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3个
12月12日,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数据均好于10月。 此外,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与10月的9079亿元相比,多增10821亿元,增幅近120%。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也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年底信贷与社融增速将有所改善。 贷款较10月大幅度回升,企业贷款规模恢复较快 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与10月新增的6152亿元人民币贷款相比,多出5948亿元,增长超96%,并且同比少增金额有所收窄。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分部门看,11月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与10月相比,各项数据改善明显,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2807亿元、1037亿元、1771亿元。 “在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优化下,居民短贷环比好转,中长贷较上月明显改善。11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还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仍大,但稳地产政策实质转变下,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温彬说。 值得注意的是,与住户贷款相比,企(事)业单位贷款规模恢复更为迅速。 数据显示,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同样地,相较10月,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少减)4211亿元、1602亿元、2744亿元。 温彬表示,在降准拉动、低基数效应和基建、制造业、地产等重点领域发力下,对公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仍维持较高景气度。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较上月小幅回落。11月底1月期转贴现利率明显走低,但未像10月底再现“零利率”,也反映出本月信贷投放情况平稳,明显好于10月。 “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相对乐观,同比大幅多增3950亿元,政府重点项目的配套融资需求仍然强劲,制造业、绿色行业、科创等领域可能仍有较大的中长期融资需求。与之相比,企业短期信贷略有减少,反映企业扩大生产与投资热情仍然较弱。”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说。 此外,11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99亿元,10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值为1140亿元。 社融环比增幅超一倍 社会融资方面,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不过,与10月的9079亿元相比,多增10821亿元,增幅近120%。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 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对11月社融形成最大拖累,数值录得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温彬分析,11月中下旬债市大幅调整,基准利率快速上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债券取消发行较多。 此外,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净融资分别为1.14万亿元、6520亿元,同比减少(少增)1573亿元、1638亿元,均对11月社融形成压力。 “政府债券方面,尽管11月国债净融资规模高于去年同期,但因10月加发5000亿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11月地方债净融资显著收缩,而去年11月仍为专项债发行高峰期,由此导致11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较大幅度少增。”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今年专项债额度基本用完,债券市场发行节奏仍难恢复,投资者购债积极性较低。未来拓宽企业直融渠道、提高直融比重需要宏观政策的持续支持,如提供担保增强信用、进一步优化债券与股票发行流程、推动利率稳步下行等。”王运金说。 11月社融中,信托贷款表现良好,减少365亿元,同比少减182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0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 “去年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信托贷款压降力度较大,而今年信托贷款压降速度明显放缓。11月新增表外票据融资回正,符合季节性规律。”王青说。 王青进一步表示,11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仍显示地产延续下行、疫情扰动经济运行等因素不利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顺畅修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稳定企业融资需求,可能仍然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市场利率环境。 M2维持高位,或受理财产品赎回影响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 “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下,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2增速。另一方面,稳增长基调下,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财政存款减少3681亿元,环比少增1.51万亿元,助力M2增速维持在高位。”温彬说。 王青分析,11月末M2增速大幅反弹,除了上年同期基数走低因素外,还受到当月受理财产品赎回等影响。“受前期市场利率较快上升、债市波动影响,11月理财产品出现较大规模赎回,带动居民存款规模超季节性上扬。” 数据显示,新增居民存款规模达到2.25万亿,同比多增1.81万亿。 此外,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王青表示,11月楼市销量较10月下滑,直接影响房企销售回款,进而对M1增速形成下拉效应。此外,11月疫情波动仍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不利影响,这也会抑制M1增速。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后续,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温彬说。 王运金表示,11月金融数据与前几个月相比同样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同时也透露出宏观政策在持续发力,但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仍需一个过程。年底稳增长需要继续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着力扩大需求,同时12月的降准也有望推动市场利率继续下行,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预计年底信贷与社融增速将有所改善。 王青预计,下一步政策面或将在引导LPR报价下调、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大对银行年末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等方面发力。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11月M2同比增长12.4% 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 一、广义货币增长12.4%,狭义货币增长4.6%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二、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18.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99亿元。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11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7690亿美元,同比下降19%。当月金融机构外币贷款减少205亿美元,同比多减151亿美元。 三、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6%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3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 11月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8621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当月金融机构外币存款减少20亿美元,同比多减63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61%,同比均明显降低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57.4万亿元,日均成交7.15万亿元。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4731亿元,现券日均成交1.3万亿元,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5.36万亿元。 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5%,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8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61%,比上月高0.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5个百分点。 ▍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初步统计,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0.99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07万亿元,同比下降9.9%;委托贷款余额为1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1%;信托贷款余额为3.82万亿元,同比下降20.6%;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下降13.8%;企业债券余额为31.6万亿元,同比增长6.3%;政府债券余额为59.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从结构看,1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5%,同比高0.4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6%,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3%,同比低0.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1%,同比低0.4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0.8%,同比低0.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2%,同比低0.3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7.5%,同比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1%,同比高0.1个百分点。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初步统计,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157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48亿元,同比多减51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8亿元,同比多减12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65亿元,同比少减182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0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8亿元,同比少506亿元。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
今日,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基数效应、食品价格回落、服务价格涨幅放缓是CPI同比大幅回落的三大因素。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方面,环比微涨0.1%;同比继续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多名业内人士预计,12月CPI同比或将继续保持在温和水平,四季度物价回稳已没有悬念。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见底。 11月CPI同比大幅回落,受三大因素影响 11月份,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 “这表明,9月2.8%的同比涨幅即是全年通胀的高点,四季度物价形势回稳。”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从同比看,C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说。 影响CPI同比的11月食品价格受猪肉、鲜果、粮食等产品价格涨幅下滑影响,其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鲜菜成最大拖累,价格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53个百分点。 “11月CPI同比涨幅收窄,除上年同期基数抬高外,主要原因是本轮猪周期价格转入见顶回落阶段,当月猪肉价格由此前连续7个月的较快上升转入下降。”王青说。 此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由于多地散发疫情,影响人们零售、餐饮、旅游、交通、住宿等方方面面服务需求,拖累服务价格同比涨幅创去年4月以来最低,影响11月CPI涨幅同比回落。 据测算,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1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王青表示,核心CPI连续三个月处在这一明显偏低水平,显示当前整体物价形势稳定。政策面在促消费方面空间较大。年底前后货币、财政政策都具备在稳增长方向适度发力的空间。 “预计12月CPI同比略有回升。主要是散发疫情对内需影响影响预计有所减弱,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可能出现季节性回升;加之基数回落影响;全年CPI同比在2.0%附近。”周茂华说。 11月PPI止住跌势,需求回暖或将继续支撑 11月份,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PPI同比继续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 “面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以及疫情导致的需求不足,国内工业品价格整体偏弱。但受下游生活资料部分产品支撑,11月PPI同比跌幅与上月持平,止住跌势并略好于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周茂华表示,11月PPI同比继续收缩。主要是11月工业购进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叠加去年高基数影响。其中,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收缩是主要拖累,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增速延续上涨走势。 数据显示,11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持平。 “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下滑,主要是国内需求复苏偏弱,企业短期增加原材料库存动力不足,国内保供稳价措施。”周茂华说。 数据显示,PPI同比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7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6个百分点。 “从上下游看,上游价格偏弱主要是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回落。下游价格偏强则一方面是前期上游成本已充分向下传导,另一方面则是刚性需求为主的衣、食、用等工业品需求已逐步回升。未来下游需求回暖或继续支撑PPI水平,叠加去年基数影响,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见底。”温彬说。 周茂华表示,从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反映生活资料生产成本压力有所增加,主要是来自上下游成本转嫁传导,生活资料相关投入成本上升,可能挤压部分中下游企业利润,同时可能出现部分生产成本向终端消费价格传导,需要对潜在通胀风险保持警惕,尤其是海外继续受高通胀困扰。 周茂华预计12月PPI同比有所反弹。“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大宗商品价格整体维持高位窄幅波动,12月PPI同比增速主要受去年基数影响。”
拓展阅读: 国家统计局:11月份PPI同比下降1.3% 环比上涨0.1% 国家统计局:11月份CPI同比上涨1.6% 环比下降0.2%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2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一、 CPI 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 11月份,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因天气条件较好供应充足,价格下降8.3%,降幅比上月扩大3.8个百分点;中央储备猪肉投放工作继续开展,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7%;鲜果价格季节性上涨1.5%。非食品价格继续持平。非食品中,国际油价变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和2.3%;冬装新款上市,服装价格上涨0.4%;受疫情影响,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7.5%和2.9%。 从同比看,C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鸡蛋、鲜果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10.4%、9.6%和8.5%;粮食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上涨3.0%和7.6%,涨幅比上月均有回落;鲜菜价格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8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11.4%、12.3%和4.6%,涨幅均有回落;家庭服务价格上涨2.3%,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6%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9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二、 PPI 环比涨幅回落,同比继续下降 11月份,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继续下降。 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煤炭保供力度加大,供给有所改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0.9%,涨幅回落2.1个百分点。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7%。钢材需求整体仍偏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9%,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此外,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1.6%,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上涨0.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上涨0.3%。 从同比看,PPI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下降的有15个,价格上涨的有25个。