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7.0% 指数回落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7.0% 2022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12月份,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有所下降,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7.0%、41.6%和42.6%,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低于上月 12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7.0%,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 (一)产需两端有所下降。疫情对企业产需、人员到岗、物流配送带来较大影响。12月份,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反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为56.3%,高于上月15.5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4.6%和43.9%,低于上月3.2和2.5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活动继续放缓,产品订货量有所下降。同时,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降至40.1%,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人力不足,配送时间有所延长。 (二)价格指数均有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1.6%,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出厂价格指数为49.0%,高于上月1.6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有所收窄。本月不同行业价格走势差异明显,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低于45.0%,企业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价格均较上月有所下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55.0%以上高位,价格上涨明显。 (三)从业人员指数继续下降。受疫情短期影响,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从业人员指数降至44.8%,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下拉本月制造业PMI 0.5个百分点。同时,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企业比重高于上月6.5个百分点。 (四)民生相关行业PMI继续扩张。本月制造业PMI虽有所回落,但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PMI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调查中多数企业认为,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后期市场走势有望回暖。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落。 (一)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12月份,调查的服务业企业中反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升至61.3%,高于上月10.0个百分点。商务活动指数降至39.4%,低于上月5.7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收缩区间,其中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35.0%,行业业务总量明显回落。随着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十条措施等政策落地生效,加之春节临近,国内及国际客运航班执飞量均明显恢复,航空运输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继续位于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稳定增长。 (二)建筑业保持扩张。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建筑业总体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1%,连续11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带动下,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保持较快施工进度。 三、综合 PMI 产出指数有所下降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4.6%和41.6%。 1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较上月有所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46.4%和44.7%,比上月下降0.8、1.7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4.6%,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落。 新订单指数为43.9%,比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减少。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有所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4.8%,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0.1%,比上月下降6.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延长。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9.4%,比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2.0%以上景气区间;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5.0%。 新订单指数为39.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37.4%,比上月下降4.0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2.9%,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7%,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2.4%,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 PMI 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2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3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7.0%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较上月有所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46.4%和44.7%,比上月下降0.8、1.7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4.6%,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落。 新订单指数为43.9%,比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减少。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有所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4.8%,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0.1%,比上月下降6.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延长。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9.4%,比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2.0%以上景气区间;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5.0%。 新订单指数为39.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37.4%,比上月下降4.0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2.9%,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7%,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2.4%,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 PMI 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2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3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 国家统计局解读:11月市场销售受疫情短期冲击明显 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拓展阅读:国家统计局: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9%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11月份消费市场明显承压,市场销售降幅有所扩大。但线上消费较快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部分升级类消费好于整体,超市和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平稳增长。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购物方式网络化趋势进一步强化,消费市场发展韧性将持续显现。 一、疫情对消费市场短期扰动影响明显 11月份本土疫情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非必需类商品销售和聚集型消费受到明显冲击。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其中,商品零售下降5.6%。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销售下降,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4.2%和1.6%。同时,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到较大冲击,11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4%。 二、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 网上零售占比持续提升。1—11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其中,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类和用类商品网上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5.1%和6.1%。 网络购物带动快递等行业较快增长。据国家邮政局测算,11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1.2%;受“双11”网购促销带动,11月1日—11日快递包裹处理量超42亿件,日均处理量超3.8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3倍。同时,网络消费、线上服务等带动信息服务类消费较快增长。 三、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 必需类商品销售良好。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和8.3%,增速明显快于商品零售整体水平。