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个
4月10日晚间,沪硅产业披露2022年度年报显示,实现营收36亿元,同比增长45.95%;归母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122.45%。 图|沪硅产业各期营收 图|沪硅产业各期归母净利润 单季度来看,2022Q4沪硅产业实现营收10.04亿元,同比增长43.53%,环比增长5.71%;归母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338.06%,环比增长180.86%。 关于业绩增长原因,沪硅产业表示,去年公司下游半导体产品需求旺盛,同时公司产能进一步释放,特别是300mm半导体硅片产品的销量增长显著。 沪硅产业2022年度归母扣非净利润1.15亿元,较2021年度实现扭亏为盈。因此根据科创板有关规定,4月12日起,沪硅产业股票名称将取消特别标识“U”。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沪硅产业11.34亿股将于4月20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其中包含上海国盛与大基金各自持有的5.67亿股,合计占总股本的比例高达41.52%。而今年以来,大基金已陆续减持多家上市公司。 新增30万片/月硅片预计年内投产 沪硅产业目前产品类型涵盖300mm抛光片及外延片、200mm及以下抛光片及外延片、SOI硅片、压电薄膜衬底材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存储芯片、图像处理芯片、通用处理器芯片、功率器件、传感器、射频芯片、模拟芯片、分立器件等领域。 产能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底,沪硅产业子公司上海新昇300mm半导体硅片30万片/月的产线全面达产,公司历史累计出货超过700万片,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量产300mm半导体硅片正片产品,覆盖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CIS)等应用。目前该子公司正在实施的30万-60万片/月新增30万片/月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建设项目,将在2023年内逐步投产,最终达到60万片/月的300mm硅片产能。 沪硅产业子公司新傲科技和海外子公司Okmetic在200mm及以下抛光片、外延片合计产能超过50万片/月,200mm及以下SOI硅片合计产能超过6.5万片/月,而目前这两家公司产能扩充仍在进行当中。 虽然2022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终端需求景气度下降,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但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因为沪硅产业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同时下游对材料国产化需求相对旺盛,公司大硅片一期项目基本维持了满产满销的状态。 继而由于300mm大硅片累计生产量和出货量不断攀升,沪硅产业良率和正片率也得到逐步的提升。受此带动,年报显示该公司2022年综合毛利率为22.72%,较2021年提升6.76个百分点。 不过业务规模及产能的扩大,使得沪硅产业面临一定的存货减值风险。 截至2022年底,沪硅产业存货总额为8.56亿元,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3332.10万元。公司方面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存货的绝对金额将随之上升,“若公司未来下游客户需求、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能如期推进客户认证进度,就可能导致存货无法顺利实现销售,从而使公司存在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 国产半导体硅片市场“风起云涌 据了解,半导体硅片市场由全球前五大硅片厂商垄断,包括日本的信越化学和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和韩国SK Siltron,合计占据近90%市场份额。 在2020-2022年,沪硅产业营收分别约为18.1亿元、24.67亿元和36亿元。按销售额口径计算,该公司在全球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分别约为2.3%、2.7%和3.5%。 “近年国产硅片导入进展较为顺利,”一家晶圆厂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未来短期渗透率有希望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不过从国内来看,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的发力者乃至新入局者众多,随着未来各厂商产能释放,沪硅产业不可避免要面临竞争压力。 比如,TCL中环就在今年年初公告计划以77.57亿元收购鑫芯半导体股权,致力于300mm(12英寸)半导体硅片研发与制造,估算收购完成后12英寸硅片理论产能将达120万片/月,从而较沪硅产业、弈思伟、立昂微等国内同领域厂商形成产能优势。 弈思伟集团硅片业务也在寻求通过科创板上市加快业务发展。日前奕斯伟材料已经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进行备案;且就在数月前,奕斯伟材料刚完成近4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一举创下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股权融资纪录。 据悉,奕斯伟材料一期项目已于2020年7月投产,目前12英寸月产能达30万片,产能规模当前国内第一;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满产后总产能将达100万片/月。 上市公司立昂微12英寸硅片产能目前也已达到15万片/月。据了解,该公司12英寸硅片产品已成功打入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国内一线晶圆厂供应链。 关于今年的市场走向,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硅片厂SUMCO在今年2月中旬表示,预计12英寸硅片在一季度整体需求仍有轻微下降,主要是存储, 逻辑芯片的部分因客户需求影响,车用需求则依然强劲。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观点认为,考虑到硅片行业订单通常以长单为主,预计今年下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下滑的情况下,沪硅产业的产品平均单价不会出现大幅下降;从国内晶圆厂扩产情况来看,虽然外部影响因素众多,但预计公司在存量市场中的份额有望得到提升,300mm大硅片二期产能有望得到消化。
