技术研究所特级研究员路瑞芳博士的牵头下,团队系统解析了水解晶种质量、水解工艺参数、盐处理配方等多级调控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攀钢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世界首套水解晶种质量在线判定仪,在行业内首次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偏钛酸粒度软测量模型,率先构建了煅烧过程不同操作参数下TiO2粒子生长和晶型转化的预测模型,并形成了“晶种—偏钛酸—金红石TiO2”粒度的全流程控制制备技术方案。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钛白粉基料粒度调控多个关键环节依靠“经验操作”的传统模式,还结束了人工判定硫酸法钛白粉水解晶种的历史。 目前,该项成果已在攀钢5条硫酸法钛白产线成功应用,相关应用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内外相同应用领域的产品性能指标。其中,重庆钛业有限公司关键指标合格率提升至97%以上,攀枝花东方钛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指标提升至95%以上。 这一创新成果获得海外授权发明专利1件、国内发明专利14件和软件著作权1项。未来,攀钢将继续加大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为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 中钨高新首次入选深证成份指数样本股

    6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发布《关于调整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等指数样本股的公告》。公告显示,深交所自6月16日起将根据指数编制规则调整深证成指样本股,中国五矿旗下中钨高新自1996年上市以来首次入选。 深证成指选取深交所市场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0家公司为样本,反映深市整体运行情况。深证成指与上证综指,是中国证券市场最重要的两大标尺指数。 中钨高新入选深证成指,代表着资本市场和证券监管机构对其行业地位、盈利能力、投资价值、治理水平的充分肯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品牌形象。未来,中国五矿将推动中钨高新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资本运作,做好市值管理,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助力打造世界一流钨产业上市公司。

  • 券商晨会精华:钼钨价格持续上涨,重视战略金属投资机遇

    昨日市场全天震荡反弹,三大指数小幅上涨。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14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2.3亿。板块方面,美容护理、足球概念、创新药、宠物经济等板块涨幅居前,汽车整车、钢铁、白酒、煤炭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涨0.43%,深成指涨0.16%,创业板指涨0.48%。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中信建投表示,钼钨价格持续上涨,重视战略金属投资机遇;中金公司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可能还有升值空间;华泰证券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在即,保险行业成本有望降低。 中信建投:钼钨价格持续上涨,重视战略金属投资机遇 中信建投表示,年初至今,锑、铋、钨、钼等战略金属价格轮番表现。近年来,一众战略小金属价格中枢呈显著上移态势,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稀缺性及供给刚性日益凸显、需求端受益于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升级、军工等发展,叠加关键矿产资源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新“战场”,中信建投持续看好国内优势战略矿种价值回归及股票估值重估,建议重视战略金属投资机遇。 中金公司:人民币对美元可能还有升值空间 中金公司表示,从中长期来看,美元在全球储备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地缘政治经济变局也带来了挑战。短期来看,美国面临财政、贸易“双赤字”,尤其是国债发行压力上升,美元贬值压力可能未完全释放。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周期调整趋缓而技术进步加速,加上美元可能贬值,过去几年经常项目积累的待结汇资金结汇动机也可能增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华泰证券:预定利率下调在即,保险行业成本有望降低 华泰证券认为,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公募改革推升了A、H两个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并带动保险股上涨。从基本面看,在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有望于今年三季度下调,改善年初以来的寿险产品成本收益倒挂情况,整体销售动能有望改善。当前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压制寿险公司估值的最大因素仍然是低利率。即便利差损担忧仍然存在,在流动性以及基本面改善的背景下,下半年保险板块仍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华泰证券看重资产负债匹配的重要性。

  • 兴业银锡:布敦银根矿业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通过评审 并介绍评审备案后增储情况

