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68个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842亿元,同比下降9.0%(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其中,住宅投资8823亿元,下降9.7%。 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669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66636万平方米,下降11.4%。房屋新开工面积9429万平方米,下降29.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796万平方米,下降30.6%。房屋竣工面积10395万平方米,下降20.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694万平方米,下降20.2%。 二、新建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2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13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4.8%。新建商品房销售额10566亿元,下降29.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2.7%。 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59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3.8%。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6193亿元,同比下降24.1%。其中,国内贷款3144亿元,下降10.3%;利用外资5亿元,增长7.4%;自筹资金5374亿元,下降15.2%;定金及预收款4630亿元,下降34.8%;个人按揭贷款2214亿元,下降36.6%。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2.13。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1-2月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0% 工业生产加快 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 》国家统计局: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国家统计局: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
中国2024年2月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上涨1.0%。2月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就2024年2月份CPI和PPI数据进行了解读。 2024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 环比上涨1.0% 2024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下降0.9%,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1.9%。1­­—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1.1%,服务价格上涨1.0%。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1%,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下降5.1%,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4.1%,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2.9%,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1%,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9%,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3.9%、3.0%和1.6%,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5%、0.5%和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4%。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2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0.6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2.7%,影响CPI上涨约0.2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6.2%,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3.4%,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7.2%,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2.2%,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一平三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7%、1.6%和0.4%;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5%、0.2%和0.2%。 2024年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 环比下降0.2% 2024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4%。 一、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4%,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51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5.5%,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3.4%,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2%。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9%,衣着价格上涨0.3%,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1.9%。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6.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6.5%,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6%,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5.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6%。 二、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0.2%,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4%,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3%。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耐用消费品价格均持平,衣着价格下降0.1%,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农副产品类价格均下降0.5%,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均下降0.3%,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2%;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持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2月份CPI和PPI数据 2024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PPI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涨幅扩大,同比由降转涨 2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同比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回升较多。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2022年2月以来最高涨幅。 从环比看,CPI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3%,涨幅比上月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食品中,春节期间消费需求增加,加之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供给,鲜菜、猪肉、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12.7%、7.2%、6.2%和4.3%,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春节期间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旅游、电影及演出票价格涨幅在12.5%—23.0%之间,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30个百分点;受国际油价上行影响,国内汽油价格由上月下降1.0%转为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同比回升较多,除受本月环比价格上涨影响外,也有春节错月的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9%,降幅比上月收窄5.0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首次转涨,上涨0.2%;鲜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由上月下降12.7%和3.4%转为上涨2.9%和4.1%;薯类、鸡蛋、食用油、牛羊肉和鲜果价格降幅在4.1%—12.2%之间。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9个百分点,主要是服务尤其是出行类服务价格上涨较多。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1.9%,涨幅扩大1.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6个百分点,其中旅游、飞机票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分别上涨23.1%、20.8%和17.4%。 据测算,在2月份0.7%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 二、PPI环比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2月份,受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传统淡季,全国PPI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2.7%,降幅略有扩大。 从环比看,PPI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0.2%。市场需求改善带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2%。北方气温偏高,采暖用煤需求减少,加之非电用煤需求季节性偏弱,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0.7%。受春节假日房地产、基建项目停工等因素影响,钢材、水泥等行业需求减少,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价格分别下降0.4%、1.4%。另外,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分别下降0.5%、0.4%、0.1%。 从同比看,PPI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4%,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6.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4.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4.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4.5%,上述4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扩大,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1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增加0.19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7.