作为美国家庭光伏行业最大市场的加利福尼亚州,将于4月15日起大幅削减面向屋顶太阳能板业主的光伏补贴,这项政策改革被称为NEM 3.0。 预计这项政策实施后,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加州住宅太阳能市场上,光伏装机量将大幅下降,并拖累美国整体装机量,其中明年加州户用光伏装机预计同比下降近四成。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的数据显示,加州拥有全美38%的家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2022年美国光伏市场增量的40%由加州贡献。 加州当地数据显示,当地超过150万的家庭拥有太阳能。这使得该州成为美国屋顶太阳能安装商SunPower Corp、Sunrun Inc等公司的关键市场。 补贴改革 以往十多年来,加州一直在实施净计量电价政策(NEM),也就是说安装太阳能板的业主可以依照向电网输送的电量获得补贴,从而减少电费成本,这一补贴支撑了当地太阳能电池板的爆炸性增长。不过也有批评人士认为,这项补贴对那些没有安装电池板的人不公平,而这部分人群往往都是低收入群体。 尽管如此,NEM政策下的光伏补贴一直是当地住宅太阳能市场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而减少补贴可能会迫使一些家庭消费者重新评估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是否具有经济意义。 2022年12月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 (CPUC) 投票通过了NEM 3.0政策。 NEM 3.0的核心变动在于:以净计费模式取代了净计量,即加州家庭光伏的余量上网电价不再百分百等于购电电价。用户向电网输电将以浮动上网电价的形式获得补助,这样做的话,其平均上网电价将明显降低。 据加州太阳能与储能协会(CALSSA)预计,户用光伏余量上网平均电价,将从平均30美分/度降至8美分/度。 事实上,加州的这项政策变化已经酝酿已久,早在两年前该州就曾提出“将减少屋顶太阳能板业主向电网输送过剩电力的补贴”。 政策冲击波 CFRA Research和Roth Capital的分析师均预测,今年美国屋顶太阳能安装市场将出现调整。 根据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的说法,这一变化将延长家庭太阳能用户的投资回报期,预计从目前的三到五年时间增至大约九年的时间。 此外,不少太阳能公司评价道,这一举措亦给加州在2045年之前实现电网脱碳的努力增加不小的难度。 光伏安装公司Better Earth内部销售副总裁Jeremy Nicholso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将是一个新情况,没有人知道现实会是什么样子。” 利好储能市场 加州监管机构则表示,这项变革也带来新的激励方向, 新政策将鼓励房主购买储存清洁能源的电池,从而提高电力可靠性 。 新政策将与加州的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联动。SGIP计划旨在补贴户储,根据设备装机容量进行“度电补贴”。 NEM 3.0中将新增9亿美元的SGIP补贴,其中70%的补贴用于低收入用户,新规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 这也就意味着,新政策下, “光+储”一体化的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 。 有企业认为新政策对存储电池的激励措施将提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销售,预计每套安装成本在1万美元以上。 全球领先的再生能源与科技研究顾问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在加州光伏发电回售费用降低之后,户用光伏所产电力自发自用将会是较为经济实惠的做法。储能系统配套后,用户不仅能提升太阳能的自发自用率,还可在时间电价的机制下将电力在费率较好的时机下售出。 SunPower首席执行官Peter Faricy早些时候曾对投资者提出,加州预计有超过40%的太阳能装置将在几年内与储能系统配套,而目前这一比例约为15%。 电池存储公司Lunar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Kunal Girotra表示,在新政策下,对存储电池的激励措施可以将太阳能系统回报期从9年的时间缩短2到4年。 装机量的“过山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迄今,加州的光伏装机量激增,因为消费者争先恐后地在4月15日政策改变之前安装屋顶光伏系统。 新能源电子商务网站EnergySage对媒体表示,在政策实施之前,该平台上的买家数量在第一季度增长了500%。 不过,在4月之后,屋顶光伏系统的装机量可能会出现急剧下降。 SEIA的数据显示,基于今年以来的装机热, 预计今年全美户用光伏装机量将同比增长7%,而明年全美装机量将会同比下降3%,其中加州的屋顶光伏装机量将同比下滑38% ;到2027年前,全美范围内的户用光伏增速预计将保持在个位数。
