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
另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
受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这两大强劲驱动力的持续拉动,电解液这一锂电池核心材料其价格持续下滑的态势也已被遏制,并初现回升势头。与此同时,电解液企业产能的积极布局与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构成了行业周期向上的明确信号。
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仑新材)副总经理沈雅明在ABEC 2025期间与电池网交流时表示,公司前三季度电解液销售情况良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较大,从目前在手订单看,今年出货量大概率会超过10万吨。
全球化战略布局加速拓展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电解液市场规模仅为409.8亿元,同比下滑21.5%,主要原因在于电解液价格的下滑,2024年年末,中国电解液的销售均价已经跌破2万元/吨的地板价。
而进入2025年以来,以储能赛道为代表的下游电芯厂增量快速上升,推动电解液整体需求上行,价格开始逐渐回升。据SMM数据显示,11月7日,动力储能用电解液价格区间已来到2.25万-3.00万元/吨。
SMM分析称,从成本端来看,一方面六氟磷酸锂近期受双重需求拉动——下游电解液企业为匹配终端锂电产量释放而增加采购,叠加部分贸易商看涨情绪下的囤货行为,导致市场实际流通量表现紧张,电解液企业为保障订单交付,不得不接受高价订单,助推其价格上行。
另一方面,VC、FEC等核心添加剂同样面临需求端的强力拉动,使得其供应紧张,价格同步上涨。多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导致电解液企业成本压力显著增加,并传导至价格层面,最终推动电解液市场价格整体走高。
整体来看,电解液领域价格的此轮上行,本质上是行业发展阶段变迁的信号。它标志着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主旋律已从规模至上,切换至以规模、技术、质量与价值为核心的新篇章。储能市场的爆发,叠加供给侧在洗牌中集中度提升,共同构成了推动行业走向紧俏平衡的核心驱动力。
电池网注意到,近日,由EVTank、海融网、电池网、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锂电池行业电解液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显示,昆仑新材位列电解液企业综合竞争力第3位,仅次于天赐材料、新宙邦。
资料显示,昆仑新材成立于2004年,是锂电池电解液行业的技术领跑者,凭借在电池材料领域20余年的技术积淀,公司也前瞻性地拓展布局了固体电解质和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等产品。
据沈雅明介绍,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需求拉动,通过深度绑定下游核心企业,与头部客户的稳定合作,昆仑新材实现了产能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客户方面,昆仑新材已成为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正力新能、亿纬锂能、新能安、星恒电源、赣锋锂电、瑞浦兰钧、SK On、海辰储能、力神电池等一大批国内动力和储能电池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在国内产能布局上,昆仑新材已构建“长三角+西南”双基地格局,全方位覆盖国内核心新能源产业集群。其中,浙江湖州基地与四川宜宾基地已建成18万吨/年产能,凭借区位优势,可快速响应周边地区电池厂商的需求,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目前,两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均保持高位。
针对未来市场需求,沈雅明透露,昆仑新材国内湖州基地三期项目计划新增10万吨产能;宜宾基地规划总产能24万吨,其中一期12万吨已顺利投产,二期规划产能12万吨/年。同时,为贴近海外客户生产基地,公司已启动匈牙利工厂建设,一期规划产能3.66万吨/年。
“此外,公司正积极加速全球化布局,首个海外工厂落地匈牙利,目的是为跟随头部电池企业出海,实现本地化配套供应。目前欧洲及北美市场的电解液市场空间巨大,需求预计会逐年增长,电解液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成本和安全性要求高,贴近客户生产可有效保障供应安全、品质控制,同时降低成本。”沈雅明进一步表示,公司始终秉持工厂布局基于服务区域重点客户的理念,除了匈牙利,昆仑新材还正在重点研究东南亚市场,拟在马来西亚布局电解液工厂,以就近服务客户并应对全球市场变化。
以创新突破驱动行业技术迭代
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166.2万吨,同比增长26.7%。其中,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152.7万吨,同比增长34.2%,增速进一步提升,且中国电解液出货量的全球占比继续提升90%以上。
日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不仅对电解液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成为企业加强研发的核心驱动力。
针对液态电解液的开发,在锂电和钠电领域,昆仑新材主要研发方向放在新物质合成开发、产品电解液迭代开发、高安全电解质开发;同时,公司紧密联合客户,同步开发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速锂电池电解液产品的迭代。
“近年来,锂电池产业激烈内卷环境下,新型电池技术层出不穷,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推出快充电池;储能企业也逐步推出大容量、长寿命电池。”沈雅明进一步介绍,昆仑新材也对产品持续开发迭代,特别是匹配超高快充>8C的电池需求,并开发推广了快离子导体类型的快充型电解液、低消耗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等新产品。
此外,固态电池以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在企业及各大研发平台对固态电池现有问题持续攻关下,券商及机构纷纷预计,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时间节点或提前至2027年。
10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2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预判,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到2035年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届时电池的综合性能、成本和环境适应性将更贴合消费者需求。
EVTank预计,随着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解质的出货量将达到21万吨,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66.2亿元。
针对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沈雅明介绍道,昆仑新材分为半固态电解质以及固态电解质两条路线。
半固态电解质方面,昆仑新材与多家行业头部电池企业合作开发,突破单体设计、制成工艺及固化技术,产品可在-40℃至100℃环境下使用。
固态电解质方面,昆仑材料将其作为公司前沿的产品开发方向,主要聚焦在氧化物、硫化物的材料开发与产品生产。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导率已提升至12mS/cm,接近液态电解液性能水平,并成功适配高镍三元及硅基负极体系;氧化物固态电解质:NASICON型(Li1.3Al0.3Ti1.7(PO4)3)实现纳米级粒径控制(55-800nm),成本相比传统方案可以大幅降低,预计在2026年能实现量产。
在开展以上产品业务的同时,昆仑新材也在同步开发卤化物电解质。
值得一提的是,11月7日,立中集团(300428)公告称,公司拟以2276.99万元向昆仑新材转让公司控股子公司山东立中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立新”)36.72%股权,并以零对价受让山立新股东龚之雯未实缴出资的16.5%股权,同时再出资7,809.41万元用于对山立新的现金增资。
立中集团表示,根据山立新的战略发展规划,本次拟引入战略投资者昆仑新材,旨在通过资本注入、技术协同、市场导入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山立新液态电池电解质关键材料的技术升级、市场拓展和成本优化,同时加速山立新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的业务布局,推动山立新硫化锂产品从实验室成果到商业化应用的快速转化。
在固态电池方面,山立新与昆仑新材子公司昆仑先端将通过共同研发、联合试制、协同销售及股权投资等方式,聚焦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合作,携手争取与相关固态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或业务合作,共同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
在电解液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的当下,技术研发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昆仑新材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围绕下游市场需求变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固态电解质、高快充电解液、长寿命储能电解液等领域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结语:
从2004年成立至今,昆仑新材始终紧跟电解液行业发展趋势,以“工厂布局基于服务区域重点客户”的战略,实现了从区域企业到全球化布局企业的跨越。在行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的关键期,昆仑新材通过国内产能扩张与海外基地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供应网络;通过固态电解质、高快充电解液等技术突破,筑牢产品竞争力护城河。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储能市场规模化发展,电解液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沈雅明表示将继续深化“全球化产能+核心技术创新”战略,同时加快上游原材料的布局,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昆仑新材不仅将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将为中国电解液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