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1%,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0.9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上月上涨0.6%转为下降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4.2%,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2月份-2.7%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国民总收入 [3] 125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员劳动生产率 [4] 为161615元/人,比上年提高5.7%。 年末全国人口 [5] 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3.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7] 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全国农民工 [8] 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9] 下降2.3%。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0个,持平的为2个,下降的为48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1个,下降的为69个。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38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5%。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38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5%。 新动能成长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 [11] 中,装备制造业 [12]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 [13] 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增长36.2%。规模以上服务业 [14] 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15] 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高技术产业投资 [16] 比上年增长10.3%,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 [17] 增长3.8%。电子商务交易额 [18] 46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9.4%。网上零售额 [19] 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步伐稳健。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 [20] ,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65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9898亿元,增长4.9%;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69325亿元,增长5.5%;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9624亿元,增长4.8%。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4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584274亿元,增长5.5%;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305045亿元,增长5.7%。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21] 与上年持平。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319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59.9%,未达标的城市占40.1%。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Ⅳ类断面比例为8.4%,Ⅴ类断面比例为1.5%,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4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895万公顷,减少5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63万公顷,增加11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422万公顷,增加11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47万公顷,增加2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79万公顷,减少21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2万公顷,增加78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2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产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减产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产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产1.9%。谷物产量64143万吨,比上年增产1.3%。其中,稻谷产量20660万吨,减产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减产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产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产2.8%。 全年棉花产量562万吨,比上年减产6.1%。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产5.7%。糖料产量11504万吨,增产2.4%。茶叶产量355万吨,增产6.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比上年末下降4.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养殖产量5812万吨,增长4.4%;捕捞产量1288万吨,下降1.0%。 全年木材产量1194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574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9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纺织业下降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1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表 3 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22]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纱 万吨 2234.2 -2.2 布 亿米 294.9 -4.8 化学纤维 万吨 7127.0 10.3 成品糖 万吨 1270.6 -13.2 卷烟 亿支 24427.5 0.4 彩色电视机 万台 19339.6 -1.3 家用电冰箱 万台 9632.3 14.5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4487.0 13.5 粗钢 万吨 101908.1 0.0 钢材 [23] 万吨 136268.2 5.2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7469.8 7.1 其中:精炼铜(电解铜) 万吨 1298.8 13.5 原铝(电解铝) 万吨 4159.4 3.7 水泥 亿吨 20.2 -0.7 硫酸(折100%) 万吨 9580.0 3.4 烧碱(折100%) 万吨 4101.4 3.5 乙烯 万吨 3189.9 6.0 化肥(折100%) 万吨 5713.6 5.0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 万千瓦 23442.7 28.5 汽车 万辆 3011.3 9.3 其中:新能源汽车 万辆 944.3 30.3 大中型拖拉机 万台 38.0 -7.2 集成电路 亿块 3514.4 6.9 程控交换机 万线 507.0 -42.6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56642.2 6.9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3056.9 -17.4 工业机器人 万套 43.0 -2.2 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 万平方米 159264.8 58.6 充电桩 万个 287.8 36.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76858亿元,比上年下降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2623亿元,比上年下降3.4%;股份制企业56773亿元,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975亿元,下降6.7%;私营企业23438亿元,增长2.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2392亿元,比上年下降19.7%;制造业57644亿元,下降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822亿元,增长5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6元,比上年增加0.0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6%,下降0.20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 [24] 为75.1%。 初步核算,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2%。 表 4 2023 年主要能源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亿吨 47.1 3.4 原油 万吨 20902.6 2.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324.3 5.6 发电量 亿千瓦时 94564.4 6.9 其中:火电 [25] 亿千瓦时 62657.4 6.4 水电 亿千瓦时 12858.5 -4.9 核电 亿千瓦时 4347.2 4.1 风电 亿千瓦时 8858.7 16.2 太阳能发电 亿千瓦时 5841.5 36.7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196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 [26] ,火电装机容量139032万千瓦,增长4.1%;水电装机容量42154万千瓦,增长1.8%;核电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0949万千瓦,增长55.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26亿元,比上年增长 [27] 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019亿元,增长4.3%。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820亿元,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024亿元,增长14.5%;金融业增加值100677亿元,增长6.8%;房地产业增加值73723亿元,下降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5194亿元,增长1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44347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利润总额增长26.8%。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28] 557亿吨,比上年增长8.1%。货物运输周转量247713亿吨公里,增长6.3%。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0亿吨,增长9.