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扩大的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6.0%,扩大1.6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3.7%,扩大2.6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收窄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8.7%,收窄2.4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1.5%,收窄5.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0%,收窄1.8个百分点。价格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16.1%,回落4.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7.9%,回落0.8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6.9%,回落1.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上涨1.2%,涨幅扩大0.6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3%的PPI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11月份CPI同比上涨1.6% 环比下降0.2% 202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上涨0.5%。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下降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3.0%,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85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7.6%,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4.4%,影响CPI上涨约0.4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9.9%,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6%,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3.4%,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3.0%,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21.2%,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9%、2.3%和1.5%,教育文化娱乐、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3%、0.5%和0.5%;居住价格下降0.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8.3%,影响CPI下降约0.1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两涨两平三降。其中,衣着、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3%和0.1%;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4%、0.3%和0.1%。 国家统计局:11月份PPI同比下降1.3% 环比上涨0.1% 2022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持平。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7%。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7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3.9%,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0.3%,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9%,衣着价格上涨2.3%,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4%,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1.5%,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6.5%,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4%,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4.1%;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9.5%,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4.3%。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持平,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0.9%,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1%,加工工业价格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持平。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0.6%,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0.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4%,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8%。
2022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持平。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7%。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7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3.9%,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0.3%,加工工业价格下降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9%,衣着价格上涨2.3%,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4%,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1.5%,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6.5%,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4%,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4.1%;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9.5%,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4.3%。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持平,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0.9%,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1%,加工工业价格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持平。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0.6%,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0.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4%,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8%。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1300多个基本分类的工业产品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大类、800多个基本分类的工业产品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涉及全国4万多家工业企业。 4.统计标准 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5.数据说明 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有时会出现合计数据与分类数据高值或低值相同的情况。
202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上涨0.5%。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下降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3.0%,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85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7.6%,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4.4%,影响CPI上涨约0.4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9.9%,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6%,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3.4%,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3.0%,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21.2%,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9%、2.3%和1.5%,教育文化娱乐、衣着、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3%、0.5%和0.5%;居住价格下降0.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8.3%,影响CPI下降约0.1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1.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两涨两平三降。其中,衣着、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3%和0.1%;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4%、0.3%和0.1%。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8大类、268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或从互联网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约500个市县、近10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4.数据说明 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有时会出现合计数据与分类数据高值或低值相同的情况。