1—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5%、5.3%和3.5%,增速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6.4、3.2和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9.2%,增速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7.1个百分点。 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好于整体。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同比保持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4个百分点。1—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7%和4.9%,增速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3.6和2.8个百分点。 四、部分线下零售业态保持增长 1—11月份,在实体店铺零售中,生活必需品供应更为集中的便利店、食杂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3%和3.5%,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高2.2和1.4个百分点;自助式消费较多的超市、仓储会员店零售额分别增长3.1%和10.3%,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高1.0和8.2个百分点。 11月份市场销售承压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消费市场提质增效态势没有改变。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销售有望稳步恢复。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下降6.1%。 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8490亿元,下降0.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1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204亿元,同比下降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11亿元,下降5.2%。1—11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5853亿元,同比下降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337亿元,增长0.2%。      按消费类型分,11月份,商品零售34180亿元,同比下降5.6%;餐饮收入4435亿元,下降8.4%。1—11月份,商品零售359406亿元,同比增长0.5%;餐饮收入39784亿元,下降5.4%。 按零售业态分,1—11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1%、4.3%、3.6%,专卖店与去年基本持平,百货店下降8.0%。 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2458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98亿元,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1%、3.4%、6.1%。 附注 1.指标解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统计范围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3.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个体户)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企业(单位、个体户)进行抽样调查。 4.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21年10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2年10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 11月CPI同比大幅回落 三大因素促物价走稳 PPI止住跌势 增速大概率已见底

    今日,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基数效应、食品价格回落、服务价格涨幅放缓是CPI同比大幅回落的三大因素。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方面,环比微涨0.1%;同比继续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多名业内人士预计,12月CPI同比或将继续保持在温和水平,四季度物价回稳已没有悬念。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见底。 11月CPI同比大幅回落,受三大因素影响 11月份,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 “这表明,9月2.8%的同比涨幅即是全年通胀的高点,四季度物价形势回稳。”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从同比看,C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说。 影响CPI同比的11月食品价格受猪肉、鲜果、粮食等产品价格涨幅下滑影响,其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鲜菜成最大拖累,价格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53个百分点。 “11月CPI同比涨幅收窄,除上年同期基数抬高外,主要原因是本轮猪周期价格转入见顶回落阶段,当月猪肉价格由此前连续7个月的较快上升转入下降。”王青说。 此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由于多地散发疫情,影响人们零售、餐饮、旅游、交通、住宿等方方面面服务需求,拖累服务价格同比涨幅创去年4月以来最低,影响11月CPI涨幅同比回落。 据测算,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1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王青表示,核心CPI连续三个月处在这一明显偏低水平,显示当前整体物价形势稳定。政策面在促消费方面空间较大。年底前后货币、财政政策都具备在稳增长方向适度发力的空间。 “预计12月CPI同比略有回升。主要是散发疫情对内需影响影响预计有所减弱,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可能出现季节性回升;加之基数回落影响;全年CPI同比在2.0%附近。”周茂华说。 11月PPI止住跌势,需求回暖或将继续支撑 11月份,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PPI同比继续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 “面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以及疫情导致的需求不足,国内工业品价格整体偏弱。但受下游生活资料部分产品支撑,11月PPI同比跌幅与上月持平,止住跌势并略好于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周茂华表示,11月PPI同比继续收缩。主要是11月工业购进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叠加去年高基数影响。其中,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收缩是主要拖累,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增速延续上涨走势。 数据显示,11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持平。 “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下滑,主要是国内需求复苏偏弱,企业短期增加原材料库存动力不足,国内保供稳价措施。”周茂华说。 数据显示,PPI同比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7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6个百分点。 “从上下游看,上游价格偏弱主要是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回落。下游价格偏强则一方面是前期上游成本已充分向下传导,另一方面则是刚性需求为主的衣、食、用等工业品需求已逐步回升。未来下游需求回暖或继续支撑PPI水平,叠加去年基数影响,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见底。”温彬说。 周茂华表示,从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反映生活资料生产成本压力有所增加,主要是来自上下游成本转嫁传导,生活资料相关投入成本上升,可能挤压部分中下游企业利润,同时可能出现部分生产成本向终端消费价格传导,需要对潜在通胀风险保持警惕,尤其是海外继续受高通胀困扰。 周茂华预计12月PPI同比有所反弹。“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大宗商品价格整体维持高位窄幅波动,12月PPI同比增速主要受去年基数影响。”

  • 供需放缓11月制造业PMI持续下降 但疫情冲击弱于二季度 12月有望边际改善

    今日,最新一期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8.0%,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6.7%和47.1%,低于上月2.0和1.9个百分点。 “11月份,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回落,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接下来稳增长政策还有发力空间。如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2月制造业PMI有望转入低位反弹过程,总体上看,本轮疫情对四季度经济运行的冲击程度将明显低于二季度。 制造业PMI继续回落,供需放缓,价格指数下降 11月份,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生产活动有所放缓,产品订货量减少。产需两端继续放缓。 从数据表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其中,生产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新订单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均有所回落。 “11月供需两端有所放缓,主要是受多点散发疫情干扰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对内需构成抑制;同时,从国内制造业新订单及近期海外主要经济体PMI指数看,海外需求趋缓迹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王青表示,11月制造业供需两端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还包括楼市继续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投资、涉房消费下滑,也会对制造业乃至服务业PMI指数形成一定不利影响。 此外,11月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物流运输不畅和上下游企业生产活动受限等因素影响,供应商交货时间滞后和客户订单减少等情况有所增加。”赵庆河说。 价格方面,1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7%,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收窄;出厂价格指数为47.4%,低于上月1.3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落。 “两项价格指数在收缩区间下行,主要源于当月国际原油价格稳中略降,11月上中旬,钢铁、煤炭等主要工业品价格环比走低。不过预计,受上年同期价格基数剧烈下沉影响,11月PPI同比降幅会有所收窄。”王青说。 周茂华分析,由于需求放缓、散发疫情干扰影响了市场预期,11月企业经营预期指数有所波动。 数据显示,11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48.9%,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市场预期波动加大,制造业市场预期总体有所回落。从行业看,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低于43.0%,企业信心不足。 