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034万标准箱,增长4.9%。 表 5 2023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总量 亿吨 556.8 8.1 铁路 亿吨 50.1 1.5 公路 亿吨 403.4 8.7 水路 亿吨 93.7 9.5 民航 万吨 735.4 21.0 管道 亿吨 9.5 7.5 货物运输周转量 亿吨公里 247712.7 6.3 铁路 亿吨公里 36437.6 1.5 公路 亿吨公里 73950.2 6.9 水路 亿吨公里 129951.5 7.4 民航 亿吨公里 283.6 11.6 管道 亿吨公里 7089.8 3.8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9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6.5%。旅客运输周转量28610亿人公里,增长121.4%。 表 6 2023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总量 亿人次 93.0 66.5 铁路 亿人次 38.5 130.4 公路 亿人次 45.7 28.9 水路 亿人次 2.6 121.6 民航 亿人次 6.2 146.1 旅客运输周转量 亿人公里 28609.6 121.4 铁路 亿人公里 14729.4 123.9 公路 亿人公里 3517.6 46.1 水路 亿人公里 53.8 137.9 民航 亿人公里 10308.8 163.4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361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0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1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9427万辆,增加1553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8668万辆,增加92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7541万辆,增加856万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 [29] 1625亿件,比上年增长16.8%。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9.7亿件,包裹业务0.2亿件,快递业务量1320.7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2074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 [30] 1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 [31] 1162万个,其中4G基站629万个,5G基站338万个。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8999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7266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2.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32] 636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66万户,其中1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 [33] 60136万户,增加4756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34] 23.32亿户,增加4.88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0.92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0.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7.5%,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3015亿GB,比上年增长15.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5] 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服务零售额 [36] 比上年增长20.0%。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2%,饮料类增长3.2%,烟酒类增长1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9%,化妆品类增长5.1%,金银珠宝类增长13.3%,日用品类增长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0.5%,中西药品类增长5.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6.1%,家具类增长2.8%,通讯器材类增长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6%,汽车类增长5.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7.8%。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6%。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 [37] 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 [38] ,东部地区投资增长4.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1%,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 [39] 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40] 增长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41] 253544亿元,下降0.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 表 7 2023 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业 比上年增长(%) 行业 比上年增长(%) 总计 3.0 金融业 -11.9 农、林、牧、渔业 1.2 房地产业 [42] -8.1 采矿业 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9 制造业 6.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8.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1 建筑业 22.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5.8 批发和零售业 -0.4 教育 2.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5 卫生和社会工作 -3.8 住宿和餐饮业 8.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8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7.0 表 8 2023 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交流变电设备容量 万千伏安 25656 新建铁路投产里程 公里 3637 其中:高速铁路 公里 2776 增、新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 公里 3351 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 公里 4463 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7498 港口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 万吨/年 32529 新增民用运输机场 个 5 新增光缆线路长度 万公里 47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 [43] 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下降9.3%;办公楼投资4531亿元,下降9.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055亿元,下降16.9%。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44] 111735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网签面积 [45] 70882万平方米。年末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3119万平方米。 表 9 2023 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110913 -9.6 其中:住宅 亿元 83820 -9.3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838364 -7.2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589884 -7.7 房屋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 95376 -20.4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69286 -20.9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99831 17.0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72433 17.2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11735 -8.5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94796 -8.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 亿元 127459 -13.6 其中:国内贷款 亿元 15595 -9.9 个人按揭贷款 亿元 21489 -9.1 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59万套,基本建成19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13万套(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涉及居民897万户。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货物进出口顺差57883亿元,比上年增加1938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 [46] 国家进出口额194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107314亿元,增长6.9%;进口87405亿元,下降1.9%。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 [47] 进出口额125967亿元,比上年下降1.6%。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2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3.5%。 