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8个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期所共同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钢铁 论坛 上,SMM钢品目研究总监姚新颖分析了钢铁产业新机遇——未来热门钢材盘点。 建筑行业 钢结构建筑进入飞速发展期,其用钢结构与传统钢混结构建筑截然不同 “高、大、跨”建筑体系催生钢结构应用,“绿色建筑”理念进一步刺激其发展 相较于传统钢混结构,钢结构优势较明显 与传统钢混结构相比,钢结构优势明显,是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新建建筑主流的建筑结构。钢结构建筑建造时,一般需要在工厂进行标准化制造,然后运到工地焊接装配,其用钢可通过结构化设计达到减少钢材耗用的目的,并且在重量、材料强度、抗震性能、施工速度、环保节能等方面表现优良,是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建筑建造模式。 目前钢结构发展主要受到成本、安全等因素制约,未来随着技术改进、政策扶持、成本降低,中国钢结构市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 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及钢结构发展历史悠久 装配式建筑及钢结构目前已是发达国家的主导建筑结构 瑞典:瑞典的钢结构产业最为发达,轻钢结构住宅预制构件率达95%,其轻钢结构住宅产量世界最大,钢结构产品供应欧洲各国。 日本:日本的钢结构房屋所占比例也接近40%。 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以冷弯薄壁轻钢体系为主,钢结构建筑建造量大约占全部新建住宅的50%。 加拿大:加拿大新建钢结构住宅比例达到了30%。 美国:美国钢结构住宅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超过40%。据美国钢铁协会白皮书统计,钢结构建筑材料市场份额占比已多年稳定在50%上下。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起步晚,发展年限较短 从1998 年建设部出版《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中提到“论钢结构的发展”到国务院在2013年10 月《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性意见》中“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标题下提出“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 钢结构迈入2000 年后进入逐步推广期。2016 年后至今,钢结构相关政策推出逐渐密集。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以及钢结构建筑发展 我国目前钢结构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较低 “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建筑业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建筑领域能耗占全球最终能耗的35%以上,近40%的碳排放来自建筑领域。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业的节能减排稳步推进,绿色建筑是其重要的实现方式。 绿色建筑多采用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形式,指的是用预制部件在建造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其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符合绿色建筑理念,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实现方式。 在区域分布上,规模较大的钢结构企业大多集中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长三角或近长三角地区以及天津、北京等京津唐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入逐步加大,为钢结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南、西南、西北正逐步成为钢结构行业发展的新兴区域。未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逐渐凸显,一些在东部沿海区域具备竞争优势,同时在中西部地区提前布局的企业将在区域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约31万亿元,其中钢结构产值达到9919亿元,占建筑业比例3%。钢结构产量约9200万吨,约占粗钢产量9%。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渗透率低,钢结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钢结构行业“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来看,到2025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量达1.4亿吨,钢结构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15%以上;到2035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钢结构用量达到每年2.0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2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步达到40%,基本实现钢结构智能建造。 钢结构建筑所消耗的钢材与传统砖混结构建筑截然不同 钢材产品间的替代作用已在建筑行业蔓延…… 汽车行业 中国汽车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约570万辆,排名全球第四。而到了2009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也同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一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了1379万辆,销售量也达到了1364万辆,自此之后,我国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的记录,现在已经保持了14年之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汽车产量和销量保持稳定。目前我国仍处于汽车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2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3.19亿辆,同比增长5.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产业政策扶持等,汽车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汽车拥有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另外,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220辆/千人,而美国这一数据为837辆/千人,欧洲以及日本千人保有量也在600-700辆左右,因此距离主要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保有量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汽车消费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 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用钢将维持在5000万吨上下,先进高强钢,轻量化成为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 由于我国汽车行业用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发展到第三代汽车钢,并已在汽车制造中全面应用。尤其是在安全、环保、耐腐蚀、低成本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趋势下,高强度和轻量化已成为汽车材料发展的主流趋势。 高强钢: 与传统钢材相比,新等级先进高强度钢材的使用让汽车制造商能够减少车身重量25-39%,总体重量8-10%。以乘座五人的典型家用轿车为例,汽车总体重量减轻100-150千克,这相当于在整个生命周期期间,节约了2-3吨温室气体。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了全部汽车用钢在生产期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轻量化: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吨位较重。当前钢铁在汽车总重中占比超过50%,将其替换成轻量化材料是当前实现轻量化最主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为当前轻量化的核心。从目前国际通行的研究方向来看,轻量化的技术方向包括:材料的轻量化、工艺的轻量化、结构的轻量化。 • 目前汽车轻量化材料有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碳纤维等。目前,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企选择铝作为钢的替代。在各类轻量化材料中,铝合金的成本仅高于高强度钢,但远低于镁合金和塑料及碳纤维。同时,铝合金密度约为高强度钢的1/3,与镁合金相当,能够实现有效的轻量化。考虑到成本、减重性价比及安全性能等综合因素,铝合金材料成为了当前应用最为广泛、渗透最快的材料之一。 • 汽车制造传统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一体化压铸是一种新的颠覆传统冲压和焊接的汽车制造工艺。传统汽车车身结构零部件较多,焊接等制造工序复杂,一体化压铸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另外,与传统车相比,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将增加高端钢的使用,比如电机中的硅钢片。未来汽车用钢需求高端化趋势明显。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截止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7.5%,市场占有率达到29.8%。 今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扶持尤为明显,有效助力汽车行业发展。市场渗透率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20年的7%上升到2022年的25.6%。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发改委联合7部门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50%左右。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刺激硅钢需求 一、新能源发展对钢材要求更高,也让用钢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新能源发展为硅钢需求保驾护航,未来将带动硅钢需求增量。 三、能效政策变革,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高牌号、高磁感硅钢需求增量。 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000万辆带动无取向硅钢年用钢量至141万吨 一方面,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仍主要以EV为主,但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过程中,PHEV渗透率仍有望继续提升,加上中国PHEV出口量大于进口量,PHEV出口需求支撑,未来PHEV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未来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从2020年的120万辆到2030年的1959万辆,预计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32%左右的速度发展。而新能源商用车增速较慢,预计将以年均17%增速发展。从而,未来新能源乘用车对无取向硅钢需求比例高于商用车。 风光行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用电量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美国和日本的人均用电量已进入成熟阶段。美国和日本分别在1990年和199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万美元/人,人均用电量也达到了最高峰值。从那时起,人均用电量开始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中国的人均用电量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 202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33美元/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人均用电量也将增加。 • 中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将推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社会电力需求,中国的电力产量也需要增加。 未来风光发电占比将逐步提升 2022年,中国电力生产8389亿千瓦时,总体紧张,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不足。未来中国的电力产量将增加,到2030年,中国的电力产量将达到11715亿千瓦时,复合年增长率为3.6%。随着中国的人均GDP持续增长,电力产量也相应增加。 发电结构继续优化。2022年,中国火电发电占比70%,风电占比8%,光伏发电占比3%。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力生产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未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继续增加,2030年将超过6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将继续提高,2030年达到56%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快速增长将是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到2030年,风电比例将达到12%,光伏发电比例将达到11%。长期来看,预计未来风光发电占比将继续大幅增长。 2030年,风力发电预计新增装机量55GW,累计装机量达到808GW 2022年,风电新增装机38GW,同比下降21%;风电累计装机365GW,同比增长11%。2022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行业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电产品组件供应不足,行业安装量并未达到预期。 风力发电仍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根据《现代能源系统规划》,该规划指出,2025年后,所有新增电力都将由清洁能源提供,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类型之一,发展潜力大。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价格下跌带来的激烈竞争,西北地区的“弃风”和深海风电的技术问题也制约了风电的发展,可能会对风电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2030年,预计风力发电钢材消耗量达到440万吨左右,风电发展将刺激板材、硅钢等需求 2021年是海上风电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风电企业纷纷抢装海上风电,带动钢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2022年,风电正式进入平价时代,由于“抢装潮”后消化存量的原因,导致当年钢材需求量下降至360.2万吨,同比下降33.3%。未来随着风电装机的增加,预计到2030年,风力发电钢材消耗量达到440万吨左右。 在风机主体建设中,塔筒用钢量占比接近2/3。塔筒基本由20-25cm的中厚板或宽厚板制作而成,是整个风机主体中耗钢量最大的部分,耗钢占比为64%。铸件和锻件部分,包括锻造的主轴,各大轴承系统、轮毂、箱体等精密锻造件,用钢量占比为30%,一般以特种钢为原材料。发电机和变压器中的定转子,使用电工钢制作而成,用钢量占比为5%。其余部位还有少量的钢材用量,如连接用的螺丝等,占比仅为1%。 陆上风电除了风电机组和塔筒外,地基也需要使用钢材。在陆上风电安装时,会先在地面打造一个环形的基础作业面(地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用钢筋和钢板。而海上风电除了风电机组和塔筒外,桩基和导管架也需要使用钢材。 2030年,光伏发电预计新增装机量119GW,累计装机量达到1331GW 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8741万千瓦,同比增长59.3%,累计装机容量为39204万千瓦,同比增长28.1%,两者都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三部委联合下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发展农村屋顶光伏、建设光伏+现代农业光伏,同时市场技术进步推动光伏成本下降,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光伏新增装机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未来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目前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2030和2060年是中国双碳政策的实现年,同时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未来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2030年,光伏行业钢材需求量达到1228万吨,光伏行业发展将刺激型钢、管材等需求 2022年是光伏爆发式增长的元年,随之带动的钢材需求量也大幅增加,2022年钢材需求量为723万吨,较2021年增长54.4%。未来几年,随着装机容量的增加,预计光伏行业用钢量将快速增长,2030年将达到1228万吨。 光伏支架是主要的耗钢部位,在集中式光伏电站中占比80%,在分布式光伏电站中占比100%。 光伏支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从下往上分别是:立柱、主轴、檩条。立柱会用到H型钢,C型钢,或者管材;主轴一般是用板材经过分条、折弯加工成方管或者矩形管或者sigma型或者W型等,也可以用锌铝镁材料。檩条主要用的则是锌铝镁。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SMM铝高级分析师曲健汇表示,预计近几年中国铝型材产品结构整体稳定,交通、机械、耐用消费品等占比波动较小;光伏型材比重预计将自2022年12%增至24%,成为近年来铝型材市场增速最快产品;建筑型材依然占据60%左右份额,但比重整体下降,房地产依然是对铝型材行业影响最大的终端市场。 