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山东爱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亿丰金益(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乐至县乾润招商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AICE 2025 SMM(第二十届)铝业大会暨铝产业博览会——主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兼铝业分会副秘书长莫欣达分享了“中国铝加工行业深度剖析:热点话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这一主题。
►铝土矿
2024年几内亚铝土矿出口1.46亿吨,中国自几内亚进口铝土矿1.1亿吨,占进口总量的70%。
其还对铝土矿平均进口单价以及氧化铝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
►电解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型化改造+绿色化转型
►再生铝
再生铝持续增加。2024年再生铝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长8.9%。
再生铝向变形铝合金应用转变。随着再生铝与铝加工融合发展预计2025年,再生铝在变形铝合金领域用量将超过50%再生铝向保级回收、闭环回收转变。
►海外投资
• 全产业链布局
• 主动而为、被动而为
• 投资集中
• 热度仍很高
►一、加工产业概况
中国铝加工装备水平国际领先、产品齐全
•装备后发优势明显。挤压(进口超300台)、热轧(超200条)、铸轧(约1000台)、连铸连轧(2条)、箔轧(超600台),覆盖宇部、西马克、米诺、达涅利、奥钢联、阿申巴赫等国际知名品牌
• 国产装备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实现进口替代,同时批量出口。
中国铝加工布局立足国内、兼顾海外,全球化发展趋势显著
二、形势观察——外贸
铝是有色金属中重要的贸易顺差品种。
2024年,铝材及制品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全口径海外消费超千万吨。
其介绍铝材及制品出口市场相对分散。
贸易摩擦是出口竞争力提高的伴生品
►外贸形势严峻,贸易摩擦已成常态
• 数量多:不间断,更频繁(80多起)。
•类型多:常规做法更频繁: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反规避、美301、232; 新手段层出不穷:美涉疆法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
• 区域广,美欧最密集:美欧加澳(持续);东南亚(升温);南美、欧亚、海合会(增多)。
•形势复杂:双边到多边;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经济到泛政治化;工具箱不断丰富(设计、标准、装备、企业)。
其表示,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
二、形势观察——碳约束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时间表:
• 2023年10月-2025年底:过渡期
• 2026年:开始征收碳费——碳费由欧盟进口商缴纳
涉及产品: CBAM中的铝包括海关包括未锻轧铝、铝材和部分铝制品。
CBAM影响因素:
CBAM=(出口产品的实际碳含量-欧盟产品的免费配额)X(欧盟碳价-出口国碳价)。
二、形势观察——碳约束
我们判断,CBAM短期内没影响,长期看直接影响有限:
•目前仅包含直接排放,各国直接排放水平差异不大
•不对间接排放征税,则使用火电铝、绿电铝对于CBAM碳费核算不存在差异
•利用再生铝原料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再生=3-5%*原生)
•欧盟市场盘面相对有限
英国版CBAM:时间:2027年,范围:直接排放+间接排放。
►电解铝即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大市场
按生态环境部工作安排,电解铝行业即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 关于温室气体覆盖范围,电解铝行业的管控气体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
• 关于碳排放范围,仅交易因使用化石能源等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阳极消耗和阳极效应产生的碳排放;
• 关于配额分配,企业所获的免费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
• 我们判断,炭阳极净耗将是影响电解铝企业碳交易配额富裕或短缺的核心因素。提高炭阳极质量至关重要,势在必行。
►终端客户的自主减碳离不开材料支撑
其列举了宝马汽车、苹果公司和利乐中国等降碳的案例。
三、几点看法
1. 专业化发展将是中国铝加工构建比较优势的着力点。
•最大、最强,但也最难(卷、“关税战”、取消出口退税);
• 投资需理性!!!发展动能要立足市场需求,而非只求做大企业或是立足政府需求;
• 未来发展不追求大而全,应立足专而精;
• 要注重培育新质生产力(重技术、重产品、重应用);
• 坚持不懈扩应用(替代与反替代,寻求增量)。
2. 提高斗争本领和斗争精神,全力巩固出口盘至关重要。
• 充分发挥四体联动机制,全力应对贸易摩擦
• 多元化出口国别
• 延伸产业链,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 走出去?
• 中国铝消费需要海外市场、全球铝消费离不开中国产品!
3. 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未来竞争高地。
• 要不断丰富绿色发展工具箱,将绿色低碳工作纳入行业企业治理体系
Ø 提高能效(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石墨化阴极应用等)
Ø 绿电铝(25.2%;市场化交易、自建、源网荷储)
Ø 再生铝(产量1055万吨;保级回收更重要)
Ø 碳交易(产量/电力消耗量;力争卖配额)
Ø 内销/出口(做好资源配置)
Ø CCER(已重启)
Ø 金融衍生品(产融结合)
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