表 10 2023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金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进出口总额 417568 0.2 货物出口额 237726 0.6 其中:一般贸易 153530 2.5 加工贸易 49062 -9.0 其中:机电产品 139196 2.9 高新技术产品 59279 -5.8 货物进口额 179842 -0.3 其中:一般贸易 117042 1.3 加工贸易 27061 -11.3 其中:机电产品 65363 -5.5 高新技术产品 47916 -5.2 货物进出口顺差 57883 3.5 表 11 2023 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钢材 万吨 9026 36.2 5929 -3.4 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 — — — 9454 -3.1 服装及衣着附件 — — — 11206 -2.8 鞋靴 万双 891424 -2.5 3470 -8.0 家具及其零件 — — — 4517 0.2 箱包及类似容器 万吨 331 13.5 2512 9.3 玩具 — — — 2858 -7.4 塑料制品 — — — 7090 1.4 集成电路 亿个 2678 -1.8 9568 -5.0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 — — 13187 -15.8 手机 万台 80213 -2.0 9797 2.9 集装箱 万个 231 -27.9 581 -39.8 液晶平板显示模组 万个 168929 2.9 1873 3.8 汽车(包括底盘) 万辆 522 57.4 7165 76.8 表 12 2023 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大豆 万吨 9941 11.4 4199 4.8 食用植物油 万吨 981 51.4 734 21.1 铁矿砂及其精矿 万吨 117906 6.6 9418 11.2 煤及褐煤 万吨 47442 61.8 3723 30.2 原油 万吨 56399 11.0 23733 -2.6 成品油 万吨 4769 80.3 1965 50.0 天然气 万吨 11997 9.9 4523 -3.4 初级形状的塑料 万吨 2960 -3.2 3182 -14.8 纸浆 万吨 3666 25.7 1665 11.6 钢材 万吨 765 -27.6 891 -21.5 未锻轧铜及铜材 万吨 550 -6.3 3356 -6.9 集成电路 亿个 4796 -10.8 24591 -10.6 汽车(包括底盘) 万辆 80 -8.9 3321 -5.8 表 13 2023 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国家和地区 出口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占全部 出口比重 (%) 进口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占全部 进口比重 (%) 东盟 36817 0.0 15.5 27309 0.4 15.2 欧盟 35226 -5.3 14.8 19833 4.6 11.0 美国 35198 -8.1 14.8 11528 -1.8 6.4 日本 11076 -3.5 4.7 11309 -7.9 6.3 韩国 10467 -2.2 4.4 11381 -13.9 6.3 中国香港 19333 -1.3 8.1 958 84.3 0.5 中国台湾 4819 -11.1 2.0 14033 -10.5 7.8 俄罗斯 7823 53.9 3.3 9093 18.6 5.1 巴西 4159 1.0 1.7 8625 18.4 4.8 印度 8279 6.5 3.5 1301 12.2 0.7 南非 1661 4.4 0.7 2245 3.7 1.2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出口26857亿元,下降5.8%;进口38898亿元,增长24.4%。服务进出口逆差12041亿元。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53766家,比上年增长39.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339亿元,下降8.0%,折1633亿美元,下降13.7%。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3649家,增长82.7%;对华直接投资额1221亿元,下降11.4%,折176亿美元,下降16.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4233亿元,下降4.9%,折610亿美元,下降10.8%。 表 14 2023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行业 企业数 (家) 比上年增长 (%) 实际使用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53766 39.7 11339 -8.0 其中:农、林、牧、渔业 418 -0.5 51 -36.8 制造业 3624 1.5 3179 -1.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68 8.6 319 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67 44.0 149 -57.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764 23.0 1134 -26.7 批发和零售业 18010 65.3 690 -28.2 房地产业 684 17.7 810 -11.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673 42.8 1819 -15.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726 76.6 34 77.7 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9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折1301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241亿元,增长28.4%,折318亿美元,增长22.6%。 表 15 2023 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行业 金额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1301 11.4 其中:农、林、牧、渔业 8 -3.6 采矿业 70 39.0 制造业 279 29.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1 -12.5 建筑业 67 5.1 批发和零售业 292 3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5 42.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9 -10.9 房地产业 10 -57.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7 -13.0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8.8%,折1609亿美元,增长3.8%。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营业额1321亿美元,增长4.8%,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为82.1%。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5万人。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增长8.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 注:图中2019年至2022年数据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数,2023年为执行数。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 2 )余额2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狭义货币供应量(M 1 )余额68.1万亿元,增长1.3%;流通中货币(M 0 )余额11.3万亿元,增长8.3%。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48] 35.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3.4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49] 378.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35.5万亿元,增长1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9.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4.3万亿元,增加25.7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2.2万亿元,增加22.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6万亿元,增加22.7万亿元。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 [50] 余额29.4万亿元,增加5.6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2万亿元,增加3.1万亿元。 表 16 2023 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 2899132 9.6 其中:境内住户存款 1378765 13.8 其中:人民币 1369895 13.8 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 817959 4.9 各项贷款 2422396 10.1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623037 10.2 境内中长期贷款 1591965 11.3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93584亿元,比年初增加2636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79438亿元,增加10992亿元。其中,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03541亿元,增加5078亿元;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75897亿元,增加5914亿元。 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 [51] 10734亿元,比上年减少4375亿元。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A股236只,筹资3418亿元,比上年减少2286亿元,其中科创板股票67只,筹资1439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转股)7316亿元,减少2089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77只,筹资 [52] 146亿元。全年各类主体通过沪深北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筹资130677亿元,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上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40只,募集资金914亿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53] 挂牌公司6241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180亿元。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54] 1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1万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55] 5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764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993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3607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883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550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4207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9171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56] 33036元,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7122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748元,增长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9,比上年缩小0.06。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57]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长3.6%。脱贫县 [5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6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 [59] 12114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其中城镇为28.8%,农村为32.4%。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1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6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522万人,减少43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60] 13338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09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2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373万人,增加5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0170万人,增加105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907万人。