    兴业银锡股价在端午节后归来的首个交易日出现明显上涨,截至6月3日9:59分,兴业银锡涨4.16%,报13.78元/股。 兴业银锡6月2日晚间公告称,西乌珠穆沁旗布敦银根矿业有限公司(布敦银根矿业)系内蒙古兴业银锡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内蒙古兴业黄金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24 年 12月 30 日,公司与兴业集团签署了《托管协议》,兴业集团将布敦银根矿业委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2025 年 5 月 30 日,布敦银根矿业收到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出具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矿区银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复函》(锡自然资储备字(2025)006 号),经审查,布敦银根矿业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有关材料符合相关规定,予以通过评审备案。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矿区银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锡自然资储评字(2025)006 号),经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累计查明银矿资源量矿石量 7032.5 万吨,金属量 11114吨,平均品位 Ag158.07g/t。其中:探明资源量矿石量 1424.3 万吨,金属量 3546吨,平均品位 Ag248.95g/t;控制资源量矿石量 2251.2 万吨,金属量 3573 吨,平均品位 Ag158.74g/t;推断资源量矿石量 3357.0 万吨,金属量 3995 吨,平均品位 Ag119.05g/t。 经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查明伴生 Pb、Zn、Ga、Cd资源量,其中 Pb 矿石量 3957.1 万吨,金属量: 95643 吨;Zn 矿石量 5956.5 万吨,金属量 180818 吨;Ga 矿石量 7027.1 万吨,金属量 3603 吨;Cd 矿石量 1091.3万吨,金属量 1092 吨,上述伴生金属平均品位分别为:Pb0.24%、Zn0.30%、Ga0.0051%、Cd0.0100%。 对于本次评审备案后的增储情况, 兴业银锡的公告显示:布敦银根矿业最近一次报告是 2024 年 3 月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矿区银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经对比,本次资源储量核实较上述最近一次报告银矿资源量矿石量增加了6531.6 万吨,银金属量增加了 10273.1 吨;伴生元素:Pb 矿石量增加了 3499.8万吨,金属量增加了 84142 吨;Zn 矿石量增加了 5503.3 万吨,金属量增加了158441 吨;Cd 矿石量增加了 600.8 万吨,金属量增加了 601 吨;Ga 矿石量增加了 6542.2 万吨,金属量增加了 3381 吨。 兴业银锡4月28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49亿元,同比增长50.37%;归母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增长63.22% 兴业银锡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50.37%,营业成本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51.55%,税金及附加 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59.56%,主要原因:报告期公司主营矿产品产销量增加及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所致。营业利润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61.99%,利润总额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63.25%,所得税费用 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65.4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本期数较上期数增加 63.22%,主要原因: 报告期公司主营矿产品产销量增加及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营业收入增加所致。 兴业银锡在一季报中公告的其他重要事项显示: 1、公司收购宇邦矿业 85%股权事项 :公司以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人民币 238,800 万元收购国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李振水、 李汭洋持有的赤峰宇邦矿业有限公司 85%股权。2025 年 1 月 6 日,公司召开了 2025 年第 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本次交易。2025 年 1 月 14 日,本次股权转让事项完成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自此,公司持有宇邦矿业 85%股权,宇邦矿业成为 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2、子公司银漫矿业 297 万吨扩建工程项目取得立项批复 :2025 年 1 月,公司全资子公司银漫矿业取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至锡 林郭勒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乌珠穆沁旗银漫矿 业有限责任公司白音查干东山矿区铜铅锡银锌矿 297 万吨/年扩建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 (内发改产业发展字(2025)24 号)。银漫矿业在矿区区域(采矿许可证号 C1500002015013210136961)实施锌、铅、银、铜、锡矿扩建工程项目。