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受国家倡导的“餐桌光盘”行动启发,10年来,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邦股份”)带领员工,积极开展“将小金属吃干榨净、把有限资源做到无限利用”的“产业光盘”行动,创造性地实现了小金属全产品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恒邦股份的“产业光盘”行动经验表明,只要各行业、各企业都能视有限资源为生命,精心节约和保护资源,坚持突破创新回收技术,积极组织并推进“产业光盘”行动,就一定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也一定能打造出新的“金山银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恒邦股份,有这样一个创新团队,他们在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上,秉持永不言败、勇于探索的科技创新精神,持续开展“产业光盘”行动。十年磨一剑,他们把昔日不起眼的小金属做成了“大文章”,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年前,这里冶炼后的锑、钯、铂、硒、碲等小金属,由于开发技术所限,还无人问津,产量几乎为零。10年后,他们创新回收技术,把小金属吃干榨净,打造出了“金山银山”,登上了大雅之堂。2024年,他们完成锑、硒、碲产量6700 吨,钯、铂产量0.61吨,年可为企业创造效益4.39亿元,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冶炼企业对国家一年的贡献。他们还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4项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这个把小金属做成“大文章”的创新团队,就是恒邦股份精炼公司张善辉创新团队。
赵祝鹏与钯碲有个约会
2013年,恒邦股份总裁曲胜利向公司5000多名员工发出了“小金属全产品化回收,吃干榨净,把有限资源做到无限利用的光盘行动”动员令。这号令,如战鼓催征,似号角震天,拉开了恒邦股份“光盘行动”的序幕。
夜深了,恒邦股份精炼公司经理助理赵祝鹏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2014年从四川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的他,此时正在为突破钯、碲产量关键技术紧张地忙碌着。钯和碲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序第46位和第52位,赵祝鹏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时,就与钯、碲元素研究颇有渊源,还发表过论文。而时下的恒邦在提取海绵钯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爆燃、停车、产量低的瓶颈难题。
如何破解这一技术难题?赵祝鹏和该公司经理张善辉一拍即合,废弃火法焙烧工艺,尝试着用纯湿法替代火法,为此,他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一干就是几天几夜连轴转。先是用加水加含钯物料,再加酸加氧化剂的办法进行试验,结果试了几次都失败了。然而,永不言败的赵祝鹏,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在加料顺序和物料的配比上出了问题。他立马把水和酸按调整后的比例配制好,再加上含钯物料和氧化剂,结果一次试验成功。接着,他按此方法又进行了生产工艺流程试验,结果各项指标与实验室相同,赵祝鹏高兴极了。他带领团队,把低温还原改为高温氧化浸出,打通了钯精炼提纯工艺流程,提纯周期由10天缩至3天,不仅解决了爆燃、停车等问题,还使海绵钯产量大幅提升。过去,该公司海绵钯年产量只有几十公斤,2023年,海绵钯产量跃升至150公斤,产品质量达到99.95%的国家标准。2024年,海绵钯产量又突破600公斤大关,产值超1.5亿元,较2023年提高了3倍多。
几年前,恒邦建设投产了一条年产30吨的碲锭生产线,但产品出来后,发现碲锭中钠元素超标,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99.99%的行业标准。此时,赵祝鹏又主动请缨,接过了攻克碲锭技术难关的重担。他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最终在碲锭浇铸过程中加入了自主研发的新型药剂,成功解决了钠元素超标的问题。同时,通过强化还原浸出技术,提高了铜阳极泥中碲的回收率。1#碲锭的产品合格率从50%提高到了95%以上,碲品位也由99.95%提升到了99.99%,碲锭的产量从2021年的22吨提升至2024年的70吨,年产值达到4655万元,较3年前增长了3倍多,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赵祝鹏获得了“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和“烟台市创新能手”荣誉称号。
赵祝鹏与钯、碲的这段不解之缘,如今已经有了圆满的开局。未来,他和他的团队又设定了更大更高的钯、碲产业发展目标。
常海涛锑白破局的由来
锑,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第51位,锑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抢占锑资源开发制高点,2018年,恒邦股份投资建设了第一个锑回收车间,但在回收过程中却发现并不是那么顺利。面对成分复杂的铅阳极泥时,出现了成本增加、产能不足且生产不正常的问题,这使精炼公司经理张善辉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这时,他的办公室走来了一位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叫常海涛,是山东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好学上进,很快成为了公司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一定让锑白破局!”
开弓没有回头箭,立下军令状的常海涛义无反顾,一头扎进车间生产线和实验室里,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和挑战的极限赛跑。清晨,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时,他就第一个走进车间;夜晚,当员工们纷纷下班离去,他和几个团队成员仍在忙碌。他像一位手持听诊器的医生,仔细检查每台设备仪器的运行状况、声音强弱、化学反应状态以及指标变化,力图找到锑白生产突破的关键。
功夫不负有心人,常海涛经过仔细检查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原工艺中多次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生产周期长、指标不稳定。找到症结后,他们创新方法,将铅阳极泥直接还原熔炼后去除杂质,最终生产出三氧化二锑产品。由原先的“多步炼锑”工艺改为“一步炼锑”工艺,实现了从复杂铅阳极泥中直接回收锑的技术突破。锑的产量从2018年的1000吨一跃提升至2024年的6500吨,实现了6个千吨级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单位炼锑成本也从2017年的17000元大幅降低至2024年的11000元,年创产值8.45亿元,年创效益2.49亿元,刷新了行业纪录。经国内专家评定,“一步炼锑”工艺为国内首创,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锑白破局,为恒邦股份锑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员工们称赞说:“常海涛,你真是好样的!”
张腾与二氧化硒的故事
在恒邦股份精炼车间的员工中,一则张腾与二氧化硒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这段佳话还得从张腾临危受命时说起。
2017年,精炼车间二氧化硒生产线拉响了告急警报,当时生产出的二氧化硒水不溶物超标一倍多,且设备故障率极高,几乎每班都要检修两三次,且每次检修前都需停车。产品合格率更是低至30%,任务总是难以完成,对生产和效益造成了极大影响。在这关键时刻,张善辉将这一攻坚克难的重任交给了时任车间副主任的张腾。
张腾,2015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入职恒邦股份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车间副主任的岗位,员工们都称赞他是“攻关能手、创新达人”。此刻,恒邦股份的领导、精炼公司的员工都对他抱有期待,希望他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接过战书的第二天,踌躇满志的张腾就一头扎进了二氧化硒的生产车间里,连续15个昼夜都未曾离开那片厂区。在那漫长的15个日日夜夜里,他与轰隆作响的机器为伴,与刺鼻难闻的化学药剂共舞,不知设计了多少方案,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找到了二氧化硒水不溶物超标的原因。
他带领团队,先从改进工艺入手,把氧气流量从每小时的180升上调为220升,又通过增加自主研发的氧化剂,提升了氧化气氛,一次达到了国家规定的0.01%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自己动手设计工艺设备图纸,将原外购的间断式浇铸炉改为能连续生产的浇铸炉和氧化炉,还引进应用了新型履带式加热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设备使用周期由不足1个月延长至3个月以上,且3个月后还能修复再用,大大降低了硒的生产成本。同时,二氧化硒的年产量也从2017年前的50吨,增加到了现在的180吨,每年为该公司创造效益1300多万元,使精炼公司二氧化硒生产实现了化茧成蝶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