本月制造业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行业保持扩张。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PMI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市场需求保持增长,企业对行业发展较为乐观。 “需要指出的是,在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出台、疫情应对经验积累的背景下,当前各地运输物流基本保持畅通,生产和投资活动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由此,本轮疫情对制造业景气度的冲击弱于4月的上一轮疫情高峰时期。”王青表示。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指数为47.4%,低于11月。 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疫情冲击或将弱于二季度 数据显示,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走低。 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45.1%,低于上月1.9个百分点,服务业恢复有所放缓。然而,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4%,连续6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非制造业指数明显收缩,主要是区域散发疫情对服务业行业构成明显抑制作用;抵消了建筑业活动强劲扩张表现。”周茂华说。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处于很高景气水平,表明当前基建投资稳增长力度较大,有效对冲了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王青表示。 王青判断,四季度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两位数增长水平,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全口径)将达到13.0%左右,远高于去年全年0.2%的增长水平,将拉动今年GDP增速加快大约1个百分点,从而在今年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支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收缩区间。其中,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8.0%。在“双十一”促销活动带动下,快递需求量明显上升,邮政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4%,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此外,1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7.1%,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放缓。 周茂华表示,整体看,近两个月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经济复苏基础仍不够牢固,随着国内精准防疫精准、科学落地,散发疫情影响经济活动抑制有望减弱。国内纾困助企、稳投资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显效,预计12月制造业与服务业可能出现边际上改善。 王青判断,接下来稳增长政策还有发力空间。“如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2月制造业PMI有望转入低位反弹过程,服务业PMI也将有所改善。总体上看,本轮疫情对四季度经济运行的冲击程度将明显低于二季度。”

  • 国家统计局:1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回落

    2022年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11月份,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回落,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8.0%、46.7%和47.1%,低于上月1.2、2.0和1.9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行 1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8.0%,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一)产需两端继续放缓。11月份,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生产活动有所放缓,产品订货量减少。生产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新订单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均有所回落。同时,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降至46.7%,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物流运输不畅和上下游企业生产活动受限等因素影响,供应商交货时间滞后和客户订单减少等情况有所增加。 (二)价格指数有所下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7%,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收窄;出厂价格指数为47.4%,低于上月1.3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落。从行业情况看,受市场需求走低等因素影响,以生产基础性原材料为主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回落幅度较大;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仍位于55.0%以上高位。 (三)不同规模企业PMI均回落。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降1.0、0.8和2.6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占比均有所上升,其中小型企业的占比分别为46.0%和58.8%,比上月上升0.8和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更大。 (四)市场预期波动加大。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48.9%,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预期总体有所回落。从行业看,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低于43.0%,企业信心不足。 本月制造业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但仍有部分行业保持扩张,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PMI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市场需求保持增长,企业对行业发展较为乐观。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走低 1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走低。 (一)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11月份,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市场活跃度降低,服务业恢复有所放缓。商务活动指数降至45.1%,低于上月1.9个百分点。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收缩区间,其中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8.0%,行业业务总量明显回落。在“双十一”促销活动带动下,快递需求量明显上升,邮政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4%,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金融行业均高于57.0%,业务总量较快增长,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1%,其中批发、铁路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恢复发展保持信心。 (二)建筑业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4%,连续6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3%,高于上月1.5个百分点,企业施工进度有所加快。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6%,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发展预期总体保持乐观。 三、综合 PMI 产出指数有所回落 1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7.1%,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7.8%和46.7%。 》拓展阅读:国家统计局: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2022年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较上月有所下降。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降1.0、0.8和2.6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继续放缓。 新订单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回落。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7.4%,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放慢。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4%,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5.1%,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邮政、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8.0%。 新订单指数为42.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1.4%,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9%,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3.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3%,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5.5%,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持续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7.1%,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2%,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1%,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但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谨慎乐观。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6%,比上月下降4.6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1%,比上月下降3.6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 PMI 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7.1%,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放缓。