项目建设规模由 165 万吨/年扩建为 297 万吨/年,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建设属性为改扩建项目。 公司将积极推进银漫矿业 297 万吨/年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开工建设前,依据 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节能审查、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等相 关手续,确保项目按计划全手续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银漫矿业采选产能将由 165 万吨 /年提升至 297 万吨/年,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子公司银漫矿业发生安全事故: 2025 年 3 月 9 日 16 时 18 分,公司全资子公司银漫矿业采矿承包方河南锦源建设有限 公司银漫矿业工程项目部在采准作业时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本次事故造成 1 人死亡,无人 受伤。事故发生后,银漫矿业采区于 3 月 9 日停产,选厂一直正常生产。目前,银漫矿业 已按照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完成相关整改工作,采区已于 2025 年 4 月 16 日复产。本次事 故未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亦未对公司 2025 年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兴业银锡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7,038.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2%;利润总额为176,522.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6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2,985.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82%。 兴业银锡介绍:2024年,公司主营各类矿产品营业收入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比重情况如下:矿产锡141,539.06万元,占比33.14%;矿产银116,540.90万元,占比27.29%;矿产锌98,103.61万元,占比22.97%;矿产铁23,471.11万元,占比5.50%;矿产铅23,036.35万元,占比5.39%,矿产铜12,971.10万元,占比3.04%;矿产锑6,281.16万元,占比1.47%;矿产金1,371.86万元,占比0.32%。其中,矿产锡、矿产银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达60.43%。 兴业银锡在其年报中介绍: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产品有银、锡、锌、铅、铁、铜、锑、金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兴业银锡表示:2024年,公司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依托于公司旗下优质在产矿山,公司实现了 产量与效益双增长 ,战略布局成效凸显。 兴业银锡表示: 2024年,公司生产矿产锡8,901.85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4.58%,矿产银228.93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4.68%;矿产锌59,740.98吨,较上年同比增长8.67%;矿产铅16,958.57吨,较上年同比增长8.05%;矿产铜2,906.43吨,较上年同比增长4.94%;矿产锑1,351.70吨,较上年同比增长32.58%;矿产铁33.91万吨,较上年同比减少3.74%。2022年-2024年,公司主营产品(铋、铁、金除外)产量均实现逐年递增。 兴业银锡介绍:截至2024年底(另加宇邦矿业)公司各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各金属保有储量情况如下: 国信证券5月16日发布的点评兴业银锡的研报指出:近年来公司主要矿种产量稳步提升。2024年银锡量价齐增,带来公司利润同比高增。收购宇邦矿业85%股权,白银储量再上台阶。考虑到公司依托内蒙古地区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兼顾内生发展的同时积极通过外延并购储备优质的矿产资源,维持“优于大市”评级。风险提示:公司资源开发进展不达预期的风险;金属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华鑫证券点评兴业银锡的研报显示:2024年矿产锡银量价齐升。银漫矿山扩建+外部并购宇邦矿业,远期增长可期。海外要约收购锡矿,首度出海:公司2025年5月6日公告与Atlantic Tin Limited(大西洋锡业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30日签署《要约实施协议》,公司拟指定全资子公司兴业黄金(香港)矿业有限公司以每股0.24澳元的价格,通过场外要约收购方式向持有目标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股东发出场外附条件要约收购。大西洋锡业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珀斯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目标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开发位于摩洛哥的Achmmach锡矿项目。截止到2024年8月12日,Achmmach锡矿拥有探明矿石量3910万吨,锡平均品位0.55%,含锡金属量21.33万吨。2025年以来,银价锡价维持高位走势且公司有两项并购,远期产能增长可期,维持“买入”投资评级。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金属价格下跌风险;3)公司扩产产能释放不及预期;4)公司收购进度不及预期等。