年内供应稳步抬升 不同铝材年内表现各不相同 铝型材2023年实现正增长,光伏型材需求大幅增长、建筑转好成为型材产量正增长主要原因; 铝板带、铝箔2023年产量均为负增长,罐料、双零箔等产品降幅较大; 原生铝合金2023年产量相对平稳,需求不济与铝水合金化比例要求压迫合金开工率上下承压,合金企业普遍稳定生产为主; 新能源板块仍是铝材增长重要引擎,2023年电池箔、钎焊材、光伏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速表现亮眼; 2023年中国房地产竣工表现优于预期,叠加全球高温天气带动空调出口需求增长,双重利好下空调箔产量意外暴涨至104万吨,增幅高达21%; 部分明显产品如电池铝箔、光伏型材虽然年内产量维持较高增速,但新增产能快速涌入撬动供需关系,盈利能力已然开始下降; 分海内外市场看,2023年海外市场表现不及内贸市场,多家铝材企业主动缩减出口业务比重。 铝材进口依旧平稳 各终端需求良莠不齐 交通及包装用铝板带箔材占比抬升 交通运输用铝板带箔材占铝板带箔比重预计将自2022年14%增至21%左右,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包装用铝板带箔材占比预计自2022年-2024E均在40%左右波动,仍是第一大铝板带箔终端版块; 汽车轻量化、限塑令等政策驱动成为交通、包装用铝板带箔产品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3-2024年铝板带箔总产量存在下降风险,但部分产品产量预计将逆势增长,代表产品如汽车板、电池箔等。 光伏型材成为行业亮点 预计近几年中国铝型材产品结构整体稳定,交通、机械、耐用消费品等占比波动较小; 光伏型材比重预计将自2022年12%增至24%,成为近年来铝型材市场增速最快产品; 建筑型材依然占据60%左右份额,但比重整体下降,房地产依然是对铝型材行业影响最大的终端市场。 光伏用铝预计尚有20%左右增速 2022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297GW,据SMM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达318GW同比增长65.6%,2023年预计组件产量近500GW,同比增幅近68%。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13GW,同比增长140%,预计全年总装机容量达170GW。 SMM按照光伏边框0.65万吨/GW、光伏支架0.7万吨/GW的消费量测算,2023年光伏行业方面在铝材方面的总用铝量约450万吨,增幅超80%。同时考虑到光伏用铝材的原铝占比,SMM测算国内2023年光伏行业用原铝总量或达293万吨附近,同比增长120万吨。1-8月份原铝在光伏行业中的用量测算为285万吨,同比增长129万吨,较去年月均可增加原铝消费量11万吨附近。 板带箔材出口目标国结构稳定暗藏风险 铝板带、铝箔两大铝材出口目标国均较分散; 铝板带前五大出口目标国所占比重稳定于40%左右,第一大目标国权重13%左右; 铝箔前五大出口目标国所占比重稳定于35%左右,第一大目标国权重10%左右; 铝板带主要出口目标国为墨西哥、韩国、越南、泰国、美国、加拿大等; 铝箔主要出口目标国为泰国、印度、阿联酋、印度尼西亚等; 排名靠前的铝板带箔出口目标国中,部分市场不确定性较强,未来或对中国铝材出口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供需关系压制铝材出口利润走低 铝板带、铝箔、铝型材三大铝材出口利润自2022年上半年达到高位,之后高位回落,且降速逐渐放缓。铝材出口利润与出口量走势高度接近; 全球需求萎缩,国内产能增加,供大于求问题越发严峻,成为压缩铝材出口利润的最大原因,目前铝材出口利润已接近于零,部分出口业务比重较大的企业运转十分艰难;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各国反倾销政策迭起,未来海外铝材需求不容乐观,2024年铝板带材出口量或将再度负增长; 国内铝材产能集中投产期逐渐临近,未来供大于求问题将愈演愈烈,铝材出口利润低位运行状态料将维持; 共同塑造健康合理的供需环境仍是维持出口利润的最优解。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俄铝中国营销总裁、上海俄西伯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刚表示,低碳推动全球铝行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全球对光伏发电的需求将持续贡献铝需求,电动汽车市场将加速铝需求增长,未来十年光伏和电动汽车将贡献超过50%的铝需求增量。 超过75%的国家承诺实现净零目标 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铝需求 电动汽车加速铝需求增长 未来十年光伏和电动汽车将贡献超过50%的铝需求增量 上游碳排放日益成为终端客户的关注目标 汽车:全球至少有20%的汽车生产企业已经承诺到2030-2040年间将其整个供应链。>2500万辆汽车必须只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材料。 建筑:几家最大的房地产商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其范围3的排放量减少至少50%,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实施“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排放。 消费品和电器:全球消费品品牌的目标是将原材料中回收再生含量提高到80%。重点是循环性和可持续性。铝的可回收性和多功能性是材料的首选。 低碳铝市场持续发展 客户降碳需求受制于现有技术和电力供应 再生金属在全球新增铝需求的份额将超过原生金属 俄铝和EN+正在迈向净零排放 惰性阳极技术实现原铝在冶炼环节最低碳排放 惰性阳极是俄铝的主要研发项目之一,旨在减少冶炼过程中。 俄铝是全球最大的低碳铝生产商 产能超过400万吨 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原铝需求有可能在未来10年翻一番 增加100万吨 汽车生产将提供可观的机遇 我们有能力和产能使您的产品本地化。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金属矿业 论坛 上,佩思集团副总经理俞洪南介绍了国际四大矿企的发展、中国海外合资铁矿项目、澳洲铝土矿的优势等内容。 国际四大矿企的发展 1)力拓(Rio Tinto Group) 直到20世纪60-90年代,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史实际上就是“两拓”的铁矿开发史。 Pilbara的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大矿区:中南区、Hamersley区、北皮尔巴拉区和Kimberly区,这些铁矿床矿体厚、规模大、连续性好、矿石品位稳定。90年代前直接从事铁矿开发的主要公司有Hamersley铁矿有限公司、Robe River铁矿联合公司和BHP铁矿有限公司。 力拓公司在澳大利亚西部拥有九大矿山,其中3个为合资。同时,它还拥有700公里左右的铁路线,位于丹皮尔(Dampier)港口的码头和其它基础设施。其中Hamersley是力拓集团最重要的铁矿子公司,其2008年铁矿产量达到1.25亿吨,占集团总产量的65%左右。其第二大铁矿石子公司是Robe River,其2008年铁矿石产量为5千万吨。另外加拿大分公司IOC2008年的铁矿产量为1600万吨。通过实施一系列扩产项目,力拓公司计划将皮尔巴拉地区的产能于2012年增长到2.2亿吨/年,公司总产能将接近3亿吨的水平。 2)必和必拓(BHP) BHP铁矿有限公司的矿山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分别是Newman、Yandi和Goldsworthy,另外在Yarrie南部的C采区。 BHP铁矿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资公司,它下属四大合资企业,Newman矿山合资企业(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产7%)、Yandi矿山合资企业(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产7%)、Goldsworthy矿山合资企业(BHP 85%,伊藤忠8%,三井物产7%)和Jimblebar矿山合资企业(BHP 51%,中国武钢、马钢、沙钢和唐钢,四钢厂各10%,伊藤忠4.8%和三井物产4.2%)。 合资企业均由BHP铁矿公司经营开采并推销产品。所有矿山生产的铁矿石都通过两条分别长426公里和215公里的铁路线运输到Hedland港,再装船外运到国际铁矿石市场销售。经营铁矿品种即使国内熟知的纽曼粉、纽曼块、杨迪粉、杨迪块、戈德沃斯块、戈德沃斯粉、热压块及MAC块、MAC粉等。2022年产量2.85亿吨。 3)FMG FMG全名为 FortescueMetals Group,福蒂斯丘金属集团。福蒂斯丘源于古法语,是坚强、勇敢的意思。反观FMG的创业史,确实像一位英勇的战士,在西澳荒漠创业,与时间赛跑。 FMG成立于2003年,2008年5月第一船矿发往中国。 前期,FMG在澳洲投入大量资金,修建铁路、储料场、高压电线、供水管道等,在西澳荒漠开采铁矿。一共规划了奇切斯特、所罗门、西部三个产区和Elliott一个港口。 2009年,奇切斯特产区下属圣诞溪、断云(Cloudbreak)等矿山陆续投产,2010年末,年化产量(当月产量*12个月)达到4500万吨,其开始影响全球铁矿石供需平衡表 。 2012—2013年,所罗门产区下属火尾(Firetail)、国王(Kings)等矿山投产,2012全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 2016年1.65亿吨/年,2022年产量1.93亿吨。 4)VALE 淡水河谷(以下简称VALE)被誉为巴西“皇冠上的宝石”和“亚马逊地区的引擎”,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商之一,同时还生产锰矿、铁合金、焦煤与动力煤、铜、金、银及钴等多种矿产品。 VALE的铁矿石产量在2018年达到3.85亿吨的峰值。 a、东南部系统 东南系统矿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铁四角地区,分为三个采矿综合体:伊塔比拉(Itabira)(由两个矿区和两个主要选矿厂组成)、米纳斯中心(Minas Centrais)。 b、南部系统 南部系统矿山位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铁四角地区。VALE的子公司Minerandes Brasileiras Reunidas S.A.(MBR)的矿山根据资产租赁协议在母公司层面运营。 