作为美国家庭光伏行业最大市场的加利福尼亚州,将于4月15日起大幅削减面向屋顶太阳能板业主的光伏补贴,这项政策改革被称为NEM 3.0。 预计这项政策实施后,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加州住宅太阳能市场上,光伏装机量将大幅下降,并拖累美国整体装机量,其中明年加州户用光伏装机预计同比下降近四成。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的数据显示,加州拥有全美38%的家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2022年美国光伏市场增量的40%由加州贡献。 加州当地数据显示,当地超过150万的家庭拥有太阳能。这使得该州成为美国屋顶太阳能安装商SunPower Corp、Sunrun Inc等公司的关键市场。 补贴改革 以往十多年来,加州一直在实施净计量电价政策(NEM),也就是说安装太阳能板的业主可以依照向电网输送的电量获得补贴,从而减少电费成本,这一补贴支撑了当地太阳能电池板的爆炸性增长。不过也有批评人士认为,这项补贴对那些没有安装电池板的人不公平,而这部分人群往往都是低收入群体。 尽管如此,NEM政策下的光伏补贴一直是当地住宅太阳能市场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而减少补贴可能会迫使一些家庭消费者重新评估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是否具有经济意义。 2022年12月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 (CPUC) 投票通过了NEM 3.0政策。 NEM 3.0的核心变动在于:以净计费模式取代了净计量,即加州家庭光伏的余量上网电价不再百分百等于购电电价。用户向电网输电将以浮动上网电价的形式获得补助,这样做的话,其平均上网电价将明显降低。 据加州太阳能与储能协会(CALSSA)预计,户用光伏余量上网平均电价,将从平均30美分/度降至8美分/度。 事实上,加州的这项政策变化已经酝酿已久,早在两年前该州就曾提出“将减少屋顶太阳能板业主向电网输送过剩电力的补贴”。 政策冲击波 CFRA Research和Roth Capital的分析师均预测,今年美国屋顶太阳能安装市场将出现调整。 根据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的说法,这一变化将延长家庭太阳能用户的投资回报期,预计从目前的三到五年时间增至大约九年的时间。 此外,不少太阳能公司评价道,这一举措亦给加州在2045年之前实现电网脱碳的努力增加不小的难度。 光伏安装公司Better Earth内部销售副总裁Jeremy Nicholso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将是一个新情况,没有人知道现实会是什么样子。” 利好储能市场 加州监管机构则表示,这项变革也带来新的激励方向, 新政策将鼓励房主购买储存清洁能源的电池,从而提高电力可靠性 。 新政策将与加州的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联动。SGIP计划旨在补贴户储,根据设备装机容量进行“度电补贴”。 NEM 3.0中将新增9亿美元的SGIP补贴,其中70%的补贴用于低收入用户,新规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 这也就意味着,新政策下, “光+储”一体化的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 。 有企业认为新政策对存储电池的激励措施将提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销售,预计每套安装成本在1万美元以上。 全球领先的再生能源与科技研究顾问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在加州光伏发电回售费用降低之后,户用光伏所产电力自发自用将会是较为经济实惠的做法。储能系统配套后,用户不仅能提升太阳能的自发自用率,还可在时间电价的机制下将电力在费率较好的时机下售出。 SunPower首席执行官Peter Faricy早些时候曾对投资者提出,加州预计有超过40%的太阳能装置将在几年内与储能系统配套,而目前这一比例约为15%。 电池存储公司Lunar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Kunal Girotra表示,在新政策下,对存储电池的激励措施可以将太阳能系统回报期从9年的时间缩短2到4年。 装机量的“过山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迄今,加州的光伏装机量激增,因为消费者争先恐后地在4月15日政策改变之前安装屋顶光伏系统。 新能源电子商务网站EnergySage对媒体表示,在政策实施之前,该平台上的买家数量在第一季度增长了500%。 不过,在4月之后,屋顶光伏系统的装机量可能会出现急剧下降。 SEIA的数据显示,基于今年以来的装机热, 预计今年全美户用光伏装机量将同比增长7%,而明年全美装机量将会同比下降3%,其中加州的屋顶光伏装机量将同比下滑38% ;到2027年前,全美范围内的户用光伏增速预计将保持在个位数。
上机数控从设备制造企业迈向光伏产业链一体化企业的转型收效显著,但去年Q4业绩明显有走弱态势。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19.18亿元,同比增加100.8%;归母净利润约30.24亿元,同比增76.68%。对于业绩增长,上机数控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主要来源于硅片板块的销售扩大,去年产销量都有增长,使得经营业绩提升。 不过,据财联社记者测算,公司Q4业绩有明显走弱态势。上机数控去年Q4实现营收44.3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下滑37%。这主要因去年末的光伏上游硅料和硅片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上机数控从2019年开始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产能扩张堪称迅速。 根据上机数控此前披露的出货量公告,2022年公司单晶硅片出货31.2GW,同比增长79.1%。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拥有35GW单晶硅产能,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上机数控也面临着营收过于依赖硅片业务的风险。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布局。据本月公告,公司拟投资50亿元在江苏江阴市建设16GW组件产能,其中一期5GW项目将于近期启动,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投产;二期建设11GW产能,具体时间未确定。 