  • 兰石超合金公司17吨钛合金坯料锻造成功

    近日,兰州兰石超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17 吨级钛合金材料的开坯锻造作业,刷新国内单体钛合金锻造最重纪录。 在传统大规格坯料锻造工艺中,坯料心部与表层变形量差异普遍超过 5%。该公司技术团队通过优化锻比、锻造速率等工艺参数,借助125MN级快锻压机组的强大压力,将17吨级钛合金坯料心部与表层变形量差异控制在5%以内。这项突破为该公司后续开展20吨级及以上超大型钛合金产品生产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未来,兰州兰石超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将持续聚焦船舶、核电、海洋工程等领域,着力开发大型钛合金及高温合金高性能锻件产品,助力我国锻造行业突破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瓶颈,为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更大贡献。

  • 攀钢攻克0.8mm薄规格钛材酸洗技术壁垒

    近日,攀钢集团西昌攀新钒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新钒钛”)研发的0.8mm钛酸洗卷成功下线。该产品不仅刷新了攀钢集团钛材酸洗加工的最薄规格纪录,更标志着攀钢集团在高端钛材加工领域实现了关键性技术跨越。 2025年以来,攀新钒钛聚焦工艺升级与质量提升,加速推进产品技术迭代和新产品开发。为突破薄规格钛材加工瓶颈,该公司成立酸洗专项攻关小组,联合攀钢集团研究院等技术团队,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攻克了连续生产中的多项技术壁垒。在技术创新方面,攀新钒钛构建“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监控”三维调控体系,结合“过程参数+质量指标”智能映射模型,实现生产全流程精准管控;研发了焊缝精准控制、动态张力补偿、智能酸液循环等六大核心技术,推动钛卷酸洗工艺突破设备机组1mm设计极限,实现生产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经检测,此次下线的0.8mm酸洗钛材产品实现合格率100%,综合成材率达98.5%,表面缺陷率低于3%,优于国际通行的5%全长控制标准……一系列数据彰显了攀钢集团在高端钛材加工领域的领先实力。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研发团队系统提炼出15项关键工艺标准的技术规范体系,为后续极薄规格产品研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推动攀钢钛材在核电、航空、海洋工程等高端市场的应用。 目前,攀新钒钛已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机构,启动二期技术攻关计划,重点研发激光清洗替代酸洗工艺。这一技术革新旨在推动钛材加工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为鞍钢集团钛、新材料产业链链长主体支撑能力建设注入新动能。 0.8mm钛材酸洗技术的突破,是攀钢集团在高端钛材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未来,攀钢集团将持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深化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为我国钛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攀钢方案”。