c、北部系统 北部系统位于巴西Pará州的Carajás地区,是VALE最大的铁矿石产区,其产出的铁矿石(铁品味达到67%)被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 d、中西部系统 中西部系统位于南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 do Sul),主要由Urucum矿区和Corumbá矿区组成。2009年9月,VALE完成了对Corumbá矿的收购,主要生产块矿。 e、Samarco Samarco是VALE与BHP共同运营的合营企业,两家公司各占50%的股份,于2000年开始运营,与东南部系统和南部系统同样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铁四角地区,由Alegria和Germano两个矿山,三个选矿厂,三条管道,四个球团厂和一个港口组成。 矿山和选矿厂均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Alegria和Germano矿区位于米纳斯吉拉斯州铁四角地区的马里亚纳(Mariana),与东南部系统的Mariana矿区在同一区域。球团厂和港口位于Espirito Santo,两地之间通过全世界最长的铁矿石运输管道(全长约400公里)相连。 2015年11月5日,Samarco的一个尾矿坝(Fundao)发生溃坝事故,Samarco的生产陷入停滞。在2020年12月23日Samarco逐步恢复运营,将使用Germano综合矿区三座铁矿石选矿厂中的一座来选矿,并使用Ubu综合矿区四座球团厂中的一座来造球,其年产能将达到700万吨至800万吨,占萨马科总产能的26%。 2022年,产量3.07亿吨。 一缕朝阳 | 中国第一个海外合资铁矿-恰那铁矿 中钢与恰那项目经历了多次国际铁矿石市场的风云变幻,良好投资收益的来之不易。 中钢与力拓秉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引领了国际化合作,为我国钢铁工业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可靠原料支撑。 市场证明,恰那合营项目是一个成功的创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经验。33年来,恰那项目以透明高效的合营企业模式运作,至今被誉为“开创性的合作方式”。 富有特色的恰那培训项目开办了24期,累计培养120多名学员,为中国输入了国际领先的矿山管理运营经验。 10年焦灼 | 首钢秘鲁铁矿 1992年12月1日,首钢总公司与秘鲁政府正式签署了秘铁股权买卖合同。 自1993年以来,首钢秘铁累计投资了20亿美元。产量从1992年的不足300万吨增至2017年的1341万吨。创造了4500余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 2018年,中国首钢秘鲁铁矿新区1000万吨铁精矿扩建项目竣工仪式。 2019年,1000万吨精矿扩建项目建成后,首钢秘铁年产能可达2000万吨以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首钢海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首钢秘铁, 是中国在南美的第一个矿山投资项目,十年心酸,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为首钢的利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邦沟铁矿正在积极推进中。 巨龙入海 | 中信泰富铁矿 2006年,4.15亿美元收购10亿吨矿权。设计铁精矿规模2400万吨/年。 2013年,第一批铁精矿装船。 2021年,利润近10亿美元。产量2100万吨/年。 机遇与判断 1.1986年,澳大利亚Hancock公司董事长Hancock先生来华,要求与我方合资开发Hop Dowm铁矿,资源储量5.5亿t,赤铁矿TFe品位57%,此矿落入力拓公司之手。 2.1994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拟与我方合资开发卡拉加斯铁矿,储量2亿t,赤铁矿TFe品位67%,为富矿资源,年产700万t成品矿,投资只有3000万美元,没有成功。 3.1994年,巴西联合矿业公司拟与我方合资开发卡堡厦菲尔铁矿,赤铁矿TFe品位65%~66%,为富矿资源,年产700万t成品矿,投资1.2亿美元。中巴双方用半年时间都编制了可研报告,丧失了在巴西合资开矿的好机会。 4.中国钢厂与澳大利亚波特曼公司合作,开发西澳洲南部库里亚诺赛铁矿,澳方为占领中国市场,给中国钢厂25%干股,钢厂不用投资,只要每年进口该矿200万t成品矿,执行几年,项目没有谈成。 5.2006年,FMG到中国寻求合作和融资。只有华菱钢铁投资。错失了机遇。 资本逐利 | 南美尾矿库溃坝 2014-2019年 美洲矿业的3次大型尾矿库溃坝事件。 1.2014年8月4日,加拿大Polley 尾矿库溃坝; 2.2015年11月5日,巴西Fundao尾矿库溃坝,17人遇难,污染700Km河道。尾矿坝溃坝后4500万立方米的有毒污泥如潮水般涌出,流入附近的多西河,并最终到达距离大坝600多公里远的大西洋。这一事故被广泛认为是巴西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3.2019年1月25日,巴西Feijiao尾矿库溃坝,270人遇难,污染450Km河道。 影响: 铁矿价格 | 左右中国矿山、钢铁行业 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左右中国铁矿和钢铁两个行业的命运。 2015年铁矿价格下跌: 西芒杜铁矿的开发、增加中企权益矿6000万吨/年 几内亚西芒杜项目开发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节点。 2023年10月7日,宝武资源与西芒杜赢联盟在宝武大厦签署西芒杜北部区块项目矿山合资公司股东协议确认函。 铝土矿的翻转和改变 铁矿行业的现状为铜矿、铝土矿积累经验。 中国铁矿行业的历程,为中国铝土矿的全球战略做了演示。 中企积极布局铝土矿的开发。 中国铝土矿的进口剧增 中企在几内亚的铝土矿开发-旭日东升 中企有:赢联盟、国家电投、特变电工、金波、河南国际、中铝都在开采铝土矿,外国企业有:美铝、阿联酋铝业、英铝、俄铝、几内亚矿业等 2017年,赢联盟几内亚铝土矿2800万吨,2018年4200万吨。 2020年3月,中铝的首批几内亚铝土矿运抵中国 从几内亚Boffa矿山运输的第一批铝土矿已抵达中国。首批铝土矿规模为5.5万吨,抵达山东日照港。项目年产1200万吨。 2020年10月,中铝几内亚装船3000万吨。 澳洲铝土矿的优势 (1)澳洲韦帕高原铝土矿开采历史: 韦帕高原优质铝土矿开采历史悠久;1963年COMALCO在韦帕开始生产;2008年首次与中国签订韦帕铝土矿长单合同;2018年,在韦帕以北100公里处,梅特罗建立了铝土矿希尔矿;2018年,力拓成立Amrun矿山。 韦帕高原拥有铝土矿品位:铝50%+;硅8-12%;力拓拥有5.71亿吨韦帕/安然矿资源量;出口能力2400万吨/年。 梅特罗拥有1.3亿吨资源量;高铝铝土矿,直运矿石;出口能力约为400万吨/年;正在扩建至700万吨/年。 (2)品质及储量: 澳大利亚已探明铝土矿储量约90亿吨,为全球第二,年生产能力1亿余吨,居全球第一。 澳大利亚梅特罗矿业公司是澳大利亚一家上 市的矿业公司,计划年产600-700百万吨, 拥有足够再开采约20年的铝土矿储量。 梅特罗矿石的品质与力拓的韦帕矿相似。 (3)北澳大利亚铝土矿具有巨大的海运优势 至中国的海运时间:几内亚36天vs澳大利亚北部11天。 (4)距离和时间 澳大利亚到中国北方港口的海运时间为10-11天,到中国南方港口的时间只需要8.5-9天。而几内亚铝土矿到中国北方港口的时间需45-50天,到中国南方港口的时间也需要43-48天,相差一个多月。 澳大利亚铝土矿到中国北方港的海运距离仅为3000多海里,仅为几内亚长距离的四分之一。 中国海外铜矿的开发—中色赞比亚-谦比希铜矿 1998年,我国在非洲赞比亚接手了一座已经停摆长达11年的铜矿。 先后投入高达11.7亿美元用于建设和技术升级,在20年后,这座出了名的烂尾矿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非洲大陆上第一座数字化矿藏,实现了22亿美元的营收。 2021年,该矿的铜产品产量为25.01万吨,硫酸产品产量更猛,达到71.8万吨,创下了投资以来的最好成绩。 中国海外资源30年发展的总结 (1)3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全球的金属矿发展。 (2)铁矿资源,是中国资源行业的心疼和无奈,铁矿矿山行业和钢铁行业,处于两难境地。西芒杜项目是否能转变行情,有待时间。 (3)铝土矿,中企后来者居上,避免了铁矿行业的覆辙。 (4)铜矿和其他有色资源,民企(紫金、洛阳钼业)和央企逐鹿全球,已经各领风骚,大有可为。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SMM铝高级分析师李加会表示,铝需求方面,下游行业中光伏板块或是增速亮点,新能源成为铝型材产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明星产品难抵大势低迷,铝板带箔产量料将负增长。出口方面,海外需求表现疲软,2023年国内铝材出口同比下降。供应端,氧化铝新建产能陆续投放,旧产能逐步退出,2023年修复至紧平衡格局,2024年逐步趋于过剩。电解铝方面,供应逼近峰值未来产量增速将放缓。目前电解铝行业盈利可观,企业多持稳生产为主,短期无主动减产的出现,截止目前,云南再传减产消息,预计减产总产能达115万吨,全年电解铝产量预期从4162万吨下降至4149万吨附近。中长期看,国内电解铝波动风险仍存在在于云南等水电铝企业中。 供应端 电解铝供应端:国内产能触及“天花板”行业开工率逐年增高 2013-2015年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行业亏损,开工率低位运行。 2016-2017年发改委等四部委4月下发了656号文件—关于印发《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行动工作方案》,行业违规产能退出。 2018-2019年随着国内电解铝产能置换项目的逐步推进,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逐步修复至4320万吨附近。 2020年至今云南等地区转移产能逐步建成落地,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逼近4550万吨天花板。 山东、新疆、内蒙古、云南电解铝发展优势明显,占据国内58%的产能。 “30”60”碳达峰目标贯穿,未来低碳铝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及西部风光电铝产能比例将继续增加,山东、河南等火电铝未来仍有大量转移预期。 