年末全国共有664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 [61] 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 [62] 742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34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4.4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1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971个。民政服务床位 [63] 846.3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820.1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9.8万张。 统计 公报详情请点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推荐阅读: 》盛来运评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评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国际环境变乱jiao织,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总体恢复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记录了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波浪式发展的奋进轨迹,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的生动图景。 一、夯实“稳”的基础,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总体平稳回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就业形势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效应、服务业较快恢复的带动效应,以及稳就业政策的支持效应。2023年,我国可比价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为就业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支撑。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对就业带动明显增强。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就业结构性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核心CPI基本平稳。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保持了温和上涨态势,低于美国4.1%、欧元区5.4%的涨幅,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近几个月,CPI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2年俄乌冲突等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保持总体稳定,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近期,在春节假日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旅游出行、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有望带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23年,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外贸顶住压力、促稳提质,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产业链更长、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64.8%。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支撑,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380亿美元,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二、积蓄“进”的动能,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观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一年,全国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拓展了“进”的新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高速铁路2776公里,年末5G基站数达338万个。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彰显中国创造硬核实力。发明专利平稳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发展的“含绿量”和增长的“含金量”。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26.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0.3%、28.7%、36.9%,“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在全球贸易低迷、经贸摩擦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6.6%。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构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18.4%。 三、巩固“好”的势头,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既处于发展关键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面对复杂局面,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就业形势改善、服务业较快恢复,带动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2.39。“国货潮品”“冰雪文旅”等商品和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热捧,较好满足了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4.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7.6%;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民生兜底保障加强,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5.7%、91.8%,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45万张、81万人。文化和体育设施日益丰富,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分别达3309个、3508个、41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70万公里,农民生活便捷性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6.5%,助力乡村消费新业态较快发展。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加强。我国持续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有效克服多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574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4万公顷,更多“粮田”变“良田”。能源供应稳定增加,基础用能保障有力。初步核算,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4.2%,原煤产量创47.1亿吨的历史新高。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应对部分地区重大洪涝和地震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握紧高质量发展这把“总钥匙”。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五个必须”,特别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跃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 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为快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不仅消费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高品质消费需求仍在加快释放。从要素禀赋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我国还是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应用场景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厚积薄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更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五个必须”的内在逻辑,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月8日发布了2024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1月份,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4%。1月份,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0.8%,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5.9%,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下降1.7%,服务价格上涨0.5%。在1月份-0.8%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和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对2024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进行了解读。 2024 年 1 月份 CPI 环比继续上涨 PPI 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 环比连续两个月上涨 1月份,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全国CPI环比上涨0.3%,连续两个月上涨;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下降0.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同比上涨0.4%,保持温和上涨。 从环比看,CPI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食品中,受寒潮天气和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虾蟹类、鲜菜、薯类及鲜菌价格分别上涨9.3%、3.8%、1.5%和1.3%,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市场供应较为充足,鸡蛋、食用油、鲜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7%、1.0%、0.5%和0.2%。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出行需求增加,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2.1%和4.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及服务需求增加影响,家政服务、美发和母婴护理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8%、4.6%和1.5%;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1.0%。 从同比看,CPI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上年春节位于1月份,加之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消费需求增加,导致上年对比基数较高所致。