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2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3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 国家统计局:1—10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结构继续改善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企业营收保持较快增长,利润同比下降。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由涨转降等因素影响,企业营收增速较1—9月份有所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0%,降幅较1—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 二是装备制造业利润明显回升。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9月份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10月份当月利润增长25.9%,实现快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优化,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2.2%,较1—2月份提高7.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全部8个大类行业利润均较1—9月份改善。电气机械行业受新能源产业带动,利润大幅增长29.0%,增速加快3.7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行业利润增长13.7%,增速加快4.2个百分点;随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汽车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带动行业利润增长0.8%,今年以来累计利润首次由降转增。 三是电热气水业利润增长加快。1—10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在1—9月份由负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10.6个百分点。其中,随着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成本压力趋缓,利润同比增长28.1%,增速较1—9月份加快16.7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0个百分点,较1—9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是拉动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最多的行业。 四是外资和中小企业利润有所改善。1—10月份,随着稳外资政策持续发力,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同比降幅较1—9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改善。从当月看,10月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4%。今年以来,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有关政策落地见效,1—10月份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持续保持增长。 总体看,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结构继续改善,部分中下游行业利润回升明显。但也要看到,近期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工业企业效益恢复面临较大压力。下一步,要深入贯彻党的大会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加快释放消费需求,落实落细惠企纾困政策,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拓展阅读:国家统计局: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0% 国家统计局: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0%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768.2亿元,同比下降3.0%(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48.9亿元,同比增长1.1%;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877.4亿元,下降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17.2亿元,下降7.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641.2亿元,下降8.1%。 1—10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3943.0亿元,同比增长60.4%;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1739.3亿元,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5.9亿元,增长15.5%。 1—10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个行业下降。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0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9.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1%,汽车制造业增长0.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3%,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6%,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3.3%,纺织业下降1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0.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7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2.7%。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发生营业成本94.84万亿元,增长8.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4%,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 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5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负债合计87.57万亿元,增长9.4%;所有者权益合计66.58万亿元,增长8.5%;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产成品存货6.10万亿元,增长12.6%。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84元,同比增加1.0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91元,同比减少0.50元。 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0.5元,同比减少1.8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8.7万元,同比增加14.8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2天,同比增加0.9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6天,同比增加3.1天。 附注 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 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 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18、在主要分组中,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企业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或与港澳台资)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及外资(或港澳台资)的股东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等。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 三、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四、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五、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 欧元区11月综合PMI优于预期 市场衰退担忧小幅缓解

    标普全球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衡量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的PMI指标在11月份意外上升。尽管该数据仍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欧元区19国经济正在陷入衰退,但也提供了一些缓冲空间,使得市场认为欧元区的衰退程度可能相比先前预期较浅。数据显示,11月欧元区综合PMI指数从上月的47.3小幅升至47.8,市场预期为47。 随着创纪录的通货膨胀率开始降温和市场对未来生产活动的预期改善,欧元区企业看到了该地区经济下滑迹象正在逐步缓解。 PMI数据显示出欧元区处于经济衰退之中 在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工厂采购经理报告称,供应的可获得性有所改善,投入品的交货时间缩短。标普全球统计的数据显示,11月,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的47.3升至47.8,市场预期为47,该指数高于50才能说明处于乐观区域。11月欧元区制造业PMI初值从上月的46.4升至47.3,市场预期为46;欧元区服务业PMI初值与上月的48.6一致,市场预期为48。 标普全球经济学家 Chris Williamson表示:“显然,制造业仍处于令人担忧的严重低迷之中,服务业活动也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衰退看起来很可能发生,不过最新的数据提供了希望,即衰退的规模可能没有之前担心的那么严重。” 英国的该指数显示,私营部门活动持续收缩,不过英国综合PMI小幅上升至48.3,高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期的47.5。标普全球警告称,英国经济正处于衰退之中,预计这种衰退将持续到明年。 尽管11月欧元区订单数继续急剧下降,就业增长也因此放缓,但温暖的天气缓解了人们对未来几个月能源短缺的担忧,商品价格上涨也有所放缓。 “这不仅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生活成本危机,而且更光明的通胀前景应该能减轻欧洲央行进一步激进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 Williamson表示。 “欧元区综合PMI调查显示了好消息。这表明GDP下降的速度可能稳定下来,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不再加速。由于欧洲央行最关注的是价格,这方面的消息将有助于管理委员会主张12月加息50个基点,而不是75个基点的观点。”经济学家David Powell表示。 欧洲央行的一些政策制定者已经暗示,他们在加息方面还远远没有结束,并计划很快开始效仿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市场对重复9月和10月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似乎正在减弱,就连一些较为鹰派的官员也支持更温和的5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 欧洲央行副行长德金多斯(Luis de Guindos)在周三表示,欧元区经济很可能在本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出现收缩。不过,他在马德里的一次活动上表示,消费者价格上涨可能会在明年初开始放缓。 金多斯表示:“在未来几个月,通货膨胀率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大约10%。”而这大约是欧洲央行目标的五倍。他补充表示,核心通胀率将保持在高位。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