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2个
自今年年初,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首超80%以来,其与三元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就始终保持二八开格局,三月占比更是一度超过83%,风头一时无两。 就在磷酸铁锂电池强势坐稳“头把交椅”的同时,上游材料领域却呈现出“分裂”图景:一边是部分新建或现有磷酸铁锂相关材料项目停工、暂缓的消息频传,另一边则是头部电池厂商的订单公告纷至沓来。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却成为当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最真实的写照。 “停工”与“接单”并行,矛盾? 近日,又有磷酸铁锂项目被叫停! 6月24日晚,川金诺公告,拟将两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尚未投入的募集资金合计45,475.97万元变更至“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投资主体及实施方式、实施地点亦将发生变更。 退出锂电,出海磷化工,川金诺此举,业内众说纷纭。有人持支持观点,认为规避红海市场风险,悬崖勒马磷酸铁锂项目是明智之举;也有人存怀疑态度,认为其或就此错失新能源长期机会,技术储备闲置可能削弱转型潜力。 而对于叫停原因,川金诺自有一套基于成本与技术的现实考量。其表示,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及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公司经过审慎判断,主动控制了产业建设进展,截至目前市场竞争仍旧激烈,且磷酸铁锂属于公司新布局产业,相较于公司传统磷化工产品而言,公司尚缺乏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6月2日,中核钛白也叫停了“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同于川金诺叫停磷酸铁锂项目的原因,中核钛白的理由似乎更出于对产能忧虑。 中核钛白表示,磷酸铁的主要原材料近年来受下游行业大规模扩张、产品地方销售政策等因素影响导致供应紧张,销售价格大幅上涨,项目建成后的原材料供应效率及成本控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低于预期。 数据显示,2024年,中核钛白磷酸铁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不到2%,远低于其钛白粉产品约83%的产能利用率。 不只川金诺和中核钛白,今年以来,金浦钛业还宣布退出百亿级磷酸铁锂相关项目,在此之前,龙佰集团、惠云钛业等多家企业也已先一步叫停了部分磷酸铁锂相关项目。 然而,电池网注意到,与这边叫停项目、退出布局截然不同的是,一位锂电材料业内人士对于当下高端磷酸铁锂生产盛况的描述:“华中地区某头部企业的第四代磷酸铁锂产线都干‘冒烟’了。” 产线连轴转的背后,是部分磷酸铁锂企业接单接到手软。 在战略入股富临精工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后,宁德时代与富临精工在6月再签协议,拟5亿元预付款再锁江西升华磷酸铁锂42万吨。而在此之前,万润新能还接到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大单,约定2025年5月-2030年预计总供货量约132.31万吨;龙蟠科技亦与宁德时代签订年度采购协议,约定2025年度采购上限设为70亿元。 除了宁德时代,今年1月、5月和6月,龙蟠科技还先后收到Blue Oval(福特电池工厂)、楚能新能源和Eve Energy磷酸铁锂5年采购大单,后面两家合同总销售均预计超50亿元;4月,丰元股份还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就2025-2028年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采购、共同开发等事宜构建稳定、互信、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困局”与“突围”选择,分化? 一边忙停项目,一边频接大单!市场为何在同一赛道内演绎出如此割裂的景象? 看似矛盾的表象之下,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正在磷酸铁锂赛道持续演化。 受益于前些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各路资本疯狂涌入磷酸铁锂赛道,在大量新玩家加入下,规划产能迅速膨胀,远超实际需求增速。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速逐步回归理性(尽管仍保持较高增长),叠加储能市场放量节奏的波动,前期过度扩张的产能开始面临消化难题。 供给远大于需求,导致整体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价格战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当碳酸锂吨价从60万元的高位暴跌至6万元时代,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也同步大幅下挫,激烈竞争下,企业利润被极度压缩。 据各大公司此前发布的财报,2024年,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龙蟠科技营收悉数下降,湖南裕能是四家公司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公司,但净利润同比大降62.4%,其余三家公司亏损,但同比亏损收窄。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 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 》的一组数据也可佐证:2024年,中国正极材料的行业总产值为2096.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9%,相对于2022年的行业产值高点已经腰斩。 EVTank分析,由于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值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许多新进入者因高成本产能缺乏竞争力而被迫停工或退出,川金诺、中核钛白、金浦钛业等就属于这类企业。 而当这部分玩家在磷酸铁锂成本线边缘挣扎徘徊时,头部厂商们却已凭借技术迭代构筑起了“抗寒壁垒”。 龙蟠科技推出的第四代高压实铁锂产品,压实密度大于2.6g/cm³,通过“一次烧结”工艺,大幅降低能耗和生产周期,公司已将提高该产品比例列为2025年重点,视其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富临精工高压密磷酸铁锂快充产品凭借性能优势,从第二季度开始实现满产满销,全年整体产能、产量及装车量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回升,磷酸铁锂销售收入随之增加;湖南裕能第四代高压实高容量磷酸铁锂已实现量产,第五代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正转批量试产;德方纳米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已经实现批量出货,超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验证进展顺利…… 高压实密度产品对技术积淀要求较高,目前仅有头部几家企业实现批量出货,多家券商机构纷纷预测,2025年磷酸铁锂市场将进一步向头部和低成本企业集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优质产能,外加规模优势,磷酸铁锂赛道头部企业能够获得并消化大量订单,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下,也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进入2025年,大单长单不断背后,也均是磷酸铁锂头部企业的优势显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磷酸铁锂赛道订单繁荣背后,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结构性繁荣。 