  • 云南钛产业崛起正当时

    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竞争加剧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钛产业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钛矿采选到高端钛材制造,从低水平无序开发到向新向绿迈进,云南省凭借丰富的钛资源禀赋、清洁能源优势及区位优势,加速布局钛产业链,以“绿色钛谷”的姿态成为我国钛工业版图中的新势力。 企业集聚发展 产业链日趋完善 走进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禄丰市勤丰镇的龙佰云南基地,占地3500亩的厂区精密排布。在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氯化法钛白粉实现全自动化隔离装袋,一排排整齐的传送带将包装好的钛白粉自动码垛,每日有380吨钛白粉从这里运出。近4年来,在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下,该公司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产量、产值连续4年稳步增长,产量由2020年的4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2.1万吨,产值由2020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4亿元。 钛被称为继铁和铝之后迅速崛起的“第三金属”,也被誉为太空金属、海洋金属、生物金属和未来金属。全球钛工业仅有80多年的历史,因钛冶金技术较为复杂,目前,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少数国家建立完整的钛工业科研和应用体系。 云南省钛资源得天独厚,开采条件十分优越。截至2020年,云南省发现钛矿产地66处,已探明储量5561万吨,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在滇中、滇南和滇西等地。其中,滇中矿区地处滇南、滇西以及四川攀枝花矿区的交会点,是我国西南地区钛矿资源分布区的中心地带。这一地区钛产业密集环绕,先后发展并形成以硫酸法钛白粉为代表的富民钛盐产业基地,以氯化法钛白粉、海绵钛和钛加工联动发展的禄丰钛产业基地,以高钛渣等富钛料生产为优势的武定钛产业基地。2021年,禄丰市联合武定县共同建设的绿色钛产业集群获得了省级培育型先进制造业集群认定和支持;近日,又被列入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范围,获得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认定。 得益于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楚雄州钛产业发展蓬勃而起。目前,楚雄州汇聚了30余家钛产业企业,构建起从钛矿采选到高钛渣、氯化法钛白粉、海绵钛及钛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钛产业链的地区。 在禄丰市,钛产业集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2019年5月,濒临破产的云南冶金新立钛业有限公司被龙蟒佰利联集团收购,重组后得到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支持。“2023年,公司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已成为云南省钛白粉行业的领军企业。”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星告诉笔者。 同为龙佰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绵钛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初步建立“钛矿—钛精矿—高钛渣—四氯化钛—电解镁—海绵钛”全流程产业链,现有高钛渣年产能8万吨、海绵钛年产能5万吨,海绵钛产能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该公司年产3万吨的转子级海绵钛生产项目达产,年产能5万吨。 位于禄丰市土官镇的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钛及钛合金铸锭、钛卷、钛棒线、钛宽厚板等。2024年,该公司产量和销售量均在3000吨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昆表示,随着钛产业链工艺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的钛产品产销量得到了稳定增长,其应用领域正在迅速拓宽,卓越的金属特性为航空航天、海洋舰船、冶金化工、医疗器械、体育休闲、民用制品等关键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该公司专注于钛及钛合金新产品研发和钛材延伸加工,积极把其独特优势应用到更多领域。 截至2023年,云南省钛产业实有企业数超过150户,发展形成重点生产企业近50户;钛行业工业总产值合计110亿元,其中,楚雄州88.6亿元、昆明21.4亿元。 创新能力提升 发展潜力持续增强 钛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复杂的冶炼工艺和高昂的加工成本。云南省钛产业起步较早,但受人才、技术、资金和体制机制所限,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在“十三五”之前长期处于低水平无序开发状态。 紧紧抓住“双碳”目标下的绿能优势和钛材料应用迎来新增长点的机遇,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培育,多措并举推动钛产业转型升级。 一批领军企业正在推动滇中“钛谷”浴火重生,做大做强做优钛产业。在龙佰集团牵引下,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技改和创新:创新加料系统,解决加料稳定性和精确计量难题;优化旋风系统精细化控制,解决行业内长期影响系统连续稳定运行的旋风堵塞问题;改进氧化反应工艺控制参数,稳定钛白粉基料质量等。在复产技改的同时,该公司深入研究两种氯化工艺耦合模式,不仅解决了钛白粉生产废水处理的环保问题,也极大节约了海绵钛熔盐氯化尾气处理碱消耗问题,年节约费用超1000万元,实现了两种工艺“1+1>2”的优势互补。 在龙佰云南基地,数字化的集中控制系统将零散分布在各车间的控制系统集中到控制楼,实现“联锁”远程控制,并设定合理的参数值和操作规程,员工可轻松控制生产。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滇中钛产业已有创新型企业20户以上,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5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27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 业内人士表示,云南省钛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产业链完整优势、产学研联动优势、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通过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形成上下游联合、产学研联动的钛产业集群,加速钛材在航空航天、海洋舰船、冶金化工、军工装备、民用制品等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应用推广,以实现云南省钛产业的快速、全面发展。 为解决高端技术人才短缺问题,2024年,禄丰市政府联合昆明理工大学共建绿色钛现代产业学院和钛产业研究院,为区域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产业技术攻关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介绍,2025年,楚雄州全链条推广“绿电+先进制造”,打造绿色钛等产业优势集群,围绕“资源—冶炼—精深加工”全链条,加快推进沸腾氯化原料项目、中州炭材料项目、东钪钒钪资源综合利用等7个钛产业发展的补链延链壮链项目建设;围绕龙佰集团、国钛金属公司8万吨海绵钛精深加工,加快推进云南钛业公司与云南贵金属集团合作,发展高端钛合金、复合材料,推动企业产品向航空航天、军工、医疗、电力、化工、水处理等领域拓展。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