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1.13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7.3%、12.7%和9.1%,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78个百分点,占CPI同比降幅九成多,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0.5%,其中家政服务和其他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和2.4%,涨幅均有扩大;旅游价格上涨1.8%,涨幅有所回落;飞机票价格下降13.6%,降幅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其中能源价格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1%。 据测算,在1月份-0.8%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二、PPI 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同比下降,但降幅均收窄。 从环比看,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受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1.7%,降幅均有收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3%,其中锌冶炼、铝冶炼价格分别上涨0.7%、0.6%。钢材节前补库需求增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4%。部分地区采暖需求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微涨0.1%。化工产品、水泥等工业品需求偏弱,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0.6%。锂离子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价格分别下降2.6%、0.3%、0.3%。 从同比看,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6.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4.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4.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3.0%,上述5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有收窄,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4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减少0.2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8.0%、2.9%,降幅比上月均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1.6%转为上涨3.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2.5%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1月CPI环比上涨0.3% 已连续两个月上涨 》国家统计局:1月PPI同比下降2.5% 环比下降0.2% 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和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 标题:2024年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2024年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和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 一、1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2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6.0%,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2.3%,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1%,降幅均有收窄。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衣着价格上涨0.1%,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7.0%,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6.7%,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5.8%,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7%;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持平;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5%。 二、1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0.2%,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2%,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3%。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下降0.2%,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1.0%,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价格均下降0.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0.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8%,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3%。 2024 年 1 月份 CPI 环比继续上涨 PPI 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 环比连续两个月上涨 1月份,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全国CPI环比上涨0.3%,连续两个月上涨;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下降0.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同比上涨0.4%,保持温和上涨。 从环比看,CPI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食品中,受寒潮天气和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虾蟹类、鲜菜、薯类及鲜菌价格分别上涨9.3%、3.8%、1.5%和1.3%,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市场供应较为充足,鸡蛋、食用油、鲜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7%、1.0%、0.5%和0.2%。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出行需求增加,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2.1%和4.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及服务需求增加影响,家政服务、美发和母婴护理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8%、4.6%和1.5%;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1.0%。 从同比看,CPI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上年春节位于1月份,加之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消费需求增加,导致上年对比基数较高所致。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1.13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7.3%、12.7%和9.1%,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78个百分点,占CPI同比降幅九成多,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0.5%,其中家政服务和其他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和2.4%,涨幅均有扩大;旅游价格上涨1.8%,涨幅有所回落;飞机票价格下降13.6%,降幅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其中能源价格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1%。 据测算,在1月份-0.8%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二、PPI 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同比下降,但降幅均收窄。 从环比看,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受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1.7%,降幅均有收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3%,其中锌冶炼、铝冶炼价格分别上涨0.7%、0.6%。钢材节前补库需求增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4%。部分地区采暖需求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微涨0.1%。化工产品、水泥等工业品需求偏弱,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0.6%。锂离子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价格分别下降2.6%、0.3%、0.3%。 从同比看,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6.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4.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4.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3.0%,上述5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有收窄,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4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减少0.2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8.0%、2.9%,降幅比上月均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1.6%转为上涨3.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2.5%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月份,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4%。 1月份,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0.8%,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5.9%,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下降1.7%,服务价格上涨0.5%。在1月份-0.8%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食品中,寒潮天气加之春节临近消费需求增加,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各地积极加大民生商品供应,蛋类价格下降1.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一平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1%、1.0%和0.7%,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居住价格持平;衣着价格下降0.3%。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1.04个百分点。