结语: 综合来看,磷酸铁锂市场的“自相矛盾”,其实是产业从疯狂的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阵痛期缩影:一边是落后产能的黯然退场,一边是优质产能的订单充盈,这种分化在残酷的竞争法则下日益清晰,市场正挥舞着无形之手,推动资源向高技术、强规模的头部企业加速集中。 未来格局也早可预见,唯有真正掌握核心科技、拥有规模优势并能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最终成为市场整合的受益者。 其实,不只磷酸铁锂赛道,在这场涉及锂电全产业链的淘汰赛中,任何参与者都没有侥幸,要么在技术迭代中向上攀登,要么在产能过剩的泥沼中沉没。
6月24日,川金诺发布公告称,根据该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和现阶段发展需求,经谨慎研究和论证分析,该公司拟将“5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磷酸铁及配套60万吨/年硫磺制酸项目”“广西川金诺新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尚未投入的募集资金合计约4.55亿元,变更至“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 “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将投资建设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30万吨工业湿法粗磷酸、15万吨52%磷酸、30万吨磷酸一铵、2万吨氟硅酸钠项目,同时投资主体及实施方式、实施地点亦将发生变更。 “公司原募投项目产品为电池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后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及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经过审慎判断,主动控制了项目建设进展。”川金诺表示,磷酸铁锂属于该公司新布局产业,相较于该公司传统磷化工产品而言,尚缺乏竞争优势。 与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铁锂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长等优势。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相对较低,能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使电动汽车价格更具竞争力,从而推动市场需求增长。同时,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好,安全性表现出色,能增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的信心。 不过,近年来磷酸铁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业内专业人士表示,行业经历过去几年的大规模产能扩张,虽然市场对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但是行业整体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目前,磷酸铁锂行业企业整体盈利处于低位。川金诺此次变更项目资金使用用途,悬崖勒马磷酸铁锂项目也是明智之举。 据了解,川金诺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磷矿进口商之一,其广西防城港基地每年从海外进口磷矿超50万吨,其中埃及是该公司的主要原材料来源地。埃及磷矿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近30亿吨,排名世界第三。川金诺表示,该公司选址埃及,能够节省原材料进口环节中间成本,优化该公司成本结构。
近日,据开阳县人民政府网消息,贵州安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正式公示。 信息显示,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硒城街道白安营村,总投资40亿元,将分区建设。其中,A区产能为3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12条生产线,投资14亿元(本次环评);B区产能为15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5条生产线,投资10亿元(另做环评)。 项目建设单位为贵州安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为安达科技(830809)全资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安达科技是一家以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为核心产品的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商,是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据安达科技年报信息,截至2024年年末,安达科技已具备15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和30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将形成39万吨/年磷酸铁锂、45万吨/年前驱体及1.5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的生产规模,产能的提升与产品的多元化将有效提升公司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在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安达科技介绍,比亚迪(002594)持有公司股份1185.77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97%,是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公司自2011年从传统的磷化工转型至锂电池材料行业以来,比亚迪一直是公司的重要客户。2023年以来,由于磷酸铁锂行业阶段性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行业普遍大幅亏损。公司始终贯彻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理念,持续不断研发新产品,并通过提质、降本等策略提升生产效率。随着产能过剩的局面逐步缓和,公司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毛利率水平也在逐步改善。 安达科技表示,公司从4月开始,产线基本处于满产阶段,订单量基本饱和。第二季度,公司各月的产销计划为8000-12000吨/月。