本次加码组件产能完成后,上机数控将覆盖工业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6大主要环节,形成产业链一体化。 有光伏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上机数控也开始加快组件环节的布局,这体现出光伏企业一体化大战正在升级。面对竞争越来越“内卷”的光伏行业,原有龙头企业选择一体化,有助于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上机数控凭借硅片自给能力较高,在一体化竞争中具有成本的优势。 在上机数控布局的6大环节中,市场较关注的N型电池方面,公司也拟投建24GWN型高效电池产能。其中,二期14GW高效电池正在建设,三期则规划10GW。电池技术选择包括TOPCon、HJT等N型电池。此前, 公司已与一道新能源签订32亿元N型硅材料订单,对方2023年总计向公司采购N型硅材料产品3亿片。 此外,根据业绩快报,截至2022年末,上机数控的总资产为210.2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25.26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加45.11%、68.34%,与公司产能业务的投资建设、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资金到账及其转股有关。
0BB(无主栅)能够降低银耗、提升功率、提高良率。在目前光伏PERC、TOPCon、HJT三种技术路线中,HJT银浆成本最高、降银浆诉求最为迫切。 机构指出,相较于目前的SMBB技术,0BB在电池片环节降低银浆成本、降低丝印设备投资,在组件环节增加绝缘胶耗材、更新串焊机设备,综合来看,相较于HJT当前的15BB/未来的20BB技术,0BB的材料+设备成本可降低约0.05/0.025元/W。组件大厂即将开启试样,判断2023年下半年0BB技术有望实现量产。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中来股份 取得的0BB技术专利为一种新型的导电胶合层,主要是针对无主栅电池片和薄片电池片生产中面临的焊接问题。 明冠新材 研发的HJT太阳能电池组件用智能网栅薄膜,应用于异质结电池组件无主栅智能网栅连接生产,目前正在小批量试制及客户测试导入。
在近两年硅料上行周期导致的产业链价格分化的影响下,光伏行业的利润格局也在发生改变。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硅料在2022年是最紧缺环节,价格传导不畅也是普遍难题,由此导致下游盈利空间被挤压,组件厂利润增幅不及上游是普遍情况。 据隆基绿能(601012.SH)今晚发布的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7.80亿元,同比增长62.66%。报告期内,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持续提升,硅片和组件销售量价齐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提升。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增加,也增厚了2022年度经营业绩。但其“业内最赚钱”宝座还是被一众上游企业所夺。 在2022年之前,隆基绿能作为产业链中硅片和组件的双料第一,是光伏“一超多强”中大哥大般的存在,公司组件出货自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登上榜首。根据机构预计,公司2022年组件出货大约在46GW。到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到120GW。 利润方面,隆基绿能在2021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90.86亿元,在行业内最高。但到了2022年,硅料价格上涨贯穿前三季度,且在长达近5个月时间里报价超过30万元/吨,4家硅料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最少已是翻倍,利润额“垄断”排行榜前四。 具体来看,大全能源(688303.SH)去年实现营收309.4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21亿元,同比增长234.06%。财报显示,公司去年多晶硅销售成本从75.21元/公斤显著下降至58.48元/公斤,年平均销售成本58.56元/公斤,毛利率高达74.69%,相比上年提升9.14个百分点。 协鑫科技(03800.HK)去年营收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113%;归母净利润160.3亿元,同比增长215.3%。其中,光伏材料业务毛利率达到48.7%,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特变电工(600089.SH)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预计净利润157亿-167亿元,同比增长116%-130%。 而光伏行业盈利第一的宝座,或将移交给通威股份(600438.SH)。其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净利润252亿-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50-360亿元,同比增长约42%-46%;实现净利润约83-87亿元,同比增长约60%-68%,日赚近亿元。 对此,上述产业链分析人士表示,多晶硅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约为6万元/吨,头部企业成本更低,去年成交价格长期在20万-30万元以上的高价位,因此厂商业绩大增是预料之中。对于隆基绿能等一体化下游企业而言,通过产能结构优化和经营策略调整,虽然业绩增幅不及上游,但体现出经营业绩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龙头企业之间在产能扩张方面的”掰手腕“尤其激烈。隆基绿能今日同时发布投资计划,拟于陕西省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并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投资金额35亿元。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这已是公司今年第三笔投资计划。今年1月,公司宣布,就陕西省西咸新区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签署投资协议,预计项目总体投资金额452亿元;3月,公司又宣布,拟投资建设鄂尔多斯年产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77.77亿元。 通威股份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在硅料和电池方面的领先外,今年也通过多项投资计划宣告其正式加入组件环节,预计今年底产能将达80GW。而据机构预计,公司今年组件出货约30GW,2024年提升至50GW以上,迈入第一梯队。