食品中,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鲜菜价格下降12.7%,影响CPI下降约0.32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1.6%,影响CPI下降约0.3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7.3%,影响CPI下降约0.2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9.1%,影响CPI下降约0.21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6.4%,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3.4%,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9%和1.6%,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0%和0.3%;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4%。 2024 年 1 月份 CPI 环比继续上涨 PPI 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4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4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CPI 环比连续两个月上涨 1月份,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全国CPI环比上涨0.3%,连续两个月上涨;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下降0.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同比上涨0.4%,保持温和上涨。 从环比看,CPI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食品中,受寒潮天气和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虾蟹类、鲜菜、薯类及鲜菌价格分别上涨9.3%、3.8%、1.5%和1.3%,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市场供应较为充足,鸡蛋、食用油、鲜果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7%、1.0%、0.5%和0.2%。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出行需求增加,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2.1%和4.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及服务需求增加影响,家政服务、美发和母婴护理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8%、4.6%和1.5%;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1.0%。 从同比看,CPI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上年春节位于1月份,加之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消费需求增加,导致上年对比基数较高所致。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1.13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7.3%、12.7%和9.1%,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78个百分点,占CPI同比降幅九成多,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0.5%,其中家政服务和其他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和2.4%,涨幅均有扩大;旅游价格上涨1.8%,涨幅有所回落;飞机票价格下降13.6%,降幅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其中能源价格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1%。 据测算,在1月份-0.8%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二、PPI 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同比下降,但降幅均收窄。 从环比看,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受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1.7%,降幅均有收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3%,其中锌冶炼、铝冶炼价格分别上涨0.7%、0.6%。钢材节前补库需求增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4%。部分地区采暖需求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微涨0.1%。化工产品、水泥等工业品需求偏弱,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0.6%。锂离子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价格分别下降2.6%、0.3%、0.3%。 从同比看,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6.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4.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4.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3.0%,上述5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有收窄,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4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减少0.2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8.0%、2.9%,降幅比上月均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下降1.6%转为上涨3.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月份-2.5%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今天公布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较上月小幅回升,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2%,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下降势头。 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小幅上升,显示非制造业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趋稳恢复趋势。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就2024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进行了解读。 2024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景气度有所回升。 新订单指数为49.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度有所改善。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持续加快。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延续平稳扩张走势。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下降3.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47.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降幅持续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3.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7.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6%,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4%,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7%,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保持乐观。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9%,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持续扩张。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有所加快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4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4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0.3和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 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2%,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一)生产指数扩张加快。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近4个月以来的高点。从行业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医药等行业生产指数位于53.0%以上,相关行业生产扩张较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企业生产活动放缓。 (二)新订单指数有所回升。新订单指数为49.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有所改善。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3%、50.2%和50.3%,均位于临界点以上;高耗能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7.0%,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市场需求仍显不足。 (三)大型企业PMI升至扩张区间。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或超过80.0%,企业产能释放较快;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较低。 (四)企业预期基本稳定。受春节假期临近及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0%,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总体稳定。从行业看,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56.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预期更为乐观。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有所加快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延续平稳扩张走势。 (一)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从行业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4个,服务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在节日效应带动下,居民出行消费意愿增强,零售、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铁路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同时,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位运行,景气水平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3%,与上月基本持平,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信心稳定。 (二)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下降3.0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9%,持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较强。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持续扩张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保持扩张。