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题

2024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金属制造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 进入专题>

2024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应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哪些方向?招商证券:5.5G、算力、可控核聚变......

招商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回顾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态后,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两大板块。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潜在经济增速主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从近期的细分领域政策重点以及产业趋势结合来看,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5.5G/6G、算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氢能、卫星互联网、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这几大板块。

研报主要内容如下

根据最新定义,应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哪些方向

两会再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具体来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外,各地方两会的工作报告中也纷纷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详细布局。

回顾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态后,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两大板块。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潜在经济增速主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从近期的细分领域政策重点以及产业趋势结合来看,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5.5G/6G、算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氢能、卫星互联网、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这几大板块。

image

image

1、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去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被首次提出。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此后,11月24日,人民日报围绕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整版探讨;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31日习总书记再谈“新质生产力”,对其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说明;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提到了几个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

image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有所下降。

从习总书记的表态来看,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今年1月3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因此,从描述上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技术创新催生的生产力跃升,而其提升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体来看,当今社会跨越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逐渐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因此,技术革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意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和以深化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涉及新兴且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的生产力,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生产模式的快速涌现 。总结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依靠技术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

image

2、 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从习总书记的表态来看,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了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这两大内容。具体来看,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image

image

(1)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二十大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7个领域。战新产业的定义具体经历了从旧7个大类,到5大领域、8大产业、到9大领域,再到二十大报告中最新提出的新7个领域的变迁。具体来看,旧7个大类指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大类;5大领域、8大产业则指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5个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而9大领域是指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指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9大领域,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详细的战新产业划分标准。而我们参照了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最新定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7个领域。

image

(2)未来产业

根据工信部的定义,未来产业主要包括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多个产业。未来产业的定义具体经历了从“四大重点”到“六大方向”的变迁。具体来看,2021年3月,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未来产业;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6大方向产业发展。

image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科技创新转变,近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正逐渐上升。考虑到近年来关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定义不断更新,为了统一统计标准,我们认为“三新”产业的增长值可以部分反映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 年研究制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三新”产业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和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等在内的 9 个大类 ,基本覆盖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和未来产业领域。此外,依据国家统计局于2023年1月发布的《怎样界定和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是我国“三新”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近平总书记1月31日也曾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3、 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

前文提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认为,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潜在产出的主要抓手,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经济增长中枢下移,主因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亟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01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开启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2001-2010年间我国实际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但2010年后,我国实际GDP增速呈现缓慢回落之势。这主要源于,我国经济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央行发布的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曾指出,“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而非短期趋势的影响。”论文指出,我国2010年前实际GDP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潜在产出的高速增长,劳动力相对丰富且资本存量仍在迅速增长,生产因素并未呈现收益递减;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出口显著受益;外需的爆发式上升,对实际经济增速的上升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但2012年后,伴随我国潜在产出增速下行,我国实际GDP增速也呈现缓慢回落之势。

综合上文所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难以继续依靠人力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密集投入驱动,必须推进科技创新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根据央行工作论文预测数据,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今后三年内我国潜在产出增速的关键驱动。

image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方式主要有三个:

全面深化改革

市场化和城市化改革可以通过要素配置以及激励机制的改善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策端,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相关顶层设计早有布局。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就着重提到了:“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口、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推动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

加强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通过贸易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强调了我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与重大举措之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速,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尤其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国际形势复杂、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更要推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开创合作新局面。2021年,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加强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是我国当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方式之一。

推动科技创新:最为关键的一步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驱动力。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逐年加速增长,专利批准数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技术创新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实力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高校研发占比和基础科研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加强研发投入以推动科技创新,仍然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参考了央行的衡量方式和数据,将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投入和知识创新的综合效用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技术进步指标数值从2006年的0.8%上升至2019年的2.2%,增长175%;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6.3%上升至2019年的36.7%,增长约483%。

image

4、 应主要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哪些细分领域

从近期的细分领域政策重点以及产业趋势结合来看,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5.5G/6G、算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氢能、卫星互联网、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这几大板块。

(1)战略性新兴产业

前文提到,战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二十大所提定义,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从当前政策重点来看,我们重点推荐关注5.5G &6G、算力、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投资机会。

新一代信息技术——5.5G & 6G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发展成效显著,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7万亿元发展至2021年的14.1万亿元,利润总额达8283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9.6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迅猛。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5.5G(5G-Advanced)技术方面具有技术研发、基站建设、市场规模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优势。具体来看:

