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由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西部矿业主办,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铝业加工技术中心特邀指导的2024SMM第十三届金属产业年会——2024SMM矿业年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宋科余分享了新时期矿业发展新使命新机遇。
一、矿业背景
未来1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资源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国家崛起、美国战略东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
全球资源需求的周期性:其从全球钢、铜、铅、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的角度分析,近百年来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增长20倍,划分四个周期,2000年以来20年的增长量占近百年的一半以上。
资源需求周期的驱动力
S形规律:资源需求与人均GDP呈“S”形变化关系,呈缓慢—加速—转折—下降规律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资源需求不会无限增长。
大国工业化决定全球资源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基于S形规律,各国人口、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均衡,决定全球资源需求呈周期性(群阵)变化。
其还对全球资源需求增长动力梯次转换,历史周期中谁在主导全球资源消费(相对量占比),全球工业化浪潮与矿业国家、公司的崛起,美国崛起过程中矿业海外拓展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二、现状与形势
(一)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禀赋欠佳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矿产17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162种。
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含油砂),位居世界第四。
煤、铁、钨、钼、锡、锑、稀土等重要矿产储量位居全球前列,占全球的比例均高于国土面积占全球比例(6.4%),多数矿产人均储量低于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资源潜力巨大,预测资源量是已查明资源储量的2倍以上。
•常规油气资源:总量较少,且盆地小、埋深大、类型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
•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铁、铜、铝等大宗矿产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贫矿、小矿、坑采矿多,开采难度大。
•锑、钨等新兴战略性矿产资源:具有国际优势,但优势正在减弱。
(二)国内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新的资源格局正在形成
铁矿在东部老区和西部新区,铜、镍等矿产在青藏地区,初步形成我国西部千万吨级铜矿和铅锌矿、亿吨级铝土矿等十大资源基地,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资源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缔造东西并重的矿产资源分布新格局。
(三)境外勘查开发逐步扩大,多地域开发格局正在形成
固体矿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境外开展固体矿产勘查开发项目总数达2254项,主要分布在亚洲(37%)和非洲(34%),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蒙古、老挝、赞比亚等国家,涉及铜、金、铁、铝、镍等数个重点矿种。
(四)我国已跃居全球最大的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重要矿产产量世界第一
►重要矿产消费量世界第一
►重要矿产进口量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矿产品进口总额41350亿美元,能源矿产占总额71.4%,金属矿产26.6%。 中国进口总额7756亿美元,能源矿产品进口额5354亿美元,金属矿产品2234亿美元。
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铌、镍、锰、钽、锆、铂族、钴、铬、铜和石油等10种;
对外依存度50%~70%:金、铁、锂、硼和银等5种;
对外依存度30%~50%:锡、铝土矿、天然气和钾盐等4种;
对外依存度低于30%:锌、铅、铍、钛、稀土、锶、煤炭、钼、水泥用灰岩等9种;
钒、镁、钨、锑、铋、锗、镓、铟、铼、石墨、磷、硫、高岭土、重晶石、菱镁矿和萤石等16种净出口。
三、危机与挑战
(一)“两个百年”目标对资源刚性需求仍将持续,供应压力巨大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主要以矿产资源需求的“S”形理论为基础开展预测,充分考虑科技进步、环境约束、二次资源等因素,未来经济和人口变化趋势如下表,经济发展和人口趋势均总分考虑权威机构预测结果。
未来5年,仍是我国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刚性需求时期,之后需求将出现下降、供应压力将趋缓。
伴随高新科技产科的快速发展,未来新兴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将快速增长,资源供应和开发利用水平将面临挑战。
部分优势矿产的优势正在削弱
•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以上。其中石油、铜将超过65%,资源供应压力巨大。
•2030年前是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资源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之后,我国矿产资源整体需求将缓慢下降。
•2050年,我国资源问题将得到明显缓解。
(二)境外投资环境趋紧,境外权益矿产量偏少
一是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提高了准入门槛,阻碍了我国企业矿业投资活动;
二是我国获得的权益矿产量偏少,铁、铜、铅锌等矿种权益矿储量总价值不足世界的1%;
三是“走出去”缺乏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
四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难以与国际矿业巨头相抗衡,近两年的海外并购中成功率很低。
(三)资源进口受需求竞争、资源垄断、通道安全等诸多因素制约
需求竞争:未来20年,预计全球能源、钢铁、铜、铝需求增量的26%、55%、43%、30%将来自于印度和东盟,中国资源供应安全将面临挑战。
(四)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压力巨大
一是我国初级加工产业产能庞大,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升级和转移难度大;
二是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受技术水平制约,还难以有效接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三是已有的粗放式资源利用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海洋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开发利用落后
一是勘探程度低。我国海洋油气探明程度为10-12%,远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
二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2023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6220万吨,新增产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增量的60%以上;海洋天然气产量约23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15%。由于在深海勘探和钻井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我国仍以近海石油勘采为主,90%以上的海洋石油产量来自浅海。
三是海洋资源被窃取。我国管辖海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争议,多处岛礁被侵占,每年被窃取的油气资源超过千万吨油当量。
四、发展机遇
►机遇:中国国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有一支全球最强大的矿业队伍;资源潜力较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国际矿业市场逐渐规范;印度、东盟的经济发展。
►措施
(一)大幅提升国内资源保障能力,不断优化资源结构与布局
在固体矿产供应方面,充分利用铁、铜、铝等大宗矿产的国产矿、二次资源、境外权益矿和进口矿,保障国内需求。
在能源供应方面,积极开发非常规油气、清洁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矿产
2035年国内铁矿石供应25%、二次资源供应45%、权益矿供应20%、进口矿供应10%。
2035年国产矿山铜达到200万吨,国产二次资源达到300万吨,境外铜权益矿达到500万吨,不足部分由进口统计、铜金属和其他铜产品补充。
(二)积极拓展海外资源,保障海外资源运输通道
按照“加强周边,稳定非州、拉美,兼顾发达国家,开拓极地海洋”的总体布局,推进我国境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
(三)打造国际矿业金融平台
一是探讨利用外汇储备资金方式,变外汇储备储备优势为资源储备优势。
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参照伦敦、多伦多等国际矿业金融中心模式,以海南自贸岛自贸区为契机,打造“矿业板”,形成矿业金融平台与矿产品交易平台,提升我国矿业在全球的话语权。2050年,构建以我国为主导的全球矿业市场,引领全球矿业发展。
(四)加大矿产资源制度供给,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保障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资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开放的矿业权市场,加大向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鼓励海外投资,加大对境外勘查开发等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矿山整合力度,提高我国大型矿山企业的规模,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鼓励初级加工产业向海外转移,支持新兴产业大大力发展。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非常规能源和战略新兴矿产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
五是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制定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