在近两年硅料上行周期导致的产业链价格分化的影响下,光伏行业的利润格局也在发生改变。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硅料在2022年是最紧缺环节,价格传导不畅也是普遍难题,由此导致下游盈利空间被挤压,组件厂利润增幅不及上游是普遍情况。 据隆基绿能(601012.SH)今晚发布的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7.80亿元,同比增长62.66%。报告期内,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持续提升,硅片和组件销售量价齐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提升。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增加,也增厚了2022年度经营业绩。但其“业内最赚钱”宝座还是被一众上游企业所夺。 在2022年之前,隆基绿能作为产业链中硅片和组件的双料第一,是光伏“一超多强”中大哥大般的存在,公司组件出货自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登上榜首。根据机构预计,公司2022年组件出货大约在46GW。到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到120GW。 利润方面,隆基绿能在2021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90.86亿元,在行业内最高。但到了2022年,硅料价格上涨贯穿前三季度,且在长达近5个月时间里报价超过30万元/吨,4家硅料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最少已是翻倍,利润额“垄断”排行榜前四。 具体来看,大全能源(688303.SH)去年实现营收309.4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21亿元,同比增长234.06%。财报显示,公司去年多晶硅销售成本从75.21元/公斤显著下降至58.48元/公斤,年平均销售成本58.56元/公斤,毛利率高达74.69%,相比上年提升9.14个百分点。 协鑫科技(03800.HK)去年营收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113%;归母净利润160.3亿元,同比增长215.3%。其中,光伏材料业务毛利率达到48.7%,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特变电工(600089.SH)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预计净利润157亿-167亿元,同比增长116%-130%。 而光伏行业盈利第一的宝座,或将移交给通威股份(600438.SH)。其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净利润252亿-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50-360亿元,同比增长约42%-46%;实现净利润约83-87亿元,同比增长约60%-68%,日赚近亿元。 对此,上述产业链分析人士表示,多晶硅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约为6万元/吨,头部企业成本更低,去年成交价格长期在20万-30万元以上的高价位,因此厂商业绩大增是预料之中。对于隆基绿能等一体化下游企业而言,通过产能结构优化和经营策略调整,虽然业绩增幅不及上游,但体现出经营业绩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龙头企业之间在产能扩张方面的”掰手腕“尤其激烈。隆基绿能今日同时发布投资计划,拟于陕西省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并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投资金额35亿元。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这已是公司今年第三笔投资计划。今年1月,公司宣布,就陕西省西咸新区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签署投资协议,预计项目总体投资金额452亿元;3月,公司又宣布,拟投资建设鄂尔多斯年产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77.77亿元。 通威股份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在硅料和电池方面的领先外,今年也通过多项投资计划宣告其正式加入组件环节,预计今年底产能将达80GW。而据机构预计,公司今年组件出货约30GW,2024年提升至50GW以上,迈入第一梯队。