1)5G快速推进,为加快6G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据工信部发布的《2023年1—10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10月末,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8.1%。2023年7月,工信部上表示,将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拓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推进城市地区重点场景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场景5G网络质量。

2)政策积极扶持5.5G和6G技术。“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2023年6月,工信部公布的新版《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显示,6425-7125MHz将用于5G/6G,为5.5G的商用奠定了政策基础。

3)从趋势来看,2023年5.5G和6G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5月首个5.5G实验基站在北京开通,2023年7月华为发布首个5.5GAAU,并于10月发布全系列产品方案,宣布将于2024年发布5.5G端到端产品,推动5.5G快速落地。2023年9月,6G网络架构、超维度天线等6G创新成果陆续发布。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5.5G&6G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image

人工智能——算力

政策重视度快速提高。回顾人工智能政策发展历程,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6,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此后人工智能进入加速推进阶段。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设计。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在此引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2023年4月,政治局会议首次重点着墨人工智能,强调重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5月举行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再次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此后,各地密切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人工智能的表述由7月政治会议的“安全发展”变为“加快推动”,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

image

未来政策端或仍聚焦算力,建议重点关注算力领域。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底座,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算力为各类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自2021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后,算力政策密集落地。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在多地布局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自2023年4月政治局会议首次重点着墨“人工智能”后,政策密集落地,其中地方性政策以算力为切入点,10月,《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大对算力重点项目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4年1月,《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立体化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基石,随着大模型参数量和数据规模的提升,训练算力当量将持续扩大,未来算力需求也将高速增长。综上所述,在政策端和需求端综合推进的背景下,我们建议未来重点关注算力领域投资机会。

image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政策支持层面来看,早在2010年,“车联网”概念就被提出,随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持续落地。2017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架构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智能汽车对我国的重要意义。随后,《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阶段目标:2020年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以上,并在未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商业运用。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更成为重中之重。“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强调,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自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测试应用三个方面加速推进。当年7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确定整体产业规划,确立里两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在如此政策催化下,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发展,如今正处在从研发与测试阶段向示范应用,以及未来大规模商业推广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综上所述,在政策暖风频吹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关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资机会。

image

image

高端装备——工业母机

高端装备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持续获得政策支持。高端装备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主要为航空航天、船舶、轨道、汽车等重要生产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除此之外,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高端装备的下游需求有望在政策推进下超过市场预期。在多部门政策的密集支持下,中国高端装备产业蓬勃发展,预计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38.4万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22.4%。

image

工业母机利好政策频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近年来,政策愈发强调工业母机在高端装备领域的重要性。2015年,《中国制造2015》首次即将高端数控机场列为拟大力推动的十项重点领域之一。2016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将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作为规划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并强调高档数控机床为制造装备创新发展的重点。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高档数控机床及配套数控系统”列入鼓励类产业。“二十大”将“安全”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占据产业链中上游的工业母机对我国安全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后工业母机利好政策密集落地。2023年8月出台《关于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通知》,对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的工业母机企业,允许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企业应纳增值税税额。随后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技术控制与零部件标准政策积极落地。同年9月,《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推动工业母机数字化发展支持标准研制和成果转化,推动高端工业母机批量化应用,持续提升中高端工业母机产品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当前中国机床行业呈现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国产机床整体偏低端化,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有望加快。《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将超过80%。

image

image

绿色环保——氢能

氢能产业不断发展,绿氢领域值得关注。回溯政策历程,我国早在2022年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文件中正式确立了氢能的能源战略地位。此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印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首个国家级氢能标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在政策引领下,各地也在积极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具有明确的氢能产业规划,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氢能产业发展集群。目前我国绿氢大规模制备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绿氢制备主要依靠碱性电解水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国外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但我国绿氢的大规模制备技术尚处于研发走向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未来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image

此外,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前景可期。21世纪初,我国政府已开始规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十五至十四五时期,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提出燃料电池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产业引导方向。具体来看,“十三五”之前,政策导向为分阶段推进燃料电池研发。“十四五”以来,燃料电池行业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政策导向转变为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及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2020年以来,我国燃料电池产业迎来了密集的政策发布期,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燃料电池创新引导政策,涉及加强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究。全国各省纷纷出台燃料电池产业政策文件,内容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明确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及加氢站建设数量,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随后4月,《关于新时期强化投资促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项目,单个企业同类关键零部件产品最高给予 3000万元奖励。在政策密集催化下,燃料电池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image