2023年国内电解铝开工率向上修复行业高产 2022年至今,国内电解铝供应侧因能耗双控及电力供需问题,运行产能波动较大,尤其是西南地区,受水电供应较为明显,云、贵、川等地区先后多次经历停产及复产,未来水电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着云南等水电铝的占比越来越高,国内供应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023年8月末云南地区基本完成了复产工作,目前省内仅剩13万吨待复产及12万吨转移产能待投产,其他的均处于满产状态,截止目前云南地区总运行产能达555万吨,较6月初增长229万吨左右,西南地区未来供应压力将持续凸显。截止目前国内电解铝建成产能约为4520万吨,运行产能修复至4294万吨附近,同比去年增长252万吨。 西南地区水电供应仍存不确定性 电解铝供应端干扰较大 1-8月云南总发电量2431.55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达1765.5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9%,,占省内总发电量的73%左右。 1-9月云南电解铝产量达309万吨,同比下降3.1%,截止目前云南省内电解铝运行总产能超550万吨,云南电解铝四季度若要电解铝产能维持现状运行,四季度云南电解铝总产量或同比增长37%至140万吨左右,省内火电及水电发电量或需要达到历史高位水平,SMM测算,四季度云南电解铝不减产的情况下, 四季度水力发电或需要同期增长6%至740亿千瓦时,但考虑到枯水期跨度长,省内外送电力保供的方针不变,云南地区电解铝运行仍存较大不确定。 供应端逼近峰值未来产量增速将放缓 1-9月国内电解铝累计产量达3082.2万吨,同比增长3.13%。其中山东地区累计产量达574万吨,占比18.6%,位居第一。 9月,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小幅增长,主因云南、贵州等部分产能转移项目的持续投产,部分企业出现小规模检修,其他地区产能变动不大。据SMM统计,截止目前国内电解铝建成产能约为4519万吨(包含部分已建成未投产及未退出产能),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增长至4294万吨附近,全国电解铝开工率约为95%,环比增长0.3个百分点。 中长期看,国内电解铝波动风险仍存在在于云南等水电铝企业中,目前国内待复产产能主要分布在辽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合计129万吨左右,但大部分不具备快速复产的条件,其他的产能多在建设或指标方面等问题闲置产能。目前电解铝行业盈利可观,企业多持稳生产为主,短期无主动减产的出现,截止目前,云南再传减产消息,预计减产总产能达115万吨,全年电解铝产量预期从4162万吨下降至4149万吨附近。 电解铝供应端:海外复产及新增缓慢 未来东南亚铝产业聚集明显 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数据称,2023年1-9月份全球原铝产量为5242.6万吨,同比增长2.6%,增量主要来源于中国及东南亚区域,中国以外的电解铝产量约为2150同比增长2.3%。 2023年海外电解铝产能波动较小,2022年年初欧洲因能源高企集中减产的产能在2023年电力供应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多维持前期停减状态,仅法国敦克铝业复产10.5万吨至满产状态。其他的复产主要来自南美洲巴西、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部分铝厂,据SMM统计2021年到2023年为主,海外共计127.6万吨产能恢复生产,2023年重启产能达40.54万吨。 电解铝进出口:海外铝锭贸易格局变动 俄罗斯铝流入国内量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原铝进口总量为95.61万吨,同比增长163.93%;出口总量为11.29万吨,同比增减少41.31%;净进口总量达84.32万吨,同比增加496.16%。 从进口来源国角度来看,2023年9月国内原铝主要进口来源国为俄罗斯联邦、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2023年9月进口来源于俄罗斯联邦的原铝总量约为15.29万吨,同比增长234.77%,环比增加16.58%,占国内总进口量的76.15%,位居第一。 2023年海外铝锭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国内铝锭进口窗口呈现长期关闭状态,但仍有部分俄罗斯铝金属流入,根据目前国内进口铝长单的量及未来进口盈亏的变化,SMM预计2023年国内原铝净进口总量或超106万吨左右,同比增幅97%。 需求端 全球脱碳大势所趋 中国光伏发电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2年,火电依旧是国内所有发电形式中总量最大的,但是增速是最慢的,仅2.7%。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明显在提高,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速高达28.1%,是主要发电类型中增速最快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14.25%。 随着新型电力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电力供需体系发生显著变化,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呈现增长、绿色、调整三大典型特征,全国累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上升至51.5%。 铝下游行业中光伏板块或是增速亮点 2022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297GW,据SMM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年国内光伏组件产量达318GW同比增长65.6%,2023年预计组件产量近500GW,同比增幅近68%。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13GW,同比增长140%,预计全年总装机容量达170GW。 SMM按照光伏边框0.65万吨/GW、光伏支架0.7万吨/GW的消费量测算,2023年光伏行业方面在铝材方面的总用铝量约450万吨,增幅超80%。同时考虑到光伏用铝材的原铝占比,SMM测算国内2023年光伏行业用原铝总量或达293万吨附近,同比增长120万吨。1-8月份原铝在光伏行业中的用量测算为285万吨,同比增长129万吨,较去年月均可增加原铝消费量11万吨附近。 新能源成为铝型材产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2023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回升,同比增长6.65%,年产量2145万吨。其中,建筑型材年产量1169.00 万吨,同比增长1.35%;工业型材年产量1075.03万吨,同比增加25.31%。 分板块来看,工业型材中光伏型材对整体型材行业的积极拉动作用显著,主要系新能源板块快速发展,前景受到广泛认可,下半年下游需求量爆发式增长,带动光伏型材增势迅猛。 建筑型材整体依旧处于淡季,但受“保交楼”“城中村”改造等利好政策影响,1-9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累计同比上涨19.8%,带动门窗、幕墙、装饰等建筑型材用量回升,但建筑型材产能过剩严重,订单增量无法实现普遍传导,且订单多存在账期长、工期短等特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力承受,订单回流大企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产能出清。 明星产品难抵大势低迷 铝板带箔产量料将负增长 据SMM统计,2023年中国铝板带(含铝箔坯料)产量预计123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约60万吨。铝箔总产量预计450万吨左右,下降约25万吨。2023年中国铝板带、铝箔产量负增长几成定局,虽有个别产品维持正增长但难以弥补全球经济大环境低迷导致的需求不足困境。 分产品看,2023年罐体料产量160万吨,罐盖料46万吨,下降较为明显。得益于新能源行业带动,钎焊材、电池箔产量增速依然维持较高水平。2023年国内房地产竣工表现良好叠加全球高温天气带动,空调箔产量猛增至104万吨。 大部分铝板带箔产品产量预计将低于2022年及2023年初预计值,“订单不足,行业内卷,让利减产”成为2023年铝板带箔市场的主旋律。 海外需求表现疲软 2023年国内铝材出口同比下降 1-9月我国铝材出口总量约为395.5万吨,同比减少18%。其中铝板带、铝箔版块的出口量仍表现疲软,同环比均呈现下降状态,铝制条杆等版块同比整体持稳。 2023年国内铝材出口利润重心下滑,四季度海内外铝价未有大的反转的情况下,铝材出口难有大的增量预期,预计全年铝材出口总量或达56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9.3%,较2021年增长2.6%。 未来市场预测 成本窄幅调整的情况下 行业盈利向电价优势的企业集中 2023年1-10月国内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约为16536元/吨,同比下降8.1%。平均利润约为2110元/吨,同比增长9%。 2023年9月国内氧化铝延续反弹行情,电力成本大稳小动,部分自备电厂采购煤炭价格环比小幅上涨,国内电解铝完全成本环比上涨0.51%至15640元/吨。 2023年9月国内电解铝现货均价约为19538元/吨,行业平均盈利约为3898元/吨,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268%。 氧化铝新增项目集中 或难逃产能过剩 2023年新投产能顺利放量,2024年乐观预计有660万吨左右产能可投产。 新建产能陆续投放,旧产能逐步退出,2023年修复至紧平衡格局,2024年逐步趋于过剩。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阳极首席分析师王婉婷介绍了铝用预焙阳极行业发展现状,并对产业供需变化以及价格预判、行业关联数据以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铝用预焙阳极行业发展现状 行业宏观:产能利用率好于其它行业平均 行业中观:总体开工率平稳 配套产量相对平稳,商业产量有所增加,产量贡献主要在贵州(贵州路兴)、云南地区(云铝索通)。 