》查看SMM硅、光伏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SMM 4月10日讯:4月9日,通威股份发布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增情况。据公告显示,经初步核算,2023年前三个月,通威股份共实现约350亿元至360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2%至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3亿元至87亿元,同比增长约60%至68%。 公告中,通威股份提到,2023年1~3月,光伏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公司主要光伏产品产销两旺,各业务板块高效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果。 作为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在硅料以及电池片等方面的布局不容小觑,据此前数据显示,通威股份现有多晶硅产能23万吨,若是再加上将于今年三季度内投产的乐山三期单体12万吨项目,预计其2023年年底多晶硅产能有望达到35万吨。此外,通威股份保山二期20万吨、包头三期20万吨项目预计在2024年底前投产,届时其多晶硅产能有望达到75万吨。电池片方面,截止2022年6月底,公司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达54GW。 硅料价格方面,以多晶硅致密料为例,据SMM现货报价显示,自2月底以来, 多晶硅致密料 价格震荡下行,截止4月10日, 多晶硅致密料 现货报价报195~210元/千克,均价报202.5元/千克。 》点击查看SMM光伏产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现货历史价格 SMM从近期调研中了解到,供需面来看,4月多晶硅签单已于上周逐渐展开,致密料成交价格再次走跌,周末市场代表性成交,价格暂时持稳,目前拉晶厂仍有压价心态,部分一线拉晶厂心里价位低至190元/千克(致密料),本周价格仍有走跌可能。 而毫无疑问的是,在价格下行阶段,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相比而言竞争力更强,通威股份便是典型代表。据公开资料显示,通威股份近年来多晶硅正常成本不断降低,且在2022年公司还曾宣布布局上游工业硅,成本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且正如上文所言,通威股份在下游电池片等环节也有布局,作为PERC时代电池片龙头企业,公司预计到2023年底电池片产能超100GW,规模与成本优势领先行业。此外,通威股份还自2022年8月便宣布拓展组件业务,截止目前,通威股份已经拥有半片组件8GW和叠瓦组件6GW产能功率涵盖430W+、550W+和660W+,若规划的50GW高效组件在2023年底前投产,公司组件产能或将达64GW。 有业内人士认为,硅料降价让渡的利润将主要在下游电池、终端等环节重新分配,一体化布局的厂商最为受益。因此,拥有电池片和组件布局的通威股份可谓是未来可期。而虽然近期组件价格小幅下滑, 单晶PERC组件单面-182mm 现货报价在1.62~1.7元/瓦之间,但是SMM认为,考虑到4月有多家终端项目将进场,叠加玻璃和电池片涨的预期,组件厂后续有涨价预期。 此外,TCL科技此前也表示,硅料价格的下行,将有助于光伏装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打开市场容量与空间,从需求量和盈利性两个方面推动公司硅片业务的长期增长。 行业展望方面, 川财证券表示,从需求方面看,2023年1月至2月,新增光伏装机量为20.27GW,同比增长88%,淡季不淡印证了下游需求持续向好。随着本轮硅料环节博弈的阶段性结果陆续落地,产业链利润逐步向下游转移,刺激终端需求爆发,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后续在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旺盛的背景下,产业链有望实现量利齐升。 此外,近期光伏行业政策面也利好频频,此前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鼓励各地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而广东能源局也在近日下达了2023年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确定本年度首批开发项目82个,总投资525.32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额为245.34亿元。其中提到,有关地市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大部署,在前期全面摸查可开发资源、编制本地光伏发电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认真谋划新上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 中银证券此前评论称,政策驱动下光伏需求潜力充沛,后续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需求有望超预期释放。 许是受业绩预告的利好刺激,今日通威股份股价跳空高开,盘中一度大涨逾5%,截止14:46分,通威股份以4.03%的涨幅报40.48元/股。
4月10日,两大千亿新能源龙头公布亮眼一季报预告,通威股份(600438.SH)主要经营数据显示,1-3月,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3-87亿元,同比增长约60%-68%。亿纬锂能(300014.SZ)预计一季度盈利10.42亿元-11.47亿元,同比增长100%-120%。公司表示,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阶段,保持了稳定的供应能力,带来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60%。 二级市场方面,通威股份股价自去年7月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45%,亿纬锂能自去年8月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50%。这份相对而言亮眼的一季报能否让两大千亿市值新能源龙头股价迎来大幅反弹的契机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此前,通威股份豪掷60亿元逆势扩产硅料,宣布在乐山新增投资60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而通威在产能扩张上从不“手软”,2021年年底就计划在乐山新增20万吨高纯晶硅产能。 硅料价格持续高涨后急剧下跌震荡,今年整体来看,光伏主链价格再次进入缓降通道。据集邦新能源预测,后期硅料价格仍将维持下跌。机构人士指出,硅料价格周期向下时,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这或许是这家硅料巨头扩产底气。 