(2)未来产业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强调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6大方向产业发展。从当前政策出台情况来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未来信息(卫星互联网)、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未来健康(脑机交互)等三大方向。

image

未来信息——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是通信前沿发展方向的底座,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部分,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是星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是5.5G和6G的重要组成部分,NR-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手机直连宽带卫星技术标准是5.5G的核心技术,空天地一体网络架构也是6G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由于相较于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具备低时延、易于实现全球覆盖的特点,因此当前卫星互联网产业中主流选择多指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

image

政策驱动发展,当前近轨卫星星座计划建设进展有望提速。2020年4月,我国正式将卫星互联网明确列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卫星互联网建设部署由来已久,2017年以来,行云工程、鸿雁星座、虹云工程、天象星座等星座计划相继启动,2020年9月,ITU就收到了我国的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2021年4月26日,中国星网正式成立,负责整合并统筹我国的低轨卫星计划。根据《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数据,预计到 2025年前我国将发射约3,100颗商业卫星[1],但就目前进展相对较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星网向ITU申请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但目前“星网”星座仅有18颗卫星在轨开展技术验证试验,对比SpaceX计划发射低轨卫星4.2万颗,累计发射120批、5376颗星链卫星,我国近轨卫星星座计划仍待提速。当前政策催化下,多个近轨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建设进程有望加速。

image

政策加速进行中,有望与产业趋势共振。政策端来看,中央经济会议提到“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有望加速出台。实际上,今年以来卫星互联网政策已进入密集发布期,10月,工信部颁布《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拓宽各类型主体参与经营的渠道和范围,商业化铺开有望提速,叠加前文提到低轨卫星发射有望于明年开始提速,政策催化不断。地方层级上,上海、成都出台行动规划,打造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趋势端,今年8月,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Mate 60 Pro发布,手机直连卫星成终端创新的发展方向,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展望2024,低轨卫星发射有望加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发展“低空经济”背景下,更多利好政策有望出台,叠加技术发展驱动下,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建议关注。

image

image

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能具备辐射小、无碳排、自限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人类终极清洁能源。在过去,纯聚变堆的研究遇到了燃料(氚)不能自持燃烧、能量难以实现净输出(Q>1)等重重困难,被科学家们戏称“永远还有五十年”。裂变能的应用更加成熟,但发展受限于其安全方面的隐患。聚变-裂变混合堆结合了聚变能和裂变能的优势,是目前最具商业化潜力的堆型之一。近年来,超导技术的快速发展,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加速突破,提振了人们对于混合堆商业化的信心。此外,国有、私有资金的涌入更是将产业推入了快车道。我们认为,聚变-裂变混合堆并非普遍想象的那般遥不可及,在下一个十年,或将逐步走入现实。

从当前政策出台情况来看,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在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全力抓住“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加快以可控核聚变为重点方向的为未来能源技术探索和产业转化。2023年12月29日,由中核集团牵头,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揭牌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并发布第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国务院明确可控核聚变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进程加速,对于创新协同推进聚变能源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核聚变被列入未来能源核心方向,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健康——脑机交互

脑机接口是一种在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脑的生物电信号直接操控外部设备,或以外部刺激调控脑的活动,从而增强、改善和延伸大脑功能的技术。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3年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能为癫痫、帕金森、抑郁等神经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崭新的解决方案。让相关疾病患者享受技术发展红利;在非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则更加广阔,如在教育领域提升认知能力、在工业生产中协助安全监测等。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健康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科技发达国家重视脑机接口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脑机接口发展指引方向和重点。具体来看,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标志着“中国脑计划”全面展开。2023年2月,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脑机接口产业联盟。2023年9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脑机接口芯片、系统和多方向应用被纳入揭榜挂帅的任务清单。在地方政策方面,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将脑机接口纳入本省十四五规划、为脑机接口基础研究的开展谋划布局,并推出相关行动方案。

目前,在植入式领域,脑机接口治疗特定神经疾病已获显著成效;在非植入式领域,脑机接口相关处方、设备陆续获得上市准许。此外,脑机接口技术在工业、教育、营销领域已经成功商用。2023年,脑机接口技术已由“应用萌芽期”转向“应用普及期”,有望在2032年末实现“应用解决方案效果良好,多类解决方案走向成熟商用”的目标,脑机接口将走向成熟商用,并凸显更加可贵的战略价值,其战略高度将不断提升。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