6月24日晚,川金诺(300505)公告称,根据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和现阶段发展需求,经谨慎研究和论证分析,公司拟将两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尚未投入的募集资金合计45,475.97万元变更至“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投资主体及实施方式、实施地点亦将发生变更。 川金诺表示,公司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保持对磷酸铁锂及前驱体等电池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相关技术突破,为公司向电池材料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基于对当时的国家政策、市场环境、技术储备等综合评估后,川金诺拟在广西基地实施5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磷酸铁及配套60万吨/年硫磺制酸项目、广西川金诺新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工程)。 资料显示,川金诺作为磷化工企业,在磷矿——磷酸——净化磷酸产业链上具备多年的技术积累,建立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西川金诺化工有限公司的10万吨/年净化磷酸于2022年3月投产,而净化磷酸可以作为制备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原材料,使公司在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生产上具备较大的优势。 不过,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及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川金诺经过审慎判断,主动控制了产业建设进展,截至目前市场竞争仍旧激烈,且磷酸铁锂属于公司新布局产业,相较于公司传统磷化工产品而言,公司尚缺乏竞争优势。 因此,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川金诺拟将募集资金变更至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用于建设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30万吨工业湿法粗磷酸、15万吨52%磷酸、30万吨磷酸一铵、2万吨氟硅酸钠项目,原募投项目待市场供需更有益于项目情况时再以自有资金适时启动建设。 据悉,2025年一季度,川金诺实现收入7.21亿元,归母净利润7202万元。
6月3日,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德州德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废旧动力电池拆解和规范化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的公示。 该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建设地点位于德州市德城区。项目将新建1条电池包梯次利用生产线,1条磷酸铁锂电池破碎打粉生产线,1条湿法回收碳酸锂生产线。项目将主要购置众多专业生产设备,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包进行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10万吨,实现年梯次利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包约7.1万吨,破碎湿法回收处理后年回收碳酸锂约1300吨,年产元明粉约1万吨、铜粉约1800吨、铝粉约4000吨。
6月3日,湖南裕能(301358)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准备向不超过35名发行对象筹集不超过48亿元,其中39亿元用于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年产7.5万吨超长循环磷酸铁锂项目、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的资本性支出,上述项目基本预备费和铺底流动资金由公司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解决,不涉及本次募集资金;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比不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电池网注意到,本次募资始于2023年8月,当时湖南裕能的计划是募资65亿元。在2024年12月,湖南裕能对此前的定增预案进行了修改,将募集金额由65亿元下调17亿元,至48亿元。 据悉,湖南裕能前次募投项目(含超募)包括在四川基地新建合计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在贵州基地新建合计22.5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及20万吨磷酸铁产能,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湖南裕能表示,相比于前次募投项目,本次募投项目具有丰富产品矩阵、加强一体化布局特点。 通过实施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湖南裕能将新增磷酸盐正极材料产能,并兼容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的生产需求。磷酸锰铁锂为磷酸铁锂的延伸和升级产品,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磷酸铁锂的主要优点,有助于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同时项目可兼容各类磷酸盐正极材料生产,有利于灵活应对市场需求,提高产能利用率;通过年产7.5万吨超长循环磷酸铁锂项目,公司能够增加更贴合储能需求的产品供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爆发式增长的储能市场发展机遇。 通过实施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湖南裕能将进一步推进“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增加磷酸铁产能,保证核心原材料较高的自供比例,提高产品一致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综上来看,本次募投项目有助于湖南裕能有序和高质量地扩大产能规模,满足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加强一体化布局,强化公司市场竞争优势,稳固公司行业领先地位,对公司打造行业一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湖南裕能深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等众多知名的锂电池厂商。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到242.7万吨,同比增长48.2%,总体市场规模达到970.8亿元,同比下滑30.3%。其中,湖南裕能以接近70万吨的出货量排名第一,总体市场份额高达28.8%。