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3%和50.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会温和上涨 康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最近几个月CPI的同比下降主要是结构性的、阶段性的。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的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有望随之企稳回升。我们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会温和上涨。 国家统计局: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康义表示,我们在看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国际循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谈房地产走势:已出现积极变化 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 康义还发表了对今年房地产走势的预判。他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总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调整转型过程当中,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地调整优化房地产的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的投资、销售等指标的降幅在收窄。另一个方面是房屋的竣工面积增长也比较快,主要是保交楼工作在稳步推进,效果在持续显现。康义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我国的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提升还有很大空间,改善性住房需求比较迫切,也会形成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我国构建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潜力十分巨大,也会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和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支撑消费持续回升的有利条件比较多 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好的增长 康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是什么情况,我们判断,支撑消费持续回升的有利条件比较多,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好的增长。支撑因素:一是消费潜力仍然巨大。14亿多的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明显,加之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些都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医疗、健康等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二是消费基础不断巩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居民收入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将有力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三是消费亮点不断涌现。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娱消费等都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这样一些消费热点也在不断升温,不断为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增添动力。四是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恢复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着力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将继续对稳定消费市场、促进消费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2024年消费走势保持乐观。 国家统计局: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康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出台的增发国债、减税降费、降准降息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的措施,这些新的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还会叠加发力,都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断充实,财政、货币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国家统计局: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 康义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总的判断是压力依然存在,部分群体、部分行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仍会比较突出。但是,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带来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量不断扩大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2024年我国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二是2024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将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也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扩充就业容量。相比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优势明显。去年以来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GDP中的占比也在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展望今年,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四是稳就业政策效应持续发力显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作了部署,特别指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政策红利释放也有望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统计局:对今年消费市场的恢复充满期待和信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冠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特别是市场需求、国内需求恢复态势较好,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切身感受,特别是随着需求带动作用增强,我国供需衔接、经济循环状况也在不断改善。给大家提供几个数据作为参考。四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其中12月份升至98.4%;从反映产能利用状况的产能利用率看,2023年的四个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3%、74.5%、75.6%和75.9%,呈现逐季回升态势。这反映随着市场需求改善,我国产能利用状况在逐步恢复。今年开年我们也注意到,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可以说“火出了圈”,这既顺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也展现了我国内需的潜力,我们对今年消费市场的恢复充满期待和信心。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下降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660万吨,下降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下降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长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 二、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2%。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3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11月份增长29.5%,连续4个月增长。 三、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1.9%、9.3%、8.0%、6.8%、6.2%。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34.8%、13.8%。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9%、12.8%、12.7%。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5.2%。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0.4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6.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民间投资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09%。 六、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884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6%。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809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21754亿元,增长3.8%;进口16345亿元,增长1.6%。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核心CPI 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粮食价格上涨1.0%,鲜果价格上涨4.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12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3.6%;12月份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0442元,中间收入组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0220元,高收入组95055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预期增长6.8%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 》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 比上年下降9.6%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同比有涨有降 》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城镇固定值资产投资503036亿 比上年增长3.0%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主要能源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原油增速加快 》国家统计局:2023年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9% 》国家统计局: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6.3%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谈房地产走势:已出现积极变化 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 》国家统计局: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会温和上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