根据海关统计快讯数据,2022年11月,我国进口钢材75.2万吨,环比减少2.0万吨,降幅2.6%;均价1739.4美元/吨,环比上涨30.3美元/吨,涨幅1.8%。1-11月累计进口钢材986.7万吨,同比减少340.0万吨,降幅25.6%。 2022年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9884.6万吨,环比增加387.1万吨,增幅4.1%;均价94.3美元/吨,环比下跌2.5美元/吨,跌幅2.6%。1-11月累计进口铁矿石101609.7万吨,同比减少2191.1万吨,降幅2.1%。 2022年11月,我国出口钢材559.0万吨,环比增加40.6万吨,增幅7.8%;均价1315.4美元/吨,环比上涨9.5美元/吨,涨幅0.7%。1-11月累计出口钢材6194.8万吨,同比增加23.6万吨,增幅0.4%。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月销售各类挖掘机23680台,同比增长15.8%,其中国内14398台,同比增长2.74%;出口9282台,同比增长44.4%。 2022年1-11月,共销售挖掘机244477台,同比下降23.3%;其中国内145738台,同比下降43.7%;出口98739台,同比增长64.9%。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2家装载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月销售各类装载机13582台,同比增长36.2%。其中国内市场销量10075台,同比增长43.3%;出口销量3507台,同比增长19.1%。 2022年1-11月,共销售各类装载机114938台,同比下降12.7%。其中国内市场销量75732台,同比下降24.4%;出口销量39206台,同比增长24.6%。 2022年1-11月共销售电动装载机1083台( 3吨1台,5吨1081台,6吨1台),其中11月销售102台。
外汇局12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7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651亿美元,升幅为2.13%。综合来看,外汇储备规模在经历8、9月的“两连降”后,10、11月持续录得增加,回升至3.1万亿美元以上。 外汇局同时指出,今年11月,受全球宏观经济数据、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具体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来看,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财联社记者表示,11月推动外储规模上行的因素在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欧元区10年期公债到期收益率以及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较前值下行,从而推升外汇储备中债券资产价格,利多11月我国外汇储备。 货币方面,11月美元指数开于111.55,但下跌5%收于105.97,且进入12月延续跌势,从而推升了非美资产的美元价格,其中,欧元上涨5.3%,英镑上涨5.1%,日元上涨7.7%,这也利多外汇储备。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步入11月后开启震荡走强,并自3月后首次月线收阳,离岸、在岸人民币于11月期间相较美元分别升值4.12%、3%。 此外,市场人士表示,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形成支撑。同日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11月我国贸易顺差录得698.4亿美元,虽较10月有所收窄,但依旧位于较高位置。 展望下一阶段外储规模,外汇局指出,我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从更长期限来看,郑后成预计,在2023年美国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2023年我国外汇储备大概率高于2022年,且下半年外汇储备大概率高于上半年。 郑后成进一步表示,在当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的背景下,美联储大概率在2023年3季度降息。美联储降息同时利空美元指数以及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进而对下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形成双重利多。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我国经济将继续呈现回稳向好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增长11.9%;进口16.5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按美元计价,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78万亿美元,增长5.9%。其中,出口3.29万亿美元,增长9.1%;进口2.49万亿美元,增长2%;贸易顺差8020.4亿美元,扩大39%。 一般贸易进出口两位数增长。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47万亿元,增长12.4%,占我外贸总值的63.8%,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91万亿元,增长17.2%;进口10.56万亿元,增长6.7%。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7.74万亿元,增长1.3%,占20.2%。其中,出口4.93万亿元,增长3%;进口2.81万亿元,下降1.7%。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4.77万亿元,增长8.4%。其中,出口1.84万亿元,增长12.3%;进口2.93万亿元,增长6.1%。 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前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89万亿元,增长15.5%,占我外贸总值的15.4%。其中,对东盟出口3.42万亿元,增长22.2%;自东盟进口2.47万亿元,增长7.4%;对东盟贸易顺差9541.4亿元,扩大90.4%。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与欧盟贸易总值为5.17万亿元,增长7%,占13.5%。其中,对欧盟出口3.44万亿元,增长14.3%;自欧盟进口1.73万亿元,下降5%;对欧盟贸易顺差1.71万亿元,扩大44%。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与美国贸易总值为4.62万亿元,增长4.8%,占12%。其中,对美国出口3.55万亿元,增长5.8%;自美国进口1.07万亿元,增长1.8%;对美贸易顺差2.48万亿元,扩大7.6%。韩国为我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与韩国贸易总值为2.22万亿元,增长4.7%,占5.8%。其中,对韩国出口9913.9亿元,增长14.7%;自韩国进口1.23万亿元,下降2.1%;对韩贸易逆差2350.5亿元,收窄39.5%。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 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9.41万亿元,增长13.6%,占我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2万亿元,增长18.1%,占出口总值的60.6%;进口6.19万亿元,增长5.1%,占进口总值的37.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7万亿元,下降0.1%,占我外贸总值的33.1%。其中,出口6.87万亿元,增长2.4%;进口5.83万亿元,下降2.8%。国有企业进出口6.15万亿元,增长14.1%,占我外贸总值的16%。其中,出口1.72万亿元,增长9%;进口4.43万亿元,增长16.2%。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万亿元,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7.1%。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45万亿元,下降1.8%;手机8574.2亿元,增长4.2%;汽车3637.6亿元,增长79.3%。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91万亿元,增长9.9%,占17.9%。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07万亿元,增长7.2%;纺织品9058.3亿元,增长7%;塑料制品6521.2亿元,增长13.4%。此外,出口钢材6194.8万吨,增加0.4%;成品油4600.5万吨,减少19.4%;肥料2241.5万吨,减少28.4%。 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0.16亿吨,减少2.1%,进口均价(下同)每吨780.9元,下跌27.8%。同期,进口原油4.6亿吨,减少1.4%,每吨4817.1元,上涨50.3%;煤2.62亿吨,减少10.1%,每吨974.5元,上涨42.9%;天然气9900.6万吨,减少9.7%,每吨4189.1元,上涨51.2%;大豆8052.6万吨,减少8.1%,每吨4459.3元,上涨25.4%;初级形状的塑料2804.1万吨,减少10.4%,每吨1.23万元,上涨6.5%;成品油2312.4万吨,减少7.2%,每吨5064.3元,上涨28.5%。此外,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535.7万吨,增加8.5%,每吨6.18万元,上涨1.2%。同期,进口机电产品6.36万亿元,下降4.7%。其中,集成电路4985.1亿个,减少14.4%,价值2.52万亿元,增长0.6%;汽车(包括底盘)81.4万辆,减少7.4%,价值3277.7亿元,增长1.7%。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