据楚能新能源消息,5月22日,楚能新能源与常州锂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楚能新能源全球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常州锂源累计采购约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作规模约50亿元。同时,双方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共同推进多元化、高质量、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迭代和量产导入,共同开拓新能源市场。 楚能新能源表示,双方携手以材料创新为支点,撬动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与经济性的三角平衡,让高性能新能源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向价值重构的跨越。 电池网注意到,除了磷酸铁锂领域,楚能新能源近日还不断派发采购订单。 5月20日,楚能新能源与江苏瑞德丰在楚能新能源全球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在未来五年向江苏瑞德丰采购约2.5亿套结构件,采购金额约30亿元。双方研究院将成立联合研发小组,推进高能量密度电池及超快充技术的研发与量产应用。 4月27日,楚能新能源还与华创新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锂电铜箔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在未来5年内,华创新材将向楚能新能源供应15万吨锂电铜箔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储能电池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中,楚能新能源位列第9名,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中创新航、海辰储能、赣锋锂业、鹏辉能源同期上榜。 上榜信息显示,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用户提供一流的整体式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目前已自主创新研发40多款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模组PACK产品。公司江夏、孝感、宜昌三大基地已全部投产,形成超过100GWh产能。公司储能客户包含中能建、国家电投、华润集团、三峡能源、金风科技、中车株洲、融合元储、阿特斯、许继集团、Ever Energy、Bison Energy等。 自成立以来,楚能新能源无论是产品、产能还是业务都增长迅速,是当年跨界进入储能电池领域少数成功的企业之一。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路线调整、成本压力驱动、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中国供应链主导权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磷酸铁锂开启“爆单潮”,粗略估算,订单金额达数百亿元。 订单全球回暖,巨头频频锁单磷酸铁锂 在正极材料领域, 5月19日,万润新能公告,获宁德时代磷酸铁锂5年大单,2025年5月—2030年预计总供货量约132.31万吨。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订单是磷酸铁锂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采购协议,标志着头部电池厂商对磷酸铁锂技术的长期看好。万润新能此次未公布订单金额,当前,储能型磷酸铁锂均价约3.2万元/吨,动力型磷酸铁锂均价约3.4万元/吨,据此估算,此次订单的总价将超423亿元。 5月9日,龙蟠科技与楚能新能源签署50亿元销售合同,自2025至2029年间,预计将销售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同总销售金额预计超过50亿元。 4月14日,丰元股份公告,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就2025-2028年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采购、共同开发等事宜构建稳定、互信、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1月,龙蟠科技签下Blue Oval(福特电池工厂)大单,自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Blue Oval提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当月,龙蟠科技还与宁德时代签订正极材料年度采购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购上限设70亿元。 而在2024年12月,龙蟠科技与LGES签署补充协议,约定在2024年至2028年期间,合计向后者供应磷酸铁锂产品的数量由16万吨上调至26万吨。 在电池领域, 2025年2月,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签订5年供货协议,锁定2026年至2030年磷酸铁锂电池稳定供应。近期,宁德时代又宣布与本田中国签署深化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磷酸铁锂电池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升级合作。 除了福特与本田,大众汽车、Stellantis、宝马、戴姆勒、现代等多家国际主流车企均已明确导入磷酸铁锂电池。 其中,大众汽车集团在5月份刚刚宣布,从2026年开始,其所有电动车型将逐步迁移到一个名为MEB Plus的升级版平台,并全面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市场渗透方面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409.0GWh,占总装车量74.6%;2025年1-4月,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50.0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88.0%。 而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已超过90%,成为储能电池的主流选择。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达92.5%。 价格有望维稳,技术迭代引领高端化竞争 另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到242.7万吨,同比增长48.2%。 但由于价格大幅下跌,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总体市场规模为970.8亿元,同比下滑30.3%。 随着需求的回暖,2025年以来,相较于2024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略有回升,部分磷酸铁锂材料厂商及机构预期加工费上调,但供需结构整体无明显变量,下游观望情绪浓厚。 “我觉得今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总体将保持平稳,不会出现过去两年大涨大跌的现象,长期趋势还是稳中有降”,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告诉电池网,“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看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碳酸锂大幅涨价的可能性不大,难以支撑磷酸铁锂价格上行;二是市场供需关系,目前磷酸铁锂整体产能还是过剩的,涨价动力不足。” 综合多家报价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进一步滑落至6.3万元/吨左右,碳酸锂价格筑底,磷酸铁锂价格难涨。 吴辉同时还强调,磷酸铁锂企业目前业绩普遍承压,价格下跌的空间同样也不大。 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T0P5公司中,上市公司有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和龙蟠科技。 据各大公司此前发布的财报,2024年,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龙蟠科技营收悉数下降,湖南裕能是四家公司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公司,但净利润同比大降62.4%,其余三家公司亏损,但同比亏损收窄。 2025年一季度,上述四家公司营收均实现增长,但湖南裕能净利同比下降40.56%,德方纳米和龙蟠科技同比减亏,万润新能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此外,2024年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已有所下滑,特别是在磷酸铁锂领域,全行业CR10的数值为79.5%,比2023年下降10.1个百分点,主要因新进入者增加及储能市场需求推动二三梯队企业产能释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预计2025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以宁德时代神行 Plus、比亚迪闪充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高性能快充磷酸铁锂电池陆续发布,为提升竞争力,头部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纷纷优化产品结构,加速推进高压实密度、快充性能、超长循环寿命的新型号磷酸铁锂等新产品应用。 其中,湖南裕能CN-5系列(兼具长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优异)、YN-9 系列(高功率输出和快速充放电)和 YN-13系列(超高压实和高容量)在公司2025年一季度产品销量占比已提升至约37%。 万润新能中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目前验证进展顺利,公司将加速放量进程。 德方纳米的第四代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超高压密新产品验证进展顺利。 龙蟠科技推出的4代一烧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目前公司和头部的客户均在进行产品的验证测试工作,预计会在下半年逐步开始放量。 结语: 当下,磷酸铁锂订单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其核心推动力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储能市场需求的扩容。与此同时,当前磷酸铁锂产业已进入结构性分化阶段,企业的技术迭代效率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突破产能过剩困局的核心突围点。 从产业演进视角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正朝着高压实密度、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以及低成本的方向加速演进。在此形势下,企业唯有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全力突破高端产品技术瓶颈,形成技术研发、产品矩阵、成本控制的多维竞争力,方能在行业洗牌周期中实现价值跃升。
近日,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田中国”)与宁德时代正式签订深化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已有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在新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以创新驱动产品技术升级,为用户体验革新注入新动能。 据悉,作为本次深化合作的重点,双方将进一步在磷酸铁锂电池、CTB(Cell to Body)集成技术、供应链优化、12V与混合动力电池研发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升级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 未来,本田中国与宁德时代还将继续探索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执行役常务五十岚雅行之前曾表示:“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本田必须借助中国本土优秀企业的力量,以中国速度来推动转型。” 不同于以往的保守策略,本田现在正主动将智能驾驶、AI大模型、电池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主导权部分交予中国科技公司。 2025上海车展期间,本田已经宣布将与中国本土优秀企业Momenta、深度求索(DeepSeek)、宁德时代深度携手,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开启Honda智电时代新篇章。 2024年以来,日系三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下滑,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品牌均面临新能源渗透率不足、智能化响应滞后的压力。 目前,本田正加速穿越这段转型阵痛期。今年4月,本田中国终端销量达43689辆,1—4月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这一成绩在日系品牌整体式微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日系车4月在华市场份额降至15.2%,创十年新低,本田却通过电动化转型稳住了阵脚。
来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融媒体中心的消息显示,5月10日,浙江嘉兴奥力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奥力弗光伏)2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制造项目在五大连池市经济开发区奠基。 据悉,该项目投资7.8亿元,目标今年10月底投产,项目投资方奥力弗光伏成立于2008年7月,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