存量市场竞争与产能迭代升级 同步进行 机遇:西南地区需求旺盛原料、炭素投资机会多边合作可能性大。 挑战:新投产能如期释放影响因素多,西南地区原料供应较少,地区自然状态相对较弱,山路居多。 建议:原料进口资源的掌握,上下游联合产销一体,资金链承压可借助第三方企业。 产业供需变化以及价格预判 需求量化分析 2024年需求变化特征: 1、主要增长贵州33万吨、内蒙古52万吨、云南193万吨; 2、减产主要在山东地区222万吨; 3、2024电解铝产能同比增加106万吨,但增幅有限。 市场价格下行与经营利润锁定 矛盾尖锐 港口去库:牵制价格、影响利润。 国际政经:美债高企、大宗回调。 期货推进:套期保值、利润锁定。 行业关联数据以及趋势分析 利用产业链上的两个供需平衡 挖掘影响价格的因素 产品消费端平衡:“大规模定制”,大规模生产+定制相结合。 产业链思维:产业链供需变化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原料供给端平衡:产业链延伸,多种供给模式并存。 共同发力 满足电解铝消费需求 更多中国电解铝企业布局海外 海外投产火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但预计2024海外市场需求提升并不明显,增幅有限。 电解铝产能滞涨与再生铝产能快速增长 互补互生 产能转移:国际新增、国内转移。 原料格局:沿海区域、代换替代。 城市矿产:再生补充、增量放缓。 阳极技术发展以及服务升级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国际铝土矿氧化铝和铝协会主席Ashok Nandi表示,印度拥有38.96亿吨铝土矿资源。然而,其中一些矿区位于偏远的部落地区,难以在这些生态敏感区进行采矿。尽管有超过30亿吨的铝土矿,印度正在努力开采的矿石只有2300万吨,这不足以满足该国日益增长的氧化铝需求。通过释放该国已知和部分勘探的矿藏,有可能将铝土矿产量提高到5000万吨/年的水平。 印度铝土矿资源 印度拥有38.96亿吨铝土矿资源。然而,其中一些矿区位于偏远的部落地区,难以在这些生态敏感区进行采矿。 ·主要的铝土矿(>2300公吨)位于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 ·目前主要的铝土矿开采活动仅限于奥里萨邦,AP几乎禁止了铝土矿开采。 一般特征 ·印度东海岸铝土矿的性质一般为赤铁矿,矿石可与几内亚铝土矿媲美。 ·印度中部铝土矿是一种混合的水铝石型铝土矿,溶出需要高温。 ·印度所有新的氧化铝厂都是在奥迪沙州建立的,那里有一种质量很好的吉比锡矿。 ·阿达尼的一个新建氧化铝厂计划只在奥里萨邦兴建。 印度铝土矿的发展 ·在最近的拍卖中,Odisha的一个大型铝土矿矿床称为Sijimali(311公吨)被给予Vedanta Alumina,两个矿床即Kutrumali和Ballada被分配给Adani作为新建氧化铝精炼厂。 ·韦丹塔氧化铝、ANRAK工厂和HINDALCO的Belgavi工厂面临铝土矿严重短缺,主要依赖进口。 ·虽然在拍卖过程中,政府获得了很好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将铝土矿视为大宗商品对氧化铝厂是不利的,因为每个精炼厂都是根据特定规格的矿石建造的。 结论 尽管有超过30亿吨的铝土矿,印度正在努力开采的矿石只有2300万吨,这不足以满足该国日益增长的氧化铝需求。通过释放该国已知和部分勘探的矿藏,有可能将铝土矿产量提高到5000万吨/年的水平。 目前第三方出售铝土矿的做法损害了合理利用矿物资源生产氧化铝的做法,因为氧化铝不是一般商品。 ·应努力利用矿山可利用的所有覆岩和低品位矿石。 ·东部高硅低铝铝土矿具有部分选矿的空间。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象屿金控集团产业研究部&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监王芮主要分析了我国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进出口表现情况。2022年之前中国氧化铝出口量较低,少量非冶金级;2018年是异动,美国制裁俄铝导致海外氧化铝价格飙涨,内外价差驱动出口量抬升;2022年之后,地缘冲突背景下,中国氧化铝出口大幅提升,但和2018年出口逻辑有本质区别。 中国铝产品进出口概览 铝土矿:中国进口依赖度已近70%,国内储量贫乏且品位较低; 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地缘冲突背景下,出口量增长显著; 电解铝:供需缺口+地缘冲突,进口量显著抬升。 铝土矿:中国铝土矿储量较低 进口依赖度已近70% 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从十年前不到30%到现阶段逼近70%; 基本逻辑:中国铝土矿储量匮乏,占比仅3%左右,但需求占比近60%,且供应不稳定; 进口来源:头部来源国从印尼切换为几内亚; 下游布局:近年来氧化铝厂重点布局沿海地区。 氧化铝:中国产能占比逐年提升 进口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进口量:过去十年,氧化铝进口量整体下滑,进口依赖度有所下降; 进口盈利模拟:进口量基本拟合进口盈亏模型(非真实盈亏,表征内外市场相对强弱关系); 基本逻辑:中国氧化铝产能占比逐年提升,自给能力显著提升甚至已然过剩; 进口分国别:从澳大利亚+印尼进口占比达80%,随着印尼新产能投产,进口占比有所抬升。 氧化铝:地缘冲突背景下 出口量近两年大幅提升 出口量:2022年之前中国氧化铝出口量较低,少量非冶金级;2018年是异动,美国制裁俄铝导致海外氧化铝价格飙涨,内外价差驱动出口量抬升;2022年之后,地缘冲突背景下,中国氧化铝出口大幅提升,但和2018年出口逻辑有本质区别。 出口盈利:简单用进口盈利模拟数据表征出口利润变化,2018年大幅抬升,因此出口量激增;但2022-2023出口利润水平较2018年显著较低,依然大幅提高; 出口分国别:在利润和经济性的驱动下,2018年主要出口至周边国家;俄乌冲突背景下,近两年主要出口至俄罗斯。 电解铝:供需缺口叠加地缘冲突 电解铝进口量显著提升 出口量:常规国标电解铝15%关税,几乎无出口;部分高纯铝享受优惠关税政策,有出口,但整体规模较小; 进口量:2020年之前进口量较小,基本在5~20万吨,进口窗口偶尔打开,保税区铝锭流入;2020年疫情导致内外价差拉大,进口量大幅提升至百万吨水平;2022年之后进口利润收缩,但进口量仍然较高,逻辑和氧化铝出口类似; 进口分国别:2020年进口量主要以临近国家如印度为主;2022年地缘冲突背景下,俄铝进口占比已达85%。 铝材及铝制品:过去十年铝材出口整体呈现增长 出口量:过去十年铝材(初级加工材,非成品)出口量从300~400万吨逐步提升至500~600万吨水平,核心逻辑是海外总需求的增长及中国铝材产能的极速提升;从波动角度,用除汇后的内外铝价比值逆序表征出口利润,拟合度较高; 出口产品:出口量最大的是铝板带产品,其次是铝箔,然后是铝型材,剩余铝管铝丝铝粉等产品合计占比不足5%; 进口量:铝材过去十年进口量相对稳定,基本在30~50万吨波动,但考虑到总需求在持续增长,因此中国铝材进口依赖度在逐年降低; 进口分国别:进口铝材中,占比最大的是铝板带,其次是铝箔,部分高端铝压延产品依然需要进口; 因此,针对铝材,我们重点探究出口量的波动及背后的核心逻辑。 铝材及铝制品:铝板带 出口量及波动:出口量从十年前的100~200万吨提升至近年来的300~400万吨,变化及波动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美国占比先增后降,主因“双反”; 进口量:过去十年进口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但考虑到需求的提升,我过铝板带进口依赖度逐年降低; 进口分国别:主要是韩国日本,部分高端铝材仍依赖进口,例如诺贝丽斯、神户制钢这些企业。 铝材及铝制品:铝型材 出口量及波动:型材过去十年出口量波动较大,主因个别企业行为扰动了数据,剔除扰动后,本质出口总量的变化及年度波动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美国2010年就发起了“双反”,2022年二次终裁;2015~2016出口越南占比超40%; 进口:从十年前的6万降到当前的3万吨,依赖度逐年下降;主要从台湾省、美国进口一些高端的挤压材。 铝材及铝制品:铝箔 出口量及波动:铝箔从十年前的70~80万吨提升至近年来的130~140万吨,变化及波动核心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2017年至今包括欧盟、印度、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多国针对中国铝箔“双反”; 进口方面:从十年前的进口五六万吨到现在的七八万吨,变化不大;分国别也比较稳定,主要从日韩进口。 铝材及铝制品:铝制品 铝制品定义:门窗、锅碗瓢盆、铝罐、铝制结构件等成品制品。 出口量:从十年前的150~200万吨逐步提升至近几年的250~300万吨,波动角度,相对铝材,铝制品年度变化受内外价差的影响在边际上较小,更多是海外实际需求对出口量的影响; 出口分国别:出口集中度较低,且变化不大,主要是美国钢铝关税出台之后占比略有下降,且因为品种繁杂,较少有相关品种被制裁。 铝材及铝制品:铝轮毂 出口量:铝合金轮毂出口量基本在80~100万吨左右波动;轮毂出口的波动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如疫情期间海外整车厂大面积停产;此外,印度、欧盟等均对中国轮毂发起了“双反”,美国钢 铝关税也影响了中国铝轮毂的出口。 出口分国别占比:出口集中度较高,美国、日本市场占比56%,在贸易壁垒限制下,美国占比有所下滑,但仍然最高。 废铝 进口方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进口量:长期来看进口依赖度的下滑是由于中国废铝回收量的提升及体系的逐渐完善支撑的。2014年开始一系列限制政策出台,2018年4月将废五金类等等16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限制类”调入“禁止类”,12月将“其他废铝碎料(760200090)”调整至“限制类”并自2019年7月1日执行。 实操层面:2019年7月之后要批文进口。2020年11月出了新的税则号7602000020(新六类),同时禁止七类进口,除前期批文外。2021年取消批文,仅保留新六类税则号允许进口; 分国别:2018年对美国的第七类废铝碎料加征25%关税(仅针对一般贸易方式)。 未来影响因素:欧盟碳边境调节税 背景:欧盟是中国最大铝材及制品出口市场。202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铝材及制品合计94万吨,占中国出口总量11.3%。