亿纬锂能储能领域全球领先。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达142.7GWh,同比增长204.3%,其中亿纬储能出货量10GWh,同比增长900%,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 工信部近日披露,2023年1-2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1-2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102GWh,同比增长24%。电池环节,储能电池产量超过15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38GWh。 此外,特斯拉放大招,将在上海新建一座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此次特斯拉在上海加码储能电池生产线,引发市场猜想: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储能需求或将进一步加速增长。 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预计,中国新型储能将继续高速发展,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138.4GW,2023-2027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60.3%。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新能源板块经历冰点,核心是市场对量和单位盈利的担忧,但从基本面上看并非整个板块承压,本质上是分化的,策略上选取新能源单位盈利上行的板块和方向,如光伏组件(TOPCon)、逆变器、锂电池等,目前其PE(TTM)来到历史9%、9%和0%分位,而作为未来3年、5年维度全市场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如锂电20%以上),当前乃至未来量利确定性较优的龙头或错杀,估值亟待修复。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赛道的两大龙头披露的最新经营数据,一定程度超出市场预期,或将缓解市场资金对新能源2023年业绩承压的担忧情绪。
电容器企业江海股份(002484.SZ)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江海”的目标,从去年业绩来看,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都超过50%以上,完全达到公司预期。在昨天的业绩说明会上,江海股份明确认为,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发展,公司的规划是年均实现营收20%、利润30%左右的增幅。 据机构分析,2022年江海股份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系下游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市占率不断提高。在业绩会上,江海股份表示,目前订单比较饱满。据最新权威机构信息,江海股份的电容器市占率在全球约10%,位列全球第三。 公司还着重提及,光伏行业仍然是公司三大产品最好、最确定的应用领域,今年也将实现大幅增长。另外,公司产品在军工领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规模很小。 值得一提的是,江海股份电子材料的2022年库存量较大,比去年同期增长 119.77%,增加 719694 M²,主要是材料外销减少、内部产用衔接调节的原因。公司认为,该库存量在合理范围内,目前已经消化。 据悉,江海股份已成为国内唯一、全球少数几家在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超级电容器三大类电容器同时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公司提出,对于三大业务的发展战略是:协同发展、梯次发力,都成为业绩增长极。 其中,铝电解电容器对于公司的贡献最大,去年铝电解电容业务实现营收35.83亿元,同比增长25.84%,占总营收79.24%。公司介绍,MLPC、固液混合电容器等小型铝电解电容产品实现稳步扩张,收购的日立AIC公司实现当年扭亏为盈。 薄膜电容器方面,江海股份称,这是公司的新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在产品技术性能、营销渠道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而根据财报,2022年薄膜电容业务实现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44.69%,占总营收7.17%,是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 江海股份称,总体来看,薄膜电容器的性能提升和用户开拓还是比较顺利的,目前金属化膜生产效率和良率提升,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大功率应用进展较快,电动车、工控、消费等应用领域已经全面铺开。 2022年超级电容业务为江海股份实现营收3.07亿元,同比增长27.88%,占总营收6.78%。据江海股份,超级电容器已获得国内外多个领域的著名企业的认可,在车辆、医疗仪器、新能源、电网、智能三表、AGV、港口机械已进入批量应用阶段,在发电侧和用户侧调频以及大型装备功率补偿进入实质性试运行,公司超级电容业务将围绕储能和调频领域发力。 此外,公司表示,目前超级电容的海外业务主要包括扫描仪、电表、石油勘探设备等应用市场及一些创新项目,预计业务量将快速成长。 在原材料自供方面,江海股份透露,铝电解电容器用核心材料、薄膜电容器用金属化膜有70%实现自供,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由自主生产。 而面对消费电子呈现衰弱周期,公司体现了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江海股份称,公司面向新能源、工控领域的产销量一直比较好,消费电子用产品的产销量在80%以上。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