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题

GBRC 2025SMM电池回收与循环产业峰会

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的国际会议应运而生,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应对电池反复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为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进入专题>

GBRC 2025SMM电池回收与循环产业峰会

生态环境部固废中心分享: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展【SMM电池回收】

来源:SMM

在由SMM主办的GBRC 2025 SMM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大会-再生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废部副主任 何艺披露了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

废铅蓄电池兼具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再生利用具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价值(80%行业总产能)

资源属性

铅是所有金属中资源回收率最高的(远超锂)可达99.6%以上;

拆解产生的废铅栅、废铅膏、废塑料、废酸、废铜电极均可回收利用。

环境属性

涉及重金属铅和含铅废酸液,非法收集处理会造成周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2011年-2015年各地发生“血铅事件”,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将废铅蓄电池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从严进行全过程管控。

铅蓄电池来源分散,多在居民聚集区附近,单个产生源产生量较少,产生总量大,社会关注度高。

社会源危险废物不适用基于工业源危险废物建立的管理制度体系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凸显出来的新问题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2024年12月底公安部)、两轮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接近3.8亿辆(2025年1月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

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源为工业企业,相对集中,易对其进行行业管理,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收集处理体系。

社会源危险废物:产生者主要为个人消费者,产生源头较为复杂分散,单个源产生量较少但产生总量较大,不易进行行业管理,只能进行社会管理

参与试点的单位应当是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铅蓄电池级生产企业及其委托的专业回收企业。

鼓励试点单位依托有关行业协会、联盟等生产者责任组织联合开展试点工作。

具有废铅蓄电池收集、利用、处置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开展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活动,也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建立基于环境风险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体系

废铅蓄电池分为两类:未破损的密封式免维护废铅电池(第I类废铅蓄电池);开口式废铅蓄电池和破损的密封式免维护废铅蓄电池(第II类铅蓄电池)。

贮存设施分为两类:收集网点和集中转运点。

规范废铅蓄电池集中贮存设施建设

收集网点:可以依托铅蓄电池销售网点、机动车4S店、维修网点等设立,收集日常生活中产生可以利用现有场所暂时存放少量的废铅蓄的废铅蓄电池,收集过程可豁免危险废物管理要求,可以利用现有场所暂时存放少量的废铅蓄电池。

集中转运点:新建或依托现有铅蓄电池产品仓库、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设立。试点单位设立的集中转运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恶性竞争)

废铅蓄电池收集经营许可证

试点单位从事废铅蓄电池收集活动,应向省级生态还境部门申请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发放许可证部门)。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颁发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时,应载明全部集中运点的名称、地址和贮存能力等内容。

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试点单位,可以在发证机关辖的行政区域内通过集中转运点收集企业事业单位产生的废铅蓄电池。(适用范围,发放许可证试点地区)

修订 《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20)

制定《废铅蓄电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指南》

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大型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如:超威、天能、骆驼等公司,与试点省份原有废铅蓄电池收集企业和再生铅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大批集中转运点和收集网点。截至2022年12月底,已发放约600份废铅蓄电池
收集许可证,参与试点企业共计建设集中转运点约1000个、收集网点约15000个,基本补齐了我国社会源废铅蓄电池收集体系短板。

纳入正规渠道废铅蓄电池数量大幅提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试点企业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量年均增长率53.7%。据估算,1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16个省份完成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50%的目标。

废铅蓄电池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应用国家固废信息系统统中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专用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电池平台"),如实记录有关信息,探索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新模式。

二、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试点

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周期长、需求大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需要移出地、接受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批,实际审批时间通常超过规定的二十个工作日。

废铅蓄电池利用价值高、环境风险较低、价格波动六、跨省转移需求大,较长的跨省转移周期增加了的市场交易成本。

2020年以来,废铅蓄电池的跨省转移联单最和跨省转移商请量均居所有危险废物类别的首位。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举措

《固废法》提出科学评估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求以"白名单"方式简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程序。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迫切需要

废铅蓄电池利用价值高、环境风险较低、价格波动大、流动性强,亟需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审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巩固扩大"白名单"成效的现实要求

2021年以来,我部推动部分重点地区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区域"白名单"机制,取得了很好成效,需要巩固扩大"白名单"范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更大范围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带来的便利。

有较好工作基础

2019年以来,我部组织开展了为期4年的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建立,纳入正规渠道废铅蓄电池收集量大幅提升,再生铅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具备开展试点条件

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相互之间建立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市批区域"白名单",简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程序,提高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效率,取得了很好成效。

环境风险可控

通过信息系统记录废铅蓄电池收集、转移、利用相关信息,并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可实现废铅蓄电池转移利用全过程管控和信息化追溯。

2024年,以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方式,共计运行跨省转移联单7200余笔,占2024年废铅蓄电池跨省联单量的15.2%;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约21万吨,占2024年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总量的14.3%。

2025年1月至4月,以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方式,共计运行跨省联单8000余笔,占废铅蓄电池跨省联单量的54.3%;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约24万吨,占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总量的54.9%,分别同比增长10.9倍和11.6倍。

试点单位清单中共包含22家单位,覆盖12个省份,试点单位该准经营能力642.8万吨/年,占全国再生铅企业核准经营能力的43.0%。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废铅蓄电池跨省商请时间大幅缩短,废铅蓄电池跨省商请时间已经由试点前的30个工作日,下降至1.5个工作日,有效推动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便捷化。

安徽省共有试点单位三家,分别为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太和县大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天畅金属材料有限公司。2024年试点单位共办理跨省审批483笔,废铅蓄电池跨省接收量15.98万吨,以优化废铅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方式跨省接收废铅蓄电池3.36万吨。

安徽省加强对试点单位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环境监管。

一是组织对试点单位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

二是指导企业在安徽省省级固废系统中如实记录废铅蓄电池有关信息,严格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在省级固废系统中开展经营月报申报。

三是推动开展试点单位视频监控联网。在厂区物流出入口、贮存区、生产区等关键位置均安装有视频监控,三家试点单位视频监控均对接至省执法“三个全覆盖”平台。

下一步工作思路

扩展试点危险废物种类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合作机制是在现有跨省转移审批制度框架下,以双方合作协议替代商榷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的一项有效制度。

有效推动危险废物跨省转移便捷化和利用处置设施共享,降低危险废物转移风险;

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建立相关危险废物转移合作制度,涉及的危险废物类别有:废铅蓄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线路板、废矿物油、废催化等;

华北五省(区、市)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废催化剂、含矿物油废物、废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线路板等危险废物

福建、江西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含铅废物勿等危险废物

宁夏、甘肃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废铅蓄电池、煤焦油

海南、广西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

安徽省危险废物跨省转移:900-052-31废铅板、废铅膏和酸液,HW08废矿物油(不包括含矿物油废物),772-007-50废催化剂,321-002-48铜阳极泥。

研究制定试点延续方案,进一步巩固优化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管理试点工作。

推动扩大国家试点的废物类别,探索在跨省转移利用商请量较大的废催化剂、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中选取环境风险小的危险废物纳入试点工作。

强化废铅蓄电池相关企业信息化管理

推动全国危险废物电子标签互联互通,实现跨省转移的危险废物电子标签产生、收集、利用处置信息读取无障碍。

推动提升再生铅企业视频监控联网率,以及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视频监控的监管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

督促各省尽快完成与固废系统中废铅蓄电池收集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废铅蓄电池全过程监管。


》点击查看GBRC 2025 SMM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大会专题报道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