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将于2027年正式实施,并将于2026年开始逐渐减少免费配额。铝、水泥、钢铁、电力和化肥等五类产品拟被纳入欧盟碳关税首批征税产品范畴。 被征碳税的数量:过渡期期间,对钢铁、铝等仅覆盖直接排放,过渡期结束前,欧洲委员会将重新评估各个类别的产品排放状况,调整纳入碳关税征收的排放类别。免费配额从2026年到2034年逐步削减为0。 碳税价格:欧盟碳交易所价格。 影响:到2034年免费配额完全取消时,我国铝出口成本预计将增加1412-2219元/吨,碳关税增加的成本占出口价格约7%-11%。 影响:若未来欧洲碳关税延伸至间接碳排放环节,则2034年,火电铝产品碳排放成本预计为7774-11674元/吨,占中国出口铝材价格40%-60%。 对策:原料使用绿电铝(西南水电铝、进口俄铝)。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零碳工厂 论坛 上,浙江佳乐科仪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开发经理许凌懿介绍了当前“能源危机”共识、全球“能源发展”方向以及2023年光伏现状,并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 全球“能源危机”下的电价上涨 近一年来,全球能源市场震荡加剧,爆发了两轮能源危机。2021年冬季集中爆发的第一轮能源危机,主因是能源供需失衡。 2022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与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引爆第二轮全球能源危机。在这两轮能源危机中,欧洲均处于风暴的中心。中国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全球能源的供应短缺和价格飙涨势将威胁到中国的能源安全。 8月中下旬,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四川出现电力缺口,不得不对工业用户进行限电,并波及了部分居民用电。四川此次缺电是短期可控的,但长期看,中国电力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叠加新型电力系统生产和消费双侧面临愈加明显的波动性,未来迎峰度冬、度夏时期如何防止限电,已成为近在眉睫的问题。 这意味着,未来电力危机可能成为常态,需要提前谋划应对,提高电力系统应对极端情况冲击的能力。 全球“能源转型”新态势 近年来在此背景下,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139个国家、116个地区、241个城市、804家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占全球GDP的90%和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8%。 全球碳中和态势下清洁能源转型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方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2 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警示,全球气候变化速度超出之前预期,多个生态领域日益迫近其临界点,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幅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或超过1.5°C,气候危机将使数百万人处于粮食和水资源急剧不安全境地。 各国在实现碳中和的中长期路线图中均将能源部门脱碳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加大清洁能源领域投资来发展风能、太阳能、绿色氢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绿色交通、数字储能技术、工业脱碳技术、可持续基建等绿色产业。 全球“新能源”的导向 零碳已成全球共识,国际能源署提出2050年发电结构提升目标:即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份额由光伏和风电取代(光伏占比38%,风电占比20%),新能源成为未来主导。 电力行业由于产品单一,便于计算,成为国家第一个正式开始执行管控的行业(8大重点管控行业)。 全球能源版图70%份额的国家已宣布碳中和的承诺,约62%来源于清洁能源。 我国政府、大型集团企业纷纷提出明确低碳目标,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 “后疫情时代”经济选择 清洁能源被视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重要绿色引擎。 以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绿色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经济体系的主导因素为复合型危机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应对路径。 由于化石能源消耗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七成以上,因此能源转型的核心是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升能效和电力化水平,追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在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中流砥柱。 全球“新能源”市场细分 从光伏运维细分市场角度来看,当前工业和公用事业市场规模最高。 据调研统计得出,截止到2022年末,全球工业和公用事业光伏运维市场规模达到65亿美元左右,占光伏运维市场总规模的比重约为36.1%;其次为住宅和商业光伏运维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占比约为27.8%,此外其他光伏运维细分市场规模之和共计为65亿美元左右,占比36.1%。 “能源”结构变化 电力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火电装机占比持续下探,已接近50%;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稳步提升,风光能源占比从24.3%提升至29.6%(风电提升1.5%,太阳能提升3.8%)。 “新能源”的市场选择 碳排放管理重点:能源行业与工业领域如果实现了脱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就能取得胜利。 能源和工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光伏能源2022年——制造端表现 2022年,我国光伏制造端各环节发展概况: 多晶硅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63.4%;硅片产量357GW,同比增长57.5%;电池片产量318GW,同比增长60.7%;组件产量288.7GW,同比增长58.8%。 光伏能源2023年上半年 (1)2023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78.42GW,同比增加154%;其中上半年: 集中式新增装机37.46GW,同比增加234%;分布式新增装机40.96GW,同比增加108%;户用新增装机21.52GW,同比增加141%。 (2)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口径装机容量的51.5%。电力数据显示: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为24.7亿千瓦。 分类型看:水电3.8亿千瓦、火电13.5亿千瓦、核电5676万千瓦、风电3.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8亿千瓦。 (3)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十大太阳能发电装机省份分别是: 河北2108万千瓦、青海1918万千瓦、新疆1890万千瓦、宁夏1879万千瓦、内蒙古1675万千瓦、陕西1597万千瓦、甘肃1553万千瓦、贵州1452万千瓦、湖北1437万千瓦、山东1406万千瓦。 (4)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23年上半年为1944万千瓦;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江苏、浙江、山东;前十省份合计1656万千瓦,占到全国新增光伏装机的85%。 光伏能源预测——全球光伏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 再加上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预计全球光伏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 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或将达到230GW,创历史新高。 未来,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快速增长。 光伏能源——政策分析 从政策发展历程来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光伏发电直接或间接相关政策出台,“十四五”以来光伏发电政策落地和见成效。 光伏能源预测 ——未来主力 2019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在第2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发布《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报告认为在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光伏发电将成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发电技术之一。 根据前述国家能源局发布2019年-2022年7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及产业咨询机构艾瑞咨询的预测数据,整理2019-2050年中国电源结构表如下。 预计2050年,光伏发电(即太阳能发电)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源,占比31%。 ——国内光伏 预计2023 年新增装机中,大型地面电站的装机占比将重新超过分布式; 分布式市场方面,整县推进及其他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光伏建设将继续支撑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虽然占比下降,但装机总量仍将呈现上升态势。 “十四五”时期将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格局。随着光伏发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叠加“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以及大基地的开发模式,集中式光伏电站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另外,随着光伏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叠加整县推进政策的推动,分布式项目仍将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 ——2023年预计 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87.4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92.6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发电量为4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9%。 预计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95GW,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87.6GW。 ——光伏产品出口 凭借从硅材料、光伏电池片、组件、光伏辅材、光伏设备及系统集成到光伏产品应用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光伏产品出口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为161.1亿美元,2022年增长至512.5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759亿美元。
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 - SMM铝业 论坛 上,象屿金控集团产业研究部&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监王芮主要分析了我国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进出口表现情况。2022年之前中国氧化铝出口量较低,少量非冶金级;2018年是异动,美国制裁俄铝导致海外氧化铝价格飙涨,内外价差驱动出口量抬升;2022年之后,地缘冲突背景下,中国氧化铝出口大幅提升,但和2018年出口逻辑有本质区别。 中国铝产品进出口概览 铝土矿:中国进口依赖度已近70%,国内储量贫乏且品位较低; 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地缘冲突背景下,出口量增长显著; 电解铝:供需缺口+地缘冲突,进口量显著抬升。 铝土矿:中国铝土矿储量较低 进口依赖度已近70% 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从十年前不到30%到现阶段逼近70%; 基本逻辑:中国铝土矿储量匮乏,占比仅3%左右,但需求占比近60%,且供应不稳定; 进口来源:头部来源国从印尼切换为几内亚; 下游布局:近年来氧化铝厂重点布局沿海地区。 氧化铝:中国产能占比逐年提升 进口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进口量:过去十年,氧化铝进口量整体下滑,进口依赖度有所下降; 进口盈利模拟:进口量基本拟合进口盈亏模型(非真实盈亏,表征内外市场相对强弱关系); 基本逻辑:中国氧化铝产能占比逐年提升,自给能力显著提升甚至已然过剩; 进口分国别:从澳大利亚+印尼进口占比达80%,随着印尼新产能投产,进口占比有所抬升。 氧化铝:地缘冲突背景下 出口量近两年大幅提升 出口量:2022年之前中国氧化铝出口量较低,少量非冶金级;2018年是异动,美国制裁俄铝导致海外氧化铝价格飙涨,内外价差驱动出口量抬升;2022年之后,地缘冲突背景下,中国氧化铝出口大幅提升,但和2018年出口逻辑有本质区别。 出口盈利:简单用进口盈利模拟数据表征出口利润变化,2018年大幅抬升,因此出口量激增;但2022-2023出口利润水平较2018年显著较低,依然大幅提高; 出口分国别:在利润和经济性的驱动下,2018年主要出口至周边国家;俄乌冲突背景下,近两年主要出口至俄罗斯。 电解铝:供需缺口叠加地缘冲突 电解铝进口量显著提升 出口量:常规国标电解铝15%关税,几乎无出口;部分高纯铝享受优惠关税政策,有出口,但整体规模较小; 进口量:2020年之前进口量较小,基本在5~20万吨,进口窗口偶尔打开,保税区铝锭流入;2020年疫情导致内外价差拉大,进口量大幅提升至百万吨水平;2022年之后进口利润收缩,但进口量仍然较高,逻辑和氧化铝出口类似; 进口分国别:2020年进口量主要以临近国家如印度为主;2022年地缘冲突背景下,俄铝进口占比已达85%。 铝材及铝制品:过去十年铝材出口整体呈现增长 出口量:过去十年铝材(初级加工材,非成品)出口量从300~400万吨逐步提升至500~600万吨水平,核心逻辑是海外总需求的增长及中国铝材产能的极速提升;从波动角度,用除汇后的内外铝价比值逆序表征出口利润,拟合度较高; 出口产品:出口量最大的是铝板带产品,其次是铝箔,然后是铝型材,剩余铝管铝丝铝粉等产品合计占比不足5%; 进口量:铝材过去十年进口量相对稳定,基本在30~50万吨波动,但考虑到总需求在持续增长,因此中国铝材进口依赖度在逐年降低; 进口分国别:进口铝材中,占比最大的是铝板带,其次是铝箔,部分高端铝压延产品依然需要进口; 因此,针对铝材,我们重点探究出口量的波动及背后的核心逻辑。 铝材及铝制品:铝板带 出口量及波动:出口量从十年前的100~200万吨提升至近年来的300~400万吨,变化及波动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美国占比先增后降,主因“双反”; 进口量:过去十年进口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但考虑到需求的提升,我过铝板带进口依赖度逐年降低; 进口分国别:主要是韩国日本,部分高端铝材仍依赖进口,例如诺贝丽斯、神户制钢这些企业。 铝材及铝制品:铝型材 出口量及波动:型材过去十年出口量波动较大,主因个别企业行为扰动了数据,剔除扰动后,本质出口总量的变化及年度波动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美国2010年就发起了“双反”,2022年二次终裁;2015~2016出口越南占比超40%; 进口:从十年前的6万降到当前的3万吨,依赖度逐年下降;主要从台湾省、美国进口一些高端的挤压材。 铝材及铝制品:铝箔 出口量及波动:铝箔从十年前的70~80万吨提升至近年来的130~140万吨,变化及波动核心逻辑和前文铝材所述一致; 出口分国别:2017年至今包括欧盟、印度、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多国针对中国铝箔“双反”; 进口方面:从十年前的进口五六万吨到现在的七八万吨,变化不大;分国别也比较稳定,主要从日韩进口。 铝材及铝制品:铝制品 铝制品定义:门窗、锅碗瓢盆、铝罐、铝制结构件等成品制品。 出口量:从十年前的150~200万吨逐步提升至近几年的250~300万吨,波动角度,相对铝材,铝制品年度变化受内外价差的影响在边际上较小,更多是海外实际需求对出口量的影响; 出口分国别:出口集中度较低,且变化不大,主要是美国钢铝关税出台之后占比略有下降,且因为品种繁杂,较少有相关品种被制裁。 铝材及铝制品:铝轮毂 出口量:铝合金轮毂出口量基本在80~100万吨左右波动;轮毂出口的波动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如疫情期间海外整车厂大面积停产;此外,印度、欧盟等均对中国轮毂发起了“双反”,美国钢 铝关税也影响了中国铝轮毂的出口。 出口分国别占比:出口集中度较高,美国、日本市场占比56%,在贸易壁垒限制下,美国占比有所下滑,但仍然最高。 废铝 进口方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进口量:长期来看进口依赖度的下滑是由于中国废铝回收量的提升及体系的逐渐完善支撑的。2014年开始一系列限制政策出台,2018年4月将废五金类等等16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限制类”调入“禁止类”,12月将“其他废铝碎料(760200090)”调整至“限制类”并自2019年7月1日执行。 实操层面:2019年7月之后要批文进口。2020年11月出了新的税则号7602000020(新六类),同时禁止七类进口,除前期批文外。2021年取消批文,仅保留新六类税则号允许进口; 分国别:2018年对美国的第七类废铝碎料加征25%关税(仅针对一般贸易方式)。 未来影响因素:欧盟碳边境调节税 背景:欧盟是中国最大铝材及制品出口市场。202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铝材及制品合计94万吨,占中国出口总量11.3%。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将于2027年正式实施,并将于2026年开始逐渐减少免费配额。铝、水泥、钢铁、电力和化肥等五类产品拟被纳入欧盟碳关税首批征税产品范畴。 被征碳税的数量:过渡期期间,对钢铁、铝等仅覆盖直接排放,过渡期结束前,欧洲委员会将重新评估各个类别的产品排放状况,调整纳入碳关税征收的排放类别。免费配额从2026年到2034年逐步削减为0。 碳税价格:欧盟碳交易所价格。 影响:到2034年免费配额完全取消时,我国铝出口成本预计将增加1412-2219元/吨,碳关税增加的成本占出口价格约7%-11%。 影响:若未来欧洲碳关税延伸至间接碳排放环节,则2034年,火电铝产品碳排放成本预计为7774-11674元/吨,占中国出口铝材价格40%-60%。 对策:原料